㈠ 如何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如何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1、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建城市群,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县域中心建设。中心城市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努力提高首位度。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资源禀赋,在主攻沿海上走在前列,在引进大项目、优质项目上下功夫,处理好规划和建设、集约发展与合理密度、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等问题,重点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取得突破。
2、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建设品位。通过建设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使人人都能享受到便利的教育、医疗、消费等服务,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社区文化,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通过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和谐社区”等活动,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及早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施绿色产业扶持政策,在不影响主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培育和发展环境友好的特色产业。在循环经济、技术改造、污染整治、环境基本设施建设等项目预算安排时给予政策倾斜,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㈡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缩小各地社会管理水平的区域差距和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合作,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
1、要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区域差距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各个区域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在全覆盖、标准化、可持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进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是积极应对基橘汪盯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和施政方向。
2、要缩小各地社会管理水平的区域差距,创建经济协调发展的软环境。
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服务及其质量,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息息相关。
过去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在经济领域,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协调的重心应该转向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本地区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各区域的社会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各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本的力量整合
3、要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陵誉、社会的协同合作,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区域互动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有组织的团体;既可以是各级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业。
区域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与横向和纵向的互动,在合作中才能使区域协同发展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早期,由于注意到了区域的功能互补和发展的异质性,特别强调中央与地方及地区之间的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也要重视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以点带面”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推动圆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也可以说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说。
韩文秀还表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同时,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当前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全面提升,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要推动这些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