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认为遗产经济学的理论是否适合目前的文化遗产管理,你从遗产经济学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这并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在个别地方政府志在必得的“文化激情”背后,是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这反映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执政政府,在文化遗产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金本位”腐朽思想。从这样的“文化遗产争夺”闹剧中,我们或许也能得到些启示:
1、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现实注脚。我们在册的世界文化遗产,十分之一由于“过度开发”受到警告便是明证。不少已经夺得文化遗产“归属权”的地方,以创收为核心,将文化演变为商业,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似的经营。
2、“文化遗产争夺”同时反映出个别地方政府“伪文化”的泛滥。当三江并流、都江堰、武当古刹等文化古迹传出“过度开发”的消息,当几乎每一种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荡荡却毫无魅力的新建“伪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着,都演化为一座荒唐可笑的娱乐场时,不仅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
3、政府参与社会事业的文化构建,本没有错。但问题是,这样的建设应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面对此起彼伏的“争夺战”与“伪文化”浪潮,政府本应做正确的引导,为何却成了推波助澜的主导。例如,一肢粗些政府参与的公祭活动席卷南北——陕西黄陵、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 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调介入与认同,一些耗资巨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应运而起。“帝尧故里”争夺战中,临汾修建了“中华民族文明之门”的华门,这座出手不凡的大制作从规模到设计处处“天下第一”。在此之前,长达21公里的“华夏第一祖龙”,高达近40米的刘邦铜像,在河南两地被轰轰烈烈地打造...这些个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都干了些什么?!
4、“官本位”的中国处世哲学又一次被个别地方政府完缓郑美的诠释了一遍。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动”与不断新建“文化标记”,已经历哪镇成为一些地方新一轮面子工程的集体亮相,甚至有些国家级贫困县也卷入其中。在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口号之下,一些官员的心中,不仅有对经济效益的图谋,更有对“政绩收益”的盘算。他们用行政拨款下注,看能否博取对自己更大的利益。让经济利用,被政治挟持,结果是,以文化为名义的文化行动,非但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
㈡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有哪些
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的基础汪虚银上,进行旅游资源区划,寻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个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础:其一,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因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旅游资源的强度与可利用的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要协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 第三个理论是系统性理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规划,分析资源、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投资条件等,分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依次进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明确重点、分清主次誉升,使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区相和谐,在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个理论是区位理论。运用最多的就是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它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的。《南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就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南疆地区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带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小区域层面分布严重不平衡,旅游资源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通过点轴串联,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第五个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旅困宴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地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考虑对旅游资源是深度开发,较小规模改造,再调整 还是考虑关闭等等。一个地区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源于资源特点,二资源开发也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与改造,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个是旅游者行为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身心需求,在开发当中必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础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析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此外,还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等等。只有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更为有效,更为合情合理。
㈢ 旅游经济与哪些理论有关 有何观点
以下都是旅游经济理论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第一章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通过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推动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了解旅游经济学的研隐历究方法.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一,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
1. 旅游经济活动的概念
2.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
1. 第一个时期,初步发展时期
2. 第二个时期,蓬勃发展时期
第二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国内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
1. 国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
2. 我国对旅游经济的研究
二,旅游经济学的产生
1.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专门学科
2.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率哟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 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与经济规律
四,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结构
五,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1. 解释影响合作用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因素和经济关系
2. 选择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
3. 为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基础
六,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旅游需求及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运动和调节机制
旅游产品的消费
旅游经济效益
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
第三节 旅游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游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二,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学的关系
三,旅游经济学与其它旅游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游携亮对象与内容
第二章 旅游产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特点,掌握旅游产品组合与旅游产品开发的涵义与原则.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产品的概念和构成
一,旅游产品的概念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
二,旅游产品的构成
旅游吸引物
旅游设施
可进入性
旅游活动
三,旅游产品的内外部关系及其转化
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补关系
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代关系
旅游产品内外部的互补关系与互代关系的转化
第二节 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旅游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1. 旅游产品的价值
2. 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
二,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
服务价值量
吸引物价值量
第三节 旅游产品的特性
一,综合性
旅游产品既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劳动产品,又包括非劳动产品和自然物.
二,无形性
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旅游服务,具有无形性.
三,不可转移性
旅游产品的物流和商流是分离的,物流只表现为旅游产品信息的流动而不是旅游产品的转移.
四,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旅游服务和旅游消费在时空上同时发生和同时结束表现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五,游产品神宽的不可贮存性
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服务,因此不可贮存.
六,旅游产品的易波动性
旅游产品受季节,假日,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第四节 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
一,旅游产品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
全面全线组合
专项系列组合
专业性组合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根据目标市场需要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业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
第五节 我国旅游产品的发展历程(自学)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产品及其特点,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原则
第三章 旅游需求与供给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需要与供给的基本规律与影响因素,熟悉需求与供给弹性及我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概念
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而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
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
1. 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支付能力;可支配的时间.
2. 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动机(心理类型,文化修养,年龄性别等)
三,旅游需求规律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呈负相关.
四,需求弹性和需求弹性系数
旅游需求量随某一因素的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的现象称为需求弹性.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五,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客源国方面的因素:总人口,人口结构,城市化和程度;
目的国方面的因素:旅游供给因素(旅游资源,设施,交通等);通货膨胀因素;
双方相关因素:经济距离,货币汇率,政治因素.
六,旅游需求指标
入境旅游人次;
旅游者消费总额;
旅游者人均消费额;
旅游者停留天数或旅游人天数;
旅游者人均数
旅游出游率(旅游密度)
旅游重游率(旅游频度)
旅游开支率(旅游消费率)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一,旅游供给的概念
旅游供给是旅游目的地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的数量.
分为基本旅游供给和辅助旅游供给.
二,旅游供给的内容
旅游资源
旅游设施
旅游服务
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供给规律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有能力向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将随着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增减.
游供给价格弹性
旅游供给价格弹性
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环境容量
当地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
第三节 中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供给的发展
旅游饭店业的发展
旅行社的发展
旅游景点,景区建设
旅游交通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需求的发展
1. 入境旅游市场需求
2.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
三,中国旅游供求关系发展的阶段性
1. 限制发展阶段
2. 不协调发展阶段
3. 比较协调发展阶段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需要的产生及运动规律和旅游供给的产生及运动规律
第四章 旅游经济运行与调节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与特点,掌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竞争调节的机理,理解宏观调控对旅游经济运行的作用及其应用.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规律与特点
一,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规律
旅游经济活动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游客与旅游经营者之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都也体现在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
二,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特点
旅游经济活动中物流与商流是分离的
一次集中组合,多次销售
需求的明显指向性和供给的常年性
第二节 旅游市场调节
一,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
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总人次之间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季节上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结构上的矛盾
二,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
1. 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
2. 旅游供求矛盾的动态均衡
三,旅游价格调节机制
旅游价格的概念与构成
旅游价格的制定及其影响因素
旅游价格的制定的目标与策略
旅游价格的实现
旅游竞争调节机制
旅游市场竞争的目标
旅游市场竞争战略与策略的形成
第三节 旅游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
1. 政府管理部门
2. 行业管理组织
三,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与内容
1. 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
2. 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内容
四,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对旅行社业进行宏观调控
对旅游涉外饭店业进行宏观调控
对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进行宏观调控
对旅游信息方面的宏观调控
旅游发展规划方面的宏观调控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旅游供求矛盾平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调节
第五章 旅游消费效用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消费的特点,认识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的分析方法和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原则.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消费的性质与特点
一,旅游消费的性质
二,旅游消费的特点
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
旅游消费是一种以劳务为主的消费
旅游消费与旅游产品生产交换的同一性
旅游消费的不可重复性
旅游消费是弹性较大的消费
三,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旅游消费的构成
一,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二,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
游客的收入水平
游客的构成
旅游产品的结构
旅游产品的质量
旅游产品的价格
游客的心理因素
三,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1. 要在旅游消费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结构的优化
2. 要有利于实现旅游消费市场供需的平衡
3. 要有利于旅游环境的保护
第三节 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
一,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
1.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 无差异曲线在分析旅游消费效用最大化中的应用
二,研究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的意义
第四节 旅游消费效果评价
一,旅游消费效果的涵义
二,评价旅游消费效果的原则
1. 旅游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致性
2. 微观旅游效果与宏观旅游效果的一致性
3. 旅游消费效果与生产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一致性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消费及其构成,旅游者效用满足最大化,旅游消费效果评价
第六章 旅游经济效益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了解旅游经济效益的内涵;熟悉旅游经济运行产生的乘数效应与收漏损现象;掌握旅游经济效益评估的方法.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与范畴
一,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
二,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范畴
1. 旅游微观经济效益的概念
2.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经济运行的乘数效应
一,乘数效应
二,旅游收入的乘数作用
收入乘数
居民收入乘数
就业乘数
政府收入乘数
进口额乘数
三,旅游漏损
1. 旅游漏损的概念
2. 减少旅游漏损的途径
第三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估与测量
一,主要旅游统计指标
人均停留天数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客房出租率
营业收入
营业税金及附加
全员劳动生产率
利润总额
人均实现利税
利润率
平均职工人数
二,旅游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损益平衡分析法
目标利润分析法
最佳利润分析法
成本结构分析
三,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游客消费及其影响
衡量旅游成本
估计旅游的纯经济效益
第四节 我国旅游经济效益测评
一,我国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益水平
二,旅游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经济效益的范畴,旅游经济运行的乘数效应,旅游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第七章 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旅游产业政策方面的实践情况.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构成
一,关于旅游业构成的"局限论"与"宽泛论"
"局限论"中旅游业的构成
"宽泛论"中旅游业的构成
二,关于旅游业构成的传统认识
三,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户中的旅游业的构成
四,关于旅游业构成的理论分析
界定旅游业构成的特殊性
旅游业构成的约定性
约定化思想需要统一可比的标准
第二节 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一,关于产业结构的基础知识
产业
产业结构研究的特点
产业结构的研究内容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的特性
二,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
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中的困难
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节 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一,产业政策的特点及分类
1. 产业政策的特点
2. 产业政策的分类
二,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及作用
1. 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2. 产业政策的作用
三,旅游产业政策实践
四,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
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发展背景
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
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产业构成及其理论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
第八章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分析,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因素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及战略选择.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超前型发展模式与滞后型发展模式
市场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三,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四,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概括性
阶段性
相对稳定性
特指性
第二节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一,确定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
我国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
我国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1.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为先导,然后向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逐渐推进的
2. 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为主向多种旅游产品推进
3. 旅游形式以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旅游居优势,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相结合的方向演进
4. 旅游设施建设以高级为主,有高等级向中低等级推进,最终形成以中等级为主体的高,中,低等级结合的设施体系
5. 旅游产业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由主要进行微观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观的调控和管理演进
第三节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一,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旅游经济的产值不断增长
世界旅游产业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不断增强
二,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第四节 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观
经济动力型发展观
双重动力型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二,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1.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2. 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1. 适度超前战略
2. 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及其战略选择,我国旅游发展战略
重 点 章 节
第一章:第2,4节;
第二章:第1,2,3节;
第三章:第1,2节;
第四章:第1,2,3节;
第五章:第1,2,3,4节;
第六章:第2,3节;
第七章:第2,3节;
第八章:第2,4节.
参 考 书 目
⒈ [美]斯蒂格里茨,1998:《 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⒉ 黄亚均 郁义鸿,2000:《微观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⒊ 黄亚均 袁志刚,2000:《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⒋ 林南枝,2000:《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⒌ 张辉,191:《旅游经济学》,陕西旅游出版社
⒍ 邹海梅,1998:《现代旅游经济学》,青岛出版社
⒎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旅游经济》
⒏ 国家旅游局,1998:《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
⒐ 魏小安,1993:《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旅游教育出版社
⒑ 张建春 金世胜,2001:《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⒒ 罗明义,1998:《旅游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⒓ 威廉瑟厄波德,2001:《全球旅游新论》 中国旅游出版社
⒔ 张伯山,1998:《旅游文献检索与利用》 南开大学出版社
⒕ WTO.Recommendations on Tourism Statistics
⒖ Witt,Stephen F. and Luiz Moutinho.Tourism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Handbook, New York:Prentice-Hall,1998
课 时 分 配
章次
章 节 名 称
总计课时
授课课时
辅导练习
课时
1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2
0
2
旅游产品
3
3
0
3
旅游需求与供给
6
4
2
4
旅游经济运行与调节
4
4
0
5
旅游消费效用理论
6
4
2
6
旅游经济效益
6
4
2
7
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3
3
0
8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
㈣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影响
举例(链接中有上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下)
核心提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族群或者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充分认识其旅游价值,普查并正确评估其旅游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旅游开发,要给予其有效的保护,这也是对其精神家园的守望,从而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上述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不充分。旅游地没有认真地充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旅游资源调查是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之一,它是开发适销对路旅游产品的前提条件,在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开发者调查旅游资源,以往只是注重对有形的旅游资源的收集,而轻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隐藏在民间的绝密之类非物质文化,使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便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是粗浅的、失真的。这就必然影响到人们更好地认识到它的价值,意识到它的珍贵性,从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利于更好地保护。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重视不够、保护不足。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传承人严重缺乏,不少地方还没有把培养和保护传承人摆到旅游开发的重要议事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其保护的关键环节。众所周知,文化旅游能成为当今游客首选目标,就是由于有许多的民间传承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这样游客来此旅游就会留下很深的记忆,为以后的重游并带动他人旅游打好基础。但是有的旅游地为了满足旅客的猎奇的心理,在旅游开发中一些民族风俗被改造,被夸张,甚至野蛮、低俗,过度的市场化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并且少数民族稳定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凝聚力也会被冲击。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滞后。对于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尺度范围,以及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具体事宜,目前为止还没有较完善的法律规定。对保护工作还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尤其是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不规范: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得不到协调整合,缺乏政策、法律上的鼓棚伍亩励和保障措施。因此,改变这一局面就成为对当前政策制定和立法实践的客观必然要求。
4.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方式有待改善。所谓行政保护指的是政府、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行政行为,如开展普查、建档链森、研究、保存、传承、弘扬等,以及为实现这些保护行为而提供的财政、行政、技术等措施。行政行为在一般意义上是具有强制性的社会组织管理行为。但行政保护行为区别于其他行政行为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这种行为达到有效保护或保存对象之目的。因此在根本上它应当是一种服务性行为或保障性行为。行政保护决不能简单等同于行政审批或不当干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主要是依赖民族民间土壤自然生存、传承下来的,一旦行政手段过分或粗暴干预橘扰,从而破坏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从现实中看,已经出现了不少类似问题。因此,应当特别强调行政保护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行政保障,即行政部门对保护工作所提供的财政、政策、方式等各种保障。
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波及的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不协调。旅游业牵涉部门较多,由于旅游相关部门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如文化部门强调保护,认为旅游开发会对非物质文化产生破坏,没有意识到旅游开发会给其带来经济利益,更利于对其保护。而旅游部门过于商业化,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保护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只有认真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才能对其进行可持续地利用。加之政府人员组成方面的主观约束,以及各部门职责不清晰,造成局部与整体、下级与上级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缺乏协调机制,导致政府职能错位和职责不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措施
1.认真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就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对所在地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详细普查,并建立非物质文化名录体系。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现代高科技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整理记录,进行分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作为旅游开发的有形可视资源。可以借鉴“数字九寨” (全称: “数字九寨综合示范工程”)管理信息系统。2006年,建设部启动了18个“数字景区”的试点,其中1/3的景区是世界遗产地;而后,又将数字化景区建设的试点单位扩充24个景区(包括九寨、黄山两个示范点)。基本形成以世界遗产地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体系。它是中国世界遗产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率先自主创新、通过数字化管理进行实践探索的典型个案。通过借鉴“数字九寨”管理信息系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数字化建设更加完善,从而彰显出“协同”保护与开发的管理功效。rq这样能更好地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从而有效地保护其历史、科考、教育、文化、审美旅游价值。
2.要突出原生态性,精心设计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个性,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开发有据、开发有序的原则,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载体形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民俗文化村、民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和实景舞台剧等,其中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以展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实景舞台剧日渐盛行。这种新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模式,具有显着的市场效应。基于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开发的RMTP(资源、市场、主题、产品)理论基本框架,从旅游产品开发的原理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民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和依托旅游景区景点的实景舞台剧。博物馆陈列式展示的形式较单调,若辅以现代的动漫展示技术会有一定效果。主题公园,例如成都金牛区正在设计主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但载体化难度高,并容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化、庸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必要前提是有效载体化。张艺谋“印象系列”的成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型自然景观资源实体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大型实景舞台表演的“载体化”效果非常显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成功的一种途径。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基因,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原生态性加以创新来设计旅游产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与开发时,要突出它最具特色的重点开发,注重合理开发与保护。
3.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旅游地要增加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吸引力,就要突出其旅游资源鲜明的特色、独特的个性和原生态的基因,使旅游者在众多的旅游宣传信息中做出旅游决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久远,再加上它面临着外来文化和商业化的冲击。许多地方的民间技艺、民族歌舞、杂技戏剧的传承人严重的流失或断代,还有的旅游景区为了追求最高旅游收入,临时拼凑了非传承人的人来表演民族歌舞、杂技戏剧。若长期以这种方式来愚弄旅游者,结果必然会导致旅游地形象破坏,旅游者减少,旅游收入明显下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不可再生的角度来说,各地方和旅游区应该培训各类民间技艺、民族歌舞、杂技戏剧等特殊的人才,这样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有利于它的旅游经济价值。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的支撑。
4.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
国外一些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政府出台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的方式来解决,比较典型的是日本和韩国。日本早在1950年便开始实施“无形文化财产”保护法,政府设专职部门予以管理。中国政府应该从行政法和民法两个方面制订更加详尽的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上的保障。行政法规范的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如普查、建档、研究、保存、传承、弘扬等,以及为实现这些保护行为而提供的财政、行政、技术等措施。民事法律提供的则是一种民事保护,即保障相关知识产权人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实现。同时政府还应制定明细的行业条例规范旅游市场行为,还应针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旅游产业开发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明确规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互联系。从而避免造成“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产品”的状况。
5.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保护作用。从政府的职能看,政府作为公共权利的代表者和行使者,有义务、有职责对社会发展中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相当重要。政府主要通过“保存”和“传承”两种最主要方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而更好地引导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决定了保护行为的方式和内容,对一切文化遗产而言, “保护”的.首要意义就是“保存”,即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将其既有的物质形态保存下来,使之永续存在。这些措施包括考古发掘、整理归档、收藏修复、展示利用等。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和传承保障制度,从政策上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行政保护,能缓解和改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濒危状态,无疑是具有可操作性强、最为有效的办法。这样能有效地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低档次、盲目、急功近利行为以及滥开乱编的破坏行为,从政策层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族群或者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充分认识其旅游价值,普查并正确评估其旅游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旅游开发,要给予其有效的保护,这也是对其精神家园的守望,从而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㈤ 什么是非遗与休闲经济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创造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它由我们的生活传承,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它包括了我们生命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包括了我们生存世界的我者与他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所有的关系和关联。
保护和利用非遗,并不是让生活倒退,而是让城市化、现代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物质化的进程有一种逆向的平衡力量,使人类同时可以回到精神家园、回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回到身与心的统一,回到乡愁,回到山水田园的生态美学,回到槐清敏创意世界,回到感性的丰富性,回到好奇心世界,回到手感和触觉,回到想象力,回到身体美学,回到美的生活,回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切都与休闲生活、休闲文化、休闲正蠢产业、休闲经济密切相关。
非遗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文化,因而可以与任何地方的休闲文化及产业联系起来。非遗无不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又可以与任何地方休闲经济发生标志性联系。非遗的文化空间就是天然的休闲文化空间。休闲的本质包括:休息、休假、休养、休整,铅枝其对于人类的核心价值在于两个基本点:一是调整生活节奏,使生命节律和谐;二是提供幸福源泉,使生命丰富美满。在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时代,休闲的意义显得格外醒目。非遗的意义通过休闲价值的实现,也可以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増添更多的时代意义和生活内涵。
就中国情况而言,非遗和休闲两种文化形态都有必要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融入。即非遗要大力挖掘自身的休闲功能、休闲价值、休闲潜质,在休闲世界展示风釆,发挥引领,释放能量,促进中国休闲的大发展;同时休闲要充分融合非遗,用创意、创造、创新使非遗更具魅力、活力,搭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平台,使休闲更具人性、更加亲近、更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