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谈谈我国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主要做法
今年来中国的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进而影响股市大降导致市场信心缺失。中国的经济在顺周期情况下能快速发展,但是在逆周期环境下则表现出较大的压力。针对现阶段民企的发展困境可以总结为“进水少,出水多”。进水表示企业的融资,出水代表企业的税负。民企融资渠道受限,同时承担较重的税负,在顺周期和逆周期情况下将表现出迥异的发展态势。
现阶段中国的金融发展状况而言,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对于上市企业则还可以通过股市融资。国企控制了国计民生的重要环节,垄断性强、利润高、风险低,是银行最钟爱和优先考虑的贷款对象。民企规模小、竞争大、风险高,无论从风险把控和投资回报率来说,银行都更愿意将资金投给国企。这导致众多的民企只能通过其他的渠道进行融资,这可能也意味着高利率和高杠杆。在顺周期情况下,其他渠道的融资还能通畅,企业的销售和利润还能维持。但一旦处于逆周期环境下,企业销售和利润下滑,融资偿还的压力陡增,违约风险加大。这时银行对于这种处境的企业贷款更是严苛,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处于严重危机之中。民企的融资难问题怎么破?窃以为可以降低国企所控制的国计民生行业的利润,也就是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开支项上大举降费。这样民众其他可用支出可以增多,发展壮大其他民企市场;国企规模庞大、用户基数多,薄利多销而回报稳定。如果银行要追求稳定可选择投资低回报率的国企,如果银行追求高回报率则可以投资民企。如此可以解决国企和民企的融资发展问题。
作为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渠道-股市则是长期背离了市场的基本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翻了一倍,可股市指数竟还在10年前水平徘徊。短线的投机炒作之风盛行导致股市背离市场的价值。培养股市正确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当是重中之重
② 经济下行背景下大企业如何突围
经济下行压力倒逼大企业思考战略转型 李锦说,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大企业应深刻认识增长速度放缓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改变长期以来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 “具体来说,大企业需要建立适应经济中低速增长的企业战略定位及经营模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李锦说。 缪荣认为,在当前背景下,我国大企业必须通过内部制度变革,激发企业内部活力,同时密切关注并有烂漏笑效研判当前及未来我国经济产业形势变化,兼顾短期现搜茄金流和中长期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提高企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概括起来应该是优化资产结构、战略重新定位、促进管理变革、加强技术创新、注重风险防控、提高软实力。”缪荣说。 “尽管政府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饱受诟病,但也必须承认,如果中央政府依靠自己庞大的财政收入能力,再次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也还有一定空间,至少短期内统计数据会比较好看,一些重化工的产能过剩问题会部分得到解决。但是,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是调结构的必要条件。饥含
③ 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适应新常态,实现弯道超越
新常态需要新心态新作为 尊重并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由什么因素决定?目前有许多人用消费、投资和出口等
“三驾马车”的状况来解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他们认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由消费、投资和出口构成的总需求不足,而总需求是可以用宏观经济
政策来加以调节的,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扩需求”,“保增长”。十分明显,人们在这里运用的,其实是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即使认为凯恩斯主
义的理论是正确的,用它来分析中国的长期增长问题,也是一种误用。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长期增长走势,是由支持经济增长的劳动、资本、效率等基本因素的状
况决定的。因此,我们只能用产出总量由劳动、资本、效率等基本因素的状况决定的“生产函数”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来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驱动因素是劳动力的增加。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得到了“人口红利”,即大量新增劳动力的支持。但是,早在本世纪初,中国社
科院的蔡昉教授就已指出 “刘易斯拐点”(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发生逆转)的出现,“人口红利”会逐步缩减以至消失。这种情况现已表现得愈来愈明显。
第二个驱动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即投资。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一直是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学家对投资拉动经济造成的消极后果
做过许多分析。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就已指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必然引起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问题和无产阶级贫困
化、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社会问题。多年来,我们主要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世纪末期,资源耗竭、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近
年来,不但以上矛盾日益激化,而且造成了宏观经济的失衡。这集中表现为国民资产负债表特别是其中地方政府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负债率)过高。如果继
续用大量投资去拉动增长,就会进一步提高杠杆率,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第三个驱动因素是经济效率的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率在改革开放以后比起改革开放以前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第一,市场化改变了过去城乡隔绝的
状态,大量农村用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和土地转入城市,得到了相对高效的利用。第二,开放以后引进外国设备、学习外国技术,很快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
水平差距,推动了效率提高。这些都使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率增加。但是,这种情况在本世纪初发生了变化。首先,不论是人口城市化还是土地城市化
的速度都在放缓。其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一般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日益接近。这样,用学习引进的方法提高技术水平的空间就不那么大了。哪怕
是引进外国技术,也要经过消化以后的再创新。这时,原有的体制缺陷就表现出来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潜在生产力的研究都表明,从本世纪初开始,效率提高对
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下降。
在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都发生推力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就面临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即原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些动力开始减退,如果找不到新动力,就可能陷入陷阱,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而无法超越。
以上分析说明,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找到新增长动力。根据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历史经验,这个新动力集中到一点,就是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
要以冷静的平常心态来对待GDP的减速
既然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是客观因素决定的,我们就只能用平常心态来对待它。所谓用平常心态对待,就是不要急急忙忙用强刺激和大规模投资的老办法去把增长速度拉起来。
2009年以来的经历表明,用强刺激的办法去拉动经济增长,时效变得越来越短。经济学所说的“投资回报递减规律”的作用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
了。另外,用强刺激的办法,大规模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又很差,结果就使宏观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脆弱。不管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负债率,还是企业的负债率,都增
长得非常快,已经达到甚至超出公认的警戒线。最近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跑路”的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发生偿债困难,都发出了警示信号。资产负债表
状况的恶化蕴含着系统性风险。一些曾经有过长时期高速增长的东亚国家,比如日本,在爆发了系统性危机以后不但丧失了原来的优势,还造成了国民经济长期低
迷。这是我们必须竭力避免的。
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用平常心去对待经济减速的新态势,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无所作为。如果我们不能在GDP增长减速的情况下改善增长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增长效
率,过去被GDP数量所掩盖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就会暴露并趋于激化。具体表现,一个就是使减速过快,造成很多问题。另外,在增长速度降低的同时如果不能通过
提高增长质量得到弥补,我们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许多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历史欠账无法得到补偿。如果减速的同时能够提高增长的
质量,提高增长中效率的贡献度,虽然数量增加得少了,可是人民和整个经济所得到的实际好处会比过去的低效率、高增长时期还要多。
从国际范围内看,有一些国家因为它的增长主要是靠效率提高,所以有个3%、4%、5%的增长率就是很好的情况了。我们也应该争取这样的结果。所以,现在不应该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拉动经济增长的数量上,而是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上。
在较高效率支撑下的中速增长,才是一种合意可欲的新常态。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靠推进改革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改革开放刚开始,全国人大在1981年12月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经
济建设十大方针。它环绕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提高效率(当时叫做“效益”)。
到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明确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方针。第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即从主要靠投资驱动的增
长方式,转变到主要靠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驱动的增长方式。第二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后一转变是前一转变的基础。
几十年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针在不同时期的执行情况差别很大。问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靠经济体制以及其他社会
政治体制的转变来推动。“九五”改革的力度比较大,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五”、“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显得不那么有力,以至于到“十一
五”最后一年的201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30多年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行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改革的进度。改革有所推进,体制有所改善,发展方式转型就容易取得成效;否则即使三令五申,反复动员号召,转型也还是举步维艰,成效不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确立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支持下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得到了新的强大推动力。十八大决定全面深化改革,这就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体制上的基础。
近年来,一些同志对经济增长持续减速十分着急,因为按照过去的经验,经济增长一减速就会立即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是实际情况没有那么
严重。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增速虽然一再探底,但是就业和经济结构的状况在改善。最明显的是普通劳动者就业情况的改善。去年政府预期的城镇新就业人数是
900万人,结果完成了1310万人,达到预期目标的145%。今年把这个预期目标提高到1000万人,到10月已经完成,全年的情况比去年还会稍有改
善。经济减速并没有引起失业增加和社会动荡。
普通劳动者就业情况良好,是和产业结构改善相联系的。我国的产业结构从前年开始发生了良性改变。过去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
第二产业一枝独秀。2012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第二产业第一次实现齐平。到去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进一步超过了第二产业,并使第三产业第一次成为整
个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今年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为什么“十一五”反复强调要发展服务业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却突然发生了改变呢?答案无非是从十八大前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不算大,但对改善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项是2012年从上海开始然后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对于“营改增”,许多人注意的是它减轻税负的作用,经济学界关注
和支持的原因却是这是一项有利于分工深化的改革。营业税是全额征税的,分工越细,税收重复的次数就越多;增值税是就价值增值征税的,有利于分工深化。而正
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分工正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大家可以看到,“营改增”在全国推广以后,对分工深化、新行业的出现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光一
个网络购物就分化出众多行业:快递、结算、售后服务等等,增加了许多就业。
另一项改革是2012年从广东开始、本届政府把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推广的,这就是工商登记的便利化,它导致新增工商户数量大大增加,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的工商户数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60%。
这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期间的一些不算很大的改革,我把它叫做小试牛刀。小试牛刀尚且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这就证明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显着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深层次问题。
实现从粗放发展方式向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型,这是整个经济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只要我们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经济在进入中速增长的情况下,增加经济增长中效率的贡献度,最终确立我们所希望的新常态。
④ 锻造经济形势下行我们该怎样应对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远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特别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在当前形势下,他们又该需要怎样的突破瓶颈?从今年8月份以来,因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疲软让全球的汽车市场变得扑朔迷离。虽然美国和欧洲乃至亚洲各国都纷纷采取救世措施,但直到11月份全球的经济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动荡起伏,经济恶化愈演愈烈。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全球生产基地,则将面临着最大的实体性打击。像服装业、电子业、地产业都面临着出口困难、全球市场萧条和人力成本增加等不力因素,汽车业也不例外。首先,在将来1-2年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再加上国家对大型实体经济货币融资政策的收紧,会导致这些大型实体的资金链断裂或紧缩,制约再投资和国际货币的流入。在我国这种国家经济受极少大型经济实体影响严重的经济体制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大型经济实体受限制的情况下,国家经济也将呈下滑趋势。最直接的表现在:物价下滑、经济体规模缩小或金融缩水、工人工资上涨低于通货膨胀造成消费力不足。其次,出口企业、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房地产和一些国际生产巨头为了保住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回笼资金,并安全的度过这次危机,再加上国内和国际原材料成本的降低,在保证人力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促进销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这里解释一下,外资企业会更加在保住市场占有率方面下功夫。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国有汽车企业根本不担心经济影响的问题,因为作为国家的自主品牌和支柱产业,国家是不会让他们倒闭的。如果这次危机对外资企业影响过大,势必会被中国自主汽车企业趁虚而入。再次,中国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主要将采取扩大内需、增加福利和适度补贴的政策,因此刺激终端的消费和增加货币流通将是国家稳定金融经济的首要也是重要手段。总之,在国际金融状况从高点逐步向低点运动的过程中,出口企业和大型生产企业为回笼资金或者过冬甚至保命会将产品出口转内销,刺激销售。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综合原材料成本降低和消费力水平下降等因素,企业搭载顺风车将产品降价销售势在必行。现在的美国及中国等多个国家为带动消费,利率一降再降,到昨天为止,美国的利率已经下降到0.25个百分点,中国有望在年底前还有一次降息,这个是为带动经济和提升房产销售等实体经济的利好政策等。楼市新政刺激改善性需求释放房贷的限制权限下放给各商业银行,表明宏观调控对二套房房贷的全面放宽,并将刺激改善型需求的释放。自去年10月22日起,国家财政部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居民购房,其中明确提出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正式转向,但此次政策未明确改善性购房的界定标准。2008年12月20日《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指出政府对二套房房贷的限制权限下放给各商业银行自行调整,特别是对有信贷记录的二套房购房者的限制。此项举措表明宏观调控对二套房房贷的全面放宽,将刺激改善型需求的释放。当然作为我们一线的房产置业顾问人员除了需要了解当今的经济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外,我们还需要加大对自身知识面的扩展,现在房产的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很多房产公司都加大了对置业顾问及策划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在各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
⑤ 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下发展县域经济
坚持科学研判形势,理性面对困难。针对县域经济实际特点,切实研究经济下拿枯行对我县的深度影响。坚持查找问题要“把准脉”,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准确掌握当前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科学估算财政收支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坚持加强政企交流,增强企业信心。在主导县域经济实际情况,我县始终坚持“信心”就是生产力,以走访企业的形式进行深入沟通,不断增强企业信心。
坚持提升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实效。通过积极争取落实,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扶持政策、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友敏纳企业经营成本。
坚持投资带动作用,促进财政增收。多措并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既要以推进项目实施为目标,以项目稽查为抓手好没,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项目工作有序进展;又要进一步扩宽融资渠道,着力推广PPP融资模式,从而形成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实现对财政收入的“反哺”作用。
坚持财政杠杆功能,发挥调控作用。坚决贯彻落实各项财税改革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坚持不断盘活存量资金,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确保资金安全和规范审批流程的前提下,加快财政资金拨付速度。
⑥ 如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一、经济下行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一)就业减少。受经济下行影响,中央财政对我区转移支付相对减少,再因我区经济固投基数大,而经济指标“虚高”现象愈加严重;此外国家加大煤矿产业整合力度,工业产业投资支撑出现“无补位”状况,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大。这样,投资增速减缓,导致对产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减弱,进而影响就业。
(二)民生事业发展受限。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全区政府基金预算收支矛盾异常突出,2014年全区基金缺口8000多万元,这些都是以财政公共资金垫付,严重影响财政公共运行;同时融资工作受经济下行影响,也困难重重,全区融资资金到位难。财政收入难,影响财政支出,民生投入增速也相应减少,民生事业因资金缺乏发展受限。
(三) 经济社会改革受阻。如果中国经济没有下行压力,推什么改革大概都比较宽裕。经济形势好,就可以多做不伤害既得利益的“增量改革”,做结构调整的资本也比较雄厚。反之,一旦经济增速放缓,改革每割一块肉都会有更多社会痛苦感,这些痛苦有可能转化成改革的阻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经济下行,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需要人才,目前我区缺乏工业、城市建设、金融、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区创新人才引进策略,鼓励柔性引进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施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训等工程,推进劳动力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
三、应对举措
面对经济的下行压力,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维护社会稳定,达川区应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以保障达川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为达川区经济稳中有进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持续稳步增长。一是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动摇,严格执行“四个一批”项目建设管理机制。二是紧跟政策走向,抓紧项目储备申报,力争我区更多项目进入明年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三是坚持向上争取与激发民资并重,研究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的措施和办法,确保实现双增长。四是紧抓要素保障。切实提高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水平,为项目储备、新开工、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特色化发展,大力实施“5+5”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专业乡镇、村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资本、劳动力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产业链”中。二是着力提升工业质量。狠抓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厂房、七通一平建设、国道210线工业园区段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企业培育,力争2015年再培育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企业一家,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企业1-2家,新入规企业4家,发展微型企业100户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产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升华广场城市综合体、河市物流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并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生活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培育扶持竞争力强、质量优的商贸骨干企业,并引导“走出去”;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等经营活动。继续拉动城乡市场消费,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一是加大项目包装、推介、洽谈力度,重点梳理、储备、包装一批工业、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类项目,积极利用各种推介平台向外推介。二是拓展招商渠道。进一步加大发挥6个专业招商小分队作用,充分利用登门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三是加大重点对象招商,以世界500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企业和达州籍在外商人为重点对象开展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
(四)多措并举拓展财源,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一是挖掘收入潜力,促进财政增收。重点加强对对主体税种及重点税源的挖掘,做到巩固主体税源,培育后续税源。二是着力抓好资金筹措。加快推动五家政府平台公司实体化经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和乘数效应,鼓励和吸引民间资金、金融资金投入建设。三是加大力度开辟乡镇资源,培植发展乡镇经济。四是增加土地存量,加大闲散土地处置力度,足额保障土地“双挂钩”经费。
⑦ 如何应对下行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学习,身边
积极应对下行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经济形势,颂扰克服野毁旦经济下行压力,采取有效周期性措施,保持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着眼长期经济发展,大力促进经济转型,推动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余让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⑧ 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萎缩,该如何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经济下行时,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呢?
1、一定要保住工作,近期不要跳槽
经济下行,一大批企业倒闭或者裁员,如果您目前的公司能够保证每个月足额发放工资,并且还在正常运转,那么就建议您先稳住工作,不要跳槽,先保证自己的稳定收入。
2、努力提升自己,给自己"增值"
职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要保住自己的工作还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时候可以借助时下流行的线上学习方式来给自己充电。在疫情催化下,以直播、视频微课等方式在家上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线教育用户一度以"千万"量级增长。
3、谨慎理财,不要冲动
很多人会想,经济下行,我是不是有什么趁低买入发财的机会啊?这时候需要谨慎理智一点:您经济好的时候都不那么会理财,怎么就觉得大家都赚不了钱的时候,自己就变理财高手了呢?
如果因为一时头脑发热,买了一些自己都不了解的产品,因为一些高收益的平台倒闭了,而让自己的本金亏损,这才是真正的雪上加霜。
4、消费降级不丢人,不要为了面子死撑
在经济好的时候,点一杯星巴克或者下班后去精致的餐厅吃一顿成为很多上班族最爱的消遣,而行情不好自己的工资收入可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即使是"续命"的奶茶,能戒就戒了吧。
不要小看生活中省下的这些小钱,长久积累下去,也能给自己很大的帮助呢,更何况,吃太多高热量只能累积脂肪换不来长久的快乐不是吗
⑨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
你好,
具体来看,经济的下行至少会带来以下四大机会:
1、竞争强度降低。
在经济萧条时期,多数企业会采取上面那个度假村的做法,暂停投资、削减费用,节约开支。
这样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竞争的强度大幅度降低,给那些平时没有能力与大企业抗衡的公司提供机会。
目前,多数行业都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尤其在主流市场,大型企业扎堆儿,中小企业根本没有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有一天,市场竞争的强度降低了,竞争不像那么白热化了。对于那些千方百计寻找市场切入点的企业而言,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机会吗?
2、市场杂音降低。
在经济萧条时期,正因为多数企业压缩费用,企业的促销活动也会随之减少,市场环境变得比较安静。
品牌传播,怎么传播?就是把品牌的最大价值通过一个清晰而干净的信息传达给目标顾客,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记住我们,消费我们。
在一个广告满天飞、促销满地飞的市场环境里,当你扔进1000万元,可能连一点浪花都看不见,真的是打水漂了。
然而,当市场环境突然变得相对安静的时候,你再扔进去1000万元会如何呢?效果会大大不同。
所以说,经济萧条恰恰是传播品牌的大好时机,尤其对新品牌而言,可能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机会了。
3、增值服务降低。
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温泉度假村,是典型的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降低服务标准的企业。我相信,在经济萧条时期,连服务业都这样,制造业就更不用说了,大幅缩减增值服务是多数企业必然会采取的措施。
然而,当那些企业这么做的时候,平时被“娇生惯养”的消费者会答应吗?我想不会。当他们的消费体验被大打折扣的时候,不满情绪就会接踵而来。
什么是机会?消费者不满就是天大的机会。当你翻开中外营销From EMKT.com.cn史,你会发现,多数新品牌的崛起都是他们利用消费者对老品牌的不满而做起来的。
早期的日本家电,服务不行,消费者不满,海尔抓住这个机会崛起了;
近期的电商,配送不行,消费者不满,京东抓住这个机会崛起了;
而现在,多数行业都将出现消费者不满,是不是一批新品牌崛起的大好机会呢?
答案应该就在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