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民工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他们的工作不是很体面,但是,在一个大城市,没有他们,那么高楼大厦是从哪里来的。那些街道的清洁由谁负责埋陵。他们掌握了城市的容貌,也承担这这个社会给他们的压力。
我不喜欢农民工这个词,我觉得不公平,在我们学校,有很多学生会瞧不起那些物业的叔叔阿姨,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么会有一个干净的环境。
农民工不是只有工地工作的,也有一些开小店,弄家政的。
我觉得这些都是基础,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在享受他们给我们的便利与整洁,却没有考虑到他们背后的心酸。这个很不公平。
为什么中国人力资源价格低,我觉得这是一种歧视,美国那些大国都会利用中国人力,为什么不能让这些被称之为农民工的人高一些的工资。为什么不能给他们在城市里面固定而又干净的地方。
为什么他们有的衣着肮脏,我认为这不是他们想的,一个城市,物价对于他们,应该是很高的,他们辛辛苦苦赚的钱不是在这个城市消费,他们在为这个城市服务,得到的可能就是老板拖欠公司之类的。
很高兴,今年春运的时候,政府给了他们一些优待,希望这些优待不仅仅是在春运的时候。
在农民工里面,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是民工》。你可以看看,我没有看过,但是我看了作者在北京卫视的一个节目,能理解他们,帮助芦正他们的人,在这个城市,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弯哗戚的那些以兄弟相称的兄弟。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你可以看看。我不是为了分,我只是觉得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有想法,写了些。希望你能帮那些农民工们翻身把歌唱哦~
❷ 分析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官方日前首次公开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透露目前中国农村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农民工的知识高低与收入及就业率均成正比,说明要解决数以亿计农村劳力的出路,首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素质。)
农民工现状:数量大素质低就业难
中国官方日前首次公开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透露目前中国农村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悄喊中国农村剩余劳力太多、质素太低,是难以找到出路的两大要因。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受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委托,对中国农村劳力质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取了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60个村,辐射人口40.3万人,其中劳动力20.6万人,涉及农村劳力接受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以及有关专业培训等20项指标,对目前中国农村劳力的质素有以下描述:
一、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4.9%;文盲及半文盲劳力占8.5%。在外出就业劳力中,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力的整体水平,说明学历高与外出就业率成正比。
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仅占农村总劳力的7.3%。农村劳力之中受过职业教育之比例如此之低,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内容无法满足农民较快发家致富的要求。
三、接受有关专业资格培训的人数仅占劳力的5.7%。
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东部地区有高中毕业以上的比例,高于中部及西部。
此项调查得出以下四项结论:(l)农村劳力以初中程度占大多数,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仍相当高;(2)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低,反映农民对此项教育不认同;(3)专业培训在农村基本上未发展,几种培训项目未发挥作用;(4)农村科技传播手段须进一步改善。
农民工的知识高低与收入及就业率均成正比,说明要解决数以亿计农村劳力的出路,首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素质。
廉价农民工的经济效益
中国有几亿的廉价农民工,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默默的贡献;过去,他们被称为“盲流”,现在,则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打工经济的“春秋功过”,有待评说。
据《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的数字,去年,有9800万农民外出打工。以他们挣到的钱为主要动力,使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由前年的686元,增长至2622元,增长2.8倍,实际增长高达77%。外出打工成为农民目前最佳的致富之路。
据官方统计,四个农民工大省去年外出务工人数及劳务收入的情况弯运枯如下:
四川:1,370万人外出打工,收入474亿元。
河南:1,300万人外出打工,收入528亿元。
湖南:736万人外出打工,收入441亿元。
安徽:696万人外出打工,收入280亿元。
若以平均值来计算,湖南人外出打工的平均收入最高,一年可挣5992元,平均每月499元;最后一位是四川,平均每人每年只挣3460元,折算为每月只有283元。以上四个农民工大省得到的数字,最少有以下几项结论可供参考:
一、农民外出打工平均每月300~600元之间,农民工十分廉价、超值。
二、农民工没有任何福利及社会保障,每埋洞月几百元属“干薪”,不良雇主长期欠薪,甚至连工伤赔偿都不给;而农民工不知争取权益,更没有自己的团体可以代其出头;同时,政府至今还未有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正因为这些“优厚”的劳工条件,许多国家将劳力密集的制造业迁往中国,既节省成本,也减少麻烦。
三、大批农民工主要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从事粗重的体力劳动,诸如建筑业、工厂、环境卫生及餐饮业。有统计指出,每一位农民工每年可为当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创造3万元,扣除带回家乡的大约只占1/5,绝大部分留下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农民工带回资金,繁荣家乡经济,许多农民工大省的主要收入依靠“打工经济”;同时,“一户打工,带动一村;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的打工仔、打工妹“一年土,两年洋,三年变了样”。外出打工既挣到钱,又学到先进的事物,改变了思想观念。中国特色的打工经济,在现阶段是几亿农民的最佳出路。
融入城市不容易
一亿农民到城里打工、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本地人”与“外地人”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呈现“新二元结构”。如何帮助农民融入城市社会,加快打破城乡差别,是政府的责任,亦是全社会的共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今年加快起草《劳动监察条例》和《工资支付条例》,目标是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给予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然而,要达到此目标并不容易,目前,主要障碍如下:
一、农民大军数量庞大,知识水平低,缺乏技术,要花很大投资才能将他们培训成为合格的现代产业工人。据官方统计,目前全国产品市场抽查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造成2000亿的损失。许多厂商把质量差及安全事故频生,归咎使用太多农民工。全国评选101名工人“技术能手”,其中竟找不到一位农民工。
二、流动性大,自立门户,难与当地相结合。大多数农民工都是抱着“吃几年青春饭”的心理,三两年换一个打工地方,甚至一至半个月就转工,赚了钱就走,跟当地人是“两张皮”关系。海南人在深圳开“的士”者有二万多人,但他们大都住在郊区的石厦村,很少与当地人交往。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出现各式各样民工聚居的城中村,他们各自为政,甚至组织自己的同乡会,自己管理自己,不受当地管辖,因而矛盾频生。
三、外商反对给农民工福利保障。福建有些地方,想在外来务工者之中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甚至,动员他们参加工会及其他社会福利组织,但是,外商强烈反对。结果有关部门以“影响地方投资环境”为由而不敢推行。
四、拖欠工资严重,有关部门互相推诱扯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说,需要用3年的时间,才能基本上解决建筑业拖欠农民工薪水问题。拖欠工资者,有不少是地方政府机关部门,因此,很难解决。
五、农民的生活习惯、卫生问题等,与当地格格不入。行乞、犯罪、卖淫更使当地人齿冷,因而强烈排斥农民进城。
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使几亿农民融入城市社会,以及基本解决三农问题,然而,此路途依然十分遥远。
❸ 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对城市化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方面
1.农民工已成为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在传统体制之外开辟了一条工农之间、城乡之态段伍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新通道,为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快速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民工的大量进入,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提升了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整体竞争力。这不仅为东部地区城市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贸易创造了条件,也为其把握机遇,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农民工功不可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燃基民工在各产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第二产业为58%,第三产业为52%;在第二产业中,加工制造业为68%,建筑业为80%。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
2.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与繁荣的生力军
农民工不仅是城市化要吸纳的主要群体,也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今天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凝结着农民工辛勤劳动的汗水。城市中苦、累、脏、险的岗位一般都是农民工在干,他们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奉献。城市环卫、家政、餐饮服务的从业人员主体是农民工。当今中国城市离开农民工就要瘫痪。正如一位市长所言:“城市没有农民工已经玩不转了”。
3.农民工现象是促进中国城市改革的推动力之一
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就业蕴含着深刻的体制变革因素,是推动改革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区界限和部门界限,使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的机制成为现实,促进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推动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同时,由于农民工的存在也推动了城市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冲破城乡壁垒,大规模、大范围跨区域流动,增强了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对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中,各级政府的职能地位、管理理念、行为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发生变革。
消极方面
1.资源的整合
农民工进城会对城市原居民就业带来冲击。农民工进城,一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和规模效应,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从而水涨船高地增加城市居民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尤其是短期,在同一个劳动力市场上,一部分人就业的增加,会压挤另一部分人的就业空间。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经商,对城市居民就业形成替代效应。目前由于各种户籍制度等因素对农民工歧视的存在,这种冲击的力度还是有限的。但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大趋势下,歧视的程度必将逐渐减小,相应地,这种冲击力度可能会加大。因此,如何应对这种冲击,是城市面临的一大课题。
对于农民工带来的就业冲击,一些城市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限制农民工就业:一是“配额”。通过务工证等证件的发放限制农民工就业。二是“征税”。向雇佣农民工的单位或农民工本人收取各种类似税收的费用。三是附加条件。对农民工的资格认证附加某些条件(比如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四是关闭市场。某些行业对农民工实行禁入,关闭某些行业的农民工就业市场 。这些措施是对劳动力市场的扭曲,是一种短视。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统筹城乡两种资源,对农民工和城市原有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城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2.社会的融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但由于路径依赖和偏重于对现有利益分配格局的维护,城乡体制改革没有及时跟进,城乡壁垒依然森严。农民进城就业门槛过高,城市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难以向农村辐射,反而在城市内部又产生了新的二元社会结构。这种新的二元社会结构表现为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户籍居民的明显差别。虽然农民工在职业上已成为城市产业工人,但由于没有改变农民身份,在分配(工资) 、再分配(社会保障) 等各方面仍遭受不公平待遇,成了城市中缺乏保障的弱势群体和介于城乡的边缘人。
城市中新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民工与户籍居民难以融合。一方面农民工中的大多数对进城后的生活感到满意,对城市社会已经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度,有着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希望能成为城市的一分子。另一方面,城市居民虽然在理智上倾向于接纳农民工,但有些市民在现实中并不愿真正地与农民工交往,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与农民工子女交往。这说明有些市民在心理上对农民工还是有一定的排斥,个中原因既有农民帆或工自身素质的问题,也有历史造成的市民固有的优越感以及由于对农民的不了解所导致的隔阂。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大趋势下,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这是城市面临的又一挑战。
3.管理的调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按城乡分割的方式实施管理,城市政府管理体系主要按城市户籍人口的规模和分布进行设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特别是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东部发达地区一些城市劳动力和居民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流入农民工人数甚至超过了原户籍人口。进城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同样为城市创造了大量财富、提供了大量税收,却因不具备城市户口而不能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民待遇”,出现“一城两制”的格局。这表明,城市政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等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不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为农民工做了大量工作,进城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状况有了改善。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输入地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要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以上文字节选自《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
❹ 农民工数量“骤减”,会带来哪些影响
其实不得不说的是农民工数量骤减下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且也会导致建筑人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人普遍不喜欢干重活,所以导致一些工程项目缺乏标的人力,导致产生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民工数量的减少也确实不利于基础建设的发展,所以势必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胡塌个方面出发看待。
3,不得不说是农民工回乡创业,也有利于带动驱动裤皮圆地区经济发展,所以农民工数量减少背后,也代表着农民工转型的成功。其实不得不说是农民工数量减少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一些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发展,也能够成功带动区域经济建设,所以有也是值得提倡的,而这样做也能够提高劳动力质量,切实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
其实不得不说的是,农民工数量骤减也确实会导致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而且一些年轻人普遍不会选择体育劳动工作,所以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农民工回乡创业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工的转型。
❺ 五部门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此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其实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并不缺乏吃苦的勇气和能力,只是其权益往往很难滑顷得到有效保障。如果能通过政策方式对农民工权益予以保障,肯定会有更多农民工愿意参与到城市及乡村建设中去。
❻ 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对我国农村有何影响
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发展,但有利必有弊,也有影响:
1、 疏远了跟家乡亲友的关系,减少了原来具备的初级社会资本存量。
2、 减弱了在子女人格塑造方面的教化功能,减少了对尺圆子女学习和成长的关注,导致子女的被遗弃感,从而增加了他们产生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概率。
3、 虚假示范效应:常年外出的父母出于对子女的愧疚,对他们常常出手大方,使子女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在外面挣钱很容易,导致他们厌学情绪的产生和蔓延。
4、 弱化了对老人的赡养功能:尽管外出务工提高了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力度,但一方面老人本来就处于消费低谷期,另一方面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支持,因此,总的来说,对老人的赡养力度是下降了。
5、 强化了祖孙互动的消极效应。本来儿孙绕膝是天伦之乐的体现,但如果老人膝下只有少不更事的孙辈,老人就不得不担负起照料他们学习、生活的重任。祖辈不得不收起慈祥的天性,摆出父辈才有的威严,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祖孙之间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有些自身还很弱小的孙辈不得不代替他们的父母照顾年老体弱的祖辈,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祖孙辈之间有了父辈的陵瞎塌自然连接,那么这两辈人之间的互动将会是其乐熔融的两性互动,缺失了这一环,其消极效应就被放大了很多倍,以致于成为他们不能承受之重。
6、 增强了农民被剥夺之感,神消增加了社会动荡的因素。在城市里,干同样的活,农民工拿得最少,而且各项社会保障也与他们无缘,还要遭受自己国人的歧视。一旦年老体弱,他们还是得回到农村。如果发生工伤事故或者得了职业病,往往会被提前打发回家乡。如果讨薪,还可能遭遇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会产生绝望感,而一个绝望的人是可能干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情的,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7、 使农民快速“市场化”,加速了农民原子化的过程,削弱了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农民没有领悟到市场经济的真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特定的游戏规则。只看到了其表明现象——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无可厚非的。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下,他们的投机心理膨胀,在过度构建和利用社会资本的同时,抛弃了原有社区伦理的约束,坑蒙拐骗、横行乡里,不惜损人利己来达到致富的目的。村民的价值判断也出现了偏差,只要能给自己带来物质利益的人,他们就盲目崇拜,希望跟他们一起做事,以求分一杯羹,根本不追究他们行为的正当性。
❼ 农民工总量首次下降,农民工数量下降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农民工的下降只有一个影响,那就是经济放慢了,本来4个人的岗位,现在变成1个人了,而且有可能1个人都没有。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不愿意做苦力活,而且岗位众多,什么外卖小哥、送快递或者进工厂,都比那种日晒雨淋闹雀的工地强太多了,而本来存在的那些农民工也基本都到了退休液庆早年纪,只要他们一退,没有年轻人顶上的话, 那么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要想保证农民工的数量,现在最紧要的就是解决农民工的工资问题,而且这也是急需要解决的,很多农民工都投案无门,关于工资,他们只能等消息,毫无办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应该对眼前的一切都倍加关注,不能让某些人欺负农民工。
❽ 民工荒和民工潮对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影响
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毕蠢樱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由"民工潮"而"民工荒",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都是劳动力资源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的背后,既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也有社会规律在起作用。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大量进城农民工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不断升级的工业化需要有着更高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产业工人队伍。但档仿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间有着手丛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民工始终无法转化为产业工人。一方面,工业化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另一方面,体制障碍却让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民工荒"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民工荒"的本质是中国的农民工体制问题
❾ 农民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都有哪些
农民工有三大贡献: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伴生物,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档搏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凝聚了农民工的伟大贡献。
一、中国的农民工为我国农村塑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即打工经济和劳务经济形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我国有8亿农民种地搞饭吃,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我国农村人均不足1亩半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农村面对黄土背靠天,用手工劳岩和作的方式,用家庭承包的机制,从事农业生产,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规模效益。这种农村的经营结构和作业方式,是中国农业落后的体制性原因。改革开放后农村有见识、有胆量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外乡、外省、外国去打工,出口劳务经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许多乡村收入的主渠道粗蠢盯是打工族的劳动经济收入。由于劳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繁荣,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农民工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
二、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打工,助推了全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没有农民工的辛苦劳作,就没有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有资料显示,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提高了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结构达到4:6,这就是农民工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做出的又一突出的贡献。
三、农民工支撑中国庞大的出口经济,拉动GDP高速增长。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经攀升到70%以上。特别是诸多沿海发达省份,派生了一大批出口加工的中小企业群。这些出口企业员工80%是从农村来的打工仔,全国估计有八千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