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建设经济特区的背景是什么

建设经济特区的背景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13 05:54:34

‘壹’ 为什么要设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在我国,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这既是对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实际作用的概括和总结。

我国的经济特区
深圳(2020平方公里)
珠海(1687.8平方公里)
厦门(1565平方公里)
汕头(2064平方公里)
海南岛(33920平方公里)
实际上现在各个省、各个市都还有自己的开发区之类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经济特区,只不过没有正式的国家级名义而已。

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贰’ 中国实施包产到户和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有哪些

1.计划经济的失败和改革开放的开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划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因此,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制定和推行。
2.农村改革的陆模需要:中国当时的农村生产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规模小、生产力低下、土地分配不均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村改革得以提出和实施。
对外开放的需求:改革开放后,中国需要吸引外资和开展对外贸型慎易,因此需要开设经济特区来吸早租缓引外资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包产到户和经济特区的实施都是改革开放的一部分,其背景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而制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叁’ 建立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

建立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逃港”现象严重,能跑的都跑到香港去。邓小平在一次考察中,当时的省委书记请求增加兵力看守边防,调查之后才发现一河之隔,对面香港的工资是深圳这边的工资的一百倍左右。然后就考虑在宝安县划一块地方出来,照搬香港的模式,提供特殊的政策支持,看能不能成功。

建立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实践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思想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取得了巨大成功。

它不仅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在推进对外开放,引进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发挥了窗口作用、试验作用和排头兵的作用。

(3)建设经济特区的背景是什么扩展阅读: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手李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这是邓小平对经济特区在我国伏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辟概括。

深圳经济特区之所毕厅迟以能够连续10多年外贸进出口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与邓小平同志当年的具体指导是分不开的。

‘肆’ 中国实施包产到户和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有哪些

中国实施包产到户和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国家开始探索一系列新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发展。
计划经济瓶山慎颈:改革开放前,中空链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
农村改革需要: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需要通过改革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斗唯孙要求:为了推动对外开放,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开放措施,吸引外资进入中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实施包产到户和经济特区政策,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对外开放。

‘伍’ 中国实施包产到户和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有哪些

中国实施包产到户和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一般可以说源于改革开放的需要,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紧迫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阶段,各项基础机制尚未完善。这时,中国不能将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一蹴而就”完成改革,因此,只能采用分步实施的方法,先镇信从一部分领念仿域实施改革,然后慢慢推广。其中,包括创建经济特区和包产到户改革,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大胆解放思想,对企业、家庭实现改革,致力于尽最大努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全国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是指中央政府在某一特定区域实行与国家统一经济体制有所分离的改革政策,并加以实施管理的经济区域。1982年,改革开放始于经济特区,中国在上海实行了深化改革的创新实验,对中央的政策进行了改革实验和检验,这就是经济特区应运而生,并成为经济改革的试验场。在经济特区,中国可以把外资引入、实行市场经济和开放政策,使仔旅纤特区成为改革最前沿的地区,奠定了改革开放基础。特别是深圳特区,其实施正统的市场经济机制,把改革创新的精神带到全国,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大方向。

‘陆’ 深圳为何要设立经济特区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是内地惟一与香港接壤的城市,是香港与内地的重要通道。毗邻香港,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深圳特区位于广东省的南部沿海,东起大鹏湾边的梅沙,西至深圳湾畔的蛇口工业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2010年延伸到全市,2011年延伸至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等美誉。

‘柒’ 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背景是

1977年11月11-20日,邓小平复出后首站到广东视察。当广东省委领导汇报一些边境地区的农民外逃出港问题十分突出时,邓小平说:“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邓小平指出:“你们的问题相当集中,比较明确,要写个报告给中央,把问题分析一下,什么是自己要解决的,什么是需要外省和中央解决的,看来中心的问题还是政策问题。”这为此后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埋下了伏笔。

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捌’ 建立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种特区的设立又有了新的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办了许多“出口加工区”。1980年,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遍布于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总数350个左右。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先后建立了自由关税区和自由港。

2、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置经济特区,是结合我运胡饥国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下,人们解放思想,放眼世界。这时,人们发现,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设置经济性特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置经济特区,是考虑到旁返经济特区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内地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窗口”。

(8)建设经济特区的背景是什么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1977年11月11-20日,邓小平复出后首站到广东视察。当广东省委领导汇报一些边境地区的农民外逃出港问题十分突出时,邓小平说:“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邓小平指出:“你们的问题相当集中,比较明确,要写个报告给中央,把问题分析一下,什么是自己要解决的,什么是需要外省和中央解决的,看来中心的问题还是政策问题。”这为此后提做冲出创办经济特区埋下了伏笔。

‘玖’ 中国开放第一批通商口岸和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改革开放(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
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1、对国内经济的控制达到惊人的程度,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2、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3、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都会被均分,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只知道依靠“大锅饭”过生活,丧失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为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目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阅读全文

与建设经济特区的背景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乘风破浪讲什么故事 浏览:299
万科幸福里建设单位是哪个 浏览:719
单身美女怎么搭讪 浏览:655
你有哪些辛酸的故事 浏览:658
婚姻找不到话题怎么解决 浏览:97
各星座的婚姻彩礼多少 浏览:738
马年出生女婚姻怎么样 浏览:328
简单容易描述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888
飞机经济舱现在多少钱 浏览:621
幸福生活如何有质量 浏览:127
省厅事业编比县乡公务员如何 浏览:486
事业编信用贷款怎么还 浏览:542
幸福里怎么联系中介买房 浏览:661
事业单位技术岗位有什么区别 浏览:490
把美女比喻成什么蝴蝶 浏览:368
经济数据去哪里查股民须知 浏览:818
婚姻里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人 浏览:856
采访新人爱情故事要问哪些问题 浏览:604
读一篇故事的英文怎么写 浏览:833
抖音蓝发美女抖音号是多少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