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会宁以什么经济为主

会宁以什么经济为主

发布时间:2023-05-11 15:40:57

‘壹’ 会宁现象的介绍

革命圣地甘肃会态基宁,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以蠢锋雨养农业为帆档谨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尽管如此,这里却走出了大批人才,成就了拥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美称的西北教育名县。这就是被社会大众津津乐道的“会宁现象”。

‘贰’ 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在哪些地方

上述回答的好!
我稍微补充下:首先是自然环境,常年干旱少雨,作为一个农业县,没水是怎么也发展不起来的。
其次,虽然会宁出人才,但由于意识问题认为教育可以兴县,所以大部分农民以孩子考上大学为唯一出路,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大,农民为孩子上大学负债累累,加上近年就业形势一般,就是有的一家出3-4个大学生也无法改善家中生活,反而使家中更加贫穷。
其三,本来国家以加大对会宁县的投资力度,但权钱相勾结,是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红色旅游(会宁长征三军会师地)投入收效甚微,没有形成相应的旅游产业效应和收入。
其四,个人觉得县政府及各个部门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没有重点扶持和打响一门产业,比如会宁的养羊和马铃薯,五谷杂粮等特色性产业(本来是西北的特产,却被南方的公司出品了深加工的杂粮饮料等),可能个人建议比较稚嫩,认为部分行政部门一天忙上忙下只为下封民口,上对检查(说这话有依据的,本来国家下来的好多政策是很好的,可一到执行只有面子工程,退耕还林给农民补贴的面粉也贪污!!!什么沼气进村,等进村了只有个别人家有这只是应付上面检查的,一条乡通乡的发展之路,由于一层层贪污,修了5年之久而且改了面积到现在还没油(四河公路),国之殇,必有贪官恶吏,致使上命不下于黔首,致使黔首之愿不达上通!
我就想,能不能跳出来一个真正忧国忧民的县长或县委书记,上为国家大局着想,下为黎民百姓牟利,少一些假悻悻在摄像头装模作样的父母官。会宁是红色根据地,想当年有多少人为这个国家的诞生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而今尤有几人记得他们姓甚名谁?只记得自己升官发财,中饱私囊!!

‘叁’ 会宁县的经济

2012年,会宁县实现生产总值459437万元,比2011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381万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47958万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173098万元,增长14.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0695万元、增长16%,金融业增加值8072万元、增长24.5%,房地产业增加值14054万元、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1:32.2:37.7。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8435元,比2011年增长14%。
财政
2012年,会宁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为15819万元,比2011年增长47.2%。全县一般预算收入为9344万元,增长59.6%。其中,税收收入5762万元,增长50.1%;非税收入3582万元,增长77.1%。上级补助收入234480万元,增长24.6%。全县收入总计达到252174万元,增长26.8%。全县财政总支出246366万元,比2011年增长28.5%,其中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3849万元,增长27.4%。
金融
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6505万元,比2011年末增长25.1%。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51608万元,增长21.6%;个人存款余额391665万元,增长25.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9587万元,比2011年末增长29.4%。 会宁是全省杂粮的主产区。小杂粮主要包括糜子、谷子、荞麦、莜麦、豌豆、扁豆等。
会宁县培育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籽瓜、杏等特色产业,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
2012年,会宁县粮食总产量达33000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6.63%。其中,夏粮产量4708.9万公斤,增长61%;秋粮产量28291.1万公斤,增长0.96%。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做大瞎209.31万亩,比2011年减少6.44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1.16万亩,增加0.0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06万亩,增加0.06万亩;西瓜种植面积1.08万亩,与2011年持平;黑瓜籽种植面积10.03万亩,减少0.03万亩。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97.7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22.1%;水果产量1329.4万公斤,增长8.99%;蔬菜产量8218万公斤,增长6.6%;药材产量6万公斤,增长71.4%;西瓜产量2421.5万公斤,增长0.37%;黑瓜籽产量305万公斤,增长6.8%;花椒产量1.91万公斤,与2011年持平。
2012年,会宁县共有林地面积147.82万亩,其中当年造林面积2.45万亩,当年零星植树200万株,当年育苗面积1141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1.9万亩,成林抚育作业面积36.9万亩,果园面积累计达到9.03万亩。
2012年末,全县有家畜存栏18.26万头(只),比2011年末增长0.2%;牛、羊存栏分别为6.13万头和62.49万只,分别比2011年末增长0.49%和仿正1.91%。牛、羊出栏分别为3.62万头和59.05万只,分别比2011年下降3.98%、增长4.2%。猪、鸡存栏分别为25.12万头和73.46万只,分别比2011年增长6.22%和4.5%;猪、鸡出栏分别为27.92万头和85.48万只,分别比2011年增长4.53%和4.6%。
2012年,全县肉类总产量3654.2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0.96%,牛奶产量945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8%;羊毛产量96.67万公斤,增长2.2%。禽蛋产量242.42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4.5%。 2012年,会宁县工业企业及个体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48520万元,比2011年增长43.4%,完成工业增加值78944万元,比2011年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2254万元,比2011年增长48.9%,实现增加值40017万纯空元,比2011年增长22.1%。全年生产原煤24.12万吨,比2011年下降4.85%;供电量10936万千瓦小时,增长1.3%;水泥10.6万吨,增长21.1%;机制砖65200万块,增长19.4%;地毯17300平方米,增长21.1%;小麦粉168000吨,增长14.4%;食用植物油8150吨,增长21.8%;杏仁露9664吨,增长65.5%;洋芋淀粉61850吨,增长28.6%;印刷品35650令,增长20.2%;荞麦挂面4696吨,增长43.3%;水晶粉丝1420吨,增长16.8倍;PVC管材15927吨,增长21.0%;中药饮片12104吨,增长37.0%;地膜3898吨,增长39.2%;乳制品11645吨;饲料12575吨;酱油7980吨;醋5320吨。
2012年,会宁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9014万元,比2011年增长24.9%。全县共有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建筑企业16户,其中劳务分包企业1户。资质建筑业实现总产值67561万元,比2011年增长45.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68万平方米,增长91.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7.6万平方米,增长82.8%,竣工房屋价值35028万元,增长42%。 2012年,会宁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364.3万元,比2011年增长18.1%。按地域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910万元,增长18.7%,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454.3万元,增长17.5%;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29844万元,增长27.9%,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147520.3万元,增长16.3%;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8273.9万元,增长18.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090.4万元,增长16.8%。

‘肆’ 会宁县经济发展和静宁差距

会宁县经济发展和静宁差距如下。
1、会宁县常住人口40.16万人,地处甘宁两省六市交界中心,区位优势明显,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会宁县土地资源广阔,矿产资源贫乏,水资源稀少,自然地理条件较差,2020年全县GDP为72.47亿元,农业增加值占比高达42.16%,商贸也较为活跃,工业实力微乎其微。
2、静宁县常住人口36.56万人,位于甘宁两省五市交界中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苹果及纸箱包装是静宁县经济的重要支柱,苹果栽培面积全国第一,纸箱包装产值占甘肃省的1/3,2020年全县GDP为76.98亿元,农业增加值占比高达40.8%,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伍’ 会宁的特产 作文

红一、二、四方面军。地点是甘肃会宁。会宁的一点资料: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座标在北纬35°33′至36°26′、东径104°31′至105°34′之间,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2025米,气候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340毫米,年蒸发量达1800毫米;辖28个乡镇,总人口58.31万人,境内有汉、回、蒙古、满、藏、东乡等6个民族。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秦始皇、汉武帝、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曾到过会宁,留下了戍边足迹,翰墨诗赋。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任弼时、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留下过光辉的足迹。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宣部确定的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自古以来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近4万人,其中,获得学士学位1万多人、硕士学位1000多人、博士学位200多人。会宁教育的“三苦两乐”(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精神享誉省内外,赢得了“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称誉。会宁是绿色产品的生产基地。区域海拔明念较高,光照充足,没有污染,有生产绿色产品的天然优势。2004年,全县种植紫花苜蓿70万亩,羊饲养量80万只,牛饲养量7万多头;种植杂粮35万亩,年产豌豆、扁豆、荞麦、莜麦、良谷米4万多吨;种植洋芋65万亩,年产洋芋100多万吨;种植瓜果蔬菜和经济作物31万亩,年产大板凤眼黑瓜籽7000多吨、杏产品4万吨。铁木山矿泉水被国家命名为优质矿泉水;用当地杏仁和矿泉水配制生产的“万里缘”杏仁露被评为省市名牌产品;年产3.5万平方米的仿古地毯,是外贸出口的免检商品;荞麦米和良谷米被国家认定为A级绿色产品;小杂粮、草畜、洋芋和瓜菜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三利、祁连雪、博亚、恒源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03年,会宁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会宁交通通信便利。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西与兰州市为邻,南过西安,北达内蒙古。国道312线、309线横跨东西;省道靖天路、定会公路贯通南北,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光缆过境会宁,2万多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贯通城乡,连接国内外。会宁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是会宁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激仿困济工作全局,坚持农业稳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依法治县“六项县策”,实施项目拉动、产业主导、品牌兴业、开放带动、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团结胜利”的红军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顽强地与严酷的自然条件做斗争,励精图治,治穷治富,全县经济和大睁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31882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7488万公斤,完成县乡级财政收入20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0元。

‘陆’ 会宁现象的问题讨论

“会宁现象”与反贫困
一、西部困惑
当我们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荣枯及其社会运行、经济发展时,不得不关注那些存在于我们可达视野范围内典型案例与代表事件,而这也便是巴泽尔所论及的代表性考核问题。正基于此,来西北后,有一个问题总在困惑着我,那就是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提升的问题。
穷则思变,变则得进,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去年4月1日,曾见有学者提到为西部大开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可考虑借鉴美国拉斯维加斯以及我国的澳门特区模式在兰州设立一个西北特区并允许开辟赌博业,然终鉴于种种约束条件的限制与所谓的理念顾虑,无法实现而搁置。再者,近些年,国际上兴起了一种新的运动项目——划沙,而这种运动项目在国内的宁夏也是有的,但是遗憾的是这里的河湟地带的戈壁黄“沙”与那些适于“划沙”运动里的“沙”又是有着非常严重的不同的,因此没办法在此拓展实施些“划沙”运动以图给当地带来些经济活力酌。
作为一名理性有限的学者,最乐莫过于不经意间一下子在百思不得其解中,突地发现一个好的例子或问题。因为有时候,一方面,确如阿瑟?奥肯所言:“一个好的例子往往胜过1000个方程”(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另方面,正如周其仁所言:“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它的答案也就暗含在了其中的。”或许这也就是周先生所一直推崇的真实世界里的而非黑板上的经济学吧——“对于我而言,研究的最大快乐就是一边坐在农民的牛车上,一边跟农民聊聊天以从中了解些有关于农业问题的第一手信息和要件”。我没有其仁先生那样的魄力和胸怀、坚毅和果敢,然而不想这次的搭校工会组织的5月13-14日“红五月,红会宁”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便车,赶赴长征会师之地的会宁之行却还是给了我不小的惊喜的。
二、会宁现象
会宁地名早已有之,因祖河、厉河交会于此而得名。古老的祖河、厉河不再水声滔滔,但会宁人以别人难以想象的力量改变着这块靠天吃饭的土地,毅然地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竖起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兆者”的意识,真正把教育落到实处。这种精神力量源于崇文重教的传统,受感染于当年红军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这是他们不甘命运、战胜贫穷、成就未来的关键。历史上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要驿,人来人往,贸易昌盛。随着历史的变迁,今日会宁已失去了往昔的繁华面貌,岁月留给会宁人民的只有贫瘠的土地。但勤劳的会宁人并未因此而颓废,在这块干旱的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奇迹——极差的办学条件与硕果累累的教学成果很不相称的奇迹(杜党军)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杂粮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县,地处海拔平均2100米,自然条件严酷,10年10旱,年降水量300毫升,但蒸发达1800毫升,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全县辖29个乡、滚睁4个镇,总人口接近60万,是甘肃省第一入口大县。农业人口约56万,占96%以上。会宁的孩子以苦读着称是有渊源的。作为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会宁历代文风昌盛,仅明清时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在清末政府向日本公费派遣的留学生中,会宁籍就有2人,而整个甘肃省才总共5人。据会宁教育局资料显示,该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22所,在校学生约17万人。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向全国各大院校输送学子4万多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200多名、硕士学位近2000名、学士20000名。尤为重要的是,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了约18万名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会宁也成为了西北五省区教育第一大县,素有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美誉(段兆军)。这也即是一般所谓的“会宁现象”。
三、现象背后
恐怕很难有人会将贫困县和教育成就联系在一起,可是会宁人族备薯凭借他们自己不断总结摸索出来的“五苦精神”(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却做到了。会宁县教育局的办公楼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建筑,里面的采光也很差,办公室里的沙发也是破旧的弹簧沙发,凹凸不平。可是一到了会宁一中,现代化的实验大楼和教学大楼便矗立在面前,看着那些以世界各大科学家命名的实验室及其里面的仪器,令人由衷地钦佩会宁人办教育的决心。会宁一中在当地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一提起它,人们第一反应便是它那令人出奇的高考升学率。2005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1752人,高于全省本科上线5个百分点,在全省高考前200名里会宁学子达10人(王朝霞)。在现有的困难环境下,学校托起了这个穷山窝里令世人惊叹的一颗明珠。在会宁一中,人家的自习课上通常都会有两个以上的老师同时在那里负责答疑,班主任每天晚上10点半检查完学生宿舍才得回家。学生们在回答问卷时的那种认真投入的态度、良好的组织纪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照他们的纯朴、踏实和勤奋,让我感到了和他们的一种距离。
在会宁,农民见面后不说“吃了没”,也不问对方今年“赚了多少”,而是问孩子考取了哪所学校。其它地方是比钱有多少,在会宁这里,哪个村里边说谁家出了博士,谁家有文凭最高的人,那谁就绝对是上座。该地有一幅较为盛行的对联,叫做“一等人忠诚孝顺,两件事读书耕田。”在会宁之地,随你走到哪里,都会不难发现很多为了就学读书的感人故事。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穷县会宁县强壮队伍推进教改,办教育出手大方,试图把经济穷县、人口大县变成人才大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使这个年财政收入仅有2000多万元的经济穷县,成为西北地区响当当的教育投入大县。通过县乡财政投入、实施教育项目、干部职工捐资、向金融部门贷款、社会力量援助等多种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近4年投入学校建设经费近1.2亿元,仅2005年投入教育经费达1A4亿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56%。该县在2003年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3年9月“两基”达标通过甘肃省政府的评估验收。会宁各乡镇为达到国家的普九标准,基本靠举债修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等。很多学校和基层政府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小,但是有负担,会宁也愿意背。
走进干旱而贫瘠的会宁县,无论县城或农村,最漂亮的建筑都在学校,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公共设施。2005-06年度增加投入,排危、改建、扩建和新建校舍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校容校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4年该县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补充1人,而全县补充教师达2342人。保证教师工资,全额兑现教师各种津贴、补贴,优先解决农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出台引进高素质教师的优惠政策,实施各类教师培训工程,优化了教师队伍。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涌现出了冉树苍、王锡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邀请百余名全国特级教师来讲课讲学,派出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总结、推广了20余种独具特色的优秀中小学教学法,不断提高了教育水平。
鉴于会宁教育的不俗表现,2002年4月,首次开始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惠及这片土地。会宁一中有幸被选中而成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高中“宏志班”承办学校。据了解,由于在宏志班就读的都是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这些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有一部分将继续享受“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资助,每年由该工程资助5000元人民币,各大学也将视情况减免~大部分学费,以保证这些来自困难家庭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会宁一中首届宏志班,全班有来自甘肃会宁、定西、陇南等地的家庭贫困学生50名。在2005年的高考中,在这个宏志班就读的学生中,考分超过甘肃省地方高考重点录取线的有44名,全班学生平均总分高达604分,超出该省重点录取线46分。这个班的高考成绩重点上线率达88%,本科上线率达到100%(王志恒)。
值得对照的是,也正如邹蓝所指出的,甘肃有两个县,最近都以教育出名。一是渭源县,新近有县委领导秉笔直书该县教育之窘迫而为天下所知。县委副书记李迎新的《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描述了民办教师的生存境遇。600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资,其中每月拿40元的又占代课教师的70%,部分教师这样微薄的工资居然20年不变。而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是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即使收入算80元,也不过是10美元,每天收入为0.3美元。另一个是以红军长征会师而着称的会宁县。会宁政府和民众以尊师重教而着称,教师的待遇普遍比较高。一所多中心小学有25名教师,平均工资为900元每月,比当地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要高出9倍多。同在甘肃省,而且都与定西相邻,一在其西南方向,一在其东北方向,都是贫困县。而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却犹如云泥之别,不免令人费解,可事实却就是如此无情。
诚如田忌赛马所启示的那样,天下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功!借这次观摩和调研之机,我们了解到,在“会宁现象”形成的过程之中,除了以上所列出的由明清以来崇文重教历史传统的熏陶浸染、教师和学生们在直面恶劣的黄土高原环境足够的认识下的苦教苦学、当地政府采取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并在经费支持上敢于财政拨款等一些内部主导因素之外,还发现了一项尤其重要的颇为有趣的外部催发因素,那就是在会宁一中校史展览馆里所看到的并由该校校长所给我们详细讲解的一串人物名单。原来,在解放后的一些运动中,有不少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科研机构里面的“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会宁,而当时的县政府领导竟对他们采取了独特而别致的一招。那就是,全部让他们上教学第一线!现在会宁一中校内所能看到的那些亭亭如盖的大槐树,就是当初那些“右派”老师们带着学生从远处的祖历河中取水浇灌栽培而成活的。也正如席校长所介绍给我们的,恰恰就是他们给会宁的教育补给了那个时代的最宝贵的最稀缺的难得养.份,而这一点也是他们的每一个会宁后人都不会忘记的。不难想象,那时节的会宁领导的那一决策是多么的英明超前,然却又是多么的风险奇高啊!
四、反贫困效应
中国有句古语“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鼠”,而今在这里真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自然的崭露。在现定既有约束条件下,会宁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破解靠的是:“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就为何如此重视教育的问题这一秘题,问了会宁籍的几个同事。他们所给的答案很是简单:上学是黄土高原农家子弟的唯一出路,只有读书才是他们真正的根本而有效出路啊!出去一个上学,在外面找到较好的工作,黄土高原的贫瘠土地上就少一份压力,一个家庭可能就此脱贫。这个幸运者收入的一部分,将转移回家。否则,返乡的考生将给黄土高原增加更多的人口压力,且没有专长技能的城镇毕业生没能入学,也给本地就业带来更大压力。发展教育输出人才,就是脱贫,就是减轻当地就业压力和对土地的压力。卓越的认识,导致了卓越的结果,可爱者,当属天下的这些会宁的人们。
原先我们都会经常以为西部人的思维观念落后,然而这里的会宁当地人却让外人感到颇为汗颜乃至非常惊讶,没想到他们提出和倡导的教育办学培养理念是:“培养中国的会宁人、世界的会宁人、走出去的会宁人。”铮铮明言,正如在这次兰大与会宁方面的教育座谈会上,白发苍苍的会宁教育局高局长所介绍的:“我们的学子们出去得越多,则会宁也就会越加的有希望一些。事实证明,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整个县送出去了散布于全国各地的4万多学子,而今已经见到了效益。现在他们每年至少给他们的在会宁家乡的父母弟妹乡亲友邻邮寄回来了有1个多亿的直接资金,并捎带来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就业信息、服务项目等间接回报,这些毫无疑问的拉动,推助了会宁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由此可见,会宁人对于“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者学成直接回来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入很少”的这一议题上的认识和看法,是明智、开放、前瞻和深远的。
我们知道,既然经济学是研究在既有约束条件下的利益福祉最大化问题,那么身为经济研究者,在西部发展研究中,不应也不能忽略非经济因素——甚至有时说不准这里的非经济因素会起到东部经济发展研究中所不能达到的某种至要作用呢,而教育无疑是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非经济因素。上述倒是真切给出了~个西部经济发展尤其是反贫困中的一个极好案例——以教育的发展最终破解改变当地的贫困,会宁经验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一种客观存在着的具体启示。
然而,可否将其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进行一般化的拓展以及如何能够贴紧地面的拓展都是一个值得在下深入的审慎考虑,弄得不好一旦违背了哈耶克所言的“自生演化”以及“人类合作扩展秩序”的话也会带来不小的麻烦的。尽管如此,这里仍提供了不失为一个颇佳动态的问题—一如前文所对照揭示的,就像渭源那样的不注重教育的投入、积累和发展是没有办法走出积贫积弱的泥潭的。而毫无疑问的是,会宁则凭借教育的优先战略和系列举措走出了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发展中的一个久治不愈的“死结循环”。
作为西部落后地区(尤其西北寒旱的黄土高原地带)的经济发展、社会运行中问题求解,作为置身于全球一体化下的中国整体进程中的一个微观考虑,会宁现象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实证的案例及其亮点的启示,使我们看到了绝境中的挣扎以及贫瘠地里的希望。同时,它也更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的洞悉观察、关注了解、剖析与探究。

阅读全文

与会宁以什么经济为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多看多读英语小故事怎么说 浏览:132
如何追求幸福的阶梯 浏览:299
美女猩叫什么 浏览:367
江苏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哪些 浏览:533
故事马丁是哪个国家的 浏览:297
想做老年健康管理师怎么找工作 浏览:138
隐瞒孩子健康异常该怎么处理 浏览:83
药王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128
摩羯座和天秤座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浏览:196
天津西站到空港经济区坐地铁怎么走 浏览:614
小朋友讲个故事在哪里可以听 浏览:238
铁岭幸福里是哪个区 浏览:575
古代用什么树来代替爱情 浏览:282
经济安全有哪些安全威胁 浏览:261
哪个字代表幸福 浏览:822
为什么经济学反对价格控制 浏览:177
乘风破浪讲什么故事 浏览:305
万科幸福里建设单位是哪个 浏览:726
单身美女怎么搭讪 浏览:662
你有哪些辛酸的故事 浏览: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