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估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前由于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三个隐忧。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而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希腊债务危机,引起的欧盟债务危机,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我国由于对房地产的调控,引发经济的衰退,还有通货膨胀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今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复杂的一年。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
B.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怎么样
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后期阶段特征 。总体来看中国的重工业化是处在中后期。对于一个大国的经济体,与小国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大国的经济体其共性的特征,就是更加地加速发展所谓的“重化工业”,简单的理解,2002年以后我国重化工业的比重一直增加,占比达到了70%。
第二个就是带头性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的新特征。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维持了10%左右的GDP高增长,其重要的特点,就是高增长产业的交替出现。
第三个是消费结构的升级,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居民消费结构完全不一样,而且目前仍然处在一个升级过程当中,就是由80年代对“吃、穿”,到90年代“用”为主,到新世纪以“住、行”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第四个因素就是城市化进程。中国以每年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其城市化水平。就意味着一年有1000多万人进城,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十分少见的。城市化的加快,创造了大量的内需,带动了相关产业、基础产业、建筑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
第五个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加速,恰恰是中国在过程当中最值得分析、研究的一个过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需非常大。比如说有一些产业,就是典型的外需导向型的产业,外需特征的产业像电子信息产业,其一半的产品出口占其产值的一半,是非常典型的外需特征的产品。
C.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如何
首先,判断我国的经济现状。总体上,经济处于滞涨状态,这种状态对经济的杀伤力非常之大,动辄可能引起致命性的经济危机,应对方法几乎是唯一的,就是启动内需拉动,因为扩大出口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投资驱动又不能够解决滞涨状态。
第二,判断我国当前的财政金融政策。国家的提法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我个人认为,应该说是“一般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判断货币政策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货币供应的环比增长情况,正常的经济体,环比增长应该是稳定上升的,今年以来,则不是如此,一直是环比降低的;至于说财征政策,看看一看国家财政环比增收的比率就知道了,是剧增,经济增长趋缓情况下的财政收入环比剧增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国家没有进行有力度的减税(或结构性)减税,这显然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三,货币政策与当前财政金融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其实就一种,持平、紧缩或宽松,所采用的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当前的货币政策也只有一种,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回收流动性,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但显然是不太成功的(或者说还需要时间来实现);按照当前国家的思路,是通过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股市、债市(当然债市不发达,目前只是尝试阶段),再注入实体经济,实际上也的确是注进了一些,但也是杯水车薪、并且后患很大,因为我国目前股市的理念扭曲,使其成为了企业的提款机、而不是居民的投资池,一直是只有投入、没有收益的赌博场式状况无法长久。按照经济学理论,居民储蓄应该等于投资,但实际上呢,我国作为一个高储蓄国家,居民始终是被动的在接受这样一些事实(被投资),截至目前,我国2万亿的基金投资基本上是来自中低收入者的投入,这些基金持续亏损的事实印证了这一说法。
D. 如何认识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形势是喜忧参半、利弊并存。所以在中国的发展与崛起道路上,我们还不能高枕无忧。我们不可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居高临下的去决定事情的发展走向,但是我们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在自己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包括金融实力)大大增强的情况下,开辟新的世界新兴力量的市场。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房产论。
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E.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如何
三季度经济见底,通胀见顶,所以国庆以后可以考虑布局。选股可以考虑金融类。
F. 如何认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
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
G. 当前的国家经济形势如何吗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H.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
老大,3000字论文是说有就有的吗?一点悬赏分没有不说,题目也很泛泛.不过,这里有一篇别人写的,你参考一下吧: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解释与展望
●德怀特•帕金斯
(杭行译)
内容提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导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普遍提高等。但中国经济仍存在许多弱点,银行体系相当脆弱,国企改革任务艰巨,环境恶化与社会矛盾尖锐化并存。综合来看,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因素仍将长期发挥作用,在未来10年里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仍将在6%~8%之间。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生产率;国有企业
要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任何人都必须首先分析一下,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种种变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问:导致中国经济如此高速增长的那些因素,在未来还能继续存在吗?或者,其他一些同样起支撑作用的因素将会取代它们吗?
经济增长的基础
对中国经济过去和未来高速增长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不同的层面来展开。第一个层面是:支持世界上任何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些基础性要素。这些要素包括:高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快速增长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教育层次的迅速提高以及对这些快速增长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国目前的投资率异乎寻常地高,1985年至今,年资本形成总值占GDP的比例都在35%以上,2003年更是达到了42.3%.①如此高的投资率,使得政策制订者即使出现些许决策失误,也不至于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样奇高的储蓄率也助推了这种高投资率。
储蓄率高,部分的原因在于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以及东亚文化对较高的储蓄水平似乎有某种偏好,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目前的"抚养比率"(指不工作的孩子、老人数与工作人数之比)②较低。尽管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效应以及中国人预期寿命的延长,将使这种较低的抚养比率因素逐渐消失,但在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里,低抚养比率仍将持续,从而可以预计的是:储蓄率和投资率也将继续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
中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也快速提升,这一趋势在今后10年或更长时间里还将延续。尽管快速膨胀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私人需求还是超出了公共供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私人教育机构开始不断出现。从具体数据方面看:2003年,在1亿适龄人群中,有9600万人进入了中等教育学校,而在1985年和1995年,这个数字分别是5100万和6200万。③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在短短的20年里,这样的增长是惊人的(当然,全民义务教育强制执行的只是最初的9年,而在一些贫困地区,连这样的标准也达不到④).2003年,有1100万人进入到高等院校学习,而在1985年和1995年,这个数字分别是170万和290万。虽然到目前为止,还只有10%的适龄人群能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但高等教育的增长无疑是最快的。
当然,投入于经济增长的要素并不仅仅是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其需要数量庞大的非熟练工。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减慢中国劳动力总量的增长,但其对GDP增长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现代非农部门中劳动力的增长。由于劳动力不断从农村低生产率岗位向城市转移,在未来的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非农部门中劳动力的增长率将仍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使城市的就业增长有所减缓,2000~2003年,城市就业以平均每年3.5%的速度增长,但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和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城市劳动力和就业率仍将可能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增长。⑤
维持高生产率的增长
如前所述,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素在今后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里还将以较快速度得到增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人们能否高效率地使用这些要素,即全要素生产率如何?1979年以来的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使得各部门生产率有了快速的提高。改革总是先在一个部门进行,再逐渐转向其他部门。当一个部门生产率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缓时,就需要开始在另一个部门进行改革。
1979~1985年间,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恢复和农产品市场的放开,使得农业部门的生产率最先得到提高。1985年后,农业部门生产率的发展逐渐放慢。其后,随着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乡镇企业生产率迅速发展,但在1989~1990年间快速回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回落势头更加明显。第三个得到快速发展的是外资企业,从1992年起,外资企业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从快速发展到逐渐回落这一过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自身可利用资本的不足,限制了外资企业在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对华直接投资仍会增加,但像前几年那样,从每年数十亿美元快速增长到现在的600亿美元这样的奇迹,将不会再出现了。⑥
20世纪80~90年代,各经济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还得益于另外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只有264亿美元,到2004年已经达到115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934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如今,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足以从国外购买任何资源(但这些资本却不能在国内创造出效益),以满足中国城市部门发展所需。中国企业已不再会因为外汇短缺,而只能被迫使用国产低劣机器设备和零部件了。它们可以转而从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所需优质设备。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中央计划部门缺乏远见,常使生产所需关键投入品出现短缺,而如今,企业再也不会遭遇到这样的"瓶颈"了。
对外开放政策还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2003年和2004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率为35%.出口的大量增加(这两年里,出口增长都大大超过了1000亿美元)带动了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⑦可与此相反,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与GDP增长速度相比,却显得较为缓慢。中国不可能在今后的许多年里一直维持这样巨大的出口量,甚至要想保持一半这样的数量也很困难。如今,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GDP的91%,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样的比例是异乎寻常的高了。⑧如果继续以每年1000亿美元的速度出口,将不可避免地会招致进口国的抵挡,因为它们不可能适应这样被迫的、快速的调整。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2005年,一些中国纺织品进口国,针对一些快速膨胀出口的中国纺织品施加了高额关税。中国不可能继续这样过度依赖出口增长来刺激经济,而应该找出办法来,尽快扩大国内需求。
对于中国及其贸易伙伴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妥善处理各种贸易争端,使它们不至于上升到持续对抗的程度。因为这样的对抗往往是建立在国内政治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真正考虑到国家的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看,2005年7月中国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尽管只是2%——就是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汇率还会出现一系列的调整。另外,贸易争端应该能始终被控制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处理框架之内。也许,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贸易争端升级为政治对抗,并达到足以破坏国家间安全合作的地步,对任何国家来说都不会是一个好消息。
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潜在因素是:市场作用不断扩大。如今,中国的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能在市场上买进卖出。农产品市场最早得到了发展,到1984年底,要素市场也开始发展起来,部分要素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进入了市场。由是观之,中国今天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许多发达国家)相仿。⑨当然,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还缺乏如高收入国家所具有的那种对市场经济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能否稳定地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环境,是中国能否在未来继续保持高生产率的关键。如上所述,在纠正计划经济缺陷的基础上,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支持高生产率的诸多因素都得到了超常发展,许多计划经济的缺陷如今已不复存在了,但市场机制的效率还有待提高。
这方面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的决策能真正独立于党政部门;提高司法部门执法素质与独立性,以保证商业争端(包括企业破产和兼并等)能得到合理的、有效的解决。能否构建一个使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增长所需的制度环境,将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此外,有些经济部门还处于相对较弱状态,还需进行改革。
中国经济的潜在危机
即使只是做最初略的考察,也很容易看出中国经济存在许多弱点。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金融体系。银行的大量呆账始于政府不再向国有企业直接贷款,而将这个任务转交给了银行。有些人认为,中国银行的这些问题——若按照国际通行的贷款结构分析标准来考察,所有这些银行都已符合破产要求——将导致一场金融危机(就像1997~1998年间发生在亚洲的那样),从而拖垮中国经济。然而,当时那场危机所波及到的国家,无一例外都具有较高的短期外债依存度、外汇储备少且不断减少的特点(这部分是由于本币的高估);中国则拥有极高的外汇储备(2004年底达到了6100亿美元⑩),即使中国最近调高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仍然是被低估的。而且,中国的外债大部分是长期的,债务与出口相比,始终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
因此,如果中国将会发生一场金融危机,那也一定是由于其他一些什么原因。也许,当储户最终意识到银行体系是如此脆弱,因而进行疯狂挤兑时,银行体系将会垮掉。但这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构想。因为不论是从经济层面考虑,还是从政治层面考虑,政府都不会让国有银行破产:损害成千上万储户们的利益,无异于一次政治自杀!如果不可能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为银行注资,那政府为银行提供所需资金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印钞票".增发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但中国目前并不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胀程度的些许增加应该是目前经济体系所能够承受的。
事实上,脆弱的银行体系对经济的威胁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市场体系来支撑,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银行部门的效率(更一般地说是金融部门。仅仅以中国的股票市场为例,内部人交易和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极其严重地损害了这一市场).银行业改革也已持续了近十年时间,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步,呆账率也有所下降,业务范围有所扩展。来自外资银行的压力,也将促使中国本土银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和服务效率。银行业现存最大的问题是:贷款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的牵制,而较多地投向持续亏损的国有企业,这使得呆账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国若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可能会最终发展出一个类似于日本的、保守的银行体系。
在日本,保守的银行通常不愿意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企业贷款。而在中国",保守"意味着:银行贷款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和政府(通过购买政府债券),而较少流向私人部门。
中国的国有银行倾向于贷款给国有企业,这可以从总投资中国家投资所占的较高比例上得到验证,而这些国家投资又通常是缺乏效率的(还伴随着大量的腐败现象).中国若想提高总投资收益,就应该更多地将贷款发放给不依赖政府补贴、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私有企业。更何况,大部分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只是被用来使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苟延残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无外乎两种:或是关闭那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或是通过私有化改革给这些企业以一线生机。私有化改革事实上已经在做了,例如,很多乡镇企业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私有企业。政府也已表示,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今后将不再给予补贴。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或是使国有企业转为私有企业(尽管"私有化"这个词并不常用),或是继续补贴这些亏损的国有企业。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最终有多少企业转为私有企业,而在于通过这样的不断转化,能使较高的生产率增长得以维持。中央政府也处于两难的困境中,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的转化;另一方面,这种转化又不可避免地会使更多的原国有企业职工失去工作,这对政治稳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有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步子还是太慢了,但这些年原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和私有化,已经造成了约三千万城市工人失业。
中国经济的另一个潜在危险是:当前对增长速度的控制,可能会使经济走向很多人所说的"硬着陆"状态。这个词暗含的意思是: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举措也许并不能奏效,却反而会使经济走入萧条,尽管经济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往往并不能在时间上做出明确划分。在美国,情况也是一样,经济萧条可能会由于美联储的高利息政策而引发,却并不一定是由于经济基础出现了什么问题。
因此",政策引致型"经济萧条是有可能发生的(尽管目前管理央行的,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能干的一群人).这种萧条可能只是发生在一到两年里,其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却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将由此进入长期低迷状态。这种类型的萧条也可能由各种外部因素的冲击而引发。例如,中国目前对能源和矿产品进口的依赖率逐年上升,如果世界市场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扬,则也有可能使中国经济走入萧条。此外,私人投资的突然萎缩(这在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中都发生过)、短期政治动乱等,都有可能将中国经济拖入这种一到两年的短期萧条。总之,许多因素会导致短期萧条,但从长期来说,这些"硬着陆"现象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中国经济构成长期、重大威胁的一个方面是:环境的恶化。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时间比欧洲国家、北美国家甚至日本都早了许多年。[11]中央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必须加大投入,治理环境污染,以使人民能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其中,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尤其突出,需要尽快行动并投入必要的资金。
从预算角度看,中国北方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也非常令人担忧。由于用水速度快于水的自然补给速度,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12]这种情况若持续下去,许多北方城市的经济增长将难以维持,而农民更是只能靠天吃饭。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国政府近期不惜动用了数百亿美元,修建"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引入北方缺水地区。到目前为止,这样长距离、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已经修成了三个(在美国,这就相当于从科罗拉多河里引水).但这些费用,或这样、那样的环境问题,似乎还不会真正阻挡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是的,数百亿美元不是个小数目,但想想看,仅2004年,中国的总投资就超过了6000亿~7000亿美元(按官方汇率折合成美元)[13].
另一个值得担心的方面,也许是关键性资源的短缺,这可能会使中国经济遭遇瓶颈。其中最有可能发生的应该是严重的能源短缺,当然,食品短缺似乎也有可能发生。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增长很快,将来无疑还会进口大量的天然气。目前,中国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安全的能源供给渠道,以保证其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2004年,中国共进口了1.22亿吨原油(差不多合每天270万桶).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而国内石油产量年均增长仅为1.6%.[14]如果今后10年仍保持这样的态势,那么石油消费与国内产出之间的缺口还会进一步增大。这样,中国的石油进口将会达到每年3.5亿吨(约七百万桶).[15]以每桶50美元计,日均700万桶意味着中国每年花在石油上的钱将会是1280亿美元,这相当于2004年中国出口创汇收入的21%.按每桶70美元算,则每年要花1790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出口创汇的30%.这当然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今后10年里,中国的出口创汇收入将有望突破1万亿。因此,那种认为大量的石油进口将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观点,是没有太多依据的。只有对中国实行石油禁运,才有可能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可除非是中国被卷入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否则,这种禁运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维持增长所面临的社会挑战
在社会层面,中国同样面临挑战。中国目前所拥有的7.6亿劳动力中,近一半人从事农业生产。[16]另一半人主要是在城市的产业和服务部门工作,当然,也有一些是在城乡结合部工作。对比日本和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可以看到,在达到这一比例后的20年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到了10%.如果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发生(事实上,这已经开始了),那么,在今后的20年里,将有2.5亿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郊区转移。只在今后的10年里,就将有近1亿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他们将加入到过去20年里已经转移到城市的1亿民工的行列。[17]再算上可能与这些民工同时迁移的家庭成员,则中国城市在今后的20年里,平均每10年就要接纳2亿来自农村的新移民。
对中国来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且发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意味着机会,也是一个挑战。移民们对房屋及其他必要的城市生活设施的巨大需求,将使房地产业持续繁荣。而对来自边远、穷困地区的移民们来说,进入城市,意味着孩子可以有机会接受到比在家乡好得多的教育。理想的迁移应该是这样进行的:移民们举家进入城市,而城市也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房屋、设施和教育。但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民工们只是被当成城市的暂住人员,他们无权享受那些专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服务。
如果这种状况在今后的10年里仍得不到改变,那么中国的城市里将会有越来越多贫穷而又离乡背井的年轻人,随之而来的动荡、犯罪、致命疾病(如艾滋病)的传播等,将对城市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治稳定。而对于经济高速增长来说,政治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对今后10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该对中国经济未来10年的发展做出怎样具体的经济预测呢?官方数据显示,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年均GDP增长率略高于9%;1995年以来,年均增长率则超过8%.一方面,有些国外观察家认为:中国的GDP增长率有可能是被夸大了,例如,有证据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初,计入GDP的乡镇企业产值增量,是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的,而没有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另外,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GDP数据也存在一定疑问,当其他许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产出大幅度下滑时,中国官方公布的GDP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以上[18].另一方面,有人也从相反方面提出疑问,认为中国没有将多种制造业产品质量快速提高的因素,包含在GDP的计算之内。即使是在发达的经济体中,要对产品质量提高因素进行度量,也是很困难的,这个数据一般都倾向于被低估(也许中国也是这样).就此看来,中国实际的GDP增长率可能还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
50年前,年均增长率达到9%,甚至8%,都会被认为是一个"奇迹",如今,许多观察家正是这样来看待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全世界最快的GDP年增长率不会高于4%~5%,但在20世纪50~90年代之间,年均增长率达到7%,甚至超过9%,在亚洲都很普遍,这种高增长首先是从日本开始的,其后逐渐蔓延到韩国、台湾、新加坡,甚至蔓延到了泰国和印度尼西亚。[19]一般而言,任何发展中国家只要政策对路,就能利用其巨大的"后发优势",赶上高收入国家。合理的政策,往往能使一国经济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甚至后来居上。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人均收入水平方面,已经逐渐向高收入国家靠拢,但与此同时,中国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4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270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中国的汇率——与韩国、日本起飞的早期阶段十分相似——被公认是被低估了的。考虑到人民币被低估了25%(尽管在7月刚被调高了2%)这一因素,则调整后的人均GDP约为1600美元,这仍然是一个较低的数字。若按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则近年来较常被引用的数字是: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000美元。
因此,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中国能采用上述合理的经济政策,并保持高生产率的增长,则中国经济还可以继续加速度地发展。而当其人均收入上升到韩国和台湾等经济体目前的水平时,增长率就会下降。一个国家收入水平越高,现代产业与服务部门的结构越复杂、越先进,则要维持7%~9%这样快速的增长率就越是困难。在过去的10年里,韩国和台湾的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这个下降了的生产率与其说是反映了这两个经济体中存在的问题,不如说它直观地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两个经济体已不再能继续简单地走其他发达国家探索出来的路了。同样的情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当时近两位数的增长率突然之间就化为乌有。所有的这些经济体,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努力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要想在新技术的前沿取得进展,这是很不容易的。
中国在今后的20年里,还不太可能在人均收入方面达到韩国或台湾现在的水平。而如果想要实现这一水平,则在今后20年里,人均GDP年增长率必须保持在7%的水平,或者是,总GDP的年增长率要保持在8%的水平。
中国能保持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吗?正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说,没有确切的理由认为:中国经济将不能保持目前这样的高增长;但同样明显的是,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如不可预计的外部冲击等),可能会在一定时期里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中国能否较快地建立高效的市场制度,以应付经济高增长所需。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一个保守估计是:其年均增长率将不会超过8%.笔者认为,在未来10年里,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在6%~8%之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到了2015年,中国的GDP将两倍于目前的水平;而如果这样的增长率能保持20年,那么到了2025年,其GDP将是现在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