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县域经济五大领域指的是什么

县域经济五大领域指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06 18:13:08

‘壹’ 临夏州县域经济考核指标是哪些

临夏州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主要包括:GDP、国内生产总值(GDP)结构、地方公则大共财政收入、就业情况、搏搜居民收入水平、企业效能、农业生产能力、对外贸易和投资孙银竖、文化事业发展等。

‘贰’ 县域指什么范围

县域指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政府行政机构。县域机构是在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瞎芦经济。
县域腔神旦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伍扰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叁’ 【重庆市渝东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重庆市渝东南

【摘 要】本文以传统的增长极理论和交通经济带理论为视角,对重庆市渝东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发展渝东南县域经济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关键词】增长极 交通经济带 渝东南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重庆市是特殊的直辖市,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的区域增长极理论和交通经济带理论的分析框架可为发展渝东南县域经济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 增长极与交通经济带理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1.增长极理论与县域经济的结合
第一,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有广泛影响的经济理论之一。经济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在1950年创立,后来法国布代维尔、美国弗里德曼、瑞典缪尔达尔、美国赫希曼等经济学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增长极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聚集在一个地域经济内,具有较快发展能力的产业或企业。佩鲁最初对增长极的表述是“启碰一些产业在增加产出或增加购买产品和服务时,能够增加另一个或几个产业的产出水平及其购买力”;二是指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而发展起来的,通过投入产出关联的罩丛,在地理上又是聚集在一起的具有比增长极的产业发展更快的产业集群。广义的增长极是指比其他经济体发展更快,并存在一定影响作用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可以是一个小区域,也可以是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集群、一个企业。他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比其他同类经济体增长快;对其他经济体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区域经济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和思想引入区域经济研究,融入地理空间概念,从而产生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该理论更倾向于将“增长极”理解成一个区域中的小区域,更重视这一小区域的经济与区域内其他小区域相比具有发展更快的态势与潜质,并且对后者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县域经济增长极的提出。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前,党和政府的文件一直使用“县级经济”的概念。十六大报告首次以党政文件形式使用“县域经济”概念后,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就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研究的热点。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地区内的不平衡发展,而县域经济概念本身就与发展不平衡相联系,因此用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来指导和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将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与县域经济相结合是一种探索,旨在通过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增长极既可以是县域内的企业、产业或是一个行业,也可以是县域内的一个或几个区域、中心镇或园区。从增长极的发展看,前者看重经济主体的发展,后者则强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县域经济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是立足区域发展的角度。事实上,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地区必须首先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那些有优势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创建一个或多个启动型城镇或园区,培育悄闷谈若干产业增长点,在扶持这些城镇或园区发展的同时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以互惠机制形成县域经济增长极。县域经济增长极培育的核心,就是如何使县城、中心镇和园区成为经济增长极,并拉动所在区域发展,同时使本县域成为相邻区域的增长极。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的核心是政府针对不同时期的特征,分别强化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是一种“弱势经济”,往往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资本稀缺,信息不畅,尤其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弥补市场的不足。在增长极发展初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集中财力或给予优惠政策,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城镇或工业园区,汇聚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和重要产业发展,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2.交通经济带理论及其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应用
交通经济带(Traffic Economic Belt,TEB)又称为交通运输沿线经济带,是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吸引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这个发达的带状经济区是一个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形成的带状空间经济组织系统,并在沿线各区段之间和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生产协作。交通经济带包括三大基本构成要素: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以工业商贸业为主的三次产业,沿线分布的经济中心和大中城市。三大构成要素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及关系的演变是交通经济带的基本发展规律。
交通经济带理论对于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其与增长极理论一起应当作为重庆市渝东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在发展路径上应当把培育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增长极作为主要手段,将打造并形成渝东南交通经济带作为目标,最终带动整个渝东南地区甚至重庆的经济发展。
二 重庆市渝东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1.渝东南交通现状
目前,渝东南(包括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有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纵贯其境,国家级公路、省级公路和县乡级公路纵横相连。乌江、阿蓬江等多条内河航运和正在建设的黔江舟白机场。目前渝东南的公铁水交通现状是主干线(包括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从北部往南依次通过所在区县政府驻地,形成一条干线走廊。次干线和区县级交通线从主干线两旁向外延伸,像神经末梢一样紧紧与乡镇、村落相连,形成巨大的网状结构。
(1)公路。渝东南现有公路16576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9490公里。在高等级公路中,319国道占455公里,高速公路340公里(如下表)。所有高等级公路均呈线状连接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的政府所在地。
表1 渝东南各区县319国道、高速公路里程(单位:公里)
交通类型 涪陵 武隆 彭水 黔江 酉阳 秀山 合计
319国道 41 81 72 93 88 80 455
高速公路 21 67 65 67 72 48 340

‘肆’ 县域经济是内涵、特点、发展模式介绍

一、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概念,2012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开始增多,任萃颖(2016)研究认为:县域经济是在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具有地理性综合性特征的经济单元,是要素资源在县域范围空间集聚和扩散,以及经济要素在县域范围内相互配置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
王潇音(2017)研究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为依托,以乡镇农村为经济腹地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区域经济地理单元。
严珺文(2018)研究认为:县域经济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涵:一是县域经济具有空间上的概念特征,是在县级行政区域的范围内所形成的地理经济单元;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是要以市场为引导,已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为手段,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完善县域经济功能体系为目的经济活动主体。
综合来看,县域经济是一种按照县级行政区来进行划分的区域经济,在区位上以县城为核心、以乡镇为纽带、将农村作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形成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为发展主题和方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实现县域内各个产业的协调和全面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县域经济特征
(1)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综合性特点
县域经济的构成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特征,既包括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经济部门,也包含与之配套的关联性辅助性的产业部门,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产业部门经济的带动,也影响着生产,流通,分配,销售等环节经济活动。从这个角度看,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综合性特征。
(2)县域经济具有地域边界性特征
根据县域经济的概念,县域经济是进行特定经济活动的特定地理空间,而且,这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就是限定了经济上的边界,其实质就是在县级行政区域单元内所发生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体,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地域边界性特征。
(3)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不同地域范围的县域经济发展其发展目标,资源优势,发展战略以及政策等各不相同,因而其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对独立性的特征。
(4)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农村性特征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产业,而农业产业发展大部分是在农村地域范围内进行的,无论是从事农业种植,还是林业畜牧业等发展,农业经济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对于县域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而大部分县域地区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经济,因此,从某种程度讲,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农村性的特征。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主导产业驱动型模式
(1)农业主导型
顾名思义,农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其经济支柱是农业产业部门,农业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最大,超过了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经济。而且农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其主要发展在于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提高农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和带动作用,进而发挥农业的关联效应,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据此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2)工业主导型
一个县域地区的工业产业部门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比重超过农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且占主导的情况下,那么该县域经济可以称作为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的比重逐步增加,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模式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
(3)第三产业驱动型
如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第三产业部门的总产值占比最大,那么,就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作第三产业驱动型的县域经济模式。第三产业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来看,最有活力的产业,且创产创收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较快。所以该产业模式的发展对带动农民增收来讲非常有利。
(二)地方特色驱动型模式
(1)特色资源带动型
特色资源带动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一些县域地区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资源禀赋,无论是农业特色资源,工业特色资源还是第三产业的特色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培育和挖掘,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型和主导型产业部门,进而通过构建县域特色农业体系,工业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和质量。
(2)外向经济主导型
所谓外向经济主导型的模式就是指该县域的经济构成中,外向型经济产业或部门是县域经济的主导部门,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通过外向型的企业部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外依赖度较高。
(三)混合发展型模式
所谓混合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指的就是在县域经济的构成中,三次产业在县域经济GDP的比重差不多,没有哪个产业部门具有绝对的优势,不存在单一的产业主导形态,一二三次产业在县域经济混合发展,共同带动县域经济进步。
推荐阅读
:《赛迪白皮书: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47页).pdf》
《抖音&人大:短视频、直播助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46页).pdf》
《赛迪报告: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34页).pdf》
本文标签
县域经济
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特点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上一篇:网络地图《2021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发布,数据解读
下一篇:2022年中国智能语音发展情况分析,top10企业排名一览

‘伍’ 2021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发展县域经济是因为去年疫情吗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发展县域经济,并不是因为去年的疫情。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在2017年就已经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袭拆备将其作为当前阶段的重点工作御岁之一。

县域经济发展是指以县为单位,以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等为主要特点,通过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拍毁战略。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旨在进一步加强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尽管去年的疫情对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原因。相反,疫情可能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推动。

‘陆’ 全国百强县的评选标准是怎样的

进入候选库的县域通过赛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筛选,评比出2020年赛迪百强县。这些指标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2个,主要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发展四个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

首先,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可以从思想上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有些人错误地把“县域经济”与“县域”等同,容易引起误导。

“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应当正确把握。将“县域经济”概念泛化、万能化,不利于科学指导县域经济工作,不利于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其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为整个县域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评价以及省市区对县(市)领导的考核提供了新思路。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科学评价才能促进科学发展。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评价”不是“归一评价”,在没有把握指标规律的情况下,不能把所有指标简单的累加归一,否则得到的结果没有可比性和现实意义。在对县域经济的基本指标进行评价排列的同时,要对县域经济关联的指标进行分类、分等级单独评价,体现“又好又快”思想。

实际工作中既能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简单划一”思想,又能使用多个评价尺子,更能说明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更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最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为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和政府转变职能提供新思维和新机制。在“富裕县域”、“绿色县域”和“幸福县域”的约束下壮大县域经济,建立起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机制。

县域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转变。国家的管理事务要以县域(或工作区)为单元、进行分类别、等级化管理,再制定最基本的保障性等级,可以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制规范化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能体现国家管理更加科学化的进步。

(6)县域经济五大领域指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2020全国百强县名单发布

7月28日,在“2020年全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正式发布。

《百强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截至今年2月,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辖区和林区以外的1879个县级行政区划(包含387个县级市、1323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

结果如下:

报告数据显示,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

报告指出,2020年赛迪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格局极不平衡。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8席,中部地区占21席,西部地区占8席,东北地区3席。

‘柒’ 县域经济是指什么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捌’ 通过哪些指标能分析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官方采用的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有gdp、人均gdp、工业农业服务业各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三产产业结构、招商引资、每万度用电税收等。
但社科院每年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采用指标GDP、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玖’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中郡所县域经济评价体系

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相关联,量与质相统一,物质与精神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动力和目标相一致。
县域是一个系统,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和县域生态等子系统,县域发展要“五位一体”。因此,县域与县域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域评价的指标和内容也不同。县域经济评价突出县域经济实力和活力,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强调效率;县域评价更多突出县域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等,体现共同富裕的地区差异性,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平。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域评价各有侧重点,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全面评价县域的发展情况。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宗旨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导思想是“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 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的内容是:“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县域发展要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
(1)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县域科学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①县域经济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强县域科学统筹能力。应该将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到一个基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的工作抓手。没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2)突出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强调质量和效益,要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3)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发挥县委县政府在县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法治县域、文明县域、和谐县域。
(4)促进“强县富民”。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县域经济强县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县域社会建设,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绿色县域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强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加快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居民满意度,建设幸福县域。
因此,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首先是县域经济评价,县域经济评价是整个评价的基础。全面评价和考察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情况,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县域(包含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采用公开的、基本的、综合的、可比的县域经济数据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客观事实,基本上反映出县域经济竞争力。
1.完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
在第十五届评价中,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完善,突出了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细化了县域企业活力,增加了反映县域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新增企业登记注册数量指标。因此,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由总量、均量、速度、质量和活力五个方面指标组成,形似一个拳头,大拇指是县域经济总量,另外四个手指分别是均量、速度、质量和活力,五个手指攥成拳头,形成竞争力。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总量 人口 常住人口 1 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 2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 均量 经济均量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5 居民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质量 县财贡献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 8 县域民享 居民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9 居民收入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10 城乡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比值 11 经济绿色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12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13 科技进步 R&D经费支出/地区生产总值 1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 城镇化 城镇化率 16 速度 经济
增长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7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18 居民收入
增长速度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20 活力 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2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 22 消费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24 企业 企业登记注册数量增长率 25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说明
评价体系简洁明了。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公开、客观、可比,指标规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评价对象的范围有针对性,评价结果有确切导向性,评价工作具有可行性和连续性。全国 县域经济差异大、影响因素多,影响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采用县域经济的基本的核心数据来进行是现实的需要。
经济结构指标问题。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经济结构性指标,如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等。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可比性差。如进出口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贸依存度,处在东部与处在中西部的县表现不一样,相当多的中西部县外贸需求比较小,这些县的资源配置可能在国内就可以完成;再如非农产业比也不能简单统一比较,因为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还有些指标(比如经济密度等)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是正相关性或是负相关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县域经济结构性指标只有在进行分类研究时使用,进行细化研究。
评价指标多少的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标多的评价结果不一定正确。原因有:一是竞争力本身就没有唯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是在没有把握每个指标对竞争力影响规律以及指标之间的规律的情况下,众多的指标放在一起,得到的竞争力就不确切。
评价必须保持连续性。评价指标主要是“现在完成式”的,评价结果反映的是已经形成的竞争力强弱。通过连续几届的评价结果对比,关联起来考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县域经济将进行分类评价。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非常大。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不应只有一个模式,应该百花齐放。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共同发展。
现在已开展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研究、县域地理标志产业研究等。 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是对县域“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评价。现阶段,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可以从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和县域居民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进行。
1.县域相对富裕程度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评价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特点:一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利用相对核心的指标;二是以居民收入为主,兼顾基本公共服务;三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财政转移支付为统筹的主要手段。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指标包括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发展水平类指标、统筹能力类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发展水平类和统筹能力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部分。指标体系强调:一是以人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数据,以全国平均数为基准;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仅统筹考虑与居民收入相关联的工资、储蓄、消费等因素,还统筹考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三是不仅强调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还强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统筹能力;四是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县域富裕程度的物质基础,财政统筹能力是弥补因经济发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异。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体现了市场和政府的两种力量,发挥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两个积极性。
表2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居民
收入类
指标 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储蓄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 消费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4 公共
服务类
指标 医疗 千人拥有医生数 5 教育 百名普通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 6 发展
水平类
指标 人均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 城镇化 城镇化率 8 地均值 经济密度 9 统筹
能力类
指标 收入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0 支出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11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A+级、A级、A-级、B级等四级,全国相对富裕程度平均为100,各等级规范: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富裕县域;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县域;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县域;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县域;其中A级和A-级为全国中等水平县域。
2.县域相对绿色指数
中郡研究所已从第十届(2010年)开展了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旨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指标包括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标,见表3。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县、绿化模范县、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关要求,规范出县域相对绿色指数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参照数据,然后综合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
表3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 参照数据 绿色
经济 工业三废处置利用率(%) 100 1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0.84 2 环保投入占当年GDP比例(%) 3.5 3 绿色
环境 县域森林覆盖率(%) 山区 75 4 丘陵 45 4 平原 25 4 县域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天数(天/年) 365 5 县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6 城镇绿化覆盖率(%) 45 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 12 8 绿色
宜居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9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 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100 11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 100 12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以100为基准,分A+、A、A-和B级等四个等级,具体规范为:A+级:95以上,相对绿色级县域;A级:85~95,相对浅绿色级县域;A-级:75~85,相对欠绿色级县域;B级:75以下,相对绿色警示级县域。
3.县域居民满意度
县域居民满意度是县域发展的主观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幸福县域建设指数的重要部分,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完成。
县域居民满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满意度、县域发展满意度和政府服务满意度。居民自我满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总体满意度;县域发展满意度是居民对县域发展的总体满意度;政府服务满意度是居民对政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现阶段,政府服务满意度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满意度,在中国特色的县域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县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政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建设先进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动性是县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无论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无论是无限政府,还是有限政府;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都应该是居民满意的政府。政府服务满意度是现阶段建设幸福县域的内在要求。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
县域居民满意度需要通过社会调查来获得:居民自我满意度,通过对工作、收入、爱情、家庭、健康等满意度调查获得;县域发展满意度,通过对县域发展满意度调查获得,县域发展可以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先进文化、政治文明、环境保护等调查事项。政府服务满意度,通过对政府服务态度、政府服务效率、政务公开、政府人员廉洁等满意度调查获得。调查时将满意度划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等五个等级,然后赋值、统计,计算出县域居民满意度。
4.评价工作的简化和细化
为了简化工作,对百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和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不进行逐届评价,只对变化比较大的和新进的百强县进行评价,划分等级。
为了细化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将细化县域经济质量、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反贫困和特色产业等专题研究。
四、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历程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其探索历程大致经历了体系建设、体系改进和体系完善等阶段。
1. 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届到第六届,体系建设阶段
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主要工作:进行县域经济基础性研究,发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内涵”、“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等。
主要目的:引导全社会关注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动态的、相
对的参照坐标,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 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届到第九届,体系改进阶段
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
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的初级形式)+县域发展(生态环境、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定性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初级形式)。
主要工作:总结《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推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乡统筹为内涵的“双流模式”、以区域统筹为内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为内涵的“江阴模式”。
3. 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届到第十一届,体系初步完善阶段
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
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居民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县域建设指数评价。
主要工作:提出县域经济走内生性发展道路,编辑出版《建设幸福县域》。
4. 2012年开始,第十二届开始,进入体系完善新阶段
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
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突出县域经济质量,强化县域科学发展约束。
评价指导思想:“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县域发展要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
评价指导思想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
主要工作: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研究;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实证分析;企业活力和政府简政放权分析;特色产业中地理标志专题调研等等。编辑出版《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推动县域统筹发展和统筹县域发展,统筹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无止境。
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阅读全文

与县域经济五大领域指的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第二针新冠疫苗后健康码多久显示 浏览:417
初中学过哪些爱情诗 浏览:683
冷战的婚姻中如何保持情绪稳定 浏览:327
丝带绣幸福怎么绣 浏览:373
加盟幸福女子学堂怎么样 浏览:100
河南唐河县与襄城县经济哪个好 浏览:202
广州事业编竞争比大概是多少 浏览:196
欧美女高跟鞋有哪些 浏览:824
美女老师帮学生补习是什么电影 浏览:953
美女骑马用英文怎么说 浏览:185
广州美女在哪里看 浏览:75
日常健康食谱怎么吃就对了 浏览:631
健康体检卡哪里办理 浏览:764
残疾人婚姻法有什么不同 浏览:199
爱情这种东西怎么能用公式来证明 浏览:630
广西五大美女有哪些 浏览:880
多少岁就该经济独立了 浏览:34
美女怎么画的表情 浏览:900
佛教故事小孩怎么教 浏览:415
南京幸福大道路是属于哪个区 浏览: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