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衡量一个县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看哪些指标
贴近实际的指标包括人均收入,物价指数、受教育程度、享受的福利水平、人均消费和平均时薪等,一般来说这几项是越高发展水平越好。
还包括生活必须支出站总收入的比例、第三产业(服务业)支出、奢侈品支出等方面,其中生活必须支出占得比例越小越好,服务业和奢侈品支出等方面越多越好
②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强县分析
在连续十二届评价中,江苏、山东、浙江一直保持全国百强县数量的前三位。
江苏省,全国百强县数量由第一届的第三位上升至第十二届的第一位。苏北百强县数量由第一届2个增加到9个(含沭阳县、新沂市和东海县),被总结为“苏北速度”。基于“长三角规划实施”、“江苏沿海开发”和“跨江联动”等政策效应的叠加,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三快于”的局面,即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苏北地区增长速度,更快于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于江苏省经济增长速度。
辽宁省,百强县数量增加最多,由第一届的3个上升到第十二届的12个(含凤城市)。辽宁省在全国省市区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非常突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被总结为“辽宁现象”,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组织上,领导重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深入基层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部门密切协作,积极配合;政策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真金白银地支持,强力推进;执行上,明确目标和重点,制定两个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三化工作重点,省市县三层联动,召开现场交流会,加强指导;监督上,加强考核和奖励,每季度召开协调会,抓进度;县域经济主要指标高位增长,县域经济竞争力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科学发展。
广东省,曾有15个县市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现在只有2个。除了部分县(市)经济发展相对不够外,有6个县(市)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改为市辖区,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肥西县利用城郊型县域经济优势,加快工业化步伐,在第十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实现安徽省百强县零的突破。
黑龙江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肇东市是全国十大产粮县,在稳定粮食贡献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第八届评价中跻身全国百强县,实现黑龙江省百强县零的突破。
吉林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延吉市是全国33个州盟首府之一,州盟首府是州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多方面优势。在第九届评价中,延吉市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在第十二届评价中,吉林省前郭县和农安县以全国十大产粮县的粮食贡献优势进入百强县。
陕西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神木县和府谷县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县域经济由弱到强的跨越,探索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向县域科学发展的转变。神木县的全面免费医疗改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江西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南昌县和丰城市进入全国百强县。
内蒙古自治区,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相继进入全国百强县,并向全国百强县前列靠拢,实现了贫困县迈向经济强县的梦想。
湖北省,近年来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时隔七年实现百强县零的突破。大冶市克服了资源要素的约束,顺利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跻身全国百强县。 全国百强县的发展道路是一笔无形资产,具有极大的分析借鉴意义。参照连续十二届评价结果,我们选取一些发展比较快、变化比较大的县(市),对其发展路径的特点进行研究,供交流。
陕西神木县,依靠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从第一届全国第636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26位。
辽宁开原市,发挥后发优势,走内生性发展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加速推进城镇化;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开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从第一届全国661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68位。
山东邹平县,开拓创新科学实干,紧紧围绕“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省排头兵,全面建设小康邹平”的奋斗目标,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从第一届全国第167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13位。
江苏如皋市,奋力抢抓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机遇,城乡一体、“三化”互动、共建共享、统筹推动之路,实现了发展速度持续领先、综合实力不断进位、发展成果普惠百姓、从“苏中的苏北”率先融入苏南的历史性飞跃,从第一届全国第156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32位。
安徽肥西县,利用城郊型区位优势,积极抢抓产业资本加速转移和合肥市大建设大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城镇带动、生态立县”战略,县域经济快速起跳,综合实力全面增强,闯出了一条具有肥西特色的“崛起之路”,从第一届全国第636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89位。
江苏铜山县,第一届进入全国百强县,十多年历经几次行政区划调整,划出了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多次因为行政区划调整退出全国百强县,多次又重返全国百强县,被称为“屹立不倒的百强县”。2010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徐州市铜山县,设立徐州市铜山区。徐州市出台文件规定铜山区县级管理权限3年不变。经比照性评价,铜山区进入全国前50强,列第41位。
③ 湖北宜昌市远安县到底怎么样,希望远安当地人回答,相对湖北其他县城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怎么样
湖北宜昌市远安县经济水平较高,消费处于中上水平。
远安县整体经济实力综合评分为53.4分,在全国县市中综合排第493/1905名,超越全国74.2%的县市。 在构成整体经济实力的7个指标中,远安县相对得分最高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三个指标。在湖北省县域经济中,远安县整体经济实力排名第33/101 ,在湖北省内处于第二梯队; 远安县所属的宜昌市整体经济实力在省内为第3名,处于第二梯队。远安县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所有行政县及县级市的排名分析 远安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值为50.5分,在全国行政县中排名第515名; 远安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1390个行政县,相当于超过全国73%的行政县; 在湖北省内,远安县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为第30名,处于第二梯队。 远安县所属的宜昌市地区生产总值在省内为第2名,处于第一梯队。
拓展资料:
1.湖北最富的县和最穷的县如下:
1)宜昌远安县(最富县):远安县,隶属于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东北。县域之东、东南与荆门市、当阳市(县级市)毗邻,西南、西与夷陵区为邻,北与保康县、南漳县接壤。远安县是黄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安县县域面积为1752平方公里,辖6镇1乡、102个村、15个居委会,193677人,是全省唯一整体不对外开放县。远安县县域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人均GDP跨入10万大关,县级中省内排第一。
2)十堰市郧(yun)西县(最穷县):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汉江中上游北岸,正东及东南与十堰市郧阳区接壤,东北、正北、西北、西南、正南与陕西省商南、山阳、镇安、旬阳、白河五县毗连。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地扼秦楚要冲,素称“秦之咽喉,楚之门户”。
④ 县级商务局承担的gdp指标有哪些
根据县委、县政府相关文件规定,县级商务局承担四项县域经济考核指标:
1、社消总额及增速。
2、出口创汇。
3、利用外资。
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⑤ 湖北经济怎么样
2017年中国大陆经济总量为827122亿人民币,其中国内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GDP如下,湖北省2017年经济总量为36522.95亿元,在国内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位居第七,约占全国的4.4%。
湖北省的经济总量与广东、江苏、山东这些省份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在中部六省中,湖北省的经济总量仅次于河南,位居第二。而且2017年湖北省的人均GDP约6.18万人民币,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笔者认为,湖北算得上是一个区域性经济大省。
要说我国的经济大省,非广东、江苏和山东三个省份莫属。这三个省份都是我国的沿海经济大省,经济发达,而且它们的经济总量已经多年位居国内前三甲。其中2017年广东、江苏和山东三个省份的GDP分别为89879亿元、85900亿元和72678亿元。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在6 7万亿人民币的省份仍然空白,而我国经济总量第四大省份——浙江,其GDP在2017年也仅首次突破5万亿大关。所以广东、江苏和山东三个省份的经济规模都大幅领先国内的其它省份。
以美元计算,广东、江苏、山东三个省份的经济总量都超过1万亿美元,放眼全球,这三个省份的经济实力都不弱,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只有16个,所以广东、江苏和山东三个省份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
当然,以美元汇率计算,湖北省的经济实力也不弱,2017年湖北省GDP折合成美元为5409亿美元,放眼全球,其经济总量与世界第23大经济体瑞典相当,由此可见,湖北省的经济实力不俗。
湖北当然是经济大省,湖北更是中国少有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这点还是中西部唯一!要知道 一个内陆的还有六千万人口的大省要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
湖北省不仅经济体量庞大,而且经济质量也非常不错,技术含量高,效益高,竞争力强。中国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流通业,还有现代物流业,现代农业,湖北省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先进制造业,第二产业,这是湖北最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湖北的钢铁, 汽车 ,光学,通信,水电,无论产业规模还是技术含量都是全球第一!还有湖北的石化,成套装备,轨道交通,建材,建筑业,造船,水电装备,等产业都非常发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武汉是内陆唯一工业立省,而且不借助粗放的资源采掘行业而取得重大产业规模质量的省。这点,和广东省和内蒙古相比,优势尤为明显。内蒙古除了资源产业,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产业。而广东,除了轻工业消费工业,服装,皮鞋皮具,玩具等,也是乏善可陈。
现代交通,湖北也有先天的优势。武汉,十二省通衢!湖北是内陆少有的万吨巨轮直达,高铁铁路海运民航完美汇聚的城市,武汉是世界少有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国的内陆物流,高度依赖湖北。
现代流通业,湖北也是处于中国领先的位置!货到汉口活。汉正街,中华第一街,中国商品批发流通看武汉的脸色。因为武汉交通方便,物流发达,腹地广袤,内陆省份无不都以武汉作为他们的商品流通中心,就算沿海省份,也必须以武汉为平台,推广他们的商品。
现代农业,这个更不用说。湖北的自然条件,水热条件,特别适合发展现代规模化农业。南北作物,都可以在湖北得以大规模种植。无论水稻,大豆,棉花,瓜果,林木,湖北的产量都非常高。
总的来说,湖北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省份,而且发展均衡,行业门类齐全,相对没有短板的省份。
湖北作为发达省份的基础,无疑从古代就已经奠定,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也使得在湖北建立起中国的第一批现代工业,培养了第一批的产业工人。
湖北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 这个省的名字的意思是“湖北”,指的是它在洞庭湖以北的位置。省会武汉是中国中部的主要交通干道和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湖北通常被称为“鱼米之乡”。湖北重要农产品包括棉花,大米,小麦和茶叶,而工业包括 汽车 ,冶金,机械,发电,纺织,食品和高 科技 商品。
在湖北可以发现的大量矿产资源包括硼砂,红石矿,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铁,磷,铜,石膏,金红石,岩盐,金汞合金,锰和钒。 全省煤炭可采储量为5.48亿吨,与其他中国省份相比,幅度不大。 湖北因其绿松石和绿色faustite的矿山而闻名。
鄂西三峡大坝建成后将提供充足的水电,预计年发电量84,700吉瓦时。现有的水电站包括葛洲坝,丹江口,隔河岩,汉江,杜河,黄龙潭,白莲河,泸水,涪水等。
湖北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三大产业包括纺织,石油和化学加工,合计产量占总产量的90%。 该区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 - 距机场6公里,距火车站4公里。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电子,电信,装备制造是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ELHTZ)的核心产业,同时也鼓励软件外包和电子产品。 ELHTZ是中国最大的光电产品生产中心,主要厂商有长飞光纤(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商),烽火通信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通信领域最大的研究机构 在中国)。 武汉ELHTZ代表着中国激光行业的发展中心,HUST Technologies和楚天激光等关键厂商位于该地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注册成立的国家级工业区。它的规模约为10-25平方公里,并计划扩大到25-50平方公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的产业包括 汽车 生产/装配,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品生产和加工,食品/饮料加工,重工业和电信设备。
武汉出口加工区成立于2000年,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第一个0.7平方公里的地区已经启动。
武汉光谷(光谷)软件园位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光谷软件园由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连软件园有限公司共同开发[18]规划面积0.67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距离316国道8.5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46.7公里。
再全国34省市区中来说,湖北经济属于中等偏强的省份。为什么这样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规模
2017年湖北省GDP36523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为4.2%。排名全国34省市区第8位,大陆地区第7位。湖北这个经济规模在全国省份中来说开可以,尤其是明显大于西部省份。但相较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几个经济大省来说,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比如,2017年湖北GDP仅相当于浙江省的70%、江苏省的43%、广东省的40%。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中,只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浙四个省份才称的上经济大省,河南、四川、湖北都不算是。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湖北也是排在中等位置。2015年,湖北人均GDP5.2万元,排名大陆13位,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左右。
500强企业
500强是目前衡量一省企业强弱,乃至产业强弱的重要指标。在2017年中国500强企业榜单中,湖北省有11家企业入围。11家,这个数量不算多,但也不会少,排在全国第12位。这个排名低于其GDP在全国的排位。11家入围企业的营业收入11149亿元,占全国500强总营收的1.74%,明显低于其4.2%的GDP比重。这说明,湖北的企业、产业发展和他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匹配。
百强县
百强县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县域经济、民营企业发展较好的地方,一般百强县的数量就多,比如江苏、浙江、山东。根据2018县域经济100强榜单,有4个县市来自湖北。他们分别是,第80位宜都市、第84位的大冶市、第85位的仙桃市以及第95的潜江市。
4个县市入围,还算不错。临近的湖南也是4家。但湖南入围的县市排名较前,长沙县排名第7位,排名中西部第1;浏阳第14位;宁乡第16位;醴陵第81位。
总的来说,湖北综合经济实力应该可以排到全国10位以前,属于中等偏强的水平吧。湖北省会武汉市为全省经济增色不少。2017年武汉GDP13410亿元,位列中部地区第一,同时亦是全国14座GDP过了万亿的城市之一。武汉的光谷在全国颇有名气,为全省产业增色不少。
湖北算得上经济大省吗?
根据《2017年全国34个省级政区GDP排行榜》数据显示,湖北排第第八名,中西部地区第三名,中部崛起战略区人均经济排名第一位。省内的武汉是全国十强城市,襄阳、宜昌均是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经济十强,由此可见湖北省不仅算得上全国经济大省,还是区域性发达省份。
延伸阅读:湖北省相比同区域经济怎样?
该省所处的区域是中部崛起战略区,也就是俗称的中部地区。本地区共有六个省份,分别是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
在这个地区里,虽然湖北省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位,但是人均GDP却是中部地区NO.1。
除此之外,全省工业城市较多,如省会武汉、十堰、襄阳、随州、孝感、宜昌工业化名城,还有荆门、黄石等资源型城市。
是湖北人,湖北当然不能算是经济大省。按公开发布数据。
湖北省在绝对经济总量方面排名内陆第七,3.65万亿,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4%,绝对值并不高。再看下,前后几名的差距不大,比四川略少,比湖南河北差距也很小,这几个省份基本占比也接近4% 4.5%左右。并没有拉开差距,如果湖北也算大省,那这几家也应该列入了。这样全国所谓经济大省就有10个了,再加上经济强劲的第11位上海和第十二位北京。总计12个经济大省市,占全国省市自治区的38%以上,绝对人口甚至超过全国的55%以上。湖北不能称得上大。如果湖北算大,前面的江浙广山怎么形容,经济巨大省还是经济超级大省。
另外,湖北总人口5885万,占全国总人口4.2%。人口占比和经济占比基本持续平,经济发展基本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大优势。
目前湖北经济发展不均衡,谈不上大,更谈不上强省,武汉占湖北经济总量的37%。
除了武汉外,其他地市州感觉都要差很多,未来湖北的发展后劲在非武汉区域,重点在荆州宜昌板块和襄阳十堰板块能够快速突破形成西部支撑。如果两个板块能提升经济权重,按目前经济总量假定可以突破4万亿,并且拉开四川湖南差距的话,才能成为经济大省的。
湖北省,作为一个中部省份,经济实力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沿海地区比肯定是相差甚远,但是如果和西部省份比还有有一些优势的。
上面是2017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GDP和增长速度。湖北省2017年的GDP总量为36522亿元,未来全国第七位,属于上游水平。GDP增速为7.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位居全国增速第12位,属于中上游水平。
上面是2017年,全国各省市区人均收入。2017年湖北省的人均收入为23757元,位居全国第12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有待提高啊!
总的来说,湖北省目前的经济水平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和西部一些省份比是占据着一点优势,但和沿海省份,则差距较大。希望未来湖北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顺便问一句,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被平均了呢?
湖北省2017年GDP总量达到3.65万亿元,在全国的排名稳定在第七位;全省投资总量3.19万亿元,居中部第二位,全国第六位;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预计达到1066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500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1.7万亿元,均居中部首位、全国前列。综合实力明显上升、投资支撑更加夯实、区域发展更加平衡。
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湖北省已经跻身于全国经济大省的行列,向着经济强省阔步迈进!
⑥ 临夏州县域经济考核指标是哪些
临夏州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主要包括:GDP、国内生产总值(GDP)结构、地方公则大共财政收入、就业情况、搏搜居民收入水平、企业效能、农业生产能力、对外贸易和投资孙银竖、文化事业发展等。
⑦ 通过哪些指标能分析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官方采用的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有gdp、人均gdp、工业农业服务业各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三产产业结构、招商引资、每万度用电税收等。
但社科院每年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采用指标GDP、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⑧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中郡所县域经济评价体系
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相关联,量与质相统一,物质与精神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动力和目标相一致。
县域是一个系统,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和县域生态等子系统,县域发展要“五位一体”。因此,县域与县域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域评价的指标和内容也不同。县域经济评价突出县域经济实力和活力,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强调效率;县域评价更多突出县域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等,体现共同富裕的地区差异性,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平。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域评价各有侧重点,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全面评价县域的发展情况。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宗旨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导思想是“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 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的内容是:“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县域发展要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
(1)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县域科学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①县域经济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强县域科学统筹能力。应该将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到一个基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的工作抓手。没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2)突出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强调质量和效益,要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3)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发挥县委县政府在县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法治县域、文明县域、和谐县域。
(4)促进“强县富民”。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县域经济强县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县域社会建设,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绿色县域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强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加快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居民满意度,建设幸福县域。
因此,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首先是县域经济评价,县域经济评价是整个评价的基础。全面评价和考察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情况,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县域(包含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采用公开的、基本的、综合的、可比的县域经济数据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客观事实,基本上反映出县域经济竞争力。
1.完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
在第十五届评价中,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完善,突出了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细化了县域企业活力,增加了反映县域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新增企业登记注册数量指标。因此,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由总量、均量、速度、质量和活力五个方面指标组成,形似一个拳头,大拇指是县域经济总量,另外四个手指分别是均量、速度、质量和活力,五个手指攥成拳头,形成竞争力。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总量 人口 常住人口 1 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 2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 均量 经济均量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5 居民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质量 县财贡献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 8 县域民享 居民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9 居民收入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10 城乡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比值 11 经济绿色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12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13 科技进步 R&D经费支出/地区生产总值 1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 城镇化 城镇化率 16 速度 经济
增长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7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18 居民收入
增长速度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20 活力 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2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 22 消费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24 企业 企业登记注册数量增长率 25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说明
评价体系简洁明了。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公开、客观、可比,指标规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评价对象的范围有针对性,评价结果有确切导向性,评价工作具有可行性和连续性。全国 县域经济差异大、影响因素多,影响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采用县域经济的基本的核心数据来进行是现实的需要。
经济结构指标问题。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经济结构性指标,如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等。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可比性差。如进出口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贸依存度,处在东部与处在中西部的县表现不一样,相当多的中西部县外贸需求比较小,这些县的资源配置可能在国内就可以完成;再如非农产业比也不能简单统一比较,因为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还有些指标(比如经济密度等)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是正相关性或是负相关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县域经济结构性指标只有在进行分类研究时使用,进行细化研究。
评价指标多少的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标多的评价结果不一定正确。原因有:一是竞争力本身就没有唯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是在没有把握每个指标对竞争力影响规律以及指标之间的规律的情况下,众多的指标放在一起,得到的竞争力就不确切。
评价必须保持连续性。评价指标主要是“现在完成式”的,评价结果反映的是已经形成的竞争力强弱。通过连续几届的评价结果对比,关联起来考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县域经济将进行分类评价。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非常大。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不应只有一个模式,应该百花齐放。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共同发展。
现在已开展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研究、县域地理标志产业研究等。 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是对县域“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评价。现阶段,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可以从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和县域居民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进行。
1.县域相对富裕程度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评价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特点:一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利用相对核心的指标;二是以居民收入为主,兼顾基本公共服务;三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财政转移支付为统筹的主要手段。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指标包括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发展水平类指标、统筹能力类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发展水平类和统筹能力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部分。指标体系强调:一是以人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数据,以全国平均数为基准;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仅统筹考虑与居民收入相关联的工资、储蓄、消费等因素,还统筹考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三是不仅强调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还强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统筹能力;四是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县域富裕程度的物质基础,财政统筹能力是弥补因经济发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异。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体现了市场和政府的两种力量,发挥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两个积极性。
表2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居民
收入类
指标 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储蓄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 消费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4 公共
服务类
指标 医疗 千人拥有医生数 5 教育 百名普通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 6 发展
水平类
指标 人均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 城镇化 城镇化率 8 地均值 经济密度 9 统筹
能力类
指标 收入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0 支出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11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A+级、A级、A-级、B级等四级,全国相对富裕程度平均为100,各等级规范: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富裕县域;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县域;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县域;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县域;其中A级和A-级为全国中等水平县域。
2.县域相对绿色指数
中郡研究所已从第十届(2010年)开展了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旨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指标包括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标,见表3。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县、绿化模范县、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关要求,规范出县域相对绿色指数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参照数据,然后综合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
表3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 参照数据 绿色
经济 工业三废处置利用率(%) 100 1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0.84 2 环保投入占当年GDP比例(%) 3.5 3 绿色
环境 县域森林覆盖率(%) 山区 75 4 丘陵 45 4 平原 25 4 县域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天数(天/年) 365 5 县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6 城镇绿化覆盖率(%) 45 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 12 8 绿色
宜居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9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 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100 11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 100 12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以100为基准,分A+、A、A-和B级等四个等级,具体规范为:A+级:95以上,相对绿色级县域;A级:85~95,相对浅绿色级县域;A-级:75~85,相对欠绿色级县域;B级:75以下,相对绿色警示级县域。
3.县域居民满意度
县域居民满意度是县域发展的主观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幸福县域建设指数的重要部分,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完成。
县域居民满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满意度、县域发展满意度和政府服务满意度。居民自我满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总体满意度;县域发展满意度是居民对县域发展的总体满意度;政府服务满意度是居民对政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现阶段,政府服务满意度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满意度,在中国特色的县域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县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政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建设先进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动性是县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无论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无论是无限政府,还是有限政府;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都应该是居民满意的政府。政府服务满意度是现阶段建设幸福县域的内在要求。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
县域居民满意度需要通过社会调查来获得:居民自我满意度,通过对工作、收入、爱情、家庭、健康等满意度调查获得;县域发展满意度,通过对县域发展满意度调查获得,县域发展可以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先进文化、政治文明、环境保护等调查事项。政府服务满意度,通过对政府服务态度、政府服务效率、政务公开、政府人员廉洁等满意度调查获得。调查时将满意度划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等五个等级,然后赋值、统计,计算出县域居民满意度。
4.评价工作的简化和细化
为了简化工作,对百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和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不进行逐届评价,只对变化比较大的和新进的百强县进行评价,划分等级。
为了细化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将细化县域经济质量、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反贫困和特色产业等专题研究。
四、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历程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其探索历程大致经历了体系建设、体系改进和体系完善等阶段。
1. 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届到第六届,体系建设阶段
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主要工作:进行县域经济基础性研究,发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内涵”、“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等。
主要目的:引导全社会关注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动态的、相
对的参照坐标,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 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届到第九届,体系改进阶段
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
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的初级形式)+县域发展(生态环境、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定性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初级形式)。
主要工作:总结《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推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乡统筹为内涵的“双流模式”、以区域统筹为内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为内涵的“江阴模式”。
3. 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届到第十一届,体系初步完善阶段
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
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居民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县域建设指数评价。
主要工作:提出县域经济走内生性发展道路,编辑出版《建设幸福县域》。
4. 2012年开始,第十二届开始,进入体系完善新阶段
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
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突出县域经济质量,强化县域科学发展约束。
评价指导思想:“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县域发展要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
评价指导思想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
主要工作: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研究;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实证分析;企业活力和政府简政放权分析;特色产业中地理标志专题调研等等。编辑出版《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推动县域统筹发展和统筹县域发展,统筹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无止境。
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⑨ 湖北经济怎么样
湖南湖北历来被称作是“兄弟之省”,关系密切。
湖北省的核心是江汉平原,湖南省的核心是洞庭湖平原,这两个平原彼此相连,组成了两湖平原。
两湖平原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单元。正因如此,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湖南湖北都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出现的。
从区位上看,湖北仍然比湖南好些。长江黄金水道的价值,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武汉更是九省通衢,不是长沙所能比拟。
但是即便如此,当代湖北对于湖南的优势,远不如古代那么巨大。两省的综合实力,大致在伯仲之间。由于产业结构很类似,这两省日后会有比较多的较量。
⑩ 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内容是什么
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相关联,量与质相统一,物质与精神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动力和目标相一致。县域是一个系统,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和县域生态等子系统,县域发展要“五位一体”。因此,县域与县域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升神域评价的指标和内容也不同。县域经济评价突出县域经济实力和活力,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强调效率;县域评价更多突出县域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等,体现共同富裕的地区差异性,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平。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域评价各有侧重点,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全面评价县域的发展情况。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宗旨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导思想是“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的内容是:“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县域发展要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
(1)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县域科学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隐李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①县域经济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强县域科学统筹能力。应该将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到一个基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的工作抓手。没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2)突出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强调质量和效益,要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3)升级县域治理现代灶笑迟化。发挥县委县政府在县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法治县域、文明县域、和谐县域。
(4)促进“强县富民”。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县域经济强县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县域社会建设,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绿色县域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强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加快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居民满意度,建设幸福县域。因此,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首先是县域经济评价,县域经济评价是整个评价的基础。全面评价和考察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情况,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县域(包含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采用公开的、基本的、综合的、可比的县域经济数据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客观事实,基本上反映出县域经济竞争力。1.完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在第十五届评价中,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完善,突出了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细化了县域企业活力,增加了反映县域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新增企业登记注册数量指标。因此,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由总量、均量、速度、质量和活力五个方面指标组成,形似一个拳头,大拇指是县域经济总量,另外四个手指分别是均量、速度、质量和活力,五个手指攥成拳头,形成竞争力。
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见表1。表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总量人口常住人口
1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
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均量经济均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5居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质量县财贡献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
8县域民享居民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9居民收入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10城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值
11经济绿色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1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13科技进步经费支出/地区生产总值
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城镇化城镇化率
16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18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20活力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
22消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24企业企业登记注册数量增长率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说明评价体系简洁明了。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公开、客观、可比,指标规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评价对象的范围有针对性,评价结果有确切导向性,评价工作具有可行性和连续性。全国县域经济差异大、影响因素多,影响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采用县域经济的基本的核心数据来进行是现实的需要。经济结构指标问题。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经济结构性指标,如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等。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可比性差。如进出口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贸依存度,处在东部与处在中西部的县表现不一样,相当多的中西部县外贸需求比较小,这些县的资源配置可能在国内就可以完成;再如非农产业比也不能简单统一比较,因为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还有些指标(比如经济密度等)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是正相关性或是负相关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县域经济结构性指标只有在进行分类研究时使用,进行细化研究。评价指标多少的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标多的评价结果不一定正确。原因有:
一是竞争力本身就没有唯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是在没有把握每个指标对竞争力影响规律以及指标之间的规律的情况下,众多的指标放在一起,得到的竞争力就不确切。评价必须保持连续性。评价指标主要是“现在完成式”的,评价结果反映的是已经形成的竞争力强弱。通过连续几届的评价结果对比,关联起来考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县域经济将进行分类评价。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非常大。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不应只有一个模式,应该百花齐放。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共同发展。现在已开展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研究、县域地理标志产业研究等。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是对县域“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评价。现阶段,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可以从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和县域居民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进行。
1.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县域相对富裕程度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评价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特点:一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利用相对核心的指标;二是以居民收入为主,兼顾基本公共服务;三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财政转移支付为统筹的主要手段。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指标包括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发展水平类指标、统筹能力类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发展水平类和统筹能力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部分。指标体系强调:一是以人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数据,以全国平均数为基准;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仅统筹考虑与居民收入相关联的工资、储蓄、消费等因素,还统筹考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三是不仅强调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还强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统筹能力;四是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县域富裕程度的物质基础,财政统筹能力是弥补因经济发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异。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体现了市场和政府的两种力量,发挥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两个积极性。
表2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居民收入类指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储蓄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消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4公共服务类指标医疗千人拥有医生数
5教育百名普通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
6发展水平类指标人均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城镇化城镇化率
8地均值经济密度
9统筹能力类指标收入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0支出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11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A+级、A级、A-级、B级等四级,全国相对富裕程度平均为100,各等级规范: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富裕县域;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县域;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县域;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县域;其中A级和A-级为全国中等水平县域。
2.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中郡研究所已从第十届(2010年)开展了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旨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指标包括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标,见表3。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县、绿化模范县、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关要求,规范出县域相对绿色指数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参照数据,然后综合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
表3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参照数据
绿色经济工业三废处置利用率(%)1001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842环保投入占当年GDP比例(%)3.53绿色环境县域森林覆盖率(%)山区754丘陵454平原254县域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天数(天/年)3655县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6城镇绿化覆盖率(%)45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128绿色宜居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009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10011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10012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以100为基准,分A+、A、A-和B级等四个等级,具体规范为:A+级:95以上,相对绿色级县域;A级:85~95,相对浅绿色级县域;A-级:75~85,相对欠绿色级县域;B级:75以下,相对绿色警示级县域。
3.县域居民满意度县域居民满意度是县域发展的主观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幸福县域建设指数的重要部分,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完成。县域居民满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满意度、县域发展满意度和政府服务满意度。居民自我满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总体满意度;县域发展满意度是居民对县域发展的总体满意度;政府服务满意度是居民对政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现阶段,政府服务满意度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满意度,在中国特色的县域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县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政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建设先进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动性是县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无论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无论是无限政府,还是有限政府;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都应该是居民满意的政府。政府服务满意度是现阶段建设幸福县域的内在要求。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县域居民满意度需要通过社会调查来获得:居民自我满意度,通过对工作、收入、爱情、家庭、健康等满意度调查获得;县域发展满意度,通过对县域发展满意度调查获得,县域发展可以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先进文化、政治文明、环境保护等调查事项。政府服务满意度,通过对政府服务态度、政府服务效率、政务公开、政府人员廉洁等满意度调查获得。调查时将满意度划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等五个等级,然后赋值、统计,计算出县域居民满意度。
4.评价工作的简化和细化为了简化工作,对百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和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不进行逐届评价,只对变化比较大的和新进的百强县进行评价,划分等级。为了细化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将细化县域经济质量、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反贫困和特色产业等专题研究。
四、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历程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其探索历程大致经历了体系建设、体系改进和体系完善等阶段。
1.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届到第六届,体系建设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主要工作:进行县域经济基础性研究,发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内涵”、“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等。主要目的:引导全社会关注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届到第九届,体系改进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的初级形式)+县域发展(生态环境、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定性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初级形式)。主要工作:总结《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推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乡统筹为内涵的“双流模式”、以区域统筹为内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为内涵的“江阴模式”。
3.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届到第十一届,体系初步完善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居民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县域建设指数评价。主要工作:提出县域经济走内生性发展道路,编辑出版《建设幸福县域》。
4.2012年开始,第十二届开始,进入体系完善新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突出县域经济质量,强化县域科学发展约束。评价指导思想:“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县域发展要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评价指导思想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主要工作: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研究;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实证分析;企业活力和政府简政放权分析;特色产业中地理标志专题调研等等。编辑出版《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推动县域统筹发展和统筹县域发展,统筹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无止境。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