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南22条措施吸引豫商豫才返乡创业,这些措施能否刺激河南的发展
其实在现阶段人口数量转折的关键节点,掘蚂各地区都在努力通过各类政策抢人。未来究竟哪里的发展更有潜力,或许还要看哪里的政策更能吸引人才和普通居民前往。
㈡ 河南经济发展现状是怎样
河南经济发展现状很不错。
1、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2018年末河南省总人口突破1亿人,总人口数达到1090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3 万人,常住人口 960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6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4967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1.71%,比上年末提高 1.55个百分点。
2、2020年,河南省实现生产总值5499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53.74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22875.33亿元,增长0.7%;第三产业增加值26768.01亿元,增长1.6%。
3、河南地级市数量整体较多,所以各地级市的经济体量差距比较接近。多个城市之间经济体量差距仅有几十亿元,所以但凡某市在某年出现明显失速或明显增速,年度省内经济排位都会有所变动。
这种变动,时常并不是因为城市出现了多么重大的经济利好和利空情况,而是阶段性的经济数据起伏,与各城市的产业结构息息相关。
4、河南省经济发展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重大战略叠加效应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红利加快释放,新动能快速成长,综合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河南省仍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
5、河南打造“双创”升级版。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迸发,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
国务院提出了“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要求,并从体制机制上对双创给予了更大支持。进入2019年,“双创”将进入新的阶段、新的层次,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河南
㈢ 河南gdp主要靠什么
河南gdp主要靠农业为主,而农业机械化更是重中之重,现缺乎绝在河南省伏姿部分地区机械化程度已达到世界中级水平,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已迅速发展,因此,河顷租南的发展应该是以农业发展带动工业发展。
㈣ 论述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论述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 论 文 摘要] 农业是县域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经济的根本出路。河南省县域经济已形成推动型、非公有经济推动型、产业集聚型、劳动经济型、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开放带动型等模式。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 论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 渑 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 渑 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出版社,2005-10
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9
郭再欣.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浅析[J].经济研究导报,2009(34)
㈤ 关于河南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的资料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总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巧樱弊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在对河南孝族省县域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 诊断 对策 河南省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处于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实的前沿,是城乡社会各种矛盾的交汇之处。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要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县域经济。河南省共有108个县级市(不包括济源市),全省县域总人口为8031.1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2.22%,县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0.7%,发展县域经济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以2005年的数据为准,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协调等方面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省县域GDP达7249.8亿元,占全省GDP的68.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1%,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县域财政收入达201.9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66个,超3亿元的有19个,超5亿元的有10个,分别比2003年增加17个、16个和10个,县级财政困难状况有了根本缓解。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值上,河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产值为1700.8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3759.0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789.9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3:52:15。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支持优质小麦、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70%以上优质专用小麦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0多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各类畜禽养殖小区2700多个,初步形成覆盖94个县的六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42家,粮食、肉类、乳品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200万吨、390万吨和145万吨。
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县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870.58元,比2003年增加634.9元,年均实际增长7.8%;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3.61亿元,占全省的58.8%,比2003年增长38.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21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1.8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3年的48.2%下降到2005年的45.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不平衡,县域工业发展明显滞后,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都较弱,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工业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河南省县域农业虽然品种多、产量大,但农业经济效率低、效益差、特点不突出,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时常优势;县域工业虽然企业众多、门类齐全,但同样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及经济效益差和品牌产品少的问题,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从结构上看,县域企业组织分散,经营水平低下,市场主体意识淡薄,创新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多数县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撑,也缺乏有特色的块状经济支撑。总的来看,县域经济仍然是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以资源开发为主、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经济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偏低,经济发展缺乏特色,产品、产业结构趋同,经济效益较差。
2、县际发展不平衡,发展思路不清晰。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发展布局,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最好,其次是豫北、豫西、豫西颂段南地区,发展最慢的是黄淮地区。2002年,河南省尚有贫困县31个,省级贫困县13个,农村还有116.8万人尚未脱贫。中原城市群GDP和财政收入均已占到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近50%,分别比黄淮地区高出83%和67%;县域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高出黄淮地区86%和70%。GDP和财政收入最高的巩义市分别是最低县的12倍和13倍,巩义市的人均GDP和新郑市的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是最低县的6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县(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不能适时改变观念和工作方法,不能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多数县由于信息和高技术人才的短缺,在经济发展突破口的选择上举步维艰,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无所适从。
3、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活力有待增强。在农业方面,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普及率不高,单位产出率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专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影响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在工业方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体制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本、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使用效率低;多种所有制成分比重不够,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2001年全省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23户、私营企业5.76家,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4%、36.25%;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河南省人口的比重为2.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均注册资金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7%和90.6%。同时,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集中度不高、产业协调水平低、经营管理落后、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较少等问题,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4、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管理体制不顺。多数县政府在思想观念、管理公共事务水平方面和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处理公共事务,缺乏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市场的手段处理问题的经验,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经济发展中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等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很多地方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就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县级政府管理权限过小,有相当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辖市和省里,县级政府没有最后决定权;上级垂直机构过多,县级政府缺乏有效手段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5、多数县财政状况不佳,债务负担沉重。有相当一部分县本级财政收入不足以维持县乡政府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县乡镇财政实际已经“亏空”,历年滚存债务已相当于本年度财政收入的几倍;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也加剧了财政困难。多数县没有与其应履行的职能相匹配的充足财力保证,上级财政对县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三、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1、强化发展意识,增强紧迫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改革逐步到位,但县域出现了边缘化的迹象。据此,应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充分认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首先,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石。其次,县域经济是以农民为出发点、以农村为主战场、以农业现代化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形态,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再次,县域经济是一种基本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也是稳定农村基层政权的迫切要求,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财力、实力,才能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
2、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是壮大县域经济和带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它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河南省有849个建制镇,4000多万人口聚集在小城镇及其周边地区。所以说,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河南省农村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有生力量。如何使河南省的小城镇尽快发展起来,让小城镇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循环与流动过程中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方面,认真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借鉴省外的成熟经验和好的做法,逐步消除户籍樊篱,切实解决土地流转方面“落脚不落户”、“落户不落业”、“进厂不进城”、“返乡无田耕”的问题。其次是营造小城镇发展强势。小城镇担负着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艰巨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因此,不仅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而且还要从文化、教育、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重点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镇,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积极发展成为小城市。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积极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突破行政区域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的封闭状态,全方位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繁荣。
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4、坚持统筹区域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板,对河南来讲,欠发达地区就是木桶理论中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许多重要经济指标已经居于全国前列。但按人均指标来计算,河南的位次比较低,主要原因就在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量大面广,人口众多。针对目前河南省强乡镇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的状况,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要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采取措施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使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乡镇发展壮大起来,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㈥ 政治题 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你认为河南怎样才能从人口资源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强省
可以这样做:
1、大力发展团伏梁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科技,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实现河南经济的发展;
3、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提高我省的科技竞争力,为河南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厅枝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塌运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㈦ 河南省经济发展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建议
通过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以下几点经济建议
一、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驻马店市、周口市、信阳市、商丘市等省辖市。这些省辖市没有区位优势,也几乎没有什么比较优势,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与发展的能力差,以往很少得到国家和河南省的重视和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完善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因此,首先要在不削弱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战略。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其次,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支持,完善通信、电力、交通、卫生、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欠发达地区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与周围地区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第三,同等条件下,优先在欠发达地区建设有经济意义的重点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点。第四,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增加对其教育和科研开发的投资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省外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投资。
二、发展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河南省的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瓮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7%,并且各种资源的分布差别也很大。各省辖市应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工互补、联动发展一的原则,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分工合理、衔接紧密、梯度发展、有序竞争、重点突出、比较优势得以发挥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提高区域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体来说,在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在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建设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体系,以农产品深纤凳加工为突破口,延展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龙头产业。在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充分利用高新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同步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中,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利用科学的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具体来说,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或第三产业发达地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满足消费者同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能力;平项山市、濮阳市等资源衰竭地区要转变主要依靠发展丌采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新的优势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资源衰竭型城市的顺利转型;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南阳市、济源市等工业发达地区应在现有工业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周口市、信阳市、商丘市、南阳市和驻马店市等农业发达地区,应侧重发展绿拿竖旁色农业和科技农业,提高作物产量和价值,以农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建立具有优势的轻工业体系,并充分利用本区域内的劳动力优势,承接东部消橡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各省辖市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的集聚产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
三、加强区域合作、发挥带动辐射作用
第一,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的经济发达地区,拥有有利的政策扶持、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广泛的资金来源、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人才优势,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领跑者。我们应该进一步夯实该区域的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开封市是中原城市群中较落后地区,这就需要加大郑汴一体化力度,推动丌封市的发展,防止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以上供您参考 希望能帮到您
还望采纳 谢谢
㈧ 稳经济,为何这6个经济大省挑大梁6个经济大省如何挑好大梁
稳经济,为何这6个经济大省挑大梁首先是河南和四川是粮食大省,其次就是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的商业贸易很发达,再者就是这六个省份的人才储备充足,另外就是浙江和江苏还有广东和山东的数字化经济很强大,还有就是四川的高端服务业领跑全国,最后就是河南的工业发展在不断的更新迭代,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
稳经济,为何这6个经济大省挑大梁 ,6个经济大省如何挑好大梁。
一、河南和四川是粮食大省
首先就是河南和四川是粮食大省 ,对于河南和四川而言他们都是粮食大省很多时候对于全国的贡献都是非常突出的。
六大省份应该做到的注意事项:
充分的挥发自身的优势。
㈨ 河南经济总量为何十年“四连跳”有何改革发展驱动力
豫南信阳、南阳、驻马店三市的GDP总体还不错,可以在河南省前列。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地理、交通条件较好,但也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如郑州、开封、洛阳等地都有一些中央商贸企业,长期以来,经济比省内其他地区发达。过去,中国历代的都城都在北方。宋代以前,许多朝代都选择洛阳或长安为都城。唐朝时,洛阳是大唐帝国的东都,当时北方的大米无法养活很多人,所以唐朝选择了从南方运米。长江。然后沿着大运河到开封,最后从开封到洛阳。但唐末战乱,长安、洛阳受战火洗礼,经济严重受损。
㈩ 河南这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
细心的人会发现,郑洛工业走廊、郑汴一体化这两个概念所涉及的郑汴洛三城市,正好是沿陇海铁路线的东西走向。可以认为,沿东西走向是我省的主流发展取向,而它的对立面是南北取向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郑州乃至未来河南发展的突破方向,应选择南北沿京广铁路线而非东西隐孝沿陇海线。
横向还是纵向,河南发展的突破方向究竟应该选择谁?本期争锋将围绕此话题展开。
【主持人】 王治国
【争锋双方】 冯德显 张保盈
河南应重点橘携码沿东西向发展
【冯德显 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的开放让内地经济发展方向由原来的向南一元化变成多元化,而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这必将在对南北向经济往来的割裂和南北向交通地位削弱的过程中崛起。因此,我主张,河南发展的突破方向是在东西方向上。
开放让内地经济多元化
虽然我国有近两万公里的海岸线,但几千年来始终处于对外封闭状态,尤其是内陆地区,基本上是一种自循环。建国前,我国经济流向主要围绕上海、广州、天津三大港口展开,建国后,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南北流向的京广线成了我国对外联络的大动脉,京广沿线经济及城市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开放由东向西,整个内陆经济联系方向开始向沿海聚拢,内地经济发展方向开始多元化,包括郑州在内的中部地区成为南、东、北港口的腹地重叠区。河南向东的贸易往来得到体现。
但与向南的广州相比,河南向东与上海、连云港、天津、青岛等口岸的联系更加紧密,向东联系更为便捷,成本也更低。我们研究了广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等7个港口1980年到2003年货物吞吐量的变化后发现,南北经济联系在削弱,而这种趋势早在1985年就已经开始。
横向产业带削弱纵向产业带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河南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流,开始由以南为主转向以东为主,东西轴经济发展概念开始占据我省产业布局的主流。京九铁路修成后,陇海铁路基本成了东西方向,经济流向的东西趋势更加明圆哪显。并且一些地方铁路的改造升级和高速的开通,必将进一步扩大河南经济东西向交流的冲动。
南北向的京广线产业轴线,由于受到陇海、长江沿线、长(沙)-鹰(潭)-南(昌)、新(乡)-菏(泽)、洛(阳)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等东西向的产业轴分隔,实力受到弱化。而南北向的京广铁路及焦枝铁路对地方经济的作用,远未达到形成产业带的概念。
我们按全省人均GDP的0.5倍、1倍和1.5倍,把1980-2003年河南127个研究单元分为经济发达区、经济较发达区、经济欠发达区和经济不发达区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京广线上漯河-驻马店的经济断带从1985年出现后,只在1995-2000年出现过合拢现象,而此后再次出现断带。而焦枝沿线区域,1985年只在伊川-鲁山出现经济断带,整条经济带是连带的,而1990-2003年汝州-南阳出现大面积断带。
究其原因,是经济横向分流使得京广及京焦枝线等在铁路线中所占的比重下降所致。相反,在东西向经济联系的分隔中,京广产业带处于被动地位,而原有的十字架产业布局和井字形布局模式业已打破。
河南将形成4个纵向产业带
在国家更加强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中国正在形成4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协作带,这将使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出现新格局。
河南的产业布局将产生4条沿东西走向的产业带,即从三门峡-洛阳-新乡-鹤壁-安阳-京津唐的太行山产业带、从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连云港或上海的陇海产业带、从三门峡、洛阳-平顶山-漯河-周口-上海的洛平漯产业带和南阳-信阳-上海的宁西产业带。
后者的隆起是一种必然,但在相当长时间内,陇海产业带将是主导产业带。从国家层面来说,它是陇海-兰(州)新(乌鲁木齐)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兰新-陇海铁路将成为西欧通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工业发展的前景广阔。从河南的层面来说,它是河南的一级产业带,是河南经济腾飞的大动脉和支柱。
河南应重点沿南北向发展
【张保盈 河南九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州乃至河南真正突破的方向应该首选南北沿京广铁路、京深高速的安(阳)新(乡)郑(州)许(昌)漯(河)新兴经济带。该经济带以农业为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不但能够维护该带及周边农区的稳定,还能避免出现该地带的相对塌陷。
纵横向交通地位差异大
陇海和京广构成的东西和南北两线是我国的两大动脉,但是,真正的主动脉是南北向的京广而非东西向的陇海,这是战略所决定的,因为在南北京广线,两头连接的是北为北京(首都),南为香港、澳门,中间还有重要的深圳、珠海、广州、长沙、武汉,其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虽然近年河南东西交通作用更加得到体现,但两者在作用上仍不可同日而语。就铁路而言,京广铁路不仅担负了内地国际贸易货物的承运,而且更重要的是承运国内贸易货物,并直接担负香港、澳门的日常生活供应。此外,还承担着庞大而且沉重的客运负担,而陇海铁路,主要以国际贸易货物承运为主,国内货物与客运都不及京广。
南北取向体现新兴产业优势
从地形地貌来说,南北取向的城市,地势平坦,物产丰富,水利条件较好,分布着许多现代农业示范园、副食品加工基地。郑汴洛之郑洛间,多属丘陵,土地贫瘠,交通、物流受到一定限制。
从上市公司角度来说,东西向,开封、三门峡没有上市公司,洛阳也仅有洛玻、春都、一拖和轴研科技4家,多数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而围绕郑州的南北方向的4个城市,上市公司众多,自上市以来,表现都比较好,在证券市场上展现出了河南板块的良好形象。
相反,安新郑许漯多是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这最有利于资源整合和产业的科学布局,也最能体现河南新兴的产业优势。
南北线上没有郑洛较量
尽管在省政府关于中原城市群的战略规划中,洛阳被定为居郑州之后的次中心,但洛阳似乎并不甘心。虽然不是省会,洛阳的综合实力、产业结构、资源环境、历史底蕴等,比郑州有过之而无不及。重压之下的郑州,要成为中原崛起的龙头,必须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有所作为,而它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也与洛阳不谋而合。这意味着,郑洛之间围绕资源、项目等的竞争仍将持续,而这种持续将加剧多年来两个城市业已在名分、利益上的积怨。
而南北向的城市却没有这种相争,相反,作为卫星城市,与郑州在资源上具有互补性。
洛阳能否成功转型
郑洛工业走廊的提出,是基于对河南工业传统的延续。很多人认为,对于已经具备了大型工业化基础的洛阳来说,目前要做的不过是如何通过募集资金等措施进行国有企业改造。
洛阳大中型的国有企业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核心能力的到底有多少?所形成的产业现状到底是基础还是包袱?令人忧虑的是,随着重工业对于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一旦资源枯竭,洛阳势必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
这是洛阳乃至我省东西取向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和直面的一个问题。并且,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仅要看资源是否丰富或工业基础是否厚实,还要看城市资源能否得到有效整合。
在与周边城市的区域联动上,开封,无论农工商业,在省内都处于落后位置,郑汴洛三市除旅游有一定关联度外,其他发展基本被割裂,而西安与武汉相比,无论在金融、科技、制造、交通、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缺憾。
期待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
我们无意炒作,我们只想使争锋的话题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在明理的同时,激发或发现更多更富建设性的观点。我们注意到,在中原城市群战略背景下,河南学界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作为一个群体,学界较之以往更趋活跃,而由农业、工业、文化大省向强省迈进的河南,或者说,更具发展力的河南需要学术的开放和活跃。
权威不是真理,真理却可以成为权威。我们认为,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将有助于公众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