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日本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的

日本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的

发布时间:2023-04-28 16:32:09

Ⅰ 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为美国的扶持与日本自身的全面发展战略。具体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的经济文化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几十年内日本的政治经济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并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大国。执着于现实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有两方面原因:

1、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大,实现其自身的霸权战略,由最初想占领日本,并且扶植日本发展,从而辐射整个亚洲,所以那个时候日本就作为了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并且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美国认识到日本的经济文化的恢复有助于自己在亚洲势力的扩张。

2、二战之后日本制定了相对全面的发展战略,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重视科学与教育,国内的企业也制定出符合国家国情的发展策略,日本人独有的民族心理帮助他们在二战之后短时间内将日本的经济迅速的崛起。

(1)日本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展阅读:

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60年代,日本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8.4%。在60年代中期之后,除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2年,日本的经常项目每年均为顺差。

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发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增长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1998年的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重创,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名义GDP 增长率都小于1%,并且GDP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出现近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名义GDP增长率为-4.6%。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Ⅱ 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方面分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不仅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而且还在战时统制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全面形成了日本式经济体制。日本式经济体制既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又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内容是:1.日本式企业制度(1)“三种神器”在高速增长时期,战时经济统制期间就已成型的日本式企业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了。其重要标志,首先是以大企业为中心,全面形成了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工资制,普遍建立起了企业内工会。终身雇用制、年功工资制和企业内工会被称为日本企业的“三种神器”,它既是日本式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日本式经营的重要基础。(2)命运共同体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战后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日本企业还形成了从业人员的命运共同体。在欧美各国,企业归股东所有,从业人员不过是按契约劳动的被雇佣者。而在日本企业中,企业和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契约关系,而是带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性质。(3)法人所有制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解散了财阀,解除了财阀企业上层领导人的公职,战时经济统制期间就已受到限制的股东权利进一步削弱了。其后,随着法人相互持股的发展,法人大股东取代了个人大股东,以大企业为中心,法人所有制就取代了资本家所有制。以法人所有制为基础,日本大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比较彻底的分离。其重要标志,就是在日本大企业中,作为股东代表的外部董事人数甚少,企业经营者大都是从企业内部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一般社员经过努力奉公和职务晋升,都有机会进入经营者的行列。2.企业间关系(1)企业集团和系列关系以战前的财阀系企业为基础,通过相互持股,日本大企业大都以城市银行和综合商社为中心,形成了企业集团。与此同时,各大企业在发展为全国性企业的过程中,还通过对子公司和部分长期交易企业的控股或持股,形成了以总公司为首的企业集团和系列关系。这种企业集团和系列关系以资本为纽带,不仅密切了城市银行、综合商社和企业间的关系,而且还加强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和系列企业的控制,在企业之间形成了比竞争更为重要的协调与合作关系。(2)内部交易随着企业集团和系列关系的发展,战时扩大军需生产所形成的企业系列和承包生产体制,进一步发展为企业间的内部交易。同一系列企业间的内部交易,不仅使大中小企业间形成了稳定的交易关系,而且还使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3)主银行制度主银行制度虽然萌芽于战前并在战时经济统制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其真正形成却是在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主银行制度既是日本企业金融的重要特点,也是日本企业和银行关系的重要特点。由于主银行制度,企业和银行之间不仅以金融交易为主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交易关系,而且还通过银行对企业的持股,在所有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日本企业特有的公司治理结构。3.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方式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间接金融不仅进一步发展,而且成了日本基本的金融方式。1950年,在日本产业资金筹措总额中,银行贷款占85.3%,196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了90.1%。这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方式,既是人为低利率政策下信用分配的产物,也是金融锁国体制下国际资金流动受到了排斥和限制的结果。其中,人为低利率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金融统制。首先,根据1947年制定的《临时利率调整法》,金融市场的利率在法律上受到规制,不可能随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提高;其次,由于大藏省的店铺规制和日本银行的“窗口指导”,不仅长期把金融市场的利率控制在了实际利率水平以下,而且还限制了银行业的竞争,保护了经营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银行、相互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等中小金融机构。在上述金融统制体制下,广大中小金融机构虽然靠店铺的区位优势吸收了大量的存款,但受利率规制的限制,却不可能把它贷给有较大经营风险的中小企业;与此同时,由于营业地域的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又不可能以大企业为贷款对象。于是,中小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大量存款,就通过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集中地流向了城市银行。在主银行制度下,城市银行汇集的资金集中地供给了重点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另外,以日本兴业银行为中心的长期信用银行利用发行金融债券的特权,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从地方银行、相互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吸收了大量的资金,也集中地供给了重点产业部门的大企业。这样一来,就以城市银行和长期信用银行为骨干,联结地方银行、相互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等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一种井然有序的间接金融体系。当时,大藏省的政策是既不允许任何新的事业参入,也不让任何一个金融机构破产,采取了被称为“护航舰队方式”的金融保护行政。4.日本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1)宏观经济政策从战后经济复兴时期开始,日本政府就通过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干预。例如,战后初期实施的增加货币发行量刺激景气的金融政策和倾斜生产方式,都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日本政府以金融、财政、税收政策为中心,并辅之以产业政策、国土开发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通商贸易政策、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政策、劳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全面干预了国民经济。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大都有其独具的特色,并且大都获得了显着的成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以人为低利率政策、“窗口指导”、“护航舰队方式”等为显着特点的日本式金融政策,以产业结构政策、产业保护政策、企业政策、政策金融等为显着特点的日本式产业政策等,都是独具日本特色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的宏观经济政策。(2)国家规制日本政府在干预国民经济方面较多地运用了法律手段,制定了许多国家规制。所谓国家规制,是指政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防止不必要的竞争、确保公正交易,以法律、行政命令和通知等形式,对企业和产业活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要求,也可理解为国家限制或国家管制。战后以来,日本政府实施了全面干预国民经济的政策,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也是国家规制最多最严的国家。从国家规制发挥作用的范围看,如果把存在有关法律或制度的经济领域视为国家规制的对象,则1990年受国家规制限制的经济领域占所有经济领域的41.8%。其中,制造业和不动产业受到规制的领域虽然只分别占14.1%和7.5%,但金融、保险、电力、煤气、自来水以及矿业、建设业所受到规制的领域都达到了100%,运输通讯业、农林水产业、服务业受到规制的领域也分别占97.3%、87.1%和55.6%。由此可见,除制造业和不动产业外,日本政府对各产业的规制都是很多很严的。(3)经济计划日本政府在干预国民经济方面还较多地运用了计划手段。1955年日本政府就开始像战时经济统制时期一样制订了经济计划,用以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1960年制订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政府的经济计划虽然不是指令性计划而是指导性计划,但由于它适应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提出了符合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的长期经济政策,引导了经济发展方向,为家庭和企业提供了可靠信息,指导了民间部门的经济活动。在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制订经济计划的国家只有法国和瑞典。德国、英国和加拿大虽然也有长期经济计划,但其内容只限于财政方面,并不涉及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的方向。(4)国土开发日本政府对计划手段的运用在国土开发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除经济计划中的公共投资计划外,日本政府还专门制订了国土利用计划和国土综合开发计划。1960年以来,日本政府共制订了四次国土利用计划、五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另外还制订了许多地方开发计划。与经济计划相比,国土利用计划和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更为具体,针对性也更强。以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为例,历次计划不仅都详尽分析了制订计划的背景,而且还都具体地提出了计划的基本目标、主要课题、开发重点、开发方式和有关政策措施等。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更集中地体现了日本政府的政策意图和政策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市场在国土开发方面的失败,不仅在纠正东京一极集中的弊端、缩小人口过密地区和人口过疏地区的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Ⅲ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政府的哪些措施促进了经济

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三个法西斯国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众多国家发动侵略。被侵略的国家组织起来,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合力抵抗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破坏行为,并在1945年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1945年8月者升15日,日本天皇裕仁不得不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标志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完全失败。这次失败,使日本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日本青壮年劳动力和科研技术人员损失惨重,工厂学校大量被毁,经济陷入低谷。再加上日本国土面颊狭小(不足40万平方公里),多种资源贫乏,使日本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众多日本国民对国家的复兴不抱希望。 但是,日本并没有在失败的阴影中继续沉沦下去,而是在在二战后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日本制定了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由于日本是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所以在二战后,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抓住了和平安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优势,利用战后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把由产业扶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和产业组织的产业政策与有关的经济首判老计划结合,保进企业的振兴。 2:美国开始帮日本恢复经济。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日美贸易,日本是美国商品的重要市场。为使日本进口美国货物,美国建立了多种周转基金。其中,“自然纤维周转基金”就是为日本进口美国棉花而设立的。占领结束后,日本仍为美国的重要市场。日本在1951年月发布的第一个日美经济合作计划中将原计划实现食物自给自足的目标改为依靠美国农产品进口来保证食物的消费,所以,美国成为了日本食品和原料的重要供应地。 3:重视对国民科学技术的教育。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至今历时了约六十年的时间,是继明治维新时期第一次教育改革后的又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教育改革。此次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技术革新需要的熟练劳动力和中、高级科技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4:良好的国民素质。日本国民对国家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成为了推动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5: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和国有企业购买国外的专利技术,尽可能的垄断各个产业。日本从中收取了许多其他厂家的专利费,所以很多产业都被日本所垄断,钱都源源不断地滚到他们的腰包里了。向美国这种当代“汽车上的国家”现在在汽车销售上也远不如日本。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日本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圈,成为了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由此可见,日本二战后经济崛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日本自身的努力和其它机遇的出现才会成功。从中我们也可以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去巩固我国的发展策略,让我国发展得更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验: 1: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冲弊战略。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制定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且切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使我国发展更为迅速。我国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发展策略,来帮助我国全面发展。 2:注重科技立国,大力发展科技力量,培养大量高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增添动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 3:搞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互帮互助,与其他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对加强和改善新的对外政策应加强与各国经济界人士的交流,继续促进双方的合作,争取在各领域实现互利双赢的关系。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学术、艺术、体育、旅游等领域的民间交流与合作,促进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加强两国青
少年之间的交流,鼓励中国青少年与各国青少年交朋友,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对青少年对外
关系史的教育和对外政策的教育,树立大国风范。 4: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有明确的素质标准可以参照,形 成普遍共识,让这种标准成为习惯,努力向着标准靠近的过程就是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每个人前进一小步,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 日本以技术立国。技术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标。GDP可能被地震一瞬间摧垮,如果技术力还在,则经济的根本还在。如果技术力被摧毁,多大的GDP也会随风而逝。至于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表示。日本学者做学问时比较喜欢比较技术力,他们认为这才是经济的根、真正的经济。而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制度,文化,科技,环境保护,爱国程度„ „国家的发展也不仅仅是靠政府,还需要我国公民共同的努力。那就让我猛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更好的明天!
望采纳!

Ⅳ 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探析

二战之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日本人民素质极大提升,日本产品以其精益求精的品质横扫欧美大陆,日本也成功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了世界上顶尖的高科技发达国家。在自然资源极度匮乏,战后基础设施毁灭性受损的情况下,日本是如何实现经济史上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蜕变?我认为最主要原因可以归结到三方面:第一,坚持自主创新科教兴国战略;第二,企业界卓越的经营管理;第三,日本文化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

科教兴国——饱经实践检验的崛起之道的重复

科教兴国是日本整个民族历来的传统,从唐朝时向中国派送遣唐使留学生积极学习东方智慧及先进技术,到19世纪后期实行的明治维新积极向西方吸取理性指引下的自然科学,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这个民族静下心沉住气虚心好学的精神,以及好学表面背后勃勃的争胜野心,这是岛国文化环境下,日本的开放兼容并包,轻思辩重实用的文化心理的表现,可以说日本民族将“学习”二字最大化的转化为了国家实力。因此日本二战后,重视科教的战略并不是日本第一次这样做,而是对他历经时间检验的崛起之路的创新型重复。

首先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它是从研究开发机构向企业转移的复杂过程,其中主要存在技术、市场、创新收益分配及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它们是影响技术创新时滞的根本原因。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者消除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缩短技术创新时滞,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日本政府倾向于采用直接干预的方法来促进创新,比较偏好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对民间研究开发采取扶植和支持,政府直接参与协调研发,建立专利法律对创新进行保障。

日本的科技创新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946年至1970年代,大致是日本战后科技的起步和壮大阶段。日本在此期间从实际出发,实施“技术吸收“战略。技术引进和技术革新为高速增长创造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基础。1953~1971年期间,日本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8%,其中靠“知识的增长及其他”因素而实现的为1.97%,包括表示技术进步的变量在内,这个因素在这个时期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3%。战后初期,为恢复经济,日本把重点放在了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上面,而且政府直接干预外汇和引进设备用的外资,集中投资于与国家经济发展直接相关重化工业等基础部弯蔽门。日本约有一半的设备不到5年就更新一次,通过引进先进设备,迅速提高生产能力逐步扩大需求,改变经济结构,并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正是通过引进设备,同时引进技术,日本确立了一条技术吸收战略,即遵循着“引进—模仿—吸收—改造—创新”之路实现自强。

1980年代以来是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第二次大转变。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方针,加强了对基础性、独创性技术的研发;由重化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败皮,并加强“产学官”合作研发模式;因伴随经济高速增长而出现的公害问题日益尖锐,开始重视发展对付公害的科技。1980年,通产省正式提出“科技立国”战略,标志着日本将要告别模仿与改良的时代,转向自己创造科技以带动经济的时代。

1990年代以来,日本的科技战略转为“科技创造立国”,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90年代起,日本经济表现低迷,日本政府认识到科技的原始创造很重要,日本已经完成了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几乎已没有可模仿、引进的对象。冷战结束后,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日本不再那么容易地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而且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形势下,日本面临着美国和新兴国家双重压力。为了适应新形势,改变“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科学”的模式,日本强化了中央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并且日本为了突出强调“鼓励创新,发展科学”的重要性,日本也着力营造了良好的培养创新性和开拓人才的制度环境。

总体来埋枯州看我们发现日本的重视科技发展的政策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调整的,从最初的实用主义出发,积极学习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借鉴;中期推进政府、企业与大学的合作,注重对先进技术的改进优化升级;90年代后期,科技发展到金字塔顶端学习空间有限,政策扶持将技术性科学向基础性科学倾斜,寻找引导经济增长新的科技点。

科教兴国,教育和科技是分不开的。技术设备需要有人才操纵,技术设备需要有人才发明创造,新兴科技的研究需要理论研究做基础,因此科技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历史上看重视教育早经成为日本国民本身具有的特点。早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教育事业就较为发达。后来明治政府建立后,领导者更深深感到,想使国家强盛必须“文明开化,求知识于世界”通过教育去引进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开发国民的人力资源。因此1886年日本开始实行小学4年义务教育,在1907年又实行了6年义务教育,到191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9%以上。因此二战之前日本的基础教育非常完善,二战之后日本损失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但是日本国民的素质是并没有丢掉的,所以二战后对于教育的大力支持更是对其长久以来的崛起之道的坚持。日本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举,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首先从义务教育以及各种教育事业来看。1945年经济“起飞”前夕,初中普及率达到80%,到1973年,初中普及率达到100%。日本的教育风气格外的严格,每天授课时间长,每周上课5天半,一学年只放一个多月的暑假,新年假和4月份的开学前的假。学校纪律严明,学生勤恳专心学习,这些也正是日本人重视教育好学的表现。同时日本办学条件相当不错,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对于学前教育日本也极为重视,为了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日本会通过广播讲座等举办“母亲班”、“双亲班”,以增强父母对教育子女意义的认识和提高教育艺术,让父母成为合格的婴幼儿教育者。甚至在1950年之后,日本开始举办短期大学,开设大量家政方面的课程,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关于子女的教育艺术。除了家庭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机构也有巨大的发展,比如幼儿园和保育所的数量质量的迅速发展。

如果说义务教育是日本人才培养的基础,那么高等教育对于来说就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沿。日本高等教育有别于他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时刻注意社会的需求,造就新人才。为了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日本政府努力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同时和他们携起手来,共同支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初,政府尽量采纳经济界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进行学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后来干脆把经济界人士直接吸收进“中央教育审议会”,让他们直接提出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大量增招理工科学每年大幅度增招理科学生,理工科毕业生占大学毕业生总数比例从1957年的26%,到1960年至1970年稳定到41.9%;第二,扩充理工科专业。日本大学的工学部从1955年的73个增至1970年的134个;第三,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日本经济界向高等院校提供经费资助,为学校增添设施设备,为搞好教学和科研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大学教师到企业讲授有关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企业派人到学校学习进修,企业聘请大学教师担任本单位某一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加强了企业与科研方面的合作。可以说日本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与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结合,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卓越管理——助日本企业披荆斩棘的武士刀

站在现在的角度回顾过去,我们发现日本在他的崛起过程中,在管理经营领域很多方面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些方面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设计力就是竞争力。当时的日本企业已经看到未来的市场竞争的重点将越来将集中在产品设计、质量和服务三个方面。而以产品设计最为突出。西方很多企业家都深深体验到设计是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日本企业家正因为精于此道而取得了全球竞争的优势。在技术进步背景下,人们的需求日新月异,往往一个产品还没推出多长时间新一代的产品马上就出来了,产品的寿命大大降低,因此就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所以当时日本施行了一种人员派遣制。从产品到生产流水线的设计,一批设计团队干完后迅速撤出去负责下一个项目,并未给企业造成太大负担。这种现象在当时日本的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非常常见。

重视新技术的物化,决定产品设计的核心是技术。运用先进技术武装企业,才能使得产品功能多样、款式新颖、质量优越从而获得高附加值。日本权成菊地诚傅士说过日本企业注重彻底的应用技术,彻底的产品开发,也就是重视新技术的物化。他说当美国把尖端技术最先应用于宇航工业、军事工业时日本却毫不犹豫地把尖端技术应用于日常民用产品。通过观察事实,确实如此。把新技术迅速转化为赢利商品这是日本企业的一大长处。比如当年的超导研究,当各国在热衷于超导材料的研究时,日本率先研究成功了“全超导发电机”,并着手研制不用螺旋桨而利用电磁流体力高速推进的“超导电磁推进船”。同时,面对顾客多样性与人性化的需求,日本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制造装配上尽量争取标准化、模块化和成组设计的思想实行柔性制造、柔性装配,追求生产同样的产品质量比竞争对手好,种类比竞争对手多。比如日本的手表行业,近年来不断推出各种款式新颖的多功能手表常常令消费者耳目一新。这大多都得力于应用尖端技术。精工的工厂拥有大量计算机和150个机器人,能生产3000种不同型号的手表。从一种型号的生产转到另一种型号的生产只需15秒钟,目前它每天能生产3种新型手表。日本的“灵活制造系统”(即FMS也称柔性制造系统。通常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更换器和自动化仓库组成、能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能生产93种产品。一家典型的拥有这种系统的美国公司每年只能生产一种新产品,而日本公司却能生产22种。由此不难理解日本产品在那个时期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何以总是高于美国产品一筹。

重视开发人的潜力。日本企业家当时在面临未来市场的反复无常、新技术层出不穷和竞争的极大压力等严峻现实。在迫使人们对传统的劳动力观和劳动力功能进行再认识对劳动力的要求将从强调体力转向注意大脑的背景下,日本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公司提升一个人时,重点放在预期今后会作出的贡献上,而不是放到以往的成绩上。这种注重未来而不是注重过去的评级制度,使人无法躺在过去的功劳上“吃老本”而是鼓励人兢兢业业地工作。日本企业不但重视给职工提供高收入满足员工对较舒适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注重员工渴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自我实现的追求。比如稻盛和夫曾讲京陶公司能取得显赫的成功依靠的就是“人心”。他非常注重和职工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认为最重要的是相信职工,在此基础上相信自己。他说“要是企业成长起来,并富于活力,就要想法设法使人变得有活力。只要这一点解决了,即使物、钱缺乏,企业也会具有活力,也会发展。”

培养时代需要的领导人。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素质。当世界走向未来的转折时期,对企业领导人提出的要求更高。日本企业家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全才的想法认为能使全体人员都产生向心力的管理人员,才是最优秀的。日本造船公司总经理藤井义弘认为公司的各部门都有专家,把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出来,使之与提高经营成绩联系起来才是总经理的任务。他说只要能把本公司的人所具有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公司就能发展起来。为贯彻上述思想,日本企业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一、集思广益,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二、发动职工参加管理,最普遍的形势是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三、实行现场优先主义,即优秀的技术人员全部投入生产第一线。现场人员在企业中起重大作用,具有长期现场工作经历的人才更可能被提升到负有重大责任的岗位。四、设置智囊团。不仅研究政策,更研究本企业的市场战略,开发新产品以及如何提高本企业的信誉等。

胜利属于最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人。进入21世纪,我们发现信息作为一种社会的核心早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对信息的发掘,使得人类对于信息有了全新的运用。而在那个时代,日本企业早已经成为了信息处理方面的佼佼者。当时在日本,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家视信息为公司赖以兴旺发达的源泉。尤其是那些大财团,不仅在国内收集信息,还向海外伸出了触角,他们的商业信息网络遍布世界各地。在当时日本企业对信息的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信息部门的工作人员多于生产、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常对其他部门产生重要的影响。二、智慧决定企业竞争的胜负,而智慧借助于不断获得的信息的积累。面临局势的变动,决策者在做重大事件的决策时能否顺利取决于企业平时积累的信息是否足够有效。三、不但在外部收集信息,还注意收集企业内部的信息。诸如员工对产品的看法评价议论等,以及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反应。四、更加注重经常利用搜集信息来解决问题,进行预测、自我启发。五、企业间的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了。厂家与商店联机,获得更多一手资料。总之,日本企业当时除了对传统的人财物重视之外,也将信息提升到了同等地位。

善于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在信息化时代,消费市场向多样化、个性化和高级化发展,微小的变化往往会决定事业的成败。因此,企业必须具备极强的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变化。日本企业家过去总是嘲笑美国企业一味追求革新产业和新兴产业,见异思迁,头脑过“活”;而说自己是死心眼,只是扎扎实实地向生产的更深更广层次开掘,不为外界环境左右,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但实际上日本企业是很善于适应环境的。曾几何时当他们切身感受到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时,审时度势立刻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例如新日铁过去声称除铁以外什么都不搞,而后来却搞起碳素纤维、精密陶瓷、硅片等与钢铁没有多大关联的产品生产。雅马哈是世界最大的钢琴制造商,现在同时又是世界第二大电动车制造厂家。日本企业这种高技术的多元化经营趋势,显示了他们所具有的巨大应变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式的经营管理中有三大方面帮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披荆斩棘。第一大方面是对于技术的极致化运用,日本企业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盈利产品,利用柔性制造系统将产品的设计推向极致。第二大方面在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视,日本重视对员工潜力的开发,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运用质量管理小组提升员工对管理的参与度,将团队精神发挥到极致。第三方面,日本企业前瞻性的对信息的重视。收集信息的触角既向外伸向全球也向内伸向员工,对信息的精确把控也为其及时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基础。

日本文化——表现在日式人力管理制度中的民族精神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有很多,概括起来有四方面。“和”的思想是灵魂,日本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有最高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从社长到员工为实现目标齐心协力。同时在日本企业内部员工比较注重工作联系的纽带,企业讲究提高集体工作效率和集体激励,鼓励员工在完成自己工作定额的同时,主动帮助同事,形成互助合作的氛围,这种’和“是团队之合。“忠”的思想是根本。日本企业的员工一进入企业就受到“以企为家”的教育感召,大都追求对企业的终身奉献。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互助精神使得日本企业实现自主管理、弹性管理成为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日本企业家不仅把企业看作一种获得利润的经济实体,还把企业当作满足员工广泛需求的场所,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帮助员工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勤”的思想是保证。勤奋是日本民族的优秀品质。日本企业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有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他们对于时间观念极强,认为一个小时只有四十分钟,这种时间观念铸成了日本企业的高效率。同时日本人的勤奋还表现在对产品的精益求精上。正是在这种精神下将美国的产品竞争的一塌糊涂。“人本”思想是精髓,正是以人本思想为中心,以“和”为代表的团队精神,以“忠”为代表的敬业精神,以“勤”为代表的进取精神等企业精神使得日本企业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开发和发挥人的潜力。也正是在这些精神的引领下,日本企业产生了与之相配套的三大人力管理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工会制度。

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指职一旦被企业录用可以被持续雇佣直到退休,不会因为企业经营周期的波动而遭到解雇。终身雇佣制只适用于从高中、大学等应届毕业中招收的正式员,临时、合同、记时及外单位派来的外来的员工等均不属于“正式”职工,也就不能享受终身雇佣待遇。终身雇佣关系是企业与员之间形成的一种默契,并是以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因此终身雇佣制是一种惯例。对于那些坚持这一制度的企业来说,将会赢得好的名声,也就能在每年的春季毕业招聘中吸收到高素质的人才。相反,对于曾经解雇正式职的企业,优秀的人才不会到这样的企业就职。终身雇佣制形成于二战后,在日本处于经济高速增期得到普及。年功序列工资制。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指正式职工每隔一定时间提高一次工资,职位也每隔一定时间晋升一次的惯例。由于这种制度并不是以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为依据的,相同工龄的职工工资收入相差很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资、奖金、职位同步提高后,职工之间通过晋升竞争逐渐拉开工资、奖金和职位。如果职工中途退出企业;在新的企业年功要从头算起,从而加大了职工途退出企业的成本。年功序列制是实现终身雇佣的必要保证,二者互为补充。企业内部工会。由于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职工一生的利益都与所在企业连在一起,各个企业之间的情况差别很大。因此工会都以企业为单位组成,而不像美国那样跨企业组建行业工会。这一特点使得日本企业的工会会在与资方的谈判中,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更多采取合作和让步策略,以免谈判破裂给职工造成大的损失。另外,日本企业的工会会员和工会干部都必须是本企业的正式职工,因此部分工会干部由于考虑日后晋升的原因而难免替资方说话,这样日本的劳资纠纷一般都在企业内部解决。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内部会是构成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三大支柱。与此相适应,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了录用制度、内部晋升、企业培训、岗位轮换、退职金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构成了完整的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日本的这一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于二战后,在日本经济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职工在职业的安定感及企业对职工个人意愿或感情的尊重使得职工产生对“企业大家庭”的依附和忠诚心理,主动维护企业利益,为企业献计献策,员工也积极参与管理。同时也防止熟练员工的流失,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本蓄积,降低了劳动力的替代成本。其次,有利于采取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使得企业乐于对员工的培训进行投资。日本企业及重视职工录用使得学历也重视生产实际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给员工提供到研究生院甚至国外留学的机会,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为企业采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第三,有利于调和劳资关系。雇主对职工生活等的关心以及职工收入的高低与企业经营好坏、成败兴衰紧密联系,是劳资双方结成命运共同体。按企业组织工会把劳资纠纷局限于企业内解决,双方已与托和谅解,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虽然在新的竞争格局形势下,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产生了诸多的问题,比如制度僵化企业间人才流动困难,为了维稳僵尸企业大而不倒,员工的福利重造成了企业利润微薄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制度是日本经济腾飞过程的成果和助推器,在那个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日本的崛起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的力量。企业自身在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在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的基础上,利用柔性制造与团队作业对流程再造,解放了身体负担及重复性运动后,找到了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团队精神。而科教兴国带来的的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扎实的资本和人才基础,日本文化下诞生出来的日式人力资源管理为日本企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润滑剂。这两方面加之日本企业自身之上,犹如猛虎添翼,方成就了日本经济在那段时期的惊人腾飞。

参考资料:

1.黄景旭.从日本企业看未来的企业经营管理

2.李绍猛.日本二战后的创新崛起.决策与信息.2015年第8期

3.刘乃成.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与启示.企业文化.2003第12期

4.王凤玲.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变革趋势.人力资源管理2003年第3期

5.张婷.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原因探析.价值工程

6.李翠翠.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8期

7.唐向红.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8.李克.日本经营神话的复苏? .中央编译出版社

9.高柏.日本经济的悖论——繁荣与停止的制度性根源.商务印书馆

Ⅳ 日本经济腾飞是由于哪些原因

1、日本制定了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由于日本是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所以在二战后,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抓住了和平安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优势,利用战后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把由产业扶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和产业组织的产业政策与有关的经济计划结合,保进企业的振兴。
2、美国开始帮日本恢复经济。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日美贸易,日本是美国商品的重要市场。为使日本进口美国货物,美国建立了多种周转基金。
3、重视对国民科学技术的教育。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至今历时了约六十年的时间,是继明治维新时期第一次教育改革后的又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教育改革。
4、良好的国民素质,日本国民对国家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成为了推动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5、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和国有企业购买国外的专利技术,尽可能的垄断各个产业。日本从中收取了许多其他厂家的专利费,所以很多产业都被日本所垄断,钱都源源不断地滚到他们的腰包里。

Ⅵ 日本的战后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国际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日本企业因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军需订单,从而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

二、出于抑制日本并与苏联对抗的考虑,美国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军、陆军保护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这意味着,日本得以将大量经费从高额国防开支中转移出来,为其工业和技术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三、晚至经济早已“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均国防开支仅116亿美元,而同一时期法国、英国、西德为210至240亿美元,美国更高达2390亿美元。按人均计算,1983年每个日本居民只需为防务支付98美元,而英国人为439美元,美国人为1023美元。

(6)日本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展阅读:

日本战后7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长,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稳定成长,以及90年代之后股票等泡沫崩溃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称为通货紧缩的低速增长。

而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起点是1956年。当时已超过了战前的经济规模,日本政府的经济白皮书中也记录到“已经不是战后”。冰箱、洗衣机和黑白电视这“三件神器”销量惊人,丰富的劳动力对生产和流通构成支撑。

在经济迅猛增长的背后,扭曲也出现扩大。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增发国债,日本政府的债务出现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经常陷入负增长。经济刺激的资金和债务不断增长,远远超过税收收入,加剧了财政的恶化。

Ⅶ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1、“冷战”背景下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战后,美国从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需要出发,把日本作为遏制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以扶持和改造。在美国的带动和影响下,日本上千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被免除。

美国在日本推进民主改革,其内容包括审判战犯、修改宪法、改君主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天皇制、控制发展武装力量、解散旧财阀集团、进行农地改革和建立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等。这些改革有利于消除生产关系中军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余的影响,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日本制定了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战略。

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确立了“贸易立国”方针,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促进出口,获得了大量外汇。

3、重视国民教育。

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很重视发展教育,战前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制教育。战后,到1950年,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9%。

1956至1978年间,日本的教育经费在行政费用中占比达20%—23%,名列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的普及,为6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而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使日本成为高学历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4、注重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战后初期,日本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政府确立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

1950至1977年,日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5066项,用十多年的时间吸收了世界各国用半个世纪开发的几乎全部的技术成果。可以说,日本赶超先进国家,走的是一条捷径。

5、良好的国民素质。

日本国民对国家热爱,做事严谨、认真,有奉献精神,他们全力投入国家建设,成为推动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内在动力。

Ⅷ 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让人感到惊讶,那么,,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吧!

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 措施 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 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3. 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1951年9月8日,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竞争体系

在美国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经济很快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为了使经济进入战后发展的快车道,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作”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的面向国际的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保护大型企业,鼓励发展托拉斯企业。为了立足国际市场,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扶持与干预经济的政策,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

(三)根据本国实际,适时调整政策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把科学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开创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新纪元。20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运用的关键时期,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赶上了机遇,更抓住了机遇,在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为振兴日本工业的突破口,引进国际尖端技术,进行消化后蚂兆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2.制定“高度经济成长”政策。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日本进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池田内阁制定了“高度经济成长”政策,即《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预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闷颂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为了“高度成长”,政府给国家财政进行巨额投资和金额贷款,采取对公司企业减税及其他财政措施,以增加资本积累,增加出口贸易。为了“高底成长”,工业生产在大规模设备投资下,以技术革新为中心,进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继续增长。

3.推行贸易外汇的自由化计划。为了扩大出口,增收外汇,加速经济发展,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订了《贸易、外汇自由化计划大纲》,同时恢复日元樱坦对美元的交换性能。池田内阁执政后,1961年7月,进一步制定了《促进自由化计划》。1962年内,包括石油、煤炭在内,日本实现了产品88%的自由化。1964年6月,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8月,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所规定的国家。接着又加入了当时以开发“后进国”为名的欧洲合作组织(OEEC)这些标志着日本“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系列计划的实施,使日本的对外贸易呈迅速上升势头。

Ⅸ 日本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什么

日本经济发展主要靠工匠精神,他们希望把自己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同时,依靠旅游刺激经济发展。

Ⅹ 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啊。
首先,①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当时,日本生产的纤维和黑白电视机出口美国,超过美国该产品进口数的1/10,从而引起美日贸易摩擦。课文中的插图《60年代末日本的电视机工厂》反映了60年代末日本大量生产电视机的情况,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达23.6%。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1988年,根据权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和中国恢复邦交。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场合公开声明,日本还要谋求做一个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并积极争取得到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军费逐年增加,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说明:日本军事实力的膨胀,引起亚洲人民的高度警惕。

归纳小结:①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③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④美国的援助和扶植。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吸取历史教训,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然而,矛盾冲突依然存在。

其次,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期待你的满意啊~~

阅读全文

与日本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满城什么的故事35 浏览:798
美女说你怕什么 浏览:415
上海长宁区事业单位面试后多久体检 浏览:641
爱情挂科是什么意思 浏览:274
济南开小吃店到哪里办健康证 浏览:259
幸福美满笑常在下句可以说什么 浏览:606
美女采访帅哥你该怎么回答 浏览:547
招商引资如何实施开放型经济 浏览:785
hfa在健康管理教材哪个章节 浏览:504
邯郸事业编工资一般每个月多少 浏览:514
龙珠z小林怎么变成美女 浏览:630
美女的衣服有多少件 浏览:633
好汉歌唱的是哪个故事 浏览:428
如何说事业越来越好 浏览:348
顶级交易员一般参考哪些经济数据 浏览:744
南部县幸福路在什么地方 浏览:975
五六十年代经济增长率是多少 浏览:9
泰安市事业编工资低怎么办 浏览:859
大运如何看婚姻 浏览:543
管家和财主葬身火海是哪个故事 浏览: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