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学专业怎么样,就业前景怎样
1、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2、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3、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4、微观经济学研究方向: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5、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假定条件的多样化
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
案例使用的经典化
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6、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7、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8、两者区别: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法,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内容源于网络)
B. 请问下经济学专业怎么样以后出来的工作是做什么
首先要说一点,大学时期的专业和今后毕业出来的工作内容很可能八竿子打不着。比如我认识一个做电子产品销售的哥们,他大学学的专业是哲学。。。
经济学专业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形而上的专业,虽然没有哲学那么形而上。正统的和经济学直接相关的工作其实无非就是继续留在大学当教授搞科研,又或者是在一些政府机构或大型公司研究机构做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究。简而言之,要做的工作就是枯燥的研究!
很多年轻人在刚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会把经济学和金融学搞混了。如果你希望未来的工作状态是在那种都市繁华的CBD里当白领甚至金领,混迹于投行、咨询、VC、PE之类的公司的话,那是应该学习金融专业的,至少也要选择财管或会计专业。金融学主要就是研究投资当中的风险和回报,所有知识和钱都密不可分。经济学研究的东西相比宽泛的多,而且有微观和宏观之分。
通俗的说,经济学的内容就是如何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微观),如何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宏观)。学习经济学可以说对所有商科专业都有指导作用,相当于商科中的哲学,所以我说经济学其实是相对形而上的。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当然不一定是为了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指导世界。其实经济学本身蕴含了很多好的思维模式,这是在漫长的人生中都值得借鉴的,尤其对于在孔孟之道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来说,经济学是完全西化的思想,在学习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跟本国文化做一个良好融合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就算不以经济学为专业,我也推荐lz接触和学习一下这门当代显学。
C. 考研:经济学这个专业怎么样就业前景怎么样
想要考研报考经济类的考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
有必要澄清对经济学考研的三个误解: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经济类研究生;并不是所有的经济类专业前景都一样;并不是所有经济类毕业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一)更适合读经济类专业的条件
一些具有学术基础和理想的同学,希望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或者经济教育领域有所作为,可以从事理论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金融危机只会使经济学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现在已摆在人们的面前。
从调查得知,有学术研究兴趣的人不多,因为从事科学研究的路是坎坷和孤独的,需要有一定的决心和能力。更多同学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存以及就业问题,希望通过经济学加强自身竞争力。报考经济类学生大致可分为:
1、本科阶段就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一般基础较好,这些同学大可不必放弃所学的经济学专业,要坚持发展提高,因为中国的未来需要经济人才。
2、本科阶段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学习成绩一般但综合能力突出,如果确实跨专业更能发挥自己的潜力,也不必留恋。
3、希望跨专业考经济学研究生的同学,跨专业中不少是逐热而来,看中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的美好“钱”景。可能今天的热门也许到毕业时已经不是热门专业,竞争激烈程度不会因为金融危机为下降。因为在金融危机动荡的环境中往往中小企业和基础竞争力较低的个人首先受到冲击,一定要慎重。
经济学包罗万象,具备了广泛的经济学常识之后还要有一个自己专攻的领域。如:擅长英语和交流的考生,可选择国际贸易方面;数学专业基础好的考生,可从数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工程这些点进入经济学;了解西部的考生,可以报考区域经济学、赶超经济学(辽宁大学)。
虽然对经济学的整体轮廓的把握是必须的综合素质要求,但是我们必须给自己找个立足点,从本科经济学相关专业,找到了自己的点,结合自己的点打破经济学专业范围,扩大知识面,甚至可以选修相关课程或者修读双学位,比如应用心理学、贸易英语等等。
总之,不要让学科限制自己,而是掌握与某个部门相关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在市场中往往很多时候都是不分学科的。如果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自己的专长,在茫茫求职大军中会显得相对突出。
D. 经济学专业怎么样,就业前景怎样
经济学专业实用急需,就业前景较好。经济学专业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下即便走向世界也有说服力。经济学专业主要通过讲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经济指标、基本方法,具有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业面相对来说比较广。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中,93%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6%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专业类的应届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前景会更广,就业前景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经济学专业是综合分析研究经济增长和衰退的起因及社会表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率、银行利率、进出口额等的一门学问。
E. 一出好戏中的小岛经济学
一觉醒来,刺眼的阳光照在你的脸上,咸湿的腥气窜入鼻孔。
你想拿起手机,却被寄居蟹狠狠地掐了一下。
你猛然间惊醒,却发现自己躺在海滩上,砂石正侵入着你的脖颈。
你环顾四周,发现这个一个孤岛。
然而你也发现了,你并不是一个人在这里...
电影“一出好戏”便是这样一个孤岛求生的故事,不过它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对经济学原理的把握,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经济在人类协作中的巨大作用。
当一群人意识到他们已经身处孤岛时,第一个问题便摆在了他们面前——温饱问题。
好在上天是仁慈的,有一条小溪为他们提供了淡水,野果提供了食物。
而渐渐的,他们便不满足于野果了,毕竟烤鱼是如此美味。
当温饱满足以后,新的稀缺又出现了——一部手机。
手机里的影像成了人们与那个文明社会的唯一纽带。
公司的总经理张总为了自己女儿的一段视频,甚至不惜贱卖整个公司,当然他以为外面已经毁灭了。
小岛上匮乏的物资在客观程度上造就了稀缺,同时也随着需求的不断被满足,稀缺的品类也在不断升级。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后,稀缺的维度便升级了,如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
然而现实中,稀缺是一个客观事实,并像雾霾一样始终伴随我们左右。
它不仅指有形资产的匮乏,还指空气、美貌、天资、注意力和时空等无形资产的不足。
什么造就了稀缺呢?
一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到商店找自己最喜欢的商品时,发现它的价格是最高的。
这说明我们喜欢的别人很可能也喜欢。
二是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只有野果的时候,人们想要吃鱼;有了鱼吃,就想要喝红酒。
资源总是稀缺的,需要在习惯于在稀缺中行事。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发现一本好书时,如获至宝,甚至担心别人也看到,从而超越自己。
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也一定需要。
然而过一段时间,再次读书时,我们或许会发现,这本书并不像第一次看到时那样美好,甚至有些漏洞。
第一次看到书中的内容时,对于我们是稀缺的;而在第二次看到时,知识依然是稀缺的,只不过对知识的需求升级了。
**稀缺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会随着我们的欲望发生变化。 **
作为一个小职员,马进处处不顺心,却在流落荒岛前夕中了6000万彩票,而这6000万也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哀伤。
因为彩票有90天的兑奖期,这一段时间里,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能重返文明社会。
乘着自己的小筏出逃,毅然与张总决裂,最后又差点饿死在岛上。
影片在试图告诉我们,什么是沉没成本。
有句话叫,自己点的菜,含着泪也要吃完。
这是我们在聚餐中遇到的最尴尬的问题之一。
是啊,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不浪费,我们默默地拿起了筷子,把菜生硬地填到嘴里,然后艰难地咀嚼着,努力在嘴角挤出一个笑容,最后屏住气息咽了下去。
然而,如果你知道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时,你将活得更潇洒。
那么何为成本?
简言之,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我有一个干隆皇帝用过的碗,市场价值10万元。
虽然我每天用它盛猫粮,但它的成本是10万元,因为我放弃了卖掉它的价值。
不过我不知道碗的价值,后来把它和猫一起卖了500元。
这个碗的成本对我来说便是沉没成本,虽然后来它被拍卖到了100万。
虽悔之晚矣,却只能泰然处之。
沉没成本,就是指 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
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本。
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未来)看,而不是向后(过去)看的。
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对于沉没成本,真正难的不在于理解它的意思,而在于生活中我们能否当机立断地去实践它。
我们看待事物时容易陷入到惯性中,容易盯住过去,而忽视未来。
所以我们习惯于把沉没成本当作成本对待。
当手机掉到沸腾的火锅里,你会不顾一切地去捞?还是借个手机拍张照片呢?
无论采取哪种行动,成本只是未来买手机的钱。
对现状不满,抱怨并不解决问题,因为那是基于过去的指责,沉没成本已覆水难收。
保持好的心态,对未来投入新的成本,才会有新的收益。
作为影片中的马进,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在岛上先试图生存下来。
影片中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点,便是颠倒的强弱。
在旅游的大巴车里,张总的出现是众星捧月般的,周围无不充斥着阿谀奉承的声音。
然而当流落荒岛后,张总突然发现,自己难以指挥公司的人员,甚至保安都带头反抗了。
在这里,影片在巧妙地暗示强弱角色的变化。于是真正的强弱关系便浮出水面了。
那个高高在上的老板才是弱者。
这是 制度经济学 告诉我们的。
1.资本是弱者
在经济生产中,老板投入了厂房、生产线还有资金,但他不可能24小时看着自己的资本;
而劳动者随时可以掌控他所提供劳动力的品质和数量:偷懒很容易,假装卖力很容易。
因此,资本往往是弱者,劳动力往往是强者。
**2.专用资源是弱者 **
可以U盘化生存的,是通用资源;高度依赖企业平台的,是专用资源。
老板或者管理部门所提供的劳动力资本跟行政秘书、出纳、保安提供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如果共同服务的这家企业经营不善倒闭了,各自的再就业前景很不同。
**3.需要剩余索取的是弱者 **
大多数打工者靠固定工资,因为他们的工作可量化,易考核;
而老板及管理者靠除去固定工资的剩余而生存,这部分称为“剩余索取”。
他们是给自己打工的,越卖力干活,自己的收入越多。
强和弱往往在不经意间相互转化。
一国之君,万圣之躯,看似强大,却是孤家寡人,需要依靠庞大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
而一旦亡国,背负骂名的只是一人。
官僚体系是实在的强者。
兵临城下,大臣可以开城迎接新主,继续俯首称臣,而崇祯唯有吊死煤山。
大臣们都是通用资源,改朝换代仍需要官僚体系的运作;而皇帝是专用资源,唯有身死国灭。
天子想让国库充盈,就需要调节税收,使得国泰民安,自己才能衣食无忧。
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张总,坐拥3个亿的公司,却不得不小心翼翼,畏手畏脚。
流落在岛上的一群人在不断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像是人类历史的逐步演化。
首先是住在山洞里,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随后开始了商业的雏形,从以物易物的交易,逐步衍生出了货币——两幅纸牌。
然而小兴在后来的交易中却发现了四个红桃二——有人在默默地发行货币。
小岛上的经济也出现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增长,但这个过程不会很快完成。
现实生活中新增的货币通过某个出口逐渐流向社会,这个流动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就像小岛上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问题。
货币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均匀的,这时它对人们的决策和行动就会产生影响。
这种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摊匀的现象被称为 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 。
一家餐厅的生意最近越来越好,客人也越来越多,人们来了之后越来越愿意花钱。
这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这家餐厅的饭菜可口、服务好,把顾客从别的店吸引过来,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了更高的相对优势;
另一种可能是政府多发了货币,整个社会都变得有钱了。
店主难以判断,这两种可能中到底哪一种起了作用,但这又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决策。
同样是动态变化,有的变化如同流水一样,瞬间完成。比如一条关键消息对股价的影响;
有的却像是蜂蜜一样粘稠地流动。比如新增的货币。
影片似乎在说,通货膨胀其实没什么,但信息却被刻意掩藏了起来,这便需要我们有足够灵敏的嗅觉去捕获信息。
张总在岛上是第一发现大船的,里面有着足够的补给和工具,提供了最佳的庇护场所。
然而到了最后,大船的实际领导权却到了马进的手中。
这是因为岛上的社会很快演化到了第三阶段——依靠信仰的阶段。
马进给了大家信仰和希望,而大船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商业场所,而变成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大船掌控权的改变,体现了经济学里的科斯定律。
科斯定律讲的是: 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同样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谁用得好就归谁”。
中东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石油储量,但最终都会跑到美国人的汽车里。
大数据的时代到来,让数据的归谁问题争论不休。
我们自己产生的数据,究竟需要归谁所有呢?
数据虽然是我们自己产生的,但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自己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反而会在不经意间泄露。
而大数据分析能通过数据脱敏后,加以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数据的归属应该为大数据公司。
虽然这个结果是我们都不愿接受的。
虽然张总最先发现了大船,但也只经历过短暂的辉煌。
反而马进把大船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