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有哪些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有哪些理论

发布时间:2023-04-15 14:09:38

㈠ 区域差异理论是什么

经济地理学概念,一渣神蚂两句说不清楚,找本经济地理学看看就知道了。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如埋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瞎携”。

㈡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要打破这种均衡的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获得增长。主要观点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大推进”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等。这个理论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指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线,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2)非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要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只能集中资本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通过有带动性部门的经济优先发展,促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增长。主要的观点包括赫希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等,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相对于均衡增长而言,非均衡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
(3) 新增长理论: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生产和服务投入越来越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石。最具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罗默的阿罗模型,主要观点是:技术是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惟一源泉。卢卡斯模型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有直接的关系。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后,创新就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行动。这种创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使用一种新的技术,二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三是运用一种新的工艺,四是开拓新的市场,五是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但由于“创新破坏性的存在”,创新的不确定性使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这一理论成为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 论的基础。

㈢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有哪些

市场开放度、外资引进度、资源留存度、国家干预度是区域经济评价的四大衡量指标。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门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首先由西方发展起来。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在我国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区域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二)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差距大,总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征。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历史重任,也是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其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完成这双重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
(三)新时期中国最根本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于实现现代化,而且对保持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再树强国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㈣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着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二、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Francois Perroux,1950)首先提出来的,佩鲁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产业)称为增长极。作为经济空间的增长极,它不是一个空间区位,而是处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它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增长。因此,作为经济单位的增长极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该理论从两个方面打破了经济均衡分析的新古典传统,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它反对均衡增长的自由主义观念,主张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空间变量丰富了抽象经济学分析的内容。 增长极理论应用十分广泛。许多国家从城市与周围地区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把增长极看成是加快区域发展,尤其是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但大多数国家的实践,不是导致失败就是收效不明显。如我国“三线”建设中,从内地迁至三线的一些现代化企业与当地无法形成产业链,出现产业结构联系中断,各种资源要素无法扩散,只能形成“孤岛经济”。其实,增长极理论的应用是需要一定区位条件的。然而这些条件对经济落后地区来说是缺乏的,正因为这样,增长极模式不能作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 (二)缪尔达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从正面论述了“发展极”对自身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但忽视了“增长极”对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利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缪尔达尔(G. Myrdal,1957)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 al economy)理论,弥补了增长极理论的这一缺陷。缪尔达尔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所采用的传统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可以使各地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他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来说明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如何消除的问题。他认为,某些地区受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二元结构。因此,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这种差别。 (三)赫希曼与弗里德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A.赫希曼六(Hirschman,1958)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的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在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赫希曼称其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因而市场的力量往往使区域间的差别扩大。 (四)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简要评述 结构主义区域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对于不平衡的依赖。增长极理论主张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应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区位,使增长点的经济实力增强,同周边区域经济形成一个势差,增长点再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从总体上看是建立在发达市场经济机制的背景之上的,所以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和城市体系发育比较成熟,具有便捷的交通通讯联系,产业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关联效应,各中心之间也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引进一个新的增长极,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区域乘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反,后发区域最大的弱点就是产业之间缺乏联系效应,加上落后的基础设施,引进的增长极很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孤岛”,更不可能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核心—边缘理论强调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对促进后发区域经济发展和减少区域差距的重要作用,这对研究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这些理论都没有阐述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问题。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是否存在一个最优非均衡发展的“度”。显然,这些理论忽视了区域成长过程中,区域差距扩大可能会付出因社会激化所导致的经济停滞的高昂代价。 另外,结构主义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是不一致的,主要表现在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认识上。与佩鲁不同,赫希曼和缪尔达尔的理论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赫希曼认为,尽管经济增长的聚集将首先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但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将足以减少这种差异。赫希曼对渗透效应能减少地区差异的乐观估计是建立在依靠国家干预的基础上的。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区域差异的变动一般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三种力量的影响,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片面强调哪方面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 非均衡增长理论中的出口基地理论,可以作为其增长战略的理论基石之一。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业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观察山东、江苏、浙江等近年来获得成功的省份,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个封闭的、没有外部需求的国家或地区,不可能有较高的增长速度,也无法获得比较利益。 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 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大都是依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某种理论提出的。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实施的有梯度推移发展模式(包括反梯度推移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等。 (一)梯度推移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即核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试图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中心的运用。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然而准确把握增长极的内涵和运用条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试验成功者很少。我国持增长极开发观点的较多,认为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虽在总体上落后于东部地区,但现在一些交通干线上已形成了若干中心城市(增长极),这些中心城市的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是东部地区无法替代的。因此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适合采用增长极开发模式。这一观点尚待实证。 (三)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沪宁线、山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胶济线等已出现水平不等的点轴经济带。 (四)网络开发模式 在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就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1)“节点”,即各级城镇;(2)“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3)“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信网等组成。网络开发是强化网络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地区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区域发展中一种较完善的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都适宜这种开发模式。 上述几种开发模式的实质在于怎样安排区域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和确定投资的空间布局。不同的开发模式立足点不一样,根本上讲,其不同点就在于怎样对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做出选择,应注意这几种开发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各个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区情,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资源配置策略和经济发展模式。 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三种可选模式,一是均衡发展模式,即每个区域、每个产业都保持相同的发展速度;二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即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三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对这种不均衡进行适度的调控,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此模式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选模式。 1.它是一种适度倾斜的不均衡发展战略。所谓适度倾斜、就是国家根据需要和各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和投入产出效果,确定若干重点开发区域,并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实行适度的倾斜政策。一是具有大规模开发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条件的资源富集地区,如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三峡地区等;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创汇产品条件好、开发潜力较大的经济技术较发达地区,如沪宁杭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等;三是生产技术设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老化、亟待大规模更新改造的老工业基地,如辽宁中部地区等。 2.它是一种区域之间协调与互补的战略。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达,技术较先进,科研力量也强,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但自然资源短缺;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科研力量较弱,市场发育程度也较低。区域之间这种优劣并存、长短互见的状况,正是推动区域间相互依赖、互相补充,开展经济技术协作的内在动力。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中可以建立各区域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新格局。在比较利益选择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创造真正的经济活力。 3.它是一种开放型的战略。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东部,而且中、西部,都要根据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换。东部沿海地带,已形成了沿海特区、对外开放城市、开发区等经济开放的格局,利用有利的机遇,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及时跻身于国际分工行列,并为中、西部让出一部分传统制成品的国内市场。中、西部也要在国际竞争中有所作为。建立多元化的开放体系,形成多元化的开放格局。 4.它是一种符合社会综合效益原则的战略。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不仅东部,而且中、西部原有工业基础将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这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还必须看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可以使中、西部特别是西部获得同东部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使聚居在西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地区和民族经济发展了,也就为开发西部地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5.它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首先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的选择,强调按照最大效率原则配置和利用种类社会和经济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既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直接原因;其次,它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即国家通过宏观政策和宏观调控确保区域经济非均衡度的适度化,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和效率的统一,“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完美结合。

㈤ 区域差异演化理论有哪些

区域差异演化理论:

1、区域绝对差异是反映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一种量的等级水平差异,一般用绝对指标来衡量。

2、区域相对差异是反映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一般用其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

3、学者所指的区域差异,影响漏简因素有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等。

与地域相似的差别:

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地理学中的“地域差异”,实质上是“地域差异研究”的省略,地域相似性研究也是地域差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比较方法之一。

尽管地域相似性的研究并不显示地域差异特点,但从大范围看,在对地区某个要素或几个要素的相似程度研究后,即能据此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地区。

“地域相似”并不是地域差异的对立,而只是一种将次要差返信裤异加以忽略,将主要差异予以强调的概括;地域的相似和坦返差异研究是地域差异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㈥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

(6)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有哪些理论扩展阅读:

基本要素:区域经济。

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㈦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哪些

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无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范围是区域而不是国家,持此种观点的多为初学者。
(2)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所以又将其称为空间经济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区域的主要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萨德(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周起业和刘再兴等。
(4)研究区际差异和联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贝。
(5)研究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敦富。
(6)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关关系的决策性科学,持此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栋生、李京文、郝寿义和安虎森等。

㈧ 经济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资源禀赋的不同,更有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影响等等。其中主要成因有:
(一)文化意识、思维观念的差异
中国受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统治,使得与自然经济相适宜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尤其在相对闭塞的中西部地区,其居民普遍存在着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特征。
(二)区位差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梯度推进的战略,乎纳使东部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临近港澳、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又有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为依托。我国中西部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我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
(三)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虽有东西部之分,但实行的是均衡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两根理论支柱: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建立相对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与这两根理论支柱相联系还有三条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原则:燃料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原则;生产力布局必须考虑国防安全和备战需要的原则;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的原则。与这种均衡发展战略相联系,国家为了改变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差距,实行了西倾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强了内陆地区投资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在西部地区形成了许多新兴工业基地,经济有相对较快的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均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实行了东倾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两根基本理论支柱是生产力非均衡布局和区域分工原则,主张将社会资金重点投放在投岁历没资环境比较好、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东部地区,使这些地区先发展起来,再扩散带烂散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即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发展。
(四)非国有经济发展是关键因素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的能力就越弱,经济市场化程度就越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具体表现在:1、东部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快。2、东部非国有经济增长率高。3、东部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增长快。

阅读全文

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有哪些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健康证盖的章模糊了怎么办 浏览:233
双下巴又称幸福的什么 浏览:396
美女怎么自罚最疼 浏览:306
优位经济效益是多少 浏览:251
为什么那时候的爱情却那么简单 浏览:145
古代美女照片从哪里找 浏览:657
有哪些开销能提升家庭幸福感 浏览:170
健康申报在哪里下载 浏览:63
河北健康码怎么查看打卡几天了 浏览:851
美女失恋把头发剪短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549
怒江725事业单位多久出成绩 浏览:423
土耳其美女多少 浏览:858
什么东西防腐又健康 浏览:750
外拍中的美女怎么邀约 浏览:919
男人如何成就好婚姻 浏览:977
饮酒影响身体哪些健康 浏览:422
熊出没的金发美女是哪个电影 浏览:230
湛江哪里最多美女 浏览:303
经济背景下如何提高自己的新媒体 浏览:456
小麻雀的故事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 浏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