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经济学直觉。
你会玩游戏吗?游戏直觉怎么练习出来的?
多看些经济学书籍,首先,了解最基本的经济学专业术语,大前大量研读经典经济学书籍。
在国内的话,要对中国经济学有大局把握,要精读中国经济学历史。
现在全球那个国家金融业最好旅岁,美国!
可是你知道美国现在玩的金融都是千百年前我们中国老祖滚镇清宗玩剩下的吗?只不过名字换了而已。所以精读中国经济学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也对你的经济学直觉会有很好的培养。
有空也可以看看优酷的宋鸿兵的一个节目《宏观》还是不错的。
Ⅱ 请教几个微观经济学的题目,希望得到解答,需要具体解析
第一题,画出消费者均衡的图,你就能发现了。经济学直觉是收入不变,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能实现的效用水平下降。
第二题,感觉应该选C。工资的收入效应就是工资上升,工作时雹尺间下降;替代效应是工资上升,工作时间上升。这个人的工资低于最低水平,工资上升,他必然会增加工作时间。
第三题,这是经典的微观题目了。应该选A。氏亩也是要画图比较好看。主要是A与B之间的问题吧。当AVC<P<AC时,厂商确实会亏损,但仍会继续生产,这是由源核高于AFC即固定成本的存在,厂商在此时生产仍能回收全部AVC与部分AFC,而不生产,也会亏损全部AFC,所以厂商仍会生产。
第四题,还是要画图。这是成本最小化与产出最大化的问题。成本最小化的问题中,不是由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确定的。
Ⅲ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一)
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氏亩拍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耐备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
(二)
学习这门专业课,特别是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我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不单简单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不但但分析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和生产者的成本最小化等,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使学生通过本书的训练,逐渐形成经济通或者如书中所提到的经济自然主义者的思考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或能够看出这些事件的经济歼羡含义。
然而这一点对初次学习经济学的我们来说,常常混淆教学的目的性。当我们要努力使自身所掌握的经济理论现代化的时候,往往过分强调学习的成绩,过去地关注课本上所描叙的知识,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经济学知识,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于今天学习的微观经济学,都旨在向我们介绍经济学知识,而透过微观经济学,透过书本,我们需要掌握的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掌握经济学或能够称为经济学入门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产生经济的直觉,并能够把这种直觉升华成理论上的思想。学习微观经济学,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这种经济直觉,让我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三)
因所学专业是信息管理,《西方经济学》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我的专业基础课。初次学习了高鸿业着的《西方经济学》,第一次接触了“微观经济学”这个概念,首次认识到经济学也有宏观微观之分,学习了供给、需求与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经济学知识,慢慢接触并认识到了经济学的.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学习这门学科,同时自己进行课后复习,现简单谈谈自己对微观经济学的看法。
课文中谈及到了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三个层次。并通过学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对微观经济学进行描述。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Ⅳ 经济学有哪些违背普通人直觉的研究结果
如果资本突然增多,按理说资本的回报率会下降,对于厂商来说,这是好事儿,因为价格没变,但是成本降低了。所以不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都洞伍会想要扩张。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经济中的劳动有限,因此一个行业如果需要新的劳动力,必然会从另一个行业吸收。由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在资本回报率下降的过程中受益更大,因此该行业有能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走一部分劳动力。同样是由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在资本回报率下降的过程中收益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引资本的竞争中也不占优势了,因此就连该行业的一部分资本也转移到资本密集型行业去了。
于是,经济整个儿的组成,更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了。这意味着总体的资本/劳动相对需求上升,这阻止了资本价格的下降,使得新的资本/劳动供给相匹配,最终资本-劳动的报酬都不发生变化。
这个结论之所以反直觉是因为它纳睁或是一种一般均衡的调整过程所导致的,通常大家的直觉容易停留在局部均衡。小国开放经济的假设也很重要:倘若没有国际贸易,则随着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扩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供给会上升,这将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售价下降,最终降低资本的回报率。
这个逻辑常被用来说以下两件事情:
1. 亚洲四小龙为毛疯狂积累资本,资本的报酬却不见下降,以至于成了“增长奇迹早前”?因为他们是“小”龙,小国开放经济也。
2. 移民会不会一定降低本土工人的工资?不一定。
Ⅳ 什么是经济直觉!最好举个例子~
大四最后的<新制度经济学>期末考试...
一个小时完成25题左右的判断题.... ...
我记得那时候..有人跟助教GG抱怨...这么短时间做这么晌嫌多的题目...
然后助教GG的解释是...这样可以看出你是否有经济学直觉~
而走出考场以后..就听到很多人再说....
这宴弯手种卷子说不定不来上课都能得高分.....||= =
我还记得当时卷子里问到了...
为什么面食部的面比外面餐厅的便宜?
为什么出租车每公里的价格在一个城市基本都是一定的,不能自由定价?
为什么复印店单面复印7分,而双面复印1角?...... ....
其实这些问题.如果平时闹乎你多留心.会很自然的去思考...那么考场上大概就是奋笔疾书了...
少了那么一点死命咀嚼的时间...
少了那么一点死命搜索各种理论的时间.....
那么..大概就是助教口中所说的 economic sense~
举例子,我走在路上会突然去想一些问题,比如以下的,就是经济直觉!
面食部是因为学校相对独立的市场使得这里的生意比外面好做,如果说要学校里的面食店和外面的收益差不多的话,学校本身是可以收高额租金的,但是学校把这部分福利给学生了,约定了面食部的面条价格?
出租车是因为政府对公共交通的供给和需求要有一个整体掌控么?政府要考虑到底多少人乘坐出租车,多少出租车保有量对城市的交通合适。出租车应该是一个既限额,又限价的行业。深入的想的话,好复杂一个问题,方方面面都要涉及
Ⅵ 贝恩模型的经济学直觉和关键假设是什么
贝恩模型的经济学直觉和关键假老肆设是理性人假设。又称经济人假设,或最大化原则,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芦宽,基本前提假设侍哗轿是信息完全假设。
Ⅶ 如何培养直觉
所谓培养直觉,那就是假设自己的直觉不准,所以才需要去培养。那么,就是去参考直觉准的人的做法。
一个直觉准不准,往往要在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来。毕竟短的直觉大家不会在意,幸存者偏差了。
直觉的数量,直觉的重要性。
如果直觉太多了,那就不叫直觉了,就是遍历法了嘛。
带入过去的人物,去想想自己在那个环境如何决策,是否能够得到一套有效的决策方法。
https://daily.hu.com/story/9746369
台大的历史系教授吕世浩在上课的时候曾说,一个人该如何提升智慧?最快的方法就是读历史。在读一个历史事件时,读完背景,合上书本,想象自己置身其中,想想自己如果是这个历史人物,你会怎么做。再打开历史书,看看这个历史人物是怎么做的,你跟他的做法有何异同,他最后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样一段历史一段历史一段历史,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地磨练自己,才能锻炼起自己的智慧。
在看一个好的研究时,读完 introction 和 data description 后不妨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要做这个话题,会如何去做?会用什么样的识别策略,这个研究适合用 DID 或者 RD 吗?在这个背景下有哪些很重要的 confounding variables 可能会被质疑,需要我们在稳健性检验中去再 test?看完了这个研究的整体 setting 之后,这个问题我能放在哪些经济学的大框架下?这个问题可能既回答了 migration 的某个领域的重要问题,也回答了关于 language 的某些重要问题,怎么找到这篇文章的 selling point?总而言之,这种感觉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而是需要长时间接触研究,从好的研究中总结别人做对了什么,从差的研究总结别人的研究有哪些致命伤,这样慢慢磨砺出来的。
我可以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是经济学界耳熟能详的科斯参观福特汽车厂后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传说在当年科斯还是一个本科生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去福特汽车厂的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各部门将不同的零部件分别组装并且最后在流水线上组装成一台台福特汽车。科斯参观完之仿亮后,在想一个问题:企业为什么要存在?我们跳出这个语境,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的话,会觉得科斯的问题有些无厘头:企业存在就是存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生产行为都是通过企业进行的,我们每天吃穿喝用都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为什么要去思考企业为什么存在呢?但是仔细想,科斯的问题隐含的背景是,为什么世界上都是由企业来生产产品,而不是家庭小作坊这种组织形式呢?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在哪?科斯认为,想要理解这个问题,要从“交易费用”这一概念入手。企业之所以比家庭小作坊有优势,是因为它把很多的本该要进行的交易行为包含在企业内部了,这节省了大量的交易费用。如果福特汽车厂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在自身各部门间都要两两谈判进行交易,那么这种谈判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会造成高昂的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的效率。其实想想,企业是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东西,但是有多少人能问出“企业为什么要存在”这种问题,并且看到这个问题背后所隐含的逻辑呢?其次,有多少人能提出“交易费用”这个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呢?任何人在任何一个市场,只能看见商品的价格,有谁见过“这件商品的交易费用是多少钱”这种说法呢?科斯就是能从日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掘去其中所隐藏的内在逻辑,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几乎一力推动了之后对于产权理论、公司理论、法律经济学等各个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进步,这就是经济学直觉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体现。话说我去年去参观广汽丰田的生产流水线,满怀着期待使劲到处看能不能想出点科斯式的问题,结果最后也只记得那里的矿泉水随便拿,喝了好几瓶……
故事二,2017 年的诺奖得主 Richard Thaler 在读博的时候,学院组织了他们系的所有经济学博士生参加一次晚宴。在晚宴开始前,他们都已经三三两两坐下了,并且开始吃桌上放着的一大碗腰果。由于聊天氛围过于热烈,大家也不知不觉吃了不少腰果。Thaler 这时候看到这情况,觉得如果大家饭前就吃太多腰果,等下就吃不下正餐了,于是站起来把腰果拿到后厨去备历宽了。当他回来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感谢他想得周到,并且觉得他这么做是对的。Thaler 这时候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会对他拿走腰果表示感谢?烂扰请注意,在他周围的都是经济学博士生,所有人都学过 Econ101。经济学基础告诉我们,理性人总是对更多的选择是非餍足的,即选择多的情况至少不差于选择少的情况。如果这是对的,那么大家当然都会选择把腰果留在桌子上,因为至少大家都可以选择不吃,这样不会至少不会差于拿走的情况。但是,周围这么多受过良好经济学训练的博士生做出的选择都与这一假设相违背,更何况在社会上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普通人呢?Thaler 在这时候其实已经提出了非常深刻的问题,行为经济学这一重要的领域还将留待他之后逐渐开拓与完善,最终帮他获得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一个故事的研究,在我读的时候还是一篇 working paper,在今年发表在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了,但在当时我就觉得这肯定是一篇五大刊级别的研究。Sánchez De La Sierra
(2020)这篇文章想要回答一个问题:国家到底是怎么起源的?对于一个国家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奥尔森提出了其中一个流寇 -
坐寇理论:在国家出现之前,会有一些流寇到处掠夺,由于没有政府的军队,大家没有办法抵御这种流寇的掠夺。但是出于某些原因,一些流寇可能觉得四处征战没有意思,还不如留在某个地方过点安稳日子。这些流寇可以跟农民谈判,要求农民定期给他们交一些保护费;作为回报,这些流寇会驻扎在这个地方,抵御其他进犯的流寇。如果双方都认为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利,那么这些流寇就会转化为坐寇,抵御其他流寇的进犯,换取农民给他们交的保护费。过了一些年,农民上交保护费换了个名字,叫做纳税;坐寇收了税之后也觉得只提供武装不够,逐渐开始公共品的供给,像修路修水坝等,开始逐渐走向现代政府的各项职能。
奥尔森的理论非常有意思,看起来也挺合理,但是经济学理论总是需要实证研究进行支撑的,再漂亮的模型没有实证依然会缺少说服力。但是该如何去验证这个理论呢?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角度进行切入,像之前我也介绍过一篇农业生产与国家起源的文章,这里 Sánchez De La Sierra 选择的角度非常巧妙,利用了一个自然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很可能是正确的。在刚果,当地依然处于地方武装割据的状态,可以说,各地有着大大小小的流寇。在这里,并没有一个强力的政府垄断暴力,从而保护当地人民不受其他武装力量骚扰。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地方观察这种流寇 - 坐寇的转变呢?在一般的情况下,想要验证这个理论,会面临非常多的内生性问题。但是在 2000 年初,相隔万里之外的日本索尼公司发布了一台跨时代的游戏机 PS2,风靡一时。在生产 PS2 的时候,需要用到一种叫钶钽铁矿的矿石,推动钶钽铁矿的价格从 90 美金上升到最高 590 美金一公斤。恰好,刚果是钶钽铁矿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在国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矿场。如果奥尔森的理论是正确的话,由于收益增加,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有流寇占领这些钶钽矿场,转换成坐寇,并且开始进行征税以及提供公共品,逐步充当一个比较初始的政府的角色。研究发现,这些矿场确实更容易被武装势力占领,并且阻止其他外来武装力量的进攻。坐寇占领矿场区域之后,许多开始进行开展宣传工作,征收更复杂的税种,给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护,提供市场管理甚至猎巫这样的公共品供给。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居民的福利水平也会上升,比如储蓄水平提高,家族的结婚人数增加,外出移民的数量增加等。这篇文章事实上非常复杂,正式发刊后正文 25 页,附录达到了惊人的 90 页,其中包括模型的建立,各种稳健性检验的讨论,与金价升值后金矿的情况对比讨论等等。但是抛掉这么多复杂的数理模型和各种识别策略,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将非洲的流寇与远在天边发布的一台游戏机联系起来,这才是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
第二个故事是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宋铮教授发在 AER 上的 Growing Like
China,这篇文章想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的经济和资本量都在都飞速增减,为什么中国的资本回报率一直能保持很高的水平?第二,既然中国的资本回报率这么高,为什么中国要买这么多的外汇?这篇文章的故事是,在中国有两类企业: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国营企业能很顺利地从银行获得贷款。但是我们都知道,私营企业的生产率远远高出国营企业,长期下来,市场份额大部分都被私营企业所占领。私营企业赚了钱之后,把当中的利润都存到银行里了。但是正如前面所说,银行只给国营企业贷款,而国营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小,并不需要这么多贷款。银行为了保证自己的盈利,只能把这些多出来的钱用来购买外汇。故事的大概逻辑是这样,但事实上这是一篇非常复杂的文章,当中要用复杂的数理模型将整个故事中各个
counterparty 囊括进去。但是可以看出,将想法数理化的步骤是在第二步的,第一步永远是:怎么能够像他们一样提出好问题,提出好思路。
Ⅷ 经济学有哪些违背普通人直觉的研究结果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来自网络)
这个经济学的原理是非常有意思,就是说在一个系统中,你不能证明他是真的,但是又不能证明它是假的,但是他就是存在的。这听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所以是非常的违背我们的直觉的。就像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我们遇见一个事情,那么你根本证明不出他是真的。
以上就是一些在经济学里违背普通人直觉的研究结果,真的是让人有一种不看懂,以及或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的感觉。
Ⅸ economic intuition是什么意思
economic intuition
经济直觉历配
双语对照
词典结果:
网络释义
1. 经济直观
2. 经济学直觉
例句:
1.
But david neumark and william wascher, who have long studied, and been critical, of the minimum wage, maintain the evidence bears out basic economic intuition: a higher minimum wage costs some low-skilled workers their jobs while helping those who keep them.
但长期研究最低工资并对其持批判态度的david neumark和william wascher断言这项证据证明了一个肢纳指茄漏基本的经济学直觉:较高的最低工资对保住工作的那些人有帮助,但代价是部分低技能工人失业。
Ⅹ 经济思维方式有哪些
经济思维方式是一种智力工具、思维技巧,也是一种底层认知,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帮助我们面对问题时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思维方式
1.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这一点看起来似乎太简单太直观,但是正因为它非常简单直观,我们在看待自己的选择和分析别人的行为时往往会忽视应该找出行为背后的原因。要知道,目的是行动的基据,离开了目的是不可能理解人们的行动的。即使是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偷懒发呆玩游戏,也能在大脑中找到目的的痕迹的。分析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在做反思自省的工作,很多答案就是从反思自省中产生的。
2. 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基于某种目的产生行动之前,人们会进行资讯收集、分析决策,所有这些工作只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才能完成。这里破解了两个迷思:集体是不会思考的,集体也是不能行动的。《乌合之众》中提到过,当一个个具有思考能力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集体之后,就会丧失思考的能力,产成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现象。同时集体也是不能行动的,人们平常使用的说法,某集体采取了什么行动其实只能算作一种隐喻戚厅氏,集体是不可能行动的,只有集体中的个人才能行动。
当我们谈到集体时,比如国家、社团、机关、单位,其实谈的是一个故事,是在一群人大脑 *** 同存在的故事。当人们共同认可它的时候,集体就存在;当人们不再相信这个故事时,集体就瓦解了。
3.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每一顿午餐都是有成本的,每一顿午餐都不会是免费的,我们所要付的这个费就是机会成本。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在行动时就会有选择,有选择就会有放弃。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所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4. 人们都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边际,是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与此相关的两个名词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它们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进行微小调整,这些微小调整带来的成本和收益。我们日常的选择决策不是非黑即白的极端选择,而总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边际选择。
5. 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现实世界中,个体在资源占有的多少、能力特质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正是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个体之间通过交易改进彼此的收益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自由交换是正和博弈,不是零和博弈。只有自由交换才能真正增进每个个体的福祉,所有打着“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的旗号阻碍自由贸易的政策,事实上剥夺了公众改进福利的机会。
6. 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前面一点提到了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就是分工实现的基础。只有基于差异性的精细分工,个体之间才能更加频繁的进行交易。分工可以显着提高工作技巧、减少不同工作环节之间切换的时间、增加发明创造的可能性因为专注于一点。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回圈:精细分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使市场扩大,市场扩大又会促进分工细化。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经济发展奇迹,它产生的的关键就在于启动了这一个良性回圈。
7. 结果比行动更重要
人的行动过既有动机,也会有结果。在经济学家看来,评价人的行动时,结果比目的更重要。这一点是反直觉的:人们通常认为只要做事的出发点是利人的,即使结果损人,那也情有可原,但经济学是认同的。反过来,经济学会认为,即使一个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个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因而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屠夫、面包师出于利己之心为人们提供食物,这种行为客观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它是值得肯定的。利己之心可以产生利人之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
8. 自由竞争是好事情
自由竞争是达成“利己之心可以产生利人之行”的重要条件。缺少自由竞争的利己之心只能产生利己之行,只有充分的自由竞争才能让每个人主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自由竞争对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9. 制度比人强
这里的人说的是人性。历史上各种宗教规范传高散统道德是以改变人性为目的,但是经济学家认为,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人的行为。比如家庭伏早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带来生产力的充分释放,就证明了不变的人性可以通过制度激发出更好的行为。
人性是什么?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在制度不健全的国家, *** 会盛行;在制度健全的国家,腐败就相对较少。有些人性的问题,其实背后是制度的问题,人性和制度是互相影响的,我们不能改变人性,但是可以改变制度。
10. 世界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重要的
人的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受到许多非行动者控制的因素影响,其中许多因素和因素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又是人们无法完全理解的。这就是世界的不确定性。世界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就是那些善于对未来做出判断并愿意为此冒险的人。正是这些具有足够远见、能够不断试错的企业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新技术,人类过去两百年的经济进步才成为可能。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说白了,就是明白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这个成本不但包括你付出了什么,还包括你放弃了什么,而你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不止是考量成本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还有要想办法创造一种秩序去维护这个方法。而所谓微观经济学,就是去研究怎样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以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巨集观经济学,就是去研究什么样的秩序可以维护这个方法。
比如花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开演后发现很糟糕,要不要继续看下去呢?
有些人认为,票钱已经花了,如果不看,会很亏;有些人则认为,与其在这里忍受煎熬,不如回家去读书。显然后者的决定更理性些,不管选择看,还是不看,已经花出的50元不能再收回,在对未来进行决策时,不应成为决策因素的一部分。
我们现在的社会,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商业社会,而用于理解这一商业社会的学问的一部分,就是经济学了。这一社会是如此之复杂,因此经济学的复杂是正常的,而高明的经济学,则总在试图以简明的方式探讨这一复杂的社会。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很有意义,关键在乎把握经济学的思想。经济学解释的是节俭和交换的逻辑,是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学习。本书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一开始就介绍了这种思想,使得初学者从一开始就学习这种思想。
经济学的思维过程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个体的行为,群体的合作,上述两种活动的结果。这三个方面能否形成有序的社会经济秩序,既在于个人权益的充分保障,同时也在于规则的公信力。简单点说,经济学的任何研究结论,均离不开“规则”二字,这是阐释经济规律的必然出口。
好的游戏规则必须是整个游戏参与者都能普遍接受的,得到大家认同的,并且产生良性生存环境,达到双赢的境界,恰恰是破坏性的规则却让里面的参与者互相倾轧,最终谁都只是暂时的赢家,没有最后的赢家,当鼓声停止的时候,就是落幕的时候。
经济危机的爆发凸显了现代经济学的贫困,但同时呼吁创新经济学的思维。大转型和大改革则更加需要我们从繁杂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中独立出来,回归到最为纯真和朴素的经济哲学思维之上。
如何构建经济思维方式
经济学所带来的思维上的乐趣,就像笑来说的跑步的乐趣,有些人快有些人慢,所以我的建议是从易到难,不要想一上来就指望能搞懂整个经济学的知识架构,一上来就看非常专业的经济学教科书,各种图表曲线。那样不好,容易吃坏了胃口。那样学习曲线比较陡峭,很多人还没体会到乐趣,就放弃继续探索了。
我自己的阅读经历,还是要从小事,甚至是身边具体的例子入手,或者从书籍上看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看看别人是怎么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的,然后再去尝试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和知识架构。比如生活中的小例子,大家在工作中都会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分工不明确的时候,工作容易出问题,而出问题之后又容易推诿扯皮,没有人为后果负责。应对办法,那就是责任到人。比如海尔公司的每一块玻璃上都会有打上清洁人和检查人的编码,分工到具体的人。
由于缺乏具体负责人而带来的不好的结果,以及没有人为此负责的这些案例,通过经济学家前辈们的抽象总结,就是“公地悲剧”the mon Tragedy。而理解了公地悲剧这个概念之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了经济学之“道”的基础,管理类科学则是在其上之“术”,更容易驾驭和掌握。
再举几个不太容易让人接受的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案例,我去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世界就是这么狗血》,说的是象牙问题:
国际社会都在通过禁令来保护大象,而实际上恰恰是禁令让大象蒙受灾难。这也是一个“公地悲剧”的案例,正确的做法是让大象有主人,而且要允许主人通过大象来获利,包括卖象牙,这样他才有保护的动机。
这样看上去太残忍,但实际上有利于大象种群繁衍的做法。
不过既无法得到那些环保主义者的认可,也无法在国际社会得到支援,所以我们看到每年都会有组织或者部门出来作秀,打击盗猎组织、没收销毁象牙等等,但实际上每年的作秀都是对之前工作的一种否定。
人们在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是非常容易受到情感左右的。《世界就是这么狗血》一文中的象牙,换做酒精制品、毒品,甚至买卖儿童的问题上,逻辑上依然成立。但当缺乏足够的思维锻炼,我们的大脑被感情所支配的时候,一开始就会排斥这个问题的分析思路,更不用说认真思考其中的逻辑链条了。
关于禁酒令的案例,罗辑思维节目在讲《魔鬼经济学》以及高晓松的《晓松奇谈》在 6 月 3 日那期都有讲过,还有美剧《大西洋帝国》,感兴趣的不妨看一看。在诺奖得主加里 · 贝克尔Garys Becker开辟用经济学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之后,经济学帝国主义之名开始崛起。这类书籍现在有不少,对于兴趣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推荐十本不成问题,如果精选三本的话,我建议是:
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
亨利·黑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
加里·贝克尔的《生活中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