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将遭遇哪些挑战
相信很多人对人口红利这个词比较陌生,那么什么是人口红利呢?所谓人口红利,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但是呢,“红利”在很多情况下是和“债务”相对应的,当期的人口红利往往就是下一期的“负债”。
B. 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
一是老龄化严重,人口红利主要针谨毁对年轻人多一些。
二是结构失衡,很多的人口比例,不太符合国际上对于一个快速发展国家的要求,比如说人口的祥带备学历比,工作的性别比等等。
三是地域不平衡,很多中西部的发展落后于沿海,北上广累计了太多的人,使得其他二线及小城镇发展乏力。
四是人口中创业人太少,无法提供充足岗位。使得劳动力浪费。五是国际化不够,红利的人口不能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行大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红利面临拐点,专家吁调整生育政策。
C. 人口下降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人口持续下降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包括:
人口老龄化问题:当人口年龄结构失衡时,人口老龄化问题可能会加剧。由于生育率低,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可能会导致社基明会负担增加,例如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压力增大。
经济增长问题:人口持续下降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问题。当人口数量减少时,消费和需求量可能会减少,这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红利是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而带来的经如逗济效益,包括劳动力增加、消费需求增加等。当人口数量开始下降时,人口红利可能会逐渐消失。
社会结构变化渣锋卖: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社会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社会变得更加老龄化,社会安全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也可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
生态环境问题:当人口数量减少时,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农业、林业等行业可能会受到影响。
总之,人口持续下降可能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各种影响。了解人口变化趋势,可以让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采取合适的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D. 人口红利的消失对哪些行业产生影响
人口红利消失主要对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传统制造业)、金融业影响。x0dx0a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是指以资源和要素驱动的产业,比如服装、鞋帽、代加工厂、产业上游的原材料加工厂等等。这些产业产品低端,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核心竞正猜争力没有,依靠规模赚取微薄利润。当人口红利主要是指劳动成本上升的时候,意味着运营成本的上升,行业利润被大幅压缩。x0dx0a对金融也主要体现在人们储蓄意愿上升,消费李清神动力不足,社会供给大于总需求哪亏,社会生产停滞,同时带来社会保障体系内的资金压力和风险。x0dx0a人口红利消失在这个领域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劳动者在这些领域的就业意愿逐渐下降。
E.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会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所谓的“人口增长”意味着国家劳动年龄的人口占大量人口,稳定性相对较低。它为经济发槐晌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高。情况。
F. 人口红利的消失对哪些行业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制造业和金融业都会有很大影响,从而牵动中国经济走向。
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社会负担轻,劳动力价格便宜、储蓄率高,使经济获得额外增长源泉,这种情况下的高增长被称为“人口红利”
2013年,或者2015年,将是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在众多学者眼中,这是一个普遍认可的说法。
1997年,一些外国学者首次提出了“人口红利”(Demographic Bonus)概念,次年开始,它被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在每年出版的《世界人口现状》中正式使用,也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人口红利”并不难理解。一国人口结构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总人口中青少年比例较高,社会抚养负担重;第二阶段,劳动适龄人口比例高,社会抚养负担轻;第三阶段,人口老龄化高峰来临,社会抚养负担变重。在第一阶段已过去而第三阶段尚未来临时,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社会闷返负担轻,劳动力价格便宜、储蓄率高,使经济获得额外增长源泉,就形成了“人口红利”。 这个过程,西方发达国家走了几十年到一百多年的时间,因此“人口红利”并不明显。而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也迅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使人口年龄结构表现为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
有研究表明,1978年,平均一名劳动力要抚养0.603个未成年人和赡养0.081个65岁以上老年人。2006年,则变为一名劳动力负担0.255个儿童和0.127个老年人。这28年间, 少儿抚养负担年均以1.24%的幅度降低, 而老年负担则以0.166%的幅度增加,两者相抵,总抚养负担每年以1.075%的幅度降低。这样,劳动年龄人口多,社会总抚养负担降低,劳动力供应充足、成本低,产生了明显的“人口红利”。
过去3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广东更超过13%,这当中确实有很多“人口红利”的影子。上世纪80年代末,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南下,广东等地形成了汹涌“民工潮”,千千万万打工仔、打工妹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猛发展,并以此不断向内地扩展,助推中国经济的历史性起飞。
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蔡昉的研究,我国人口抚养比例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加0.115个百分点,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
然而,“人口红利”既然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中间阶段,也就注定终有消失的时候。2004年前后,距“民工潮”兴起不过15年左右,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用工形势迅速转变,“民工潮”变成“民工荒”,并且同样迅速地向内地扩展,各地近年都陆续出现“招工难”的情况。“人口红利”开始消失,越来越受到关注。
据蔡昉预测,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只增加了约1%,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再增长。大概从2013年开始,我们的人口抚养比就将不再下降。也就是说,2013年或2015年前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应该说就消失了。
短短数年间,一向被认为中国几近“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居然正面临短缺———这确实是一个让我们吃惊,却又不能不面对的话题。
挑战之一: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会否动摇?
“缺工”现象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向全国扩展,劳动力成本上升,直接影响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不少人担心,“人口红利”消失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尚未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其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会受到严重冲击。
据报道,在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斯里兰卡总统表示,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使斯里兰卡有机会吸引寻求低成本替代生产基地的外国企业。据当地测算,目前雇佣一个斯里兰卡“熟皮悉练”服装工人,每月成本约为150美元,而中国为400美元。几年后,中国的雇佣成本将约为600美元,斯里兰卡将在200美元左右。
挑战之二:老龄化“人口负债”会否燃罩乎不堪重负?
日益沉重的养老压力,其长期影响也让不少人忧心。
一方面,是“未富先老”让养老保险基金承受相当大的支付能力。我国社保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的“空账”目前已达1.3万亿元,这一压力常被人们提起。按照目前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单位缴费)和个人账户(个人缴费)两部分组织,个人账户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积累,但由于社会统筹部分不足以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结果个人账户并没有做实,而是被合并使用,形成“空账”。最近,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一项研究还指出,目前我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已相当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因此,要加快填补养老保险基金“空账”,不大可能靠提高缴费水平,而“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又可能意味着参保人数将难以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未来保障信心不足,使人们的储蓄意愿居高不下,影响到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有可能影响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本来,“人口红利”特点是抚养负担轻,人们储蓄较多,有利于形成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储蓄倾向过高,影响当期消费,又会走向反面。不少人认为,由于上述对养老基金支付压力的担心,以及很多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而国内的农村社保又刚起步,保障水平不高,人们只能寄望于多存钱,不敢花钱,况且,社保缴费占了工资的一半左右,消费能力本身就有限,国内消费难以提振,则长期以来依赖出口拉动的局面短期难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