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渤海国经济文化是什么

渤海国经济文化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4-07 07:35:24

⑴ 渤海国的介绍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迅茄亏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一部分。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自称“震国王”(一作振),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亩神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此外还有“靺鞨国”、“渤海靺鞨”、“高丽国”等别称。1渤海都城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渤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居民由靺鞨人、高句丽人等民族构成。渤海立国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2926年,渤海国为契丹国所灭,契丹以其地为东丹国。渤海国历时229年,传15王。渤海虽文化发达,但传世文献堙没殆尽,所依托的原始资料仅有当时唐朝和日本的相关记载及后世考古发掘,故有关渤海国的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尤其是其历史地位和归属问题纳升一直是中国、朝鲜、韩国等国家之间的一个争议焦点。

⑵ 渤海国的经济

渤海国内各民族来源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从事不同类型生产的部落或民族,因而渤海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一开始就存在不平衡。这一状况在渤海国存在的200多年里,未得到根本改变。大体说来,以其上京所在的今牡丹江中游地区为界,在它以西、以南地区为夫余、高句丽和沃沮故地及靺鞨族的南部,已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以东和东北部地区悉御,是被渤海国兼并的黑水靺鞨虞娄、越喜、拂涅、铁利诸部所在,尚处在渔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一致所造成的。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生产领域是社会生产的多样化,《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䌷,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 可见,渤海区域内社会生产门类十分齐全,除了渔猎业外,当时中原地区具有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莫不有之。以下通过对各门类生产枝陆岁的简略介绍,来说明其社会生产发展的大致状况。 渤海国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国内城市兴起,着名的有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绿府、南京南海府等。尤其是上京这座拥有十多万人口和数猛睁十个里坊的商旅辐辏、邸店骈列的大都会,不仅是渤海境内的经济中心,也成为了当时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枢纽。此外,寺庙附近的交易活动也更加活跃。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一个标志。除此之外,渤海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主要与唐朝和日本进行,并涌现了李延孝、李光玄等驰骋于日本海、黄海和东海之间的着名渤海商人。此外渤海与黑水靺鞨、契丹、新罗甚至中亚地区都有贸易往来。

⑶ 渤海国是哪个民族所建兴衰情况如何

隋唐时期,黑龙江流域与长白山地区的主要居民是靺鞨。靺鞨分粟末、黑水、白山等部。唐武德年间(618~626),粟末靺鞨纷纷归附,唐设慎州、黎州安置他们。总章元年(668),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部移居营州(今辽宁朝阳),并有部分白山靺鞨和高句丽人随同前往。唐于该地设置营州都督,先后设置十七个羁縻州,以安置靺鞨诸部及其他民族。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人在李尽忠、孙万荣率领下反叛唐朝,攻陷营州。营州一带靺鞨人也卷入反唐战争。为分化反唐势力,唐册封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为许国公,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为察散震国公。但他们拒不受命,率其众离开营州,返回靺鞨故地。唐命契丹降将李楷固率兵追击,乞四比羽被杀。乞乞仲象死后,其子大祚荣率粟末靺鞨打败李楷固,合并了乞四比羽部众,收容高句丽的遗民后,东渡辽河,返回靺鞨故地,据今长白山、牡丹江上游一带,树壁自固,筑城以居。这就是最初的都城,后称为旧国,其地在今吉林敦化县敖东城。圣历元年(698),大祚荣以其父乞乞仲象曾被唐封为震国公之故,自立为震国王。粟末靺鞨迁居营州后,受到唐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返回故地后收抚靺鞨部众及高句丽、夫余等族人,在短短几年间强大起来,有编户十余万、甲士数万人。中宗复位后,遣使前往靺鞨抚慰。大祚荣派次子入唐为质子,宿卫京师,与唐朝正式建立臣属关系。开元元年(713),大祚荣遣使入唐,请求双方在边境开展贸易。唐朝也派使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领之地设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又称渤海都督。从此,不再以靺鞨为号,专称渤海拆弊国。这个渤海政权传世十六,历国二百二十余年,一直延续到五代后唐明宗的天成元年(926),才被契丹主耶律阿保机所灭亡。

渤海极盛时疆土辽阔,东至于海,西接契丹,北抵黑龙江,南和新罗接壤。全败御氏国分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八县。其官制大抵是模仿唐朝的,为了避免和唐官职名称相同而略做变动。渤海国经济文化发达,与唐朝始终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⑷ 渤海国文化的发展论文

渤海国文化的发展论文

渤海文化即称为海东文化,其充分的将盛唐时期的封建文化和高句丽、日本的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渤海文化缺乏社会基础,平民百姓处于社会的底层,无暇接触到渤海文化,所以在没有根基的情况下,使其在外力破坏下,顷刻间即消失殆尽,不仅没有文化典籍遗留下来,同时其文化遗存也都缺乏完整性。

一、渤海国文化的特点

1.粟末族作为渤海国的建立者,这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创新的古代少数民族,当时正处于盛唐时期,因此许多渤海国人不辞辛苦的往返于唐朝和渤海国之间,将唐朝文化带回渤海国进行传播,从而对渤海社会带来了较深刻的影响,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渤海文化即是唐朝文化在祖国东北边疆地区的一个缩影。

2.渤海国文化吸收了众家之长,渤海国人勇于创新,其在盛唐文化、高句丽文化和日本文化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不仅在人名中使用汉字的音译,同时还创造出了渤海乐和渤海舞,并使之流传于后世。

3.渤海国文化缺乏社会根基。虽然当时渤海国的文化已相当繁荣,在上京地区已相当发达,但对于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则影响较小,渤海国文化还仅局限于在上层社会中的繁荣,而平民百姓很难接触,所以缺乏社会根基,这也是渤海国文化得以迅速消亡的根源所在。

卖皮 二、渤海国文化的具体体现

1.语言方面

关于渤海国的语言,在相关的史书中并没有留下什么记载,但从一些零散的记载中我们不仅发现,渤海国在人史、称谓、族名和地名等很多方面都已实现了汉化,但还保存着一些用字怪异、难以理解的名称。这些名称单纯从汉字来讲,是没有办法弄清其含义的,应该是族语言的汉语音译。如在当半的渤海国堵臣多以蒙字为名,这与满洲用阿字为名应该是相同的道德,而这些人名还与当时汉化的'人名共存,而在渤海国中期以后,这类情况已较为少见,可见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渤海国本国的民族语言已被汉语所取代。

2.文字方面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曾指出,渤海人颇有文字及书记。这就是说当时的渤海国人确定是有文字的,而且用文字来进行记事和表达思想。从目前已出土的渤海国遗物及中外古籍中所保存的渤海国文献、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文字都是用汉字撰写的,只存在有一少部分的异体字。由些可以说明,渤海国没有本国的自创的文字,而是通用汉字,这与当时我国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情况是相同的。

3.教育方面

渤海国在高王大祚荣十七年的时候,也是在唐玄宗在位时,与唐朝确定了君臣关系,而在君臣关系确立后不久,大祚荣即派生徒到当时的唐朝来求学,这是渤海中的首批留学于唐朝的学生,也是渤海中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继此之后,渤海国又先后多次派遣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尽管我国史书中并没有记下几个留学生的名字,但史书中所记载的几个人都是当时的佼佼者,在学成回到渤海国后都成为渤海国治国安邦的重要人物。

渤海国内同样重视渤海国教育的发展。他们陆续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各类学校。渤海国的中央统治机构中设有胄子监(相当于唐朝的国子监),是主管教育的最高机构;文籍院,负责管理图书典籍以及撰写碑志、祝文和祭文等事宜。渤海国还仿照唐朝建立了国子学等中央官学以及算、律、书、医、祥升航海、天文等各类专门学校。在渤海的国子学里集中了大批求学者,而渤海国各类专门学校则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由渤海国自己培养出来的谨配老学生毕业后,许多人都受到渤海统治者的重用,成为善于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入唐求学的留学生,还是在渤海国内学习的学生,他们所接触的都是儒家经典着作,所受到的都是儒学的教育。渤海的学生们不但在学习期间熟读儒家典籍,而且毕业后还成为儒家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4.汉文化与文学方面

渤海国在与唐朝的密切往来中,受到汉思想的深刻影响,接受了汉文化,同时其文学素养也有了很大提高。汉文化不仅在中原内地居于主导地位,而且也长期濡染着居住在祖国东北边疆的族。文王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从唐朝引进了《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等汉文典籍。此后,渤海国便把这些典籍作为君臣们学习和熟知汉文化的主要教材,汉典籍中的许多内容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书信、人名甚至机构名称中去。渤海国人不仅熟稔汉文典籍,而且还将儒家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奉为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用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甚至连官制的名称都要用忠、仁、义、礼、智、信来命名,可见其推崇程度之深。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到渤海社会的各个领域,儒家文化已在渤海的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的王族和贵族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普及。随着渤海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但儒家文化在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普及,而且人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尽管许多渤海诗人并未给后人留下任何诗篇,但他们却仍得到了与他们同时代的唐朝及日本人的高度赞扬。

三、结束语

渤海国文化受当时唐朝文化影响较深,当时的中原儒学文化对其文化教育的影响较深,特别是在当时渤海国五京等发达区域内,普遍以中原教育为模式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其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其缺乏社会的基础,从而使其在外力作用下,很快的消亡。但渤海国灿烂的文化是无法抹灭的,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民族的聪明和智慧。

;

⑸ 求渤海国简史,尤其和辽国相关那一段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 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由于谐音也成为北邵国,与南面的南昭国相呼应。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北邵)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煌。
渤海国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至第10代宣王大仁秀时大体上在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渤海全盛时期,以吉林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诸侯强国。居民以靺鞨人(满族先祖)最多,一些高句丽遗民,还有相当比例的汉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韦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为主。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社会经济有了显着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各项手工业的生产扮培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长安,在当时已经超过隆州府成为为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同内改裂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渤海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使用汉字 ,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涌现出一批着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航海家。
【历史发展--建立】
粟末靺鞨—渤海国
渤海国创始人是粟末靺鞨(音:mòhé)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相当比例辽东汉人为基础。后来,部分高句丽的遗民,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进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行政管辖下;但这些部族,直到渤海国灭亡,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称号,未成为渤海共同体的成员。
渤海国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句丽和唐王朝对粟末靺鞨的影响与民族压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前面谈到,靺鞨族至唐初,众多的部落结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个部落联盟,如果没有外来影响,他们也会随着自身内部的发展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就在这两个部落联盟形成的前后,发生了两件促进粟末靺鞨历史发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愿屈服于高句丽,在隋末迁居到柳城地区;二是由于靺鞨自勿吉时期以来与高句丽争战不息,粟末靺鞨未迁走的居民被处于鼎盛时期的高句丽征服,被迫臣附于高句丽,在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中,他们大多又被高句丽贵族调到辽东地区与唐军作战,这样一来,这些粟末靺鞨人不仅直接受着高句丽国的封建统治,而且又与这一地区封建制已有一定发展的居民错居杂处,公元668年(唐总章元年)高句丽国灭亡后,他们又被唐朝迁到营州(即柳城)地区居住。营州地区是隋唐时代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近长城,是边塞内外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集中交流地。
粟末靺鞨人迁居到这里后,在诸多先进因素强烈影响下,社会获得迅速发展。以先迁来的厥稽等八部为例,他们迁到这里后,很快喜欢上汉族的“冠带”等风俗习惯,加上常常因为助唐作战受到了优厚赏赐,在高句丽国灭亡前,已经以“财力雄边”,为东北各少数民族“所惮”,各部已拥有众多奴仆。大祚荣一支虽迁居到这里较晚,但至其“厅歼唯东奔”前也已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而且在此之前,他们早在高句丽封建统治下过了半个世纪左右,这些事实说明,迁到今辽阳地区的粟末靺鞨,社会内部已有了阶级划分。用阶级社会的一套机制来调整各阶级的关系,保护私有者的利益,已成了粟末靺鞨新兴贵族急待着手解决的问题。
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等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叛唐,为粟末靺鞨新贵族提供了创建民族政权的时机。发生这一变故,主要是赵文翙等依仗手中权势,对东北诸少数民族的剥削和民族压迫越来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极大不满,李尽忠等借机起事。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发后,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镇压,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首领乞四比羽率所部渡过辽水东逃。唐朝为瓦解东北少数民族的反唐联盟,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对粟末靺鞨采用了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朝有此诚意,拒不受命,结果被唐朝追兵所击斩。此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起,率所部继续东逃,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紧追不舍,至天门岭(今吉林省境哈达岭)处,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中国古代史书把高句丽简称为高丽),大败唐军,李楷固脱身败还。
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突厥入寇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于是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国称王,以武则天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为国号,自称震国王。
震国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复位,派恃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祚荣即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公元713年(唐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沪卿往祚荣所处,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祚荣随即去靺鞨号,同时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为国号。从此,渤海作为国号和族称,见于史书。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为主联合少量高句丽等遗民建立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王国政权,同时又是唐王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这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点上: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方式,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认可,接到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其二,唐王朝在册封新继立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继立者要同时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其三,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余次,朝后梁、后唐10次。
经过大祚荣开创,大武艺“斥大土宇”和大仁秀“开大境宇”,渤海有一个连成一片的广大区域。疆域东临日本海;西至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契丹相接;南至朝鲜德源附近的龙兴江(泥河),北边西起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东向约沿七星河或挠力河越乌苏里江,再顺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约东起朝鲜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后在价川附近再过清川江,在义州北越鸭绿江,过辽宁省丹东市北,再经抚顺市与新宾满族自治县间、开原县与昌图县间,达于双辽县境。渤海王城,也是忽汗州都督府府治所在,初在敖东城,后几线迁徙,在第五世王大华屿时迁还上京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此后未再变动。渤海人以辛勤劳动,发展和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对古代东北地区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⑹ 渤海国——1300年前空前繁荣的“ ”海东盛国”!

幸运之神只光临那些为她的到来做好了准备的人。 面对突然出现的机遇,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迅速领兵从营州来到松花江上游,在今吉林敦化县附近的敖东城树起了“ ”振国”国旗,时间是武兆圣历元年(698)。 大祚荣派使者向唐朝表示公开归顺,并将次子大门艺送到唐朝作为人质。唐开元元年(713),唐玄宗下诏册封大祚荣为“ ”渤海郡王”。随着唐朝赐予的崭新称谓,一个名叫“ ”渤海”的国家在白山黑水间冉冉升起,并将黑暗的东北亚照亮了整整两百年。 接着,在东北通向中原的大道上出现了到大唐进修的人流,他们风尘仆仆而来,志得意满而归。其情景恰如改革开放初期内地干部到沿海开放地区的“ ”挂职锻炼潮”,也如同如今中国各级 *** 选派年轻干部到美国的“ ”出国锻炼热”。 “ ”留学生”从唐朝归来后,依样画瓢,照本宣科。皇宫完全仿照长安设计,官制完全模仿唐朝设置,佛塔照搬唐地的模样,族名也改成贺漏举了大唐赐给的渤海,其政治、经济、文化堪称唐朝亦步亦趋的翻版。 渤海太祖大祚荣病逝后,其子大武艺于开元七年(719)成为搜昌新国王。武王大武艺四处扩张,鼎盛时疆界东至日本海,南与新罗龙兴江为界,西达契丹,辖有5京、15府、62州。唯一的隐忧是唐朝在黑水靺鞨领土上派驻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使渤海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大武艺决定先发制人,于开元十四年(726)命令曾在唐朝做过人质的弟弟大门艺率军出征黑水靺鞨,但弟弟不愿背叛大唐,伺机逃到了长安。 流亡本身便已显示出流亡者所具备的内在力量,以及令渤海国王杯弓蛇影的恐惧。唐朝军队就像一只跳蚤,活跃在渤海统治者的床头,令服了过量安眠药的国王仍无法安眠。 大武艺派出使节前往长安,要求唐朝处决大门艺。但唐玄宗偷偷将大门艺派往中亚任职,声称大门艺已被流放岭南。真相泄露后,愤怒的渤海王派出海军洗劫了山东半岛的登州。后来,余怒未消的他又派人去暗杀弟弟,但刺客受伤被捕。 行动以愤怒开始,以后悔告终。在屡次报复唐朝未果后,大武艺渐渐冷静下来。因为南面的新罗一直唯唐朝马首是瞻,西面的契丹又公开承认唐朝的宗 *** ,与唐对抗的只剩下渤海和突厥。渤海不仅随时会受到唐朝的攻击,而且在受到更具侵略性的邻邦突厥进攻时将变得孤立无援。理智下来的大武艺派遣一个朝贡使团前往长安,表示了臣服的诚意,从此再也不提弟弟的事。 两年后,大武艺逝世,文王大钦茂继位。他在位的五十七年,渤海国河清海晏,天朗风惠。都城迁向了距离图们江口仅有70公里的珲春,政治、经济中心向日本海偏移,渤海国直达山东半岛的“ ”黄金水路”和直通日本的“ ”海上丝路”(日本称之为“ ”沧波织路”)被开通。渤海的国力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显州(今吉林桦甸东北的苏密城)的布,龙州(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的绸,卢城(显州以东)的稻已堪称名牌。渤海文化也令人刮目相看。一位渤海王子的文采在长安留学生中受到追捧,诗人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国》一诗中赞叹他:“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 日积月累,渤海国在大仁秀时期(818-830)达到了鼎盛,成为公认的“ ”海东盛国”。不信请看渤海上京龙泉府,它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环套而成,禅碧外城周长30余里,全城由一条贯通南北的宽阔大道分成东、西两区,又用10余条纵横的街道分割成许多块区域,俨然是长安亦步亦趋的翻版。这座城市像花一样开在岁月的枝头,它不仅是渤海国百城之首,而且是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枢纽,把遥远的长安和日本连成了一条经济通道。人们从一个简单的比较就可推断出这座城市的繁华,这座城市西部和北部的牡丹江上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桥的桥墩遗迹,而今附近很大一片土地上数万人的现代繁忙生活只需一座桥就绰绰有余。 如果说牡丹江是一把二胡的话,桥就是琴弓。想一想,五把二胡同时演奏,当时的渤海国该是一幅何等的景象? 但一个富丽堂皇的国家对于惯于掠夺的人来说是永远的请帖,于是它最强盛的时代成了最危险的时期。大仁秀才过世百年,野性的邻居契丹便于辽天显元年(926)发起了对渤海国的疯狂进攻。 于是,国与国之间也发生了“ ”秀才遇到兵”的可怕情景,富裕的渤海国也没能抵挡住拥有十全武功的契丹领袖阿保机。短短两个月,渤海国王就正式投降。可能考虑到契丹远未成熟的统治制度对于治理如此多定居人口和发达城市的渤海有些困难,因而阿保机没有立即吞并其领土,只是改其名为“ ”东丹国”,并任命太子耶律倍为国王,甚至继续使用它的年号。 在渤海成为契丹附庸后,部分渤海王室成员和大量居民迁徙到朝鲜半岛,成为新罗国和高丽国居民的一部分,过去渤海一直认为高丽是同族,如今高丽也将逃难的渤海人当做同族来欢迎。 渤海依然在,美景尚可歌。但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它的生命终止了,因为它成了另外一个国家的一部分。 渐渐地,这个世界文明的一大中心变成了一片广袤的荒野,只剩下以渤海国命名的渤海湾挥泪叙说着一个昔日繁荣的故事。

阅读全文

与渤海国经济文化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婚姻家庭类民生案件有哪些 浏览:934
人多少岁有爱情 浏览:193
爱情感情友情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浏览:908
卡通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529
你中国民间故事有哪些 浏览:366
考上事业单位多久会提档 浏览:31
美女什么时候来安吉 浏览:729
88年卯时女孩的婚姻如何 浏览:617
济阳经济律师多少钱 浏览:49
产能过剩为什么经济不好 浏览:801
婚姻和车都是什么样子的 浏览:283
婚姻天注定吗怎么阻挡也阻挡不了 浏览:181
阳江为什么经济发展不起来 浏览:58
歌曲多少爱情都是走着就散了 浏览:994
故事与她英语怎么打 浏览:565
健康水反馈是什么 浏览:839
事业单位应聘成功如何开展工作 浏览:640
幸福在哪个层次 浏览:386
如何构建小学教师健康审美观 浏览:281
健康的文艺活动有什么 浏览: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