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吴蜀两国的经济开发有哪些
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因地理位置原因,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相对于中原来说要轻很多。蜀国丞相诸葛亮严格采用法治,使蜀国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得到增强。特别是诸葛亮招抚西南夷,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
蜀铸钱对蜀国的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非常混乱,蜀国的尚书令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为刘备解决入蜀后的财政困难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而蜀钱在三国时期一直是蜀国重要的输出品,甚至连魏国都大量流入并通行使用。
诸葛亮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农业灌溉。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左思在《蜀都赋》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所以蜀锦能远销吴、魏二国,诸葛亮亦认为蜀锦为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 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首都成都也是当时的商业都市之一。
吴国自公元211年孙权迁都建业后,东南地区很快得到开发,共得43郡313县,比东汉时大大增强。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但由于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至此,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这样就为吴国土地开辟,农业生产,航海业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纺织业和冶铸业发达。在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闻名四方,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的鸡鸣布名传千里,家喻户晓。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今湖北鄂州)为最发达,孙权曾在此开采铜矿,打造兵器,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方面都相当发达,在海盐(今浙江嘉兴海盐)、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派官员,负责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孙吴在建安郡(今福建福州)设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达辽东。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建业(今江苏南京)、吴郡(今江苏苏州)、番禺(今广东广州附近)四地为孙吴的重要商业都市,其中番禺主要发展国外贸易。
Ⅱ 三国鼎立后各国发展经济的不同措施是什么
魏,鼓励生产,保护农桑,施行屯田,修养生息,不轻易对外作战,治造五珠钱,稳定货币.蜀,鼓励生产,还田于历差民,打击土地间并,施行军屯,大力发展纺织业对外出口,军费大多来自纺织.吴,个方拦戚大族交多,没有大规模的肢衡皮改革,有一些海外贸易.
Ⅲ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采取各种措施来发展经济,稳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蜀吴分别采取了那些
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西北起河西弊派老,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史言“州郡例置田官”,这使得社会秩序恢复,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羡桐屈一指。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邺城、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着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租升。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提供了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
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国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经济实力也最弱。特别是刘备夺取益州之战中,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至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诸葛亮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特别注重刘备军控制地区的农业生产。盐铁对蜀汉有不错的利润;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
Ⅳ 三国鼎立时期东吴是如何发展的
东吴在政治上大体跟东汉相近,地方上仍实行州败源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样。唯一不同者,则是东吴主要受江南本地豪族影响,单是在朝的朝臣,有不少外姓人士,如顾姓的顾雍,朱姓的朱桓,陆姓的陆逊和张姓的张温,就是后世称为吴四姓,
东吴的军队以舟师为主,步兵次之。孙吴水军发达,设有水军基地和造船厂,所造名为“长安”的战船,可载士兵千余人。其精锐军队有车下好庆虎士、丹阳青巾军与交州义士等。还有设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少数民族部队。
东吴经济有显着发展。当时因为友枯握战乱,北人南来,加上山越人接受孙权安抚,从山区移居平地,使得东吴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就是常州、镇江、无锡一带。
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
“赤壁之战”后出现的“三足鼎立”局面,经过魏、蜀、吴区域的局部统一、相互相持和积极发展后,至西晋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Ⅳ 三国鼎立的影响是什么
三国鼎立影响有:
1、地缘政治方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军阀割据,各种势力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
2、经济发展方面,三个国家都积极采取系列措施,使得局面地区的经济得以恢复迅前和发展。
3、军事建制方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由于魏、蜀、吴三国立国条件不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有异,因而三国的军事建制也各有区别。
三国鼎立的标志:
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孙权称帝。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孙权、刘备双方也旁答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经秦汉大一统之后的第一大规模分裂割据,它的形成和原因运昌慧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随着第一代创业人的逐渐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但是毫无疑问,大一统才是人心所向,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三国统一于晋,结束了百十年的纷争,这才是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Ⅵ 三国时期各国发展经济的措施
魏国经济
扮塌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蜀国经济
蜀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 东汉末年,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亮及法正对冶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滚缺枯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 后来关羽失荆州,备讨伐吴败亡,使蜀面临崩溃边沿,故亮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
吴国经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 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大洞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 原本吴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军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军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吴位于长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兴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资源和作军事防备。
[编辑本段]东汉十三部州(三国行政区域)
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 今陕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治所 谯(皖亳县) 辖区 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治所 昌邑(今鲁金乡县西北) 辖区 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
徐州:治所 郯(鲁郯城县西南) 辖区 今鲁东南部,苏北部及皖东北角。
Ⅶ 魏蜀吴三国众鼎立时期都有哪些成就
三国期社会发展有: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纤颤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告拦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袜竖胡格局开始改变。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
Ⅷ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各国的优势是什么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主要有三种不同说法。
[军阀混战所致说] 周谷城、韩国磐等持此说。
周谷城认为:东汉后期“群雄并立,各据地盘,各拥大军。然为着要巩固自己的存在,取得优势的地位起见,均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样一来,并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结果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曰魏、蜀、吴三国。凡弱小不能独树一帜的,都依着地位之所在,陆续分别隶属于此三大集团之下”。1
韩国磐认为:“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董卓就是其中最嚣张者之一,由于黄巾、黑山等起义军在各处依然很活跃,东汉政府就改州刺史为州牧,加重其权力,妄图扑灭起义力量。可是,这却加强了地方割据势力”。董卓被杀后,“各地割据势力,封建军阀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混战时间,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吴、蜀,三国鼎立局面因以出现”。2
[封建经济的发展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范文澜等持此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3
范文澜认为:“从经济方面说来,三国分立历含也是东汉末年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原来黄河流域是经济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因之它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区。这个伟大强盛的中心地区首先带动了长江上下游地区(益荆扬)的经济逐步前进。西汉中期司马迁叙述江淮以南(荆扬)一般的经济情况说,楚越地方,地广人稀,有些地方还使用火耕水耨法。没有饥寒的人,也没有千金的富家。这就是说,江淮以南经济落后,剥削者还不能积累起千金。到了东汉时期,大地主大豪强到处出现,说明经济已有发展,足以产生大的剥削者。”“不过长江上下游的人力富力比起中心地区来相差是很大的,它只能作为依附者与中心地区相连系,从而得到自身发展的助力。所以当中心地区强盛的时候,长江上下游不可能在政治上脱离朝廷自立为国家,但搏烂芹当中心地区遭受大破坏不能起带动作用的时候,那就要发生一时的分立,汉吴两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4
[由各方面条件造成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持此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存在,是由各方面条件造成的。政治上,曹操团结了中原的地主豪强,孙权以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为支柱,刘备则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这些就是基毕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Ⅸ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三国的统治者各自是怎样发展本国的经济的
三国时期的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也都很重视,除此以外:
魏国:魏国的土地较多,一直注重屯田,三过中魏国的农业最好.矿产较多冶炼技术较高.
蜀国:丝织在当时比较发达.
吴国:水路交易及造船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