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唐朝寿州经济水平如何

唐朝寿州经济水平如何

发布时间:2023-04-01 09:37:20

‘壹’ 唐朝经济的发展状况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而唐朝掌握南北经济使得经济十分强盛。甚至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随着贞观末期,尤其是唐高宗、武后及唐玄宗时期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逐渐暴露出其落后的一面。首先表现在绢帛作为货币因体大物重、不便分割、难于运输储藏等缺点开始不受市场欢迎,绢帛作为货币的职能趋于衰退,商品交易趋向喜欢使用更高一级的铜钱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铜钱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营铸币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于是造成了流通中铜钱短缺的日益加剧,又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铜钱的私铸和滥铸,造成了物价波动、货币流通不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混乱,对国家财政制度造成威胁。
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唐代,海外贸易开始兴盛,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为因应海上贸易的新形势,唐代还特别设置“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海外贸易的数量,自此不断成长。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水路交通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为主。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一百六十六所。
唐朝中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贰’ 唐朝是什么经济情况

1. 农业
推广铁器牛耕 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关于这一情况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众多的壁画“牛耕图”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数为二牛抬杠,用长单直辕犁;少数用一牛耕田,犁有双长直辕,亦有短曲辕。犁均为铁制,多使用犁壁(鐴土)。这时在江南地区也推广牛耕,并使用曲辕犁。(唐)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载了江东(今江南)所用曲辕犁的结构和使用功效。曲辕犁比直辕犁轻巧,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进的类型。惟当时使用此种犁者极少,以用二牛抬杠者为最多。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时边疆地区也在推广铁犁牛耕。
兴修水利 唐代的水利事业有很大发展。唐前期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有一百六十多处。遍布于黄河中下游之南北,南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般渠塘,可溉田数百顷。如开元时在文水(今属山西)所修甘泉渠等,溉田数千顷。在彭山(今四川眉县)、武陵(今湖南常德)所修堰渠,各溉田一千余顷。
所用灌溉工具也有进步,如辘轳、桔槔、翻车等传统汲水工具,已被普遍使用。此外,还在江南水田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的有水车和筒车。水车和筒车相似,都是用巨型木轮缚若干木桶或竹筒于轮上,随水流转动,将河水汲至高处水槽中,引入沟渠浇灌。水车在北方也有推广。水碓、水磨、水碾也在广泛的使用。
水利事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加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垦田与产量 唐初田地荒芜的很多,后来逐渐垦辟。至天宝年间,许多高山深谷地带也开垦出来,垦田面积达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亩产量也有增加。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青州、齐州一带,米价最低时每斗才五文。
2. 手工业
唐代的手工业可分为官营和私营。
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在唐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工部。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在市场上出售,只供皇室和官府消费。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有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官营手工业规模较大,分工较细,又有最好的工匠从事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但官营手工业强制性劳动的特点突出,束缚了工匠们的劳动积极性。
私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主要是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其产品在纳税后自用有余时,也在市场上出售。手工业作坊大多集中在城市,有纸坊、毡坊、酒坊、铜坊、染坊、绫锦坊等。有的作坊规模很大,如定州(今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由于政府征调手工业者到官营作坊服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主要手工业部类 唐前期的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等。
纺织业中以丝织业和麻织业最为重要。丝织品的主要产地仍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主要品种有绢、绫、锦、罗、绮、纱等,花色繁多,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织造精巧。当时生产的布绝大多数是麻布,麻织品盛产于南方,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赀布是其中的上品。毛织品主要产于今西北地区。棉织品主要产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和岭南一带。当时棉布称为白叠布,已在内地销售。唐代的印染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夹缬、蜡缬、绞缬等印染方法都广泛流行,印染的花纹十分精美。
陶瓷业在唐代有很大发展,制瓷技术亦有很大进步。越州(治今浙江绍兴)的青瓷类玉类冰,邢州(治今河北邢台)的白瓷类银类雪,昌南镇(今江西景德镇)的青瓷、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有名。陶器以唐三彩最为着名。这是一种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的铅釉陶器,因主要是青、绿、黄三色,故名三彩。
唐代采矿业比较发达,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锡、铅、矾、水银、朱砂等。铸造业的规模以铸钱业为首。玄宗时,政府有铸钱炉九十九处,每年铸钱三十二万七千缗。另外还有许多私人盗铸钱。唐代的金属制造加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武则天时曾在洛阳铸造高达一百零五尺的天枢,其下还有周围一百七十尺的铁山。盛唐的一些精美的金银器,采用了铸造、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当时可能已有了手摇脚踏的简单车床。
3. 商业与交通
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
商业与市集 当时的城市仍以政治性城市为主,纯商业性城市极少,但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加商业城市的性质。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长安城周围七十多里,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三部分构成。外郭城是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共有一百零八坊和东西两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工商业区。市内出售货物的店铺称“肆”,经营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区域,称“行”。东市有二百二十行,数千肆,四周还有许多为商人存放和批发货物的邸店。西市比东市更繁华,而且外商云集,“胡风”甚盛。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在乡村也有定期进行交易的场所,称为“草市”、“墟”或“集”。
国内交通 唐代的交通相当发达。国内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东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开封),远达山东半岛;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成都;西北至凉州(今甘肃武威),远通西域;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南至荆(今湖北江陵)、襄(今襄樊),远达广州。国内水路交通有大运河贯通南北,黄河、淮河、长江与南方的许多河流湖泊形成纵横交错的水道网。国内海运也初具规模,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沿海航线。
唐代驿传制度也有很大发展。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约每三十里设一驿,全国共有驿一千六百四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二百六十所,水陆相兼驿八十六所。陆驿备有马,水驿备有船,以供官吏往来和文书传递。在水陆交通线上,还有私人开设的旅店,接待来往客商,供给食宿和马匹等。
国外交通 唐与国外的交通亦甚发达。主要交通线有西北的陆路和东南沿海的海路。陆路由洛阳、长安经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东南海路从广州、扬州、登州(今山东蓬莱)、楚州(今江苏淮安)、明州(今浙江宁波)等港口可达东南亚各国以及新罗、日本、波斯、大食等国

‘叁’ 唐代敦州经济发展分析

唐代敦州经济发展分析

款州经济在唐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在中唐后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么,唐代敦州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

唐代款州辖款县、休宁、姿源、祁门、黝县、绩溪6县,相当于今安徽境内新安江上游、祁门及江西婆源等地。从秦汉时起,历朝皆在这里设置郡县管理。秦属彰郡,汉属丹阳郡,东吴时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款州,大业三年(607年)改歇州为新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款州总管府。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款州属江南道;江南道分东、西道时,歇州属江南东道,贞元三年(787年)分浙江东、西道为浙东、浙西、宣款三道,歇州属宣款道,治款县。歇州地处山区,州“在万山间”,土地贫痔,自然条件并不太好,但在唐人眼中却被视为“富州”,原因何在?唐代款州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怎样?经济发展有何特色?本文拟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初步分析。

款州的农业经济在唐代有了超迈前代的发展。不过款州的农业经济并不主要表现在稻作农业的发展上,而是表现在以茶叶为主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上。

歇州以丘陵、山地为主,“新安为郡,在万山间,其地险陋而不夷”①,“林深村落多依水,地少人耕半是山”②,便是对该区自然环境和地貌特征的概括。山间一些旁溪近河的河谷平地固然宜于植稻,唐诗中也有“稻热瓜累岁有仁”,“村南村北稻花明”的记载。不过总的来讲,山多地少,粮食的种植面积不大。多山的地理环境固然限制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却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理的场所。歇州人民扬长避短,靠山吃山,在丘陵、山地间广种茶树,因此在中唐以后,款州境内茶园广布,成为唐代江南地区最重要的茶产地之一。

粗铅歇州的茶叶主要产于委源、祁门二县。陆羽《茶经》云:“款州生婆源山谷,与衡州同”;杨哗《膳夫经手录》亦云:“姿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人,商贾所资,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诸茶品之亚列。”祁门茶在《茶经》中未载,不过唐人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间门记》中给我们留下该地产茶的重要记载,该文云:“邑之编籍民五千四百余户,其疆境亦为不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资银婚增素求市,将如上材料表明,祁门、婴源茶区具有面积大、业茶众、茶叶产量多、制作精的特点。由于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促使当地的农民不得不即山树茶,仰茶为生,因而形成了“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的景观,这表明祁门、婴源一带植茶面积广,业茶人数多。

“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婆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说明祁门、婆源出产的方茶,制作技术高,质量好,在当时已被茶商视为茶中精品。唐人杨哗在《膳夫经手录》中根据各茶区产茶多少和质量高低,把唐代茶叶分为“以多为贵”和“少而精者”两类。根据他的划分,蜀地新安茶、饶州浮梁茶等以多取胜,而款州产茶区则属“少而精”类。其实,这一划分并不能使人信服,仅从张途对祁门一地的记载来看,祁门茶不仅在质量上为浮梁诸茶所不能及,就是在业茶之众、植茶之广、产量之多方面,丝毫也不亚于浮梁,“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足资说明。

其次,祁门、姿源一带已形成了专业化的农业区域—茶叶生产种植区,已出现了以种茶为生的专业种植户—茶农。祁门、婆源县境山多田少,多山的自然环境宜于种茶,却不适于植稻,因此这里的人民即山树茶,以此为生,这表明两地的茶叶种植基本上和粮食生产分开,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据张途记载,祁门一县是有5400余户,却有十之七八的人口在从事茶叶生产。即是说,这里已有40()0户左右的种茶专业户。一户若以6口计③,即有24000多人在从事专门的茶叶种植和茶叶生产制作。在唐代,以植茶为生的并不限于款州的祁门、婆源二县。事实上,至迟在中唐以后,江岩塌好淮产茶区的农户“作业多仰于衫拦茗茶”。文宗大和年间(827年一835年),有人就指出“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生”④。开成五年(840年)十月,盐铁司上奏亦称:“江南百姓为业,多以种茶为生。”⑤可见,中唐以后,在南方重要的产茶区内,至少有一部分地区已开始了茶叶的专业化生产,而这种现象只不过在款州的祁门、姿源二县表现得尤为明显罢了。随着茶区专业茶农的日渐增多,在唐代户籍中又增添了“园户”这一新名称,这无疑是专业化茶叶种植区形成的反映。

再次,随着茶叶专门化种植区的形成,祁门、婆源一带的茶叶贸易也有了较大发展。茶叶是唐代新兴的一项大宗商品,说它是商品,是因为茶农生产它,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而是为了投放市场出售交换。这样,茶叶生产与市场交换自然便联系了起来。这种为市场交换需要,以获取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必然会推动茶叶贸易的发展。所以,每到出茶时节,以求利为目的茶商们不远千里,不畏辛苦,络绎不绝地前往茶区购茶。这势必会在产茶区一带形成以交换茶叶为中心的地方市场。“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⑥湖、常两州交界的水口草市,就是这样一个因交换茶叶而形成的地方集市。在文献中,祁门、婆源茶区虽无这样的地方交换市场的直接记载,但从“每岁二三月,(商人)贾银络增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祁门),

“商贾所资,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婆源)的记载来看,这里业已形成了交易茶叶的市场。茶叶贸易使一向偏僻的山区,一下子变成了热闹非凡之地,这对山区地带的经济开发,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和推动作用的。

商人“贵银络增素求市将货他郡”,说的是外地商人前往茶山收购茶叶的情况。其实,祁门、婆源一带本地茶商贩茶到其他地方,也为数不少。茶农既以种茶为生,他们是商品生产者,同时又是商品出售者。祁门、姿源地区山多地少,粮食不能自给,而“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茶农“给衣食,供赋役”又全仗茶茗了,为了维持生存,交纳赋税,扩大生产,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迅速投放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这里的茶农其中必定有一部分专门从事茶叶贩运。祁门、婆源地区的茶农固然是属于小商品生产者,但也不排除他们中间的少人在制茶、贩茶过程中发财致富,随其资本的不断增大,逐渐成为拥有雄厚实力的大茶商。咸通三年(862年),祁门县令陈甘节修治好间门溪后,“贾客巨艘,居民业舟,往复无阻。”⑦这里的“居民业舟”表明,祁门茶区从事茶叶外运的本地商人当拥有一定数量。杨哗称婆源方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姿源方茶既然远销北方州郡,其中一定有相当部分是当地茶商贩运去的。据记载,唐末五代初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禁江南茶商无得人境,自采山中(幽州大安山—引者)草木为茶,弩之。”⑧既然婆源方茶早已远销幽蓟,那么刘仁恭在幽州“禁江南茶商无得人境”者,其中必有不少的姿源茶商。明清时期,徽商十分活跃,有“无徽不成商”,“贾人几遍天下”之说,其实他们的前辈歇州茶商在中晚唐时就已相当活跃。

祁门茶叶外运主要是走水路,从间江上游的间门溪(祁门水)出发,然后溯间江西行至都阳湖再人于长江。《祁门县新修间门溪记》云:“县西南一十三里,溪名间门,有山对耸而近,因以名焉。水自叠嶂积石而下,通于都阳,合于大江。其济大利物,不为不至矣。”《新安志》卷一《风俗》载:“新安,故秦二县(黔县、款县—引者),在山谷间,地广远。……祁门,水人于都,民以茗、漆、纸、木行江西,仰其米给。”《新安志》为南宋歇县人罗愿编撰。如上材料无疑是宋代祁门地区土产外运以交换米粮情况的反映。唐代的情况是否也如此呢?这里我们有必要作一些分析。

如前所述,唐后期祁门一带已形成了茶叶生产的专业种植区,茶农们靠茶叶生产“给衣食,供赋役”。而该地的粮食生产不多,需要从产粮区大量运人方能自给。在唐代,江南地区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稻作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粮食的亩产量大为提高。这样,农民就有更多的余粮投放市场交换,因而进人流通领域的粮食数量较前代大为增加。进人流通领域进行交换的粮食,除流向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粮食不能自给的经济作物专业种植区。而经济作物专业种植区(这里主要是指茶叶专业生产区)的形成和它对粮食的大量需求,又必然会导致和促进粮食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宣歇产茶区的人民把所产的茶叶大量外运以换取米粮,长江中下游产粮区的粮食也不断流向宣款山区,这在唐代是有史可证的。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卢坦出任宣歇观察使。当他到任之时,正逢该区发生旱灾,粮价骤长,属下有人建议抑米价救饥,卢坦却不以为然。他说:“宣款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⑨”于是放开米价,“米斗二百,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在唐代,外地粮商在款州特别活跃,这与该区农民多以种茶为生形成了专业化的农业区域当有极大的关系。就祁门县而言,进人该县的粮商多是来自长江中游地区的江西商人,因为这里的水上交通便利,他们顺阎江而下便可直达祁门。产粮区的粮食大量流人经济作物种植区,反映了农业生产领域不断在向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迈进,标志着农业领域内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有了较大的发展。马克思说:“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⑩,“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⑧祁门等地以茶叶生产为主的专业化区域的形成,显然是建立在社会分工有相当程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唐代农业领域内商品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地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款州的手工业在唐代也有了显着发展,除制茶业外,还表现在制墨、制砚、造纸、竹编、漆器、麻织、酿酒等手工业部门中,其中以制墨、制砚为中心的文具制造业在全国皆处于领先地位。

1.制墨业。墨是重要的书写工具之一,从其制作的原料来看,可分石墨、松烟墨、油烟墨等种类。石墨是一种“悉如墨”的山石,《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载:“黝县,本汉旧县(即黔县),县南有墨岭,出墨石。”《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了黔县得名的由来:“黔县,县南墨岭山出石墨,故也。”《太平御览》卷五四《地部十九》引唐人《款州图经》云:“黝县有墨岭,上有石如墨色,软腻,土人取以为墨。”《新安志》卷五《黔县·古迹》亦云:“石墨井,在县南十六里,《方舆记》云墨岭上出石墨,土人采之以书,采处成井。”可见,歇州黔县一带很早就知道使用石墨作书了。

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曾一度流行石墨,到魏晋之时逐渐被松烟墨所取代。歇州山多美松,为该地制墨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中唐后这里的制墨业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规模的发展却始于唐末,这与北方制墨工匠李超、李廷硅父子南来有较大关系。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五《墨谱·二之造》载:“江南黔款之地,有李廷硅墨尤佳。廷硅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离渡江,睹款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陆友《墨史》卷上亦载:“(李)超与其子廷硅,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歇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本姓奚,江南赐姓李氏。”

河北易水在唐代是全国着名的制墨中心,这里有许多制墨大家,李超、李廷硅父子便是其中之一。唐末因躲避战乱,李氏父子来到江南歇州,把北方先进的制墨技术带到了这里,对于推动当地制墨业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大约李超在款州制墨之始,数量不多,但制作精,质量甚佳。徐铱称“幼年尝得李超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与弟错共用之,日书不下五千字,凡十年乃尽。磨处边际有刃,可以裁纸,自后用李氏墨无及此者”⑩。后来规模不断扩大,制墨之精稍不如前。“唐末陶雅为款州刺史二十年,尝责李超云:‘尔近所造之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时,何也?’对曰:‘公初临郡,岁取墨不过十挺,今数百挺未已,何暇精好焉”’。。大约到了李超之子李廷硅时,由于改进了制墨生产技术,墨的质量大为提高,李氏之墨遂名冠天下。据宋人何远《墨记》载:“余为儿时,于彭门寇钓国家,见其先世所藏李廷硅、下至潘谷十三家墨,断硅残壁,璨然满目。其廷硅小挺久不见胶彩,而书于纸间视之,其墨皆非余墨所及”,足见其质量之高。所以宋人蔡襄在评品天下名墨时以“廷硅墨为天下第一品”。从这些记载不难看出,李氏之墨在唐末已名显于世,到南唐宋时,已成为墨中精品而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故宋人称“墨出于款之黄山,肇于唐末李超、廷硅父子,自南唐以来贵之”⑩。

2.制砚业。款州是唐代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制砚基地,也是全国制砚业的中心之一。款砚产于姿源龙尾山,《新安志》卷一O云:“婆源研,在唐开元中,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者。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研,由是天下始传。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款守献研,并荐研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摧为研官,令石工周金师之,其后匠益多。”从如上记载可知,婆源龙尾砚的制作、生产始于玄宗开元时⑥。猎人叶氏逐兽山中,将所获之石“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说明款砚质量颇高。不过当时款砚的制作仅限于叶氏家中,数量有限,在社会上影响不大。后来叶氏的子孙献砚于婆源令后,

“由是天下始传”,说明唐后期款砚已开始了大规模生产。1976年,在合肥唐墓中出土了一方箕形歇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墓碑上所刻时间为唐开成五年(840年),说明唐后期歇砚已很流行,广为人知了。婆源龙尾石纹色有螺纹、眉子、金星和银星几大类,李之彦《砚谱》云:“款砚,出于龙尾溪,以金星为宝。”据陶毅《清异录》记载,五代后梁初,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等三人“龙鳞月砚”⑩,就是款州生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说明唐末五代初年,款砚已作为贡品进贡到中原朝廷去了。到南唐李后主时,在款州设立制砚作坊,由研官专门负责生产,从此款砚名声大噪,誉满天下。

3.造纸业。宣款地区造纸业最发达之地当推宣州,开元时宣州所造的案纸、次纸就被列为贡品。天宝二年(743年)在长安广运潭展览的宣城郡船上就有人贡的宣纸。款州的造纸业晚于宣州,歇纸前期不人贡,后期人贡,《新唐书·地理志》载“款州贡纸”。《新志》土贡内容反映的是长庆以后地方人贡的情况,说明唐后期款州造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南唐时,款州生产出了名闻天下的澄心堂纸,《文房四谱》卷四云:“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洪适((款砚说》亦云:“李后主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纸、李廷硅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当时贵之。”

4.竹编业。款州地处山区,竹类资源丰富。竹既可用来建造房物,又可用来编织扇、覃等生活用具。款州竹覃生产历史悠久,南朝萧梁时,款令仲文秀“令民先输六尺覃”,竹覃已成为当地的着名产品。款州竹覃主要产于休宁,《新安志》卷二《叙物产》称“覃出于休宁,所从来久”。人唐后,款州竹覃做工更加精细,不仅是市场上享有盛誉的商品,而且也作为贡品入贡朝廷。《通典》卷六载新安郡“贡竹覃一合”,《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亦载款州“元和贡竹覃”。

5.酿酒业。款州的酿酒业在唐代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太平广记》卷二四引《续仙传》云,新安款人许宣平以贩卖柴薪为生,常自吟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杜牧《款州卢中垂见惠名酝》云:“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杜牧既然把款州太守寄来的酒视为“名酝”,想必此酒在当时已享有盛名。晚唐时,款州酒已作为地方性名酒人贡。凌应秋《沙溪集略》卷四载:“唐朝凌荣禄,字子贵····一日遇异人于溪上,邀至家,以酒待之。异人欣然,授以酒方,指地凿井日:汲此水,依方造之,其味自佳……试之,果验。唐光启元年(885)以方进,蒙赐金帛而归。”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卷亦载:“款县沙溪,在邑北十里,款州判官之十世孙日(凌)荣禄,得异人授以酒方甚佳,光启初进于朝,赐金帛归,遂名里社为‘皇富”’。

6.漆器业。款州山中多漆树,漆成为当地着名的土产。刘津《姿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称款州“其诸胶漆之财,玉帛之货,山川之利,租庸之常,不足纪也”。《新安志》卷二也说“佳漆则诸邑皆有之”,说明漆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款州山区已有广泛种植。据文献记载,款州“山民夜刺漆,插竹览其中,凌晓涓涓取之,用匕刮筒中,碟碟有声”⑥。所记虽是宋代取漆情况,估计唐代取漆与此不会相差太远。

7.麻织业。款州山地宜于种麻,早在东晋南朝时,麻的种植就很普遍。梁武帝时,新安太守任防就吟出了“兀茂麻麦盛”⑩的诗句。人唐后,款州种麻更盛,麻织业相当发达。唐代在产麻区调布,“江南道润州调火麻,余州并以经布”,这里自然包括歇州在内。《唐六典》卷二O《太府寺》把唐代主要产麻区的麻布按其质量的高低分为九等,款州所贡的竺布列为第七等。唐后期,款州麻织业在前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载歇州“开元贡麻布”,“元和贡细竺布”,估计在元和时敦州的麻织品在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此外,歇州的矿冶业在唐代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载绩溪县“有银、有铅”。《新安志》卷五《绩溪沿革·山阜》载:“大郭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初,周百五十里……旧出银、铅,唐天宝四年尝采。”

唐代歇州手工业的发展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款州手工业大致可分为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种类型,尤以后者为主。个体手工业者所经营手工业作坊基本上属于商品生产,生产的产品主要投放市场交换。其二,款州绝大多数手工业部门都是在原料产地中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如婆源龙尾山石宜于制砚,黔县地多美松,是制墨的优质原料,祁门、婴源山地广种茶树,因而这些地方成为款州制砚业、制墨业、制茶业的中心。其三,款州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具有世代相传、地域聚业的特点。敦墨自李超开创以来,“超之子庭硅,庭硅之子承浩,庭宽之子承晏,承晏之子文用,文用之子惟处、惟益、仲宣,皆其世家也。”⑩婆源龙尾砚自开元中猎人叶氏初制成砚后,“山下叶氏繁息,几数百户,乃猎者之孙也。”④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原料产地的限制,款州以制造某种产品而闻名,从而汇聚了同类私人手工业者。款州多墨工、砚匠,这些都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个体手工业者。其四,款州手工业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有关。款州地多美松,是制墨的最佳原料,然而在李超、李廷硅父子南来前,这里的制墨业一直都默默无闻。唐末李超父子从北方制墨中心河北易水南来此地,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制墨技术,遂使这里的制墨业有了重大突破。延及五代宋时,这里世出墨工,多佳墨,遂成为全国的制墨业中心而名播天下。

总之,款州经济在唐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在中唐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唐代款州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茶叶为重点的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上。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区的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利用,使款州成为江南财力雄富之地,成为唐人眼中的“富州”,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该州在江南乃至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唐代歇州经济开发所形成的优势和特色为当时山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该地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当今山区经济的开发无疑也可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肆’ 唐代的州有哪几等

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间3万户者为上州;开元十八年规定4万户以上为上州,2.5万户为中州,不满2万户为下州。人口的多少,成为当时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极重要指标。

唐朝前期,州有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当时全国共有327州,其中有上州(包括辅、雄、望、紧州)109个;中州有29个;下州有189个。

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

武德令。三万户已上为上州。永徽令。二万户已上为上州。至显庆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二万已上为中州。先已定为上州中州者。仍旧。至开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二万户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辅等。及别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内州并同上州。缘边州三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仍旧。武德令。户五千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三千户已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去京五百里内。并缘边州县。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二千已上为中县。一千已上为中下县。

州县分望道
贞观元年三月十日。并省州县。始因关河近便。分为十道。

一曰伍基穗关内道。古雍州之地腔卜。

二曰河南道。古兖豫青徐四州之地。

三曰河东道。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古荆梁二州之地。

六曰陇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地。

七曰淮南道。古扬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古扬州之地。

九曰剑南道。古梁州之地。

十曰岭南道。古荆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并省。迄于天宝。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羁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五。潞。扬。益。荆。幽。都护府有六。单于。安西锋没。安北。安南。安东。北庭。为大都护。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军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镇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景云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带江山。疆界阔远。于是分为山南东西两道。又自黄河已西。分为河西道。

关内道
新升都督府。盐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新升雄州。宁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宁州。元州。并会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会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丹州。大历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复置。隶夏州。

新升赤县。京兆府云阳县。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县。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寝。以张愿为县令。醴泉县。广德元年五月一日升。以崔演为县令。富平县。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诜为县令。三原县。同上年月升。以王鄫为县令。咸阳县。天授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为县令。神龙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复为畿。奉天县。兴元元年正月一日升。以杜元为县令。

新升次赤县。华州郑县。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佑四年闰十一月。复为郑县。华州郑县。华阴。下邽三县。

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冯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县。扶风。陈仓三县。同上年月日升。灵州回乐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宁州安定县。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

新升紧县。灵州怀远县。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宁州彭原县。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县。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新升上县。灵州灵武。保静。温池。鸣沙等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县。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夏州朔方县。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盐州五原。白池县。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县。大历六年五月升。延州肤施。门山县。同上年月日升。

河南道
新升都督府。登州。大历九年五月升。

新升雄州。汝州。会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

新升望州。青州。大历九年五月升。

新升紧州。郓州。徐州。并会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复位淮西州县及官吏禄俸。以蔡州为紧。其刺史俸钱一百八十千。长史以下有差。

新升上州县。海州密州。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贞元廿年正月内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离。蕲虹三县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颍州。会昌二年十一月升。唐州。贞元十五年四月升。

新升赤县。河南府缑氏县。天佑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新升望县。虢州阌乡。汴州浚仪。尉氏。开封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县。开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滑州酸枣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马县。大历五年三月升。许州扶沟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郑州管城。阳武。新郑。荥泽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陕州陕县。桃林。河北。芮城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衮州金乡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县。开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县。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阳县。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县。贞元六年十月升。郓州须昌。巨野等县。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青州益都县。大历五年正月升。

新升紧县。虢州宏农县。干元三年二月一日升。郓州郓城。东阿。寿张。卢县。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衮州曲阜县。会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离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县。同上年月日升。隶州汝阴县。同上年月日升。青州临淄。寿光县。大历五年正月升。

新升上县。虢州卢氏。朱阳。玉城县。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汝州临汝县。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县。元和十二年四月内置。颍州颍上县。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县。贞元十五年四月升。陕州垣县。贞元三年十一月升。

河东道
新升次赤县。河中府河东。河西县。干元三年三月改。

新升望县。蒲州河东。安邑。桑泉。汾阴。虞乡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县。开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绛州正平。翼城。龙门。闻喜县。开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义。隰城。介休。平遥等县。同上年月日升。洪洞县等。同上年月日升。并州太原。晋阳。祁县等县。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党县。同上年月日升。

河北道
新升望州。贝州。大历七年正月升。

新升上州。妫州。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历五年十一月升。

新升望县。瀛州河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县。大历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宫县。信都县。深州饶阳县。贝州宗城县。俱同上年月日升。临清县。大历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阳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贵乡。昌乐县。魏县。顿邱县等。同上年月日升。馆陶。冠氏县。大历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怀州河内。武德。武陟。获嘉县。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县。天宝八载五月一日升。恒州真定县。兴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县。贞元十九年九月升。蓟县。开元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升。

新升紧县。魏州临黄县。大历七年正月升。贝州清阳县。同上年月日升。恒州石邑。城县。兴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沧州清池县。大历七年正月升。莫州鄚县。贞元十九年八月升。

新升上县。妫州怀戎县。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县。贞元十五年九月升。

山南道
新升都督府。利州。大历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升。龙州。长庆四年十月升。

新升雄州。洋州。兴元元年十一月七日升。

新升望州。襄州。商州。会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州。随州。贞元十五年四月升。复州。郢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会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中州。硖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新升次赤县。江陵府江陵县。贞元元年九月升为畿县。兴元府南郑县。兴元元年六月升。

新升望县。荆州江陵县。襄州襄阳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县。梁州南郑县。并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邓州穰县。大历四年十一月升。

新升紧县。商州上洛县。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梁州城固县。洋州兴道县。阆中县。并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县。硖州夷陵县。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复州竟陵县。沔阳县。元和六年九月升。随州光化县。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县。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县。京山县。元和六年九月升。

陇右道
新升都督府。沙州。永徽二年五月升。

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复安乐州。改为威州。

淮南道
新升紧州。寿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蕲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新升中州。申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升。

新升望县。扬州江都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长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扬子县。大历八年五月升。

新升紧县。扬州六合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县。庐州合肥。庐江。慎县。寿州安丰。盛唐。霍邱等县。舒州桐城县。濠州定远。锺离县。滁州全椒县。已上并会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县。楚州山阳。盱眙县。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盐城县。元和六年九月升。寿州霍邱县。蕲州蕲水县。舒州太湖。宿松县。同上年月日升。

江南道
新升都督府。辰州。大历四年六月升为中都督。

新升雄州。苏州。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润州。宣州。越州。常州。并会昌五年四月升。

新升紧州。鄂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抚州。饶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会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新升中州。岳州。大历五年六月升。

新升望县。润州曲阿。江宁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常州晋陵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进。无锡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阴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苏州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长洲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兴县。大历六年二月升。昆山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宣州宣城县。天宝十载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县。大历五年三月升。杭州余杭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钱塘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越州会稽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诸暨。剡县。并大历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华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东阳县。永康县。大历十二年正月一日升。湖州乌程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长城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衢州信安县。大历十二年正月七日升。台州临海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鄂州江夏县。贞元十一年九月升。洪州高安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潭州长沙县。同上年月升。

新升紧县。越州萧山县。大历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饶县。杭州盐官县。并同上年月升。衢州龙邱县。大历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兰溪县。同上年月升。海盐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阳。当涂县。天宝十载二月二十五日升。宁国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县。池州秋浦县。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兴等县。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潭州长沙县。湘乡。湘潭。衡阳等县。大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吉州庐陵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县。鄂州唐年。蒲圻等县。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岳州巴陵县。同上年月升。华容县。大历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门县。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阳县。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阳县。大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洪州武宁。新吴县。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溆浦。大乡等县。大历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泽县。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阳县。虔州信丰。南康县。袁州萍乡县。杭州新城县。抚州南丰县。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县。大历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县。黟县。并元和六年九月升。

新升中县。洪州分宁县。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宁为武宁县。

剑南道
新升都督府。遂州。大历二年二月升为中都督。昌州。大历十三年六月升。

新升紧州。梓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望县。益州成都。蜀县。郫县。新繁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晋原。青城县。同上年月日升。唐兴。新津县。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龙。道江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汉州雒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县。贞元二年十二月升。

新升紧县。彭州蒙阳县。汉州德阳。绵竹县。眉州通义。彭山县。嘉州龙游县。邛州临邛县。已上并贞元五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县。嘉州夹江。峨嵋县。邛州依政县。陵州籍县。并贞元十年十二月升。阆州南部县。奉国县。永泰元年十月升。绵州罗江县。元和六年九月升。

岭南道
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并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新升望县。福州闽县。贞元元年四月升。广州南海县。会昌四年十月升。

新升紧县。泉州南安县。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县。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晋宁县。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长乐县。连江。侯官县。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晋江。莆田县。建州建阳县。并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龙标县。大历六年五月升。

新升中县。容州北流县。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苍梧县。大历九年七月升。

重名的地名

(江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领乌程一县。
(山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于湖阳县置湖州,领湖阳、上马二县。贞观元年,废湖州,省上马,以湖阳属唐州。

(江南道) 严州:桐庐 武德四年,于县置严州,领桐庐、分水、建德三县。七年,废州及分水、建德二县。以桐庐属睦州。
(淮南道) 严州:宿松 武德四年,置严州,领宿松一县。七年,废智州,以望江来属。八年,废严州,二县来属舒州。

(江南道) 姚州:余姚,隋废。武德四年,复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废,县属越州。
(剑南道) 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府旧城北百余步。安抚大使李英以此州内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江南道) 台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
(剑南道) 台州:贞观六年,处党项置西沧州。八年,改为台州,后复故名。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1.关内道(凤翔府,今 陕西凤翔)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
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2.河南道(洛阳,汴州、今河南洛阳, 河南开封)

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

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3.河东道(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西)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4。河北道(魏 州 ,今河北大名东南)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

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

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5。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阳)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6。淮南道(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7。江南道 (苏 州, 江苏苏州市 )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

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8。陇右道 (鄯 州, 青海乐都 )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

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2]

北庭都护府

9。剑南道(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伍’ 急!急!急!(关于唐朝历史)

唐代古文运动的酝酿过程。唐代古文运动虽然至韩愈、柳宗元始获成功,但在韩、柳之前有一个很长的酝酿过程。骈文作为文章体裁的一种,本来无可非议。可是它扩及一切文字领域,便造成很大不便和一些弊端,因为它并不是能够适应一切文字场合的。因此陆续有一些人起来反对。

随着骈文的形式主义弊害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因而也不断有人出来加以反对。早在西魏文帝时,大臣苏绰就曾模仿《尚书》的诰命体制写过一篇替皇帝祭庙用的《大诰》,图以商、周的古奥文体取代骈体,但并未奏效。隋文帝时,曾下诏规定“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弃绝华绮”,还将“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付所司治罪”。当时的李谔上书隋文帝,对齐、梁以来“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的浮靡文风作了严厉的批判。但他们还未从根本上反对骈文的形式,因而也未能止住模陵弯骈文发展的势头。到了唐代,骈文依然盛行不衰。唐初魏征曾称梁以后的骈文“意浅而繁”,“文匿而采,词尚轻险”,是“亡国之音”(《隋书·文学传序》)。

“四杰”中的王勃、杨炯等人也提出了改革文风的要求,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曾指出当时的文坛“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并称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武则天时代的陈子昂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复古”革新的主张,他的着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作篇序》在理论上对古文运动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的论事书疏文章“疏朴近古”,盛唐萧颖士自称“凡所拟议,必希古文”。在创作实践上,陈子昂也是唐代第一个学西汉文辞的人。所以韩愈高度评价他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随着越来越高地反对浮靡文风的呼声,一场文学改革运动势在必行了。

然而积重难返。尽管浮靡文风一次次地受到冲击,尽管当时用散体文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一大批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但直到中唐时期,骈文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势力,顽固地占据着地盘。柳宗元曾描绘当时骈文四六为人所赞赏的情形道:“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奔走。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观者舞悦,夸谈雷吼。”(《乞巧文》) 由反对浮华轻艳的文风到明确唾弃骈体。虽势单力薄,缺乏成功的创作实践,不能动俗,却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必要的准备。直到韩愈、柳宗元出来倡导古文运动,才给了它致命的打击。

韩愈、柳宗元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了一番艰苦斗争的。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自述他写作古文为人所不容的情况道:“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旦闷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也记述了韩愈与“流俗”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遭遇:“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但经过这样激汪陵烈的交锋,形势终于出现了变化。韩愈的弟子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极其简要地概括了这场斗争的经过及结果:“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在韩、柳及其门人、追随者顽强斗争和不懈努力下,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和声势,终于在与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为了同长期盛行的骈文相对抗,韩、柳搬出了骈文兴起以前的先秦两汉散文传统作为武器。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主张取道应本之五经,为文应参以孟、荀、庄、老诸子和《榖梁传》、《国语》、《史记》等着作,实际上就是要求继承古代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借“复古”以行革新。称散文为“古文”,称这场革新为“古文运动”,正是打这里来的。

古文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文体的革新,它的目标,包括“道”和“文”两个方面。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第一点是文以载道。他提倡古文紧紧围绕复兴儒道,提出儒家的道统说,以继道统自居。他的提倡儒道既有严格维护封建等级压迫制度的一面,也有针对现实,解决现实矛盾的一面,如以大一统反对藩镇割据,以儒道排斥佛、道二教,解决二教的扩张加重了人民负担的问题等。因此他的古文理论首先是解决文与道的关系,文章与政治、世教的关系。道是目的,文是手段。第二点提出不平则鸣的主张,这为他的古文理论增添了活力,开拓了古文反映现实的领域,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战斗性。第三点提出作家的修养和文气说。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的根底,认为有养才能有“气”,有“气”才能恰当的运用语言。这是他的古文创作论,同时也进一步解决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第四点提出了新的散文标准。他举的旗帜是复先秦两汉散文之古,实质上是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吸收当代文法语言,创造出一种较通俗的富有表现力的中古散文。他的这种散文主张为中古文即唐宋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韩愈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理论。他主张“文者以明道”这与韩愈的文以载道在原则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过二人所言的“道”的具体内容并不全同。柳宗元由于思想上具有朴素唯物论倾向,政治上属于革新派,他所称的“道”也含有更为进步的内容。在历史发展观上,柳宗元认为历史的发展决定于历史客观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势”,而不决定于“圣之意”。即发展的根源在客观现实中,而不是在圣杰的头脑里。在社会的治乱观上,他认为社会安危在人而不在天,“受命不于天,于其人”,帝王的保持帝位,并非有什么天意,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所以他的“道”更强调济世拯溺,也就是解除人民疾苦,使社会安宁的意义。所以他说“道之及,及乎物而己矣”。要便道及物,即作用于社会与人民。他还明确提出“以生人为己任”。“生人”即“生民”指百姓。其次,与“文者以明道”相关,柳宗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必须“有益于世”,反对那种只“务采色、夸声音以为能”的无益之文。第三,在以内容为基础的前提下,重视艺术性。认为“言之不文则泥”,就是不能流行。又说言辞鄙野足以备于用,然而“阙其文采”,不足以耸动时人视听,使后学景仰,而达到“立言不朽",也是君子所不取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认识到“道”是通过“文”表达出来的,“文”是用来表达“道”的,这就涉及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对散文写作来说,也就是要求思想内容充实,言之有物,语言文辞自然并富有表现力,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不仅要从思想内容上扭转长期以来流行的华而不实的浮靡文风,而且要从语言形式上扭转越来越脱离口语的骈偶倾向。韩、柳等人都写了许多内容比较实在、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散文作品,实践了他们的理论主张。

韩愈、柳宗元在贞元、元和年间倡导古文,逐渐形成一支有相当势力的队伍,又有系统的明确的古文理论和成功的古文创作实践,遂打破了骈文的统治局面,使古文复兴于文坛。

韩愈的散文创作。他的文章众体兼备,每种体裁中都有佳篇。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论说文。他的论说文大都有现实的针对性,勇于提出一些大胆的见解,理直气壮。一般说来,文章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具有逻辑说理的力量。突出的如《原道》、《师说》等。这一类中还包括—种小品式的论说文,短小精悍,意趣横生,严肃的道理而出以巧言妙构。如《获麟解》、《杂说》等。它们本质上属于论说,就其文章表现形式说,也可以另立一类,即小品杂文。第二类是叙事文。这类文章继承了《史记》等记事的优良传统,善于选材,工于描写,能刻画出人物形象,还往往融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增强思想性和感人力量。突出的如《张中丞传后叙》。第三类是抒情文。这类文章往往善以琐事叙情,文笔朴实而楚楚动人。突出的如《祭十二郎文》。第四类是应用文,即书信赠序一类作品。这类作品往往写得很活,不拘一格,就人就事生发,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态度。如《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李愿归盘谷序》、《应科目时与人书》等。第五类出以谐谑的杂文。这类文章是继承东方朔《答客难》等恢谐幽默的文章体格,而自出机杼,以有趣的文笔发泄心中的牢骚怨怒。如《进学解》、《送穷文》、《毛颓传》等。

柳宗元的散文创作。第一类是论说文。他的论说文的主要特点是思理细密、论证有力而笔锋犀利。《封建论》可为代表。第二类是传记文。他的传记文明显的分为两种,一种是重在传述人物的事迹,如《段太尉逸事状》写段秀实制暴护民的卓异行为,《童区寄传》写少童的智勇故事。另一种是借为人物立传而发挥政理。所取的人物大都是市井与乡野的下层人民,但着眼点是这些人物的品格、技能与政理相通的部分,择其足以发挥治道之处落笔。如《梓人传》通过给指挥营造的梓人立传,发挥做宰相的原则,《种树郭橐驼传》通过为种树者立传发挥洽民的道理。第三类是寓言小品。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寓言甚多,但大都是文章中的个别组成部分。梯宗元继承了这一传统而加以发展,单独成篇,使之成为一种独立文体。他的寓言小品都是针对社会中某种现象构想成文,寓深刻的教训或讽刺意义,形象鲜明生动而富于战斗锋芒。突出的如《三戒》、《罴说》、《蝜蝂传》等。第四类是山水游记。代表作是“永州八记”。其特点之一,是能描绘出永州山水的奇景胜境,八篇游记所写之景各有其特异之处,不相雷同。特点之二,是在景观描写中渗透进诗人的身世之慨和高尚的情操,茅坤所谓“吐胸中之气”,这使他的山水游记流注入的感情,分外增加了动人的力量。

总之,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经过一场古文运动,文坛上就再也不会出现形式主义逆流了。实际上,韩柳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一般发展情况,大致有两种趋向:一是以李翱为代表的偏于阐道,反映现实的范围窄了,一是皇甫湜、孙樵等的“趋怪走奇”,使文章晦涩难晓,这都是不利于古文发展的。至晚唐,出现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光彩。五代至宋初,浮靡华艳的文风又一次泛滥,北宋真宗年间还出现了以杨亿、刘筠等人为代表的西昆派,“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http://..com/question/41362786.html

‘陆’ 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这个是从五方面来说唐朝的社会经济:
1.货币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䌷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唐朝的GDP在当时的世界为348亿美元,占世界GDP 比重:58%
2.户口
户口是封建王朝赋税基础。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户,3714万余口。到了开元盛世740年,户841.2871万,口4814.3609万。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口达5288.0488 万。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口1699.0386万,其中不课口1461.9587万。唐朝后期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数据难以信任。基本上在三、四百万户。
3.赋税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一贯=一缗),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4.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着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5.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柒’ 唐朝经济和宋朝经济有没有相似之处,区别在哪里

唐朝经济和宋朝经济当然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为主,在唐朝,虽然政治开明,文明生活,安家乐业,但是对于经济的管控还是相对较为严谨,我们都知道唐朝有开市政策,如果在还没有开市的时间点,就私自进行贸易买卖是属于违法行为的,虽然这时唐朝已经不再使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买卖,但是自由买卖还是不被官府所认可的,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才能进行买卖交易。虽然,唐朝的科技还不算是很发达,但是在农业方面还是有进步的方面。

唐朝经济相较于宋朝经济而言还是相对保守,很多的宫廷之物,还是由官家的机构进行生产,民间大多生产的都是生活必需品,产业性不够扩展和丰富,民间大多都接触不到宫廷之物,而宋朝经历了迁移国都之后,南北之间的交流更多,生产力更强,经济水平也更高,对于休闲享乐的要求更是不断的提高,由于需求多了,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宋朝的经济要相较于唐朝经济更加发达,更加多元化。


‘捌’ 唐朝最鼎盛的时候,综合国力到底有多强大

当时的唐朝的综合国力在世界水平中位居榜首。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在世界上也是顶呱呱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综合实力最强盛的朝代-唐朝。顶峰时期的唐朝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水平,和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同时拥有令他国羡慕的科技水平。

四、 经济水平第一

在中国历史相关记载中,唐朝在鼎盛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位于世界第一位,经济发桐罩展非常迅速,经济水平也是多方面的发展,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当时唐朝的税收高达上百万掼,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唐薯陵朝的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能力,在当时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交通向对于其他朝代比较便利,也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唐朝是一个繁华的朝代,鼎盛时期的唐朝更是现代人向往的社会发展状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和唐朝相提媲美的朝代很少,能够在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国土等多方面占有一定地位的朝代也只有唐朝一人,能够同时达到顶峰的朝代,也只有唐朝能够做到。

‘玖’ 唐朝的经济状况怎么样

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牧业的发展。①政府器重农田水利灌溉,在中央工部之下设置水部司,又设有事务机关读水数友监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发明了曲辕犁,筒车等灌溉工具也开始使用。③唐十分器重畜牧业,在京西北的草原地带建立了不少国营的牧场。

2、手工业。唐设立了不饥银同层次的政府机构治理门类众多的手工业,主要有工部之下的问工部司。手工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①纺织业-丝织品种类繁多,棉布产量增多;染色技术提高,发明了“绞缬”“夹缬”“蜡缬”三种染色方法。②陶瓷业发展到新水平。刑州白瓷,越州青瓷最为有名。唐三彩代表了唐陶瓷业的最高成就。③冶矿业和造船业也有薯肢槐显着发展,唐时远航印度和红海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3、商业的繁荣。①城市的发展,洛阳、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各国商旅云集。②市场的发展。从京都到地方均有市场治理机构,农村的集贸也有了发展,在当时成为草市、野市~

阅读全文

与唐朝寿州经济水平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说少吃盐是健康的 浏览:404
同等经济单挑哪个法师 浏览:782
最健康的布料有哪些 浏览:936
为什么男生在爱情中做减法 浏览:724
美女穿衣搭配什么外套 浏览:839
河东区幸福里属于哪个街 浏览:11
金钱换来爱情会怎么样 浏览:422
北海幸福苑多少钱一平方 浏览:838
合肥有哪些澡堂有美女 浏览:374
哪些故事中写到中国的传统习俗 浏览:855
复试农业经济考什么 浏览:207
健康肥宅水什么意思 浏览:709
婚姻如何管理的 浏览:626
和金牛男怎么才会幸福 浏览:275
幸福用车电话号码是多少 浏览:447
凤庆县城哪里有美女玩 浏览:340
婚姻幸福的人怎么样 浏览:676
爱情里什么叫爱 浏览:774
天道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浏览:38
健康之星怎么写简要事迹 浏览: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