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叫市场把控
市场把控,是指市场营销管理者经常检查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情况,看看计划与实际是否一致,如顷誉果不一致或没有完成计划,就要找出原因所在,并采取适当措施和正确行动,以保证市场营销计划的完成。
市场经济供求规律: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需求下败乎桐降,从而达到暂时的平衡。这正是所谓市场象“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经济活动。当然,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垄断的形成,公共品(基础设施建设,国防)的需求,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危机”的诞生就是佐证,于是乎出现了“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人们倾向于利用政府来宏观调控干预经济活动,从而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了财政政策察坦(税收,政府支出--如国家购买和转移支付等),货币政策(利息,汇率等金融手段)。所以,简单的阐述一种价格现象的原因往往是不够全面,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理解这个社会,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我们自己。
❷ 经济学家更喜欢用哪种方式来纠正市场失灵
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更喜欢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
(1)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
对反垄断法及其执行的进一步说明。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 对上述政策的进一步说明。
(2)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慎伍 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培孝迹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
公共物品供给量也可以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配并。
(3)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
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以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 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供参考。
❸ 第1章:微观经济学原理 - 经济学十大原理
家庭成员谁负债做饭、上班、打扫家务都有分工,社会也必须找到某种方法决定将要做哪些工作以及谁来做这些工作。社会需要一些人种粮食、做衣服、开发软件等,一旦社会分配了人们(以及土地、建筑物和机器)去做各种工作,它就必然需要将他们生产的物品与服务进行分配。社会必须决定谁吃鱼子酱、谁吃薯仔,它也必须决定谁将开法拉利而谁将坐公共汽车。
所以家庭、企业、社会、国家都需找到一种方法来配置资源,将资源放在合适的地方产生最大价值,使整个团体获得最大收益。教育体系是往企业、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都可以提供相应的专业技能,承担企业工作,有些工作内容比较基础得到的报酬少、有些工作需要较高技能得到的报酬丰富,通过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才完成,即可自动完成社会资源配置。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社会资源的管理尤为重要。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资源如何配置是由众多家庭和企业共同选择的,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做多少工作、购买什么、储蓄多少、如何把储蓄用于投资、人们如何相互影响,例如买者和卖者如何共同决定物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失业率、价格上升的速度等。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面对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就会让人进行权衡取舍,例如时间规划、资金配置。
社会还面临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平等是指将这些利益平均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效率是指如何将蛋糕做得越来越大,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原理二:机会成本 -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面临权衡取舍,决策者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
边际变动: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物品获得的收益,取决于一个人已经拥有多少这种物品,越稀有的物品边际收益越大
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物品付出的成本
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人愿意给钻石比水支付更高的钱,是因为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该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进行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
不应该只看到表面的竞争关系,还要看到潜在的合作关系。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20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大的变化之一,当时苏联施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由政府作为决策者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物品、生产多少、由谁生产,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
目前大部分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使用的是市场价经济,中央计划中的决策被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由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什么。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利己引导者他们的决策。
作为买者和卖者决策的结果,市场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
由于政府缺乏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和产品成本等关键信息,当政府组织价格根据供求状况自发调整时,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既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此强大,那为什么还需要政府呢?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我们对政府政策的适当作用于范围的认识。
原因之一是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魔力。也就是政府负责维持市场的安定和合法性,看不见的手负责调控市场运行,例如产权制度,保障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原因之二是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
当市场失灵时,市场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当发生外部性时,一个企业从中获利,但是却危害了周围人的福利,例如身体时,市场是无法起作用的。
当稀缺资源在面对市场势力时,单个人或公司不适当的影响了市场价格,发生了损失公共利益的现象。
在这两种情况下,需要政府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以提高经济效率。
看不见的手带来了有效率的产出,但是不能消除经济福利上巨大的不对称。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别。
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当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服务需要的工具以及获得最好的技术来提高生产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各国经济决策人会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目标之一。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
- 当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 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也会扩大经营,雇佣更多工人,生产更多物品与服务
- 雇佣更多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所以在整个经济范围内一种最终的权衡取舍是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活动无规律,经济周期是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对物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在短期中所经历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组合。
为了降低失业率,需要刺激总需求,激发企业的生产动力,雇佣更多的工人,扩大生产,但是会造成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升;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需要降低总需求,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生产动力,造成失业率上升;
预期通货膨胀率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相交。
先降低失业率的效果:增加货币供给,提高总需求,物价水平上升(A -> B),失业率降低,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当人们习惯了这种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也提高了预期通货膨胀;当预期通货膨胀提高时,工资和产品价格也会更高,导致菲利普斯曲线往右移动(B -> C),这时通货膨胀高于A点,但是失业水平和A点相同。即决策者只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长期中,更快的扩大总需求将引起更高的通货膨胀,而失业没有任何减少。
先降低通货膨胀的效果:减少货币供给,降低总需求,物价水平下降,引起失业增加(A -> B),这一点有较低的通货膨胀和较高的失业,当人们逐渐知道物价上升会较缓慢时,预期通货膨胀会下降,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也向左移动,经济从B点到C,此时的通货膨胀低于最初的A点,而失业又回到了自然失业率。因此一个国家如果想降低通货膨胀率,就必然要忍受一个高失业和低产量的时代。
更多详细介绍可见宏观经济学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❹ 市场经济是由什么调节政府对市场调节的手段有哪几种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市场机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严格的假说条件下才成立,而政府干预的完美无缺同样也仅仅与“理想的政府”相联系。也就是说,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失败的客观可能,关键是寻求经济及社会发展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最佳结合点,使得政府干预在匡正和纠补市场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政府失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市场失灵使政府的积极干预成为必要
西方发达国家及一批后发现代化国家市场经济的实际历程和政府职能的演化轨迹表明,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是经济利益的刺激性。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和自由竞争形成~种强劲的动力,它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市场决策的灵活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决策结构,对供求的变化能及时作出灵活有效的反应,较快地实现供需平衡,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决策的效率。三是市场信息的有效性。高效率的分配资源要求充分利用经济中的各种信息。而以价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结构能够使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获得简单、明晰、高效的信息,并能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此外,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还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败等。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光靠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完全摒弃政府干预的市场调节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因而必须借助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补市场失灵。
(-)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
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在粮食生产、牲畜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部门更会发生典型的“蛛网波动”。此外,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性选择在个别产业、个别市场中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但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却可能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如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作为理性的个人自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增加支出购买商品,而每个人的理性选择所产生的效果便是集体的非理性选择
――维持乃至加剧通货膨胀;同样,经济萧条时,也会因每个个体的理性选择――减少支出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维持乃至加剧经济萧条。再者,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这就需要政府运用计划,利用财政、货币、信贷、汇率、优惠、制裁等政策措施。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特别是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调节政策,适时改变市场运行的变量和参数,以减少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同时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若干重要领域进行投资来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总量平衡。
(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
因为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同时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些市场主体往往通过联合、合并、兼并的手段,形成对市场的垄断,从而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不能发挥自发而有效的调控功能,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即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也就成为纯粹的假设,因此垄断被视为市场经济的“阿基里斯之题”。这就需要政府充当公益人,对市场主体的竞争予以适当的引导、限制,如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价格管制、控制垄断程度等。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百年来的经验教训多有可供我们借鉴之处。这对市场秩序不健全、转轨中的经济体制还带有某些行政垄断痕迹的我国来说,政府对于促进市场发育和建立市场公平竞争程序负有更加重大的责任。这突出表现在政府应立足制度创新,尽快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的规范体系和政策框架,加颁行全国性的反垄断法(近期北京、上海等地已先后制定出一批地方性的反垄断法规)与已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相配套,防止可能发生的并遏止已经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垄断。
(三)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
所谓外在效应 (exter nality),按照经济学家贝格、费舍尔等人的看法,是指“单个的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直接地影响了他人的生产或消费,其过程不是通过市场”。也就是说,外在效应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消弱或消除,往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显然,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external-economies),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性(external diseconmies)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前者常见于经济生活中的“搭便车”(freeride)现象,即消费公共教育、公用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而不分担其成本,后者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来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司空见惯的随处抽烟等。这类外在效应和搭便车一般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通过意识形态信念和道德教育固然能够使之弱化,但作用毕竟有限。只有通过国家税收或补贴政策或行政管制如特定的排污标准及征收污染费以及在公共场所不准吸烟等规定,使外部效应内在化,最大限度地减轻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过程的外在效应,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四)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车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文化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外交、国防等。正是因为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它性和非对抗性特征,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的减少,于是只要有公共产品存在,大家都可以消费。这样一方面公共产品的供给固然需要成本,这种费用理应由受益者分摊,但
另一方面,“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策谁来得到它”,即公共产品的供给一经形成,就无法排斥不为其付费的消费者,于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前所述的经济外在世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搭便车者”。更严重的是.既然若此,人人都希望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其结果便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产品。而缺乏必要的公共产品,就不能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大大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就需要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组织和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并对其使用进行监管。
(五)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一般说来.市场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分配结构的均衡和公正。奉行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原则的市场分配机制却由于各地区、各部门(行业)、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人的自然禀赋、教养素质及其所处社会骤条件的不同,造成其收入水平的差别,产生事实上学的不平等,而竞争规律往往具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财富越来越集中的“马太效应”,导致收入在贫富之间、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此外,市场调节本身不能保障充分就业,而失业现象更加剧了贫富悬殊,这对经济持续增长是个极大的出协:少数巨富控制经济命脉;潜在的资金外流;众多的贫困者导致社会总消费的不足,从而市场难以发育等等。更严重的是,过度的贫富分化“不仅削弱了社会的内聚力,而且培养了不公正,因而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维系社会的政治纽带。民众……进而可能要求发生激烈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动”。经济比较落后、收入偏低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可能会造成民族矛盾的激化。
(六)市场不能自发界定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实现经济秩序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各种经济行为的方式及其目的的实现固然受到市场各种变量(原材料成本、价格、可用的劳动力、供求状况等)的支配,并且这些变量以其特有的规律(即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自发形成的市场运行规律,亦即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它通过主体的独立意志、自由选择、平等互利等一系列市场原则表现出来。)调整着他们的行为,自发地实现着某种程度的经济秩序;但是作为经济人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主体又总是在密切、广泛、复杂、细致的经济联系中进行竞争,产生利益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当事人自己以及市场本身否具备划分市场主体产权边界和利益界限的机制,更不具备化解冲突的能力。这就需要以社会公共权力为后盾的政府充当仲裁人,设定体现和保障市场原则的“游戏规划”,即以政策或法律的形式明晰界定和保护产权关系的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保证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再进一步地说,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残酷性容易诱发人们铤而走险,产生非法侵犯他人权益的犯罪行为,扰乱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对此,市场主体更是无能为力。只有政府运用国家暴力作后盾才能防止和打击
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如通过资格认定、行政许可等制度预防经济违法犯罪的发生,并严格依法查处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秩序及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此外,在制定适当的对外政策,争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开拓本国商品市场和吸引外资,保护本国总体的和长远的经济利益等方面,政府无疑也具有市场所无法承担的而又为现代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所必需的功能。
上述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和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让出了空间,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着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因此,“现代经济是市场和政府税收、支出和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
二、政府失灵又决定了政府干预必须适度、有效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的可能性,用林德布洛姆的话说就是政府‘识有粗大的拇指,而无其他手指”。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即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比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力.缺乏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对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投资不足,政策工具选择上失当,不能正确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等,结果也就不能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比如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公共设施超前过度;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预市场内部运行秩序,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那么,为什么政府干预会失灵呢?或者说,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是什么?
(一)政府干预的公正性并非必然。政府干预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它应该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化身对市场运行进行公正无私的调控,公共选择学派把政府官员视作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人”这一假设,固然有失之偏颇之处,但现实中的政府的确不总是那么高尚,政府机构谋求内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所谓“内在效应”(interalities)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金元”政治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在理论上不能完全排除政府机构的“内在效应”可能性,在实践中,少数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更时有发生。政府部门这种追求私利的“内在效应”必然极大地影响政府干预下的资源配置的优化,如同外在效应成为市场失灵的一个原因一样,“内在效应”则市政府失灵的一个重要根源。
(二)政府某些干预行为的效率较低。与市场机制不同,政府干预首先具有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性。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直接干预的领域往往是那些投资大、收益慢且少的公共产品,其供给一般是以非价格为特征的,即政府不能通过明确价格的交换从供给对象那里直接收取费用,而主要是依靠财政支出维持其生产和经营,很难计较其成本,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驱动。
其次,政府干预还具有垄断性。政府所处的“某些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例如国防、警察、消防、公路)的垄断供给者的地位”决定着只有政府才拥有从外部对市场的整体运行进行干预或调控的职能和权力。这种没有竞争的垄断极易使政府丧失对效率、效益的追求。最后,政府干预还需要具有高度的协调性。政府实施调控的组织体系是由政府众多机构或部门构成的,这些机构部门间的职权划分、协调配合、部门观点,都影响着调控体系的运转效率。
(三)政府干预易引发政府规模的膨胀。政府要承担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职能,包括组织公共产品的供给,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等等,自然需要履行这一职能的相应机构和人员。柏林大学教授阿道夫?瓦格纳早在19世纪就提出:政府就其本性而言,有一种天然的扩张倾向,特别是其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部门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大趋势,它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公共活动递增的瓦格纳定律”。政府的这种内在扩张性与社会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更相契合,极易导致政府干预职能扩展和强化及其机构和人员的增长,由此而造成越来越大的预算规模和财政赤字,成为政府干预的昂贵成本。
(四)政府干预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寻租是个人或团体为了争取自身经济利益而对政府决策或政府施加影响,以争取有利于自身的再分配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即不增加任何社会财富和福利),如企业通过合法特别是非法的形式向政府争取优惠特惠,通过寻求政府对现有干预政策的改变而获得政府特许或其他政治庇护,垄断性地使用某种市场紧缺物资等。在这种情况下,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极有可能“受非法提供的金钱或其他报酬引诱,做出有利于提供报酬的人从而损害公众和公众利益的行为”。可见寻租因政府干预成为可能(政府干预因此被称为“租之母腹”),又必然因这种干预的过度且缺乏规范和监督而成为现实。其主要危害在于“不仅使生产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率的动力消失,而且还极易导致整个经济的资源大量地耗费于寻租活动,并且通过贿赂和宗派活动增大经济中的交易费用。”从而成为政府干预失灵的一个重要根源。
(五)政府失灵还常源于政府决策的失误。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实际上是一个涉及面很广、错综复杂的决策过程(或者说是公共政策的制订和执行过程)。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充分可靠的信息为依据。但由于这种信息是在无数分散的个体行为者之间发生和传递,政府很难完全占有,加之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加了政府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处理的难度。此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并必然对市场经济的运作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正确的决策还需要决策者具备很高的素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必须基于对市场运行状况的准确判断,制定调控政策,采取必要手段,这在实践中是有相当难度的。即使判断准确,政策工具选择和搭配适当,于预力度也很难确定。而于预不足与干预过度,均会造成“政府失灵”。而现实中的政府官员很多并不具备上述决策素质和能力,这必然影响政府于预的效率和效果。
正因为政府的干预存在着上述缺陷,所以让政府干预成为替代市场的主导力量,其结果只能导致“政府失灵”,用“失灵的政府”去干预“失灵的市场”必然是败上加败,使失灵的市场进一步失灵。但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又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守夜人”似的“消极”政府同样无补于市场失灵,同样会造成政府失灵。因此,政府不干预或干预乏力与政府于预过度均在摒弃之列。现实而合理的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应是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来克服政府干预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二无机制最优组合,即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凸性组合”。为此,就需要政府从最大限度地消除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入手,针对政府失灵的两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如确定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双向重塑的总体思路;从理顺政府利益关系入手保证政府干预的公正、超脱;规范政府于预职能及行为;加强对政府调控行为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把竞争机制弓队政府调控的某些领域等),在克服和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更要防止和纠补政府失灵。 赞同0| 评论 检举 | 2011-1-16 17:31 热心网友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致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3)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回答完毕。
❺ 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市场,通常将市场划分为哪几种
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有寡头、垄断竞争和垄断。
1.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类型中,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
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
2.在西方也称寡头垄断,是指一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有少数几家大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寡头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厂商数量少,厂商相互依存,价格稳定,厂商进出不易。
在现实经济中,寡头垄断常见于重工业部门,如汽车,钢铁,造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飞机制造,航空运输等部门。
3.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组织形式,在这种市场中,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又具有垄断的因素。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
4.垄断市场,是一种与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的市场类型。垄断市场也叫做纯粹垄断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垄断一词出自于希腊语,意思是“一个销售者”,也就是指某一个人控制了一个产品的全部市场供给。因而,完全垄断市场,就是指只有唯一一个供给者的市场类型。
这些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就给我留言。
❻ 什么控制了我国医药市场
市场需求控制了我国医药市场。根据睁改经济学的原理,需求量大则产量也会增加。需求携庆决定了产量悉隐判。根据这个原理,市场需求控制了我国医药市场。
❼ 价格控制的两种类型是什么(经济学)
价格控制的两种类型:
1、最高价格。即规定商品或服务的最高价格。
2、最低价格。即规定商品或服务的最低价格。
控制价格是政府对市场上核简的商品或服务进行价格管制所形成的有行政约束力的价格水平。一般而言,价格因市场的供求关系而自动调节。当市场的这种价格自动调节机制遭到破坏,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严腔竖重偏离其价值,而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和经济体的整体利益,影响到公平和效率时,政府采取行政措施直接管制价格水平。
影响:
在市场上,产品的供求和价格随时都在自动调整。政府对价格实行管制,导致管制价格与改圆裤市场价格不一致,有可能破坏市场机制的功能。
管制价格存在的不良影响:1、资源使用不当 2、产品分配不公 3、产品质量变异 4、黑市交易盛行
❽ 根据经济学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说明四种市场类型的特点
1、完全竞争市场:在厂商数量上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数量有无数个,只要有居民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农产品市场。
2、垄断竞争市场:在厂商数量上垄断竞争市场厂商数量有很多,饮料、牙膏等等品牌非常多。在产品差异上这一市场类型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异,每个厂商生产的饮料、牙膏成分均有所不同。
3、寡头垄断市场:在厂商数量上这类市场只有几个,如通信行业只有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在进退难易程度上,由于这类市场被少数几个厂商所垄断,所以进出都有严格的限制,并非某个厂商想进来就可以随意进来。
4、完全垄断市场:在厂商数量上,只有唯一的厂商垄断整个行业,厂商数量是唯一的。在产品差异上,由于整个市场上只有一家生产该产品,所以在市场上是没有与其相竞争的产品的。
(8)经济学什么控制市场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划分市场结构的第一个标准是市场集中率,即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程度。如果一个市场上大企业的控制程度高,这个市场的垄断程度就高,反之,如果一个市场上没什么大企业,大企业的控制程度低,这个市场的竞争程度就高。
企业对市场程度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如果一个市场上企业数量少,而且每个企业规模都巨大,企业就可以通过产量来控制市场,市场上企业数量多而且每个企业规模又小,少数企业就难以控制一个市场。
❾ 政府如何控制市场
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森芦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此卖带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配岁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⒈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⒉调控的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⒊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有:
(1)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计划指导,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