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县域经济存在什么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什么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25 21:53:02

A. 如何利用自身优点服务于县级经济发展

参考: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岩空大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粗竖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亏和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B. 关于如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C. 贵州经济的发展和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贵州作为中国经济一个比较弱小的板块,来自外部区域的挑战、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凸显等多种因素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D. 湖南新宁县发展情况

一、新宁概况1、区位条件。新宁县位于湘西南边陲,东径110o28ˊ53"~111o8ˊ34",北纬26o13ˊ06"~26o55ˊ21"。县境总人口58.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2万人,县域总面积2812平方公里,俗称“八山半水份半田”。境内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日照充足,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2、境内物产丰富。森林资源:全县有林地面积273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490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3000万根,是全省三十个用材林基地县之一。草山资源,全县拥有草山草场98万亩,栽蓄量达65万黄牛单位,牛存栏达20多万头,有湖南养牛第一县之称。水果资源:新宁脐橙种植面积10万亩,是全国四大脐橙基地之一,列入湘南优质水果产业带。水利资源:新宁沟壑纵横,降水充沛,落差大,水能蕴藏量17.64万千瓦,是全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量超过10万千瓦的134个县之一,为全国第二批电气化建设重点县。3、劳动力优势明显。由于人均田土资源少,就业空间窄,富余劳动力数量多。新宁现有劳力36万人,剩余劳力达12万人,每年外出务工人数为10万人左右。4、旅游资源和生态优势显着。山川毓秀,自然风光旖旎,全县有近500处景点,尤为崀山风景区为最,崀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特色在国内独树一帜。二、县域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县域经济纵向看得到长足发展,综合县力明显增强,横向比相对滞后,与外界差距进一步拉大。2004年实现GDP20.2亿元,经济增长10.8%,从人均GDP看,2004年人均GDP为3448元。2003年在全省100个县综合县力排序中新宁排85位,主要经济指标如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排位相当滞后。2、县域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财政特困,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县域经济结构来看,存在两头(一、三产业)粗中间(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细小的格局,工业严重弱化。新宁第二产业仅占GDP20.2%,比全省低19.3个百分点。从财政状况看: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819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40元,处于全省倒数位置,可用财力约5000万元,财政总支出达到2.76亿元,全靠中央和省调度资金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3、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新宁县域经济发展。2004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9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近3.5亿元。但人均投资额低,2003年人均投资额只占全国的21.8%,全省的39.9%,投资严重不足,新宁落后面貌改观的步子缓慢。县级财政特困,根本拿不出什么钱来搞建设,再加之金融机构贷款萎缩,支持县域经济乏力,2004年存贷比为40.2%,比2003年还下降4.2个百分点,2004年存贷比这一指标比全市43.8%低3.6个百分点,比全省77.8%低37.6个百分点。三、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贫困山区县域经济要有更大作为,更大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发挥特色、优势互补、城镇带动、产业互补”的原则,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推动工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一)山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认识,把县域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和战略地位。要依靠自身力量,奋发图强,敢于走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树立市场、竞争、效益、风险、超前、创新六个意识,开拓进取,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局面、新举措。加快县域体制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在主攻非公有制经济和打造开放型经济的同时,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深化县、乡(镇)机构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探索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增收的长效机制。(二)山区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两大主题第一,要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核心是工业化。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发展工业上有一个跨越,并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摆脱县域经济的困难。第二,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以开放促招商引资、促外引内联、促改革发展。通过扩大开放,外引内联,把当地土地、劳力、资源及配套加工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民营经济的优势,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贫困山区发展县域经济要着力发展五种经济1、主攻民营经济。县域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大突破。贯彻“民有为主”的方针,构筑投入以民资为主、企业以民营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设施以民建为主的“四民经济”体系。2、打造开放经济。作为生产要素相对贫乏的地方,要重视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抓住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不断创新方式,采取多种办法,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品牌,加快发展县域开放型经济3、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扶持劳务中介组织,抓好农民技能培训,采取劳务订单等多种方式扩大劳务输出。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自主创业。4、壮大园区经济。工业园是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点,是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乡镇企业、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保护环境,延长产业链,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推动形成簇群经济和块状经济。5、发展配套经济。县域经济是以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查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产品,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四)山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发挥比较优势1、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实现产业的调整和转型,突出发展本地区有优势有特色和市场开发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近几年来新宁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崀山旅游、脐橙、南方红豆杉三大主导产业,把崀山旅游产业做成新宁最有潜力、最有希望的产业,把脐橙做成受益农民最多,促进农民整体增收的支柱产业,把红豆杉做成南方最大的红豆杉基地。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扩大优质资源的产出规模。要以现有的资源为基础,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和“一地一品”、“一地一业”的专业经营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专业户、专业组、专业村、专业乡(镇),增加专业生产基础的数量。同时,不断调优资源品种结构和质量,扩大优质资源的产出规模。新宁自2003年开始,以产业基地为示范,引导全县主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现农业局已建成了千亩高标准脐橙示范种植基地、千亩稻田改制示范基地,县畜牧局已建成千亩种畜示范基地,县林业局已建成千亩笋竹两用林示范种植基地,千亩红豆杉示范种植基地,县烟草局已建成千亩烤烟种植示范基地,县药材公司已建成千亩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有些加工用原材料急待大面积建设,如2005年初落户县工业园区的邵阳创兴中(高)密度纤维板,第一期工程设计生产能力年产5万吨,就需要10万吨的原材料,近两年原材料尚能供应。但我们如果从现在起不大面积植造速生丰产林、原材料就会严重不足。加快发展加工工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农产品加工具有极大的利润空间。一是要积极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农产品粗加工。我县部分脐橙种植大户和销售商联合成立的“崀山果业有限公司”,建成大小贮藏保鲜库3万平方米,日处理鲜果达6000吨。二是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扶植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规模工业,实现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细加工的转变。新宁引进长沙家家红公司兴建罐头食品公司,就地消化了大量的柑桔、脐橙,年生产量达3万吨。三是制定技术标准,实现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新宁已引进蔬果农药残留检测系统,建成了白沙“绿色”蔬果基地,严格了蔬果质量标准,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2、发挥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务工竞争力。加强学历教育,强化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加快发展劳务经济首先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从新宁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职业高中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挥县农民素质培训学校的龙头作用和乡镇农科教中心的网络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扩大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建立健全劳务管理服务机制,提高务工组织化程度。健全完善县、乡劳务输出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体系。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盲目性和风险性,降低劳务经济成本。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承包、子女就学教育管理、计划生育等后顾之忧,加强社会保障、政策倾斜、智力支撑和法律规范,在城镇要尽快把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按本人的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3、发挥政策优势,着力打造发展平台强化项目意识,积极争取国家的建设资金投入。抓紧引进和实施一批国家投资的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项目,借助外力改变贫困县的落后面貌。我县要充分利用列入湘西开发范围的大好契机,突出抓水、电、路、教育、卫生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努力争取国债投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改变贫困面貌。近两年来,新宁抓住进入省扶工作重点县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来抓,充分利用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投入,致力于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使全县41个重点项目村七成以上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4、发挥潜在优势,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强县战略之一,在“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路为纲、扩容提质”的原则下,坚持“市场运作、滚动开发”,构筑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三个层次梯级开发,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并举,以经营城镇来建设城镇、管理城镇、发展城镇,努力建设好城市化的乡村,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使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E. 县域经济的相关政策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县域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我市县域现状,着眼长远发展,我们认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工业的发展
实践已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域发展工业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实现个性特色,才能依托比较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2013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万个,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5户,占总数的0.2%。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存在着做大做强的巨大潜力。
1、加大对产业化优势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龙头企业集团。一是着力打造宝鸡乳业“航空母舰”。据专家预测,从2013年全国900多万吨产量看,今后乳制品还有400多万吨的发展空间。从优势企业规模较强的范例看,短短几年就跃居全国乳制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团,1997年新上17条国际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线,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仅液态奶年产量就突破25万吨,2002年产量将近翻了一番,带动了周围4万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银桥乳业集团带动了周边十多个县区,三十多个乡镇的1万多户农民致富,2001年投巨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这些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足见乳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乳业作为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正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拥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2户,占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关山”、“得力康”、“飞天”等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具备进军大市场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场中则争原料、抢市场,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才力。这种局面不彻底扭转,既不利于乳品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一方面瞄准液态奶的巨大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新上高标准的液态奶生产线,占据本地市场,并逐步向外扩张;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运作,使现有乳制品企业成为紧密型企业集团。在产品上,各个公司根据自身优势,主攻一两个拳头产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采取相同的操作规程和认证体系;在对外宣传上,由集团公司统一负责,使我市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二是重组以粮食产销一体化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我市东五县已形成了用于方便面生产的硬粒专用小麦基地,有多个方便面生产企业,并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优势。可以“熊毅武”、“世联面粉”为龙头,整合华丰,华祥、建忠等企业,利用规模优势,增强竞争力。三是以“恒兴”为龙头,整合华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产企业,使其成为带动我市果业发展的“巨舰”。
2、立足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我市的秦椒、蔬菜、畜产品、干杂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与之相关的有影响、有实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却很少。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势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尔羊、秦川肉牛为代表的肉类畜牧业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深加工企业的带动。因此,我市应从项目储备、媒体宣传、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尽快兴办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排头兵。
(二)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市县域已有的五个工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市、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础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新建一批工业园。我市现有的五个县域工业园分布于东五县,五个山区县还未形成明显的工业园。在山区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再新建一批工业园。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三)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域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县域工业中,乡镇工业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工业当年高增长时期的市场环境、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乡镇企业这一中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等。因此,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乡镇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二次创业,是振兴县域工业的关键所在。
1、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生产过剩,乡镇企业的低起点、小规模、高污染,技术落后、产权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显,必然导致乡企发展步入低谷。从深层分析,则是受制于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国企病”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因此,必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采用股份制、合作制、民营化等多种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乡镇企业尽快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小、弱、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是2005年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乡镇企业要想重振雄风,谋求更大发展,必须在资产重组上下功夫。小型企业要按照产品链,积极向大型企业靠扰,同行业之间也要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战略高度出发,广泛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与协作。食品、造纸、建材等都是我市乡镇企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潜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分工,敢于联合起来“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调整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乡镇企业普遍从“模仿”起家,没有核心技术,加之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二次创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重振乡镇企业雄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从自己企业的市场定位出发,立足实际,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选准消费群体,找准切入点,以此为目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彻底改变作坊式生产的现状,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相结合。同时要做好对员工的终身培训,锻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我市乡企能驾驭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市场竞争主体。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效益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因此,减少依靠土地的农民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转移农民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我市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2012年这种撤乡建镇,遍地开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实行优势城镇率先崛起,达到产业、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各类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的困境、社会保障支付的压力以及现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与农村的天然联系和较低的进入成本,使其成为离开土地农民的理想去处,从这一点来讲,其作用是大中城市无法替代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2002年,我市经撤乡并镇后建制镇的数量已达到96个,但小城镇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进行户籍改革,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小城镇的规模、功能做好科学规划和定位,重点抓好十个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打好基础。四是在山区县要把扶贫攻坚、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使部分农民一步进城。
2、依托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体系
伴随大城市建设,岐山、凤翔撤县设市和“一区七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拾遗经济”、“补缺经济”和“城郊经济”,大力引进大城市建设过程中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开展与大城市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和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生产,“借船出海”,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尽快成长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城市体系。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本身能否为进城农民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在未来发展中,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举措之一。我市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1.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说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各县县城及中心镇,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发展服务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服务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对技术和资本要求相对较低,与“三农”联接紧密等特点,同时在县域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县域的辣椒、畜产品、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业要打开国内外市场,也必须依赖流通业的发展。各县要根据本地实际,依托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加快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步伐,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1)培育几个区域性的综合批发市场,或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2)扩建、改造现有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3)营造品牌,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争创名牌,以此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同时要重视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各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跨区域的流通,抢占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为农户把握市场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21世纪以来,虽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农产品已出现市场饱和,进一步增加产量,市场已难以消化,加之入世后农产品的价格已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因此,简单地依靠增产、提价已难以实现农民增收。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仍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区域特色仍不明显,优势产业还不成熟。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这一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得以焕发生机。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优质、高效、绿色环保为前提,突出区位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苹果、弥猴桃、干杂果、蔬菜、中药材等拳头产品,扩大规模,连片开发,专业化种植,优化农产品的区域结构,形成山、川、塬特色鲜明,主业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实践证明,畜牧业是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在已有基础上,做大规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主攻畜牧业,进行无粮村、无粮镇试点;川、塬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调整粮经饲比例,提倡在高效农田种植优质饲草,大力发展以高产奶牛为主的舍饲养殖,培育养殖大户,以点带面,推动畜牧业的大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我市县域内有五个省级星火密集区,32个农科专家大院,又毗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一笔宝贵的科技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示范引导,不断扩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处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基础上。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兴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广泛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不断充实县域科技队伍实力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一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教育培训信息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广泛采集、加工国内外最新适用科技信息,研制开发新特优农林牧种子数据库,运用科技成果数据库,农林专家咨询系统等多媒体产品,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范体系。要依托专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典型的格局。同时要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方面的带头作用。三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引进推广农林牧新优品种、规模化设施养殖、农林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等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新技术。
2、构建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巩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技术渗透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中学招生,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加快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围绕结构调整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加大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以及中青年劳动力的科教知识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总之,要在不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吸纳新技术的能力。
3、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要在各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项目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科教推广体系为手段,统筹制定计划、安排项目、筹措资金、培训人才,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通过改革为发展增添动力,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发展注入活力。
一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县级政府统筹的能力,把职能从用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经济转变到用市场手段服务和调控经济上来,转变到营造经济发展的环境上来。三要加快农村金融特别是信用社的改革。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县级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流动性差,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须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时建立县级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形成新的投融资体制。
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发展 :县域经济论坛 县乡干部大本营县域经济是县域频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县域频道是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隆重推出的一个品牌频道,频道主旨是借助中国产业信息网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以互联网为平台,为中国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县域频道以宣传报道县域经济发展为关注点,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报道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讴歌小康社会建设成就,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分析及资讯传播。
县域频道具有雄厚的新闻资源、良好的政府资源、扎实的技术资源,同时作为国家级网络新闻媒体,具有客观真实性、媒体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县域频道所开办的栏目有今日要闻、图片新闻、热点视频、政策法规、记者调查、纪实专访、聚焦三农、县域论坛、工业园区、乡镇经济、企业风采、魅力城乡、县域旅游、名优产品、招商引资等,一网打开,有关县域发展的各种信息应有尽有。
县域频道拥有强大的编辑和记者队伍,既有在各大新闻媒体工作多年的老记者和老编辑,也有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同时县域频道还和各地宣传部门广泛合作,扩大和增加县域频道的新闻和信息来源。此外,县域频道拥有灯光系统和音响设备一流的演播厅,演播厅内可容纳50人,精致大气,具备先进的无线宽带上网设施,适合各种类型网上直播。
县域频道在审批后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试运营,在试运营阶段成功地完成了改版。在中国报协和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县域频道定于十月正式启动开通。扬帆起航正当时,县域频道将在对中国地方产业经济的报道上一领风骚。
2013年比较专业的论坛有:县域经济论坛 县乡干部大本营

F. 县域经济迅速崛起的奥秘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断言,以县际竞争为代表的地区间竞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并称这个制度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增长效率的制度。

到了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新一期《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根据报告,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0%的GDP。

在100个中国县域经济的代表中,江苏、浙江、山东这三个省份可以用“霸榜”来形容,三个省份的百强县数量分别为25、18、15个,占据百强县多数席位,而多数中西部、东北地区的省份无缘县域百强。

总体而言,百强县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县域的比较优势

不论是国家还是地区,想要发展好当地的经济,发挥比较优势可能是最关键的一环。中国县域经济,长久以来十分依赖两个因素:一是微观层面的经济活跃程度,二是中观层面的产业集聚。

在县域经济中,经济活跃程度和产业集聚,都是由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所支撑的。90年代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在进行。到如今,不断的合并重组使得全国范围内几乎已经没有中小型的国有企业,而那些大型国有企业由于体量巨大,很难以县城作为他们的总部,都已经搬到了更大层级的城市或都市圈中了。

因此可以说,中国县域经济的竞争,更多的是民营企业的竞争。这也是百强县中,江浙、山东等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原因,因为当地民营企业的优势被放大了。

相比而言,北方、西部地区之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支撑经济发展,国企改革后也没能有效培育起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另外,经济活跃程度还反映在县域之间的竞争上,这也是张五常教授的观点。具体而言,各个县通过比拼招商引资、土地利用、发展工业和制造业,既解决了地方就业问题,又带来经济增长。

他认为,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县级政府与上级政府是承包关系,县级政府与域内企业也是承包关系。域内企业给县政府、县政府给上级政府都要“交租”,这个租,按照张五常的观点,就是增值税。

企业给县政府交增值税,县政府大概留存四分之一,剩下的要交给上级政府。这种“承包制”极大地激发了县政府的竞争欲望,客观上带来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各地之间在竞争中的“多赢”。

在当时,包括压低当地资产价格(地价)、给企业补贴、极具县域特色的快速行政审批等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都带来了经济活力。

集聚经济,至少可以有三个方面的“加成”:(1)劳动力市场共享;(2)中间投入品共享(即水平分工);(3)知识和创意溢出。区域经济学将这三种效应称为专业化经济(或称为马歇尔外部性,因为这种集聚经济是现代经济学开山鼻祖马歇尔最早总结出来的),因为这三种效应都是来自同一种产业内部的集聚。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外贸领域快速扩张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因为海运的成本更低,更靠近港口的一部分东南沿海地区得到了比中西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的发达河道可以容纳那些停在海港的巨型轮船(实际上对于万吨巨轮来说,南京的江面及其下游的长江,与大海并没有什么区别),沿岸的城市就可以凭借低运输成本获得贸易发展优势。

在此背景下,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和宁波等城市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这些城市周边的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形成了较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产业链集群,从而带来了规模和效率的双重改进。

在江苏和浙江这两个省的经济强县中,到处可见这样的街道:一整条街上所有的企业都在生产同一种灯泡,而隔壁的另一条街则都在生产与这种灯泡配套的灯罩。这种极致的产业集聚和纵向分工是很难在全国甚至全球其他地区看到的。

县域经济的瓶颈

活跃的经济活动、专业化和分工协同,使得县域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但从长期看,县域经济能否继续发挥快速引擎的作用,还存在不确定性,原因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以下三个瓶颈。

一是公地悲剧。县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这里,我们不讨论县政府是否可以完全当成公司那样进行互相间的竞争,而是单纯看这种竞争是否会带来所谓的“市场失灵”?

县域竞争促使各个县市发展出各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形成了从生产到消费、从农业到工业、服务业同时发展的全面经济。但想要在县域之间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又必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这种矛盾使得县域经济发展陷入纠结之中。

另外,各个县之间恶性竞争、区域基础设施缺乏协调,经济资源难以配置,又互相设置行政壁垒造成市场分割,都对总体经济效率形成掣肘,反过来侵蚀每个县的发展空间。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公地悲剧”。

二是集聚经济受限。集聚经济,除了上文提到的专业化经济以外,还有一项重要效应,就是所谓的城市化经济(或称雅各布斯外部性,因为这种效应是美国城市学家雅各布斯最早发现的)。

绝大多数百强县的发展依然依靠工业和投资

这种效应源自城市规模和产业的多样化。首先是当地的经济规模可能不大,无法提供足够广阔的市场需求,没有这些需求,金融、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很难得到发展,同时产业集聚意味着产业高度专业化,多样化不足。同时, 科技 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等方面,存在难以跨过省、市、县等级行政边界的问题,长此以往就造成了 科技 创新不足,进而造成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结构的路径依赖。从百强县的发展情况看,绝大多数百强县的发展依然依靠工业和投资,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百强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增速都远超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发达省份。

这一方面是由于路径依赖,当前这些地区依然能够依靠工业集聚获得区域间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避免出现美国底特律等城市那样的局面。事实上,昆山等地区的制造业集聚由于人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其优势已经逐渐被侵蚀,引人担忧。

县域经济的前途

同时面临比较优势和发展瓶颈,县域经济的前途如何?可以说,若不转型,比较优势可能受限制,同时瓶颈可能被放大。问题是该如何转型?

在城市化和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中的劳动力、资金等资源会持续被城市地区吸引而离开当地。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百强县的人口增长开始放缓,个别县市已经沦为人口流出地。人走了,县域经济赖以生存的经济活跃度有可能会下降,产业集聚效应也可能会被削弱。

人走了,还有补救措施。此时,就更需要县域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挖掘新动能。而且,县域经济本应比城市更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也更应该与当地的地理区位、 历史 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我们看到,当前浙江的一些县市正在积极利用互联网、电商等新技术和新业态重新发展特色产业,例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互联网化、东阳市的横店影视 旅游 一体化等。然而,这种转型,艰辛难免。

面临“公地悲剧”和“集聚经济受限”这两大瓶颈,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发展似乎是唯一的办法。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县似乎都有变成县级市的动力,因为这意味着行政权力更高、获得的政策更多,但也有不少县不愿意改变,背后是对财政不独立、资源配置权力减少的担忧。20世纪90年代,县域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波撤县设市潮。截至1998年底,中国县级市数量达437个,其中近350个为县改市。近年来,这种潮流有所减弱,但并未停止,2009年——2019年,全国共141个县被撤销,同期增加110个市辖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域经济面临更多的“身份纠结”: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对服务业的需求将持续扩张,这种工业向服务业的过渡便是城市化的过程。当县域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得自身摇身变成城市,重点发展服务业,此时便再无所谓“县域经济”;而想要维持县域经济原来的那些活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坚守工业制造业,但这一方面与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普遍规律相悖,又可能因为新的竞争者的出现而走向没落。

对于未来,上述困境将继续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到底该坚守县域经济的优势,还是向城市靠拢?这个问题将会一直拷问着中国的每个县。(作者系苏宁金融研究院专家)

《中国周刊》2020年9期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全国发行,每月5号出版。

邮发代号2-11 。

阅读全文

与县域经济存在什么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无路可退是什么歌 浏览:160
观看美女的软件有什么 浏览:930
如何计算一次性经济补偿 浏览:919
嘉兴南湖学院的经济学类怎么样 浏览:404
幸福林带在西安什么地方 浏览:991
事业编笔试到面试要多少天 浏览:936
什么游戏可以拍故事 浏览:629
鬼故事是怎么讲的 浏览:468
婚姻之外爱上了一个人怎么办 浏览:555
和美女舌吻是什么味道 浏览:213
编导写故事用的报刊杂志有哪些 浏览:969
住宅如何布置更保平安健康 浏览:7
魁拔世界都有哪些感情故事 浏览:400
拿健康证要什么照片 浏览:133
家庭婚姻到底给了女人什么 浏览:124
美女黑色长裤搭配什么鞋子 浏览:969
爱情海写过什么诗 浏览:780
你觉得爱情里最美好的瞬间是什么 浏览:159
事业单位编制怎么考调 浏览:557
你还知道长征的哪些故事 浏览: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