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法律分析:
1.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给企业松绑,简政放权、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从城市开始的、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使企业成为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扩权试点: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试行经济责任制,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所有制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法律依据:《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㈡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功了吗
事业,开创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以城市为弊洞庆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显着加快,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农村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新路子。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象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使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1984年,我国农业在连年丰收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超过八千亿斤,棉花超过一亿二颤孝千万担,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粮食近八百斤,棉花十多斤,每个农民的平均纯收入达到三百五十五元,基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温饱问题,为农民开辟了治穷致富的广阔道路。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既为城市改革积累了经验,也为加快城市改革的步伐创造了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试验和探索中不断前进。从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通过实行经济责任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改组联合,改革商品流通体制,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在计划、财政、物价、信贷、工资、物资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改革科教体制,实行市领导县和对外开放等多方面的试验和探索,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和重要经验,为进行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特别是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城市改革的步伐,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4年10月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次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和基本政策。这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逐步全面展开的新时期,使城市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1984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超过七千亿元,比上年增长14%,国家财政收入增长12%,国民收入增长12%,实租握现了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协调发展。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开始突破过去僵化和封闭的旧模式,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固定观念,摆脱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路子,走上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路子,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㈢ 1979年后中国城市经济体系改革表现
【来自网络】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承包给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从1982年开始,取消了原来的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政权机构。同时,国家从1979年开始连续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从1985年起,国家取消了过去实行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把农业税由过去的实物税改为现金税,基本上确立了国家与农民实行等价交换的关系。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1978年夏,四川省率先进行6个企业扩权试点,1982年扩大到全国6000多个企业。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自1984~1987年,国务院为增强企业活力,逐步深化企业改革,先后发布了13个文件,作出了给企业扩权的97条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继给企业下放了一些权力,使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通过1979~1986年的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已由80%下降到68.7%,集体工业由20%上升到29.2%,个体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已发展到2.1%。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要是:①搞活消费品市场。通过对商业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减少流转环节的改革,改变了过去消费品统购包销的制度。②建立生产资料市场③发展资金市场。④在一些大中城市进行开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试点。⑤改革价格体系。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资制度从1983年开始,实行了企业两步利改税和产品税、增值税。到1986年,国营企业留利比改革前增加了4倍。从1987年开始,又将折旧和大修理基金全部留归企业,增加了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1987年,地方财政收入已占国家预算的49%,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在调整国家和企业、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的同时,还改革了工资制度,以调整国家、企业与干部、职工的分配关系。从1985年7月起,对国家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新的结构工资制度,将企业原有的300多种工资标准简化为3类产业5个工资标准,普遍给企业职工实行了升级和套级。1987年又实行了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内,由企业自主决定内部工资和奖金分配的法,进一步落实了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从1980年开始,先后在全国72个大中城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对9个城市实行了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在16个中等城市和哈尔滨市进行城市政府机构改革试点,在5个城市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在17个大中城市进行住宅商品化试点,并在全国1/3的地区实行了市带县的新体制。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方面,到1987年上半年,全国已建立了3.2万个新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组建了100多个大型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形成了49个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出现了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如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西南五省区六方经济协调组织等。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从1979年7月开始,对福建、广东两省实行灵活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外开放。1980年,陆续兴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见中国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兴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见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随后又逐步开放山东和辽东两个半岛。到1987年初,在中国大陆已兴了7700多个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国还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兴了270多个合资或独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已达到700多亿美元。深化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为前提,实现国家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的转变,把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商品经济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最终实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长远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推动作用,使国民经济摆脱单一发展模式,在多种混合模式下快速发展,适应时代经济发展潮流,为中国的崛起奠定基础。
㈣ 什么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之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之路: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获得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这几年探索的实践和理亏银论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回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地指出要继销悄宴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作用须知
1、从本质上讲,解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不改变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到市场经济,这是经济规律所客观要求的。
3、推动了经济的持运培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5、提高了综合国力。
6、扩大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