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经济发展需要哪些动力

经济发展需要哪些动力

发布时间:2023-03-21 19:51:46

经济发展主要靠什么

农村政策要长久不变
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杜润生
我已经95岁了,超过了三个30年。看到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成就,我感到很高兴。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
农村政策要长久不变,但这还不够。要在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合理流动,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权益不被基层政府侵害。
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让农民富起来,关键还在于城市化,把更多农民变成市民。经验证明,城市化率上不去,农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
如今,农民已经有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加上市场交易自由,接下来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要跟上。
宏观调控须跟上市场化进程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
30年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了中国经济蓬勃地向前发展。
当然,市场经济目前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说资源要素市场,资本金融市场等等需要发展到位。但是,也有因为经验不成熟,犯了过度市场化的毛病,不该市场化的部分都搞市场化,带来不良的后果。
市场经济在发挥激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本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在总量平衡上、在资源环境保护上、在社会公平分配等问题上,会引发种种负面效果。国家的宏观调控一定要跟上市场化的进程。
这些年,我们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们在短期的宏观计划调控上先后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功经验,但是国家计划对于短期和长期的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明显减弱。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大重新提出要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计划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它再次提醒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有计划的。但这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旧体制、传统体制当中去。
我们要重视计划在市场当中的调控作用,使计划与市场这个老大难的、世界性的、多年的问题,在改革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结合。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
最近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政府干预又热门起来了,美国采取了救市举措,欧洲也采取了措施。这说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会有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加强市场监管。本来,市场监管就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搞市场经济必须要监管市场。
但是不能说因为发生了金融危机,美国现在也采取措施救市了,就认为,现在美国也搞“社会主义”了,市场经济不行了。不能这样判断。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个结论来之不易,我们付出过代价。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发展到开放的社会,从贫穷、落后的社会步入到小康社会,这三个伟大转变既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成果。30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现在的第四位;我们的财政收入原来是1000多亿元人民币,现在将近到6万亿元人民币了;外汇储备原来很少很少,现在到了1.9万亿美元了!为什么现在国际社会也重视中国,在金融危机当中希望中国发挥作用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实力增强了。
从30年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不能随意否定,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证明了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动摇,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面临调整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王洛林
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就是针对改革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提出今天应该抓什么改革。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这就应该与对形势的判断结合起来考虑。
当前,国外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在国内,即使没有发生金融危机,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着不得不转变的情况。所以,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当前都是一个转折点。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华尔街将不再是原来的华尔街,美国的经济会和以前不同,整个世界的经济也会和以前不同。这种变化将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个冲击主要还不是说我国的金融机构买了一些房地美、房利美的债券,或者说我们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是美国原有的那样一种债务帝国的发展模式将不能够持续下去。而中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因此也不能延续下去。这对我们的冲击才是最大的。
历史上每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后,都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政治、经济倒退,一种是进一步向前走。那么,当前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自己能不能从这次危机以及其冲击中接受正确的教训,接受一些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的教训,这样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才更加有意义。
回答不易,望采纳。云掌财经也有相关介绍,你可以来看看哦

❷ 什么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直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国家的一切发展成就,都与创新紧密联系,创新能力愈发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所在。

注重原始创新,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领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

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游迟耐常人思路的见解为指导,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新的事物,并获得有益效果的神春行为。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人应该有的素质。

科旦灶技的进步在于创新,只有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个人才会不断进步,社会才会不断发展,国家才会不断强大。创新本身需要一个生态体系,如果有一个大的生态体系来支持创新,那么将会带动一大批创新项目,也会带动一系列的经济发展。

❸ 什么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主要动力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科技创新而且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中国重要作用,从某些意义上来讲,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崛起都是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的,因此更应该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综合国力,这才是经济快速崛起的根本,要从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思考问题。

3,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来源于好的政策,政策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其实不得不说,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经济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因素制约,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好的政策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新时期国家更应该增大科技创新投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为经济实现下一个新增长创造源动力。

其实对我们来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政策,良好的国内外形势,才是维系经济良性发展的根本。

❹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根本动力是什么

经济社会发展的

1、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

2、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

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达到经济量的增长。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4)经济发展需要哪些动力扩展阅读: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❺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求解

经济社会发展的:

1、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

2、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

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达到经盯蔽济量的增长。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棚余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5)经济发展需要哪些动力扩展阅读:

关于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首先,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具有相对的历史合理性。众所周知,1978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这种收入分配制度在实践上中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等违背按劳分配原则的后果。

1978年以后的改革正是要纠正这种不合理现象。纠正的结果自然是刺激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由此,增长原点上的差距小本来就不合理,链则滚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合理性”。而在30年当中收入差距的扩大,某种意义上是对市场经济意义上的收入差距合理性的回归。

仅仅以某个系数或指数的历史比较,是无法说清楚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合理与否的。借用一种市场经济理论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差距同样也存在着一个“自然率”。高于或低于这个自然率应当属于不合理。

❻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请比较具体的回答 !!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的货币化、商品化改革为契机,中国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开始从以吃穿用为主的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转变。199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83万平方米,到2005年,就达到558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4%。2000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608万辆,汽车销售量208.9万辆,其中轿车61.2万辆;到2006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4985万辆,汽车销售720万辆,其中轿车销售380万辆;分别增长了2倍、2.4倍和5.2倍。2000年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2006年达到63部/百人。固定电话和移 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67亿户和4.61亿户。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房地产业、汽车业高速发谨滚展,带动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原材料工祥改余业向上传导到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促进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瓶颈制约不断缓解。与2000年相比,到2006年底,原煤、水泥产量增长约1倍,粗钢产量增长2.3倍,达到4.2亿吨,发电装机容量6.2亿千瓦,一年新增装机容量1.1亿千瓦。高速公路里程超过4万公里。

第二,户籍限制放松,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历经30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率只提高7.3个百分点(17.9%),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20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到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3%,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4.1亿增加到5.6亿。年均增加2143万人。以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为特征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间的铁路、公路建设,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社会投资;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国际化进程加快,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1年至2006年,六年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435亿美元,累计出口33542亿美元,进口2964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8240亿美元,进口11962亿美元,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54%和40%。贸易顺差3900亿美元。外商投资进入,一方面增加了中国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竞争力,提高了中国各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促进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刺激了经歼迟济增长。


第四,改革不断深化,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首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国有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宪法对产权的保护及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物权法的出台,使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法律保障。近几年,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使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其次,银行体系改革步伐加快,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着下降,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内控能力增强,银行为经济服务的能力大为提高。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化解,直接融资占比提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最后,政府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利率、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汇率、税收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保证了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三)

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很不平衡。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概括起来,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

第一,国内市场广阔,需求空间很大。中国的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距,缩小这种差距就能产生巨大的需求。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26平方米,居民家用轿车只有10辆/1000人左右。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假定未来15年,人口年均增加750万,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到2020年,人口总量14.2亿,城市化率达到55%,则届时城市人口达到7.8亿,比2005年增加2.2亿,仅这部分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对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和相关产业产生的巨大需求就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在较长时间保持较高速增长。

第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素质在不断提高。新成长和不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生力军,使中国的要素成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不会明显降低竞争力。而且随着教育、医疗的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会进一步提高。

第三,中国有高储蓄的文化与传统。长期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率超过40%,今后即使有所降低,也不会低于30%,以30%的投资率足以支撑7%~8%的经济增长,如果投资效率提高,甚至可以高于这一增速。

第四,中国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加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居民、企业在经济事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会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会增强,政府职能转变也将改善对经济的调控,所有这些都将释放出新的活力,促进社会与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从外部环境看,总体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提高,资本流动加快,产业转移加快,技术辐射加快,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当然,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不少。

一是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大,而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耕地总量已降到18.3亿亩,人均只有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石油、铁矿石、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8%、45%和26%。另一方面,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以投资拉动、外需拉动为主,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以高物质资源消耗为主,而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矛盾突出,造成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较重。2006年,万元GDP能耗1.21吨标煤,只下降1.23%,没有完成4%的约束性目标,二氧化硫排放2594万吨,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1431万吨,增长1.2%,都没有完成下降2%的规划目标。今后如何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将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是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的长期压力。我国既要坚持现行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又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挑战和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并在三者之间求得协调和平衡。在技术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为持续增加的社会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为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提供必须的社会保障,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发展难题。

第三,必须防止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已经进城的务工人员变为稳定的城市居民,为他们提供必须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条件等。同时,要解决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的生计,避免产生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必须扭转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防止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缩小这三方面的差距,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

第四,内外经济失衡的问题既影响中国经济当前的稳定,也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增强,风险增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大,贸易依存度提高,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增加,对外部的资源依赖增强,面临外部冲击的风险增大,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据此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包括:(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继续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改革户籍管理,消除人口流动障碍;加快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试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等。(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继续鼓励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鼓励企业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5)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6)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全民素质,改进收入分配,确保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只要我们抓住战略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❼ 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

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6.9%,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7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说,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优化,发展动能正在有序转换,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延续目前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双中高”发展。

“这一成绩好于预期,来之不易。”严鹏程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四方面:

一是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比投资高30.7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引领作用日渐凸显,新动能加快成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逐步释放,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随着去产能推进,一大批僵尸企业逐步退出,为行业内其他优质企业发展腾出空间,不仅优化了行业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而且推动行业供求结构好转,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预期明显改善。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有效激发了微观主体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91万户,同比增长11.1%。

今年上半年,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下降45.8%。严鹏程说,其中既有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因素,也有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企业在国内投资信心增强的原因;既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企业对外投资更加审慎的影响,也与去年底开始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有关。

“我们支持国内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按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项目,尤其支持企业投资和经营‘一带一路’建设及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严鹏程说,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❽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腊简团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供给看,体现为产业体系轮橘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企业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咐空体现为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级化的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需求还能够引领供给体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供给体系创新和结构变革又不断唤起和催生新的需求。

❾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有以下三方面:

1、改革开放。中国30多年快速发展的经验证明,只要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就会持续前行。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使更多的人力、人才资源能在市场空间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2、于调整结构。这是经济转型的关键。要积极发展新经济,大力培育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形成发展的“双引擎”。在推进过程中,去产能是做减法,重点是做好煤炭、钢铁等困难行业的去产能。另一方面,要做加法。

3、改善民生。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反之,民生改善带来的就业 增加也会促进消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正所谓民生倒逼发展,发展检验改革。

与经济发展需要哪些动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经济有多少钱 浏览:332
爱情最怕什么事 浏览:958
江南春故事怎么写 浏览:585
知足少欲便得幸福是什么意思 浏览:455
婚姻中有哪些行为可以要求赔偿 浏览:460
婚姻的天平是什么意思 浏览:622
忍者婚姻不分怎么化解 浏览:478
四川宁南幸福茶多少钱一盒 浏览:874
二十四孝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什么 浏览:902
弹幕爱情公寓怎么玩 浏览:40
佛山健康证去哪里做 浏览:246
什么样婚姻是破碎的 浏览:236
社会事业局由哪些部门组成 浏览:199
薛城经济学院搬到哪里 浏览:992
夸我幸福浪漫怎么回复 浏览:402
健康管理学需要什么教材 浏览:377
健康养生馆用什么方式招人的 浏览:820
付雅洁的故事怎么写的 浏览:135
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哪些 浏览:836
用英语表示有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 浏览: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