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罗洞屯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罗洞屯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21 06:16:56

① 急!!!西游记第五十二回的梗概

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山白几洞,如来暗示主人公

悟空偷得金箍棒后,与那妖怪战经三个时辰,不分胜败,那妖逃入洞中,拿回诸神被套去的兵器,但又被那妖用圈子套走。

悟空上西天找如来佛祖,如来佛祖遣十八尊罗汉带宝贝金丹砂来战,但金丹砂也被那妖的圈子套去。

二罗汉说如来曾示意悟空去找太上老君,悟空请来太上老君,老君用芭蕉扇扇出那妖本相,原来是老君坐骑青牛,其圈为老君的金刚琢。

(1)罗洞屯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扩展阅读

本章回的人物介绍

1、孙悟空

孙悟空是中国着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着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后经千山万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搭销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生气返回花果山,并战胜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并在天庭建齐天大圣府,奉旨管理蟠桃园。

因醉酒搅乱王母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躯,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

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如来舍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时更名两界山)下五百余年悔过自新。

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2、独角兕大王

独角兕大王本是太上老君坐骑青牛,趁着牛童儿瞌睡之际,偷走老君的宝贝金钢琢下界到金兜山金兜洞。独角兕大王使用一根丈二长的钢枪,又仗着太上老君的宝物金钢琢,用计捉住唐僧、八戒和沙僧,套住孙悟空的金箍棒,将他打败。

悟空只好到天宫搬来了托塔天王父子,独角兕大王着实厉害,把哪咤的六件兵器统统套住收走,又打败前来助阵的火德星君率领的众火神,天兵天将和如纤让来的十八罗汉都战胜不毁枝局了。

多亏如来佛祖暗示孙悟空,请来了太上老君,使妖怪现出青牛本相,老君跨上牛背,悟空等率众打入洞中,杀死小妖。

② 德宏州梁河县消费水平,哪个地方最好,主要产业是什么城市建设怎么样

那我就照葫芦画瓢的告诉你了:

梁河县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西南端、高黎贡山西麓坡阶地中的峡谷地带,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北部,东经98°06′-98°31′、北纬24°31′-24°58′。东北与腾冲县接壤,东南与龙陵县交界,南与潞西市、陇川县毗邻,西与盈江县为邻。县境南北纵距49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国土面积1159平方公里。县城遮岛镇距省会昆明742公里,距州府芒市,经潞盈路122公里,经腾龙线160公里。全县辖7乡(含2个阿昌族乡)、3镇,63个村民委员会、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傣、阿昌、景颇、德昂、僳僳、佤、汉等民族。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15.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7万人,占总人口的89.4%,少数民族人口5.19万人,占总人口的32.77%。
2004年末,梁河县总户数38006户,总人口16.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9万人,非农业人口1.7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8.3人。有少数民族人口5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05%,其中傣族35120人,占21.9%;阿昌族12577人,占7.84%;景颇族1727人,占1.07%;德昂族775人,占0.48%;僳僳族1193人,占0.74%;佤族743人,占0.46%;其他少数民族865人,占0.53%。
县人民政府驻遮岛镇,邮编:679200。代码:533122。区号:0692。拼音:Lianghe xian。
梁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1℃;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0.9℃。1957年至2004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403.8毫米

梁河属半山半坝县。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江和萝卜坝河,较大的坝子是遮岛坝、萝卜坝和勐养坝。境内地势由南向北渐低,最高点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瘌痢山顶,最低点是南部海拔860米的勐养乡老芒东。梁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多年年均气温18.3℃,年均日照时数2385.5小时,年均降雨量1396.2毫米,不仅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长,而且天然资源丰富。有蓄积丰厚的思茅松用材林,有药材类、芳香类、竹类等野生经济植物55科、101属、400多种,有锡、铁、硫、煤、铝、锌、铀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锡和煤的储量较大,有龙窝寨、热水塘等17处地热温泉,极具开发潜力

梁河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是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由于社会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梁河各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十分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坝区傣族还处于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阶段,山区少数民族经济仍从属领主经济,景颇族还保持着较多的原始公社特点,只有汉族地区基本属于地主经济并兼有一点小规模的工商业,因而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加之土司、地主、粮商的剥削垄断和匪患横行,使梁河各族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贫困交加的苦难深渊中。
梁河,古名南宋,又名南甸,傣名勐底。西汉时属益州郡不韦县,东汉时属永昌郡哀牢县。从元置南甸军民总管府起,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区。明设南甸宣抚司。清袭明制。民国时期土流并治,先后设置八撮县佐和梁河设治局。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军民总管府至1950年,南甸土司历史长达661年。
1950年5月,梁河解放。这标志着各民族进入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新时代。从此,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梁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至1956年,经过禁种大烟、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梁河的经济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和发展。195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705万元增至1107万元,增长57%;粮食总产达4509万斤,比1949年增62%,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1957 年至1966年,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期间,全县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受到了不少挫折。1958年急于搞人民公社化,分配上搞这样那样“不要钱”,生产上搞“大兵团”作战,既违背了经济规律,又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59年,粮食跌了200多万斤,加之搞“以粮为纲”,很多地方翻茶种粮,茶叶面积减少2696亩,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1962年以后,经过调整,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各项事业稳健向前发展。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59 年增长2200万斤,茶叶发展到8561亩,增加4907亩。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也给梁河造下了严重恶果。直到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6956万元,财政收入仅189万元,“两个吃不饱”(农民粮食不够吃,梁河糖厂吃不饱)严重困扰着梁河经济的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贫困线上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切实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改革 为发展动力,不断解放思想,从县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战略和措施,调整生产关系,梁河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1989年以 来,又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开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使全县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着改善。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714万元,比1978年增长1.98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54元,增1.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19元,增13.1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7元,比1989年增4.62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梁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1982年,全县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20多年中,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粮食自给工程等项目,加快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科技覆盖率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使全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1984年,结束了吃植物油靠外调的历史。1989年,全县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受到国务院嘉奖。1991年,解决了“两个吃不饱”的难题。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籽仁、香料、核桃、板栗、桔子、西南桦为主的绿色产业初具规模。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9424万元,比1978年增长2.74倍;粮食总产38401n屯,增8.47%;甘蔗总产40万吨,增10.9倍;茶叶总产542.6吨,增1.23倍;肉类总产4180吨,增2.71倍;奶蛋、水产品有大幅度增长。全县粮食自给有余,肉奶蛋、水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林业工作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培育、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致力于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化建设,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破坏,使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森林覆盖率由1976年的26.3%上升到2002年的 60.2%。水利工作围绕“两江一河”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及“五小”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1950 年至2002年,共投资9951.6万元,完成各类工程595件,改 善灌溉面积8.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里,改善了10.69万人和36471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工业从无到有。解放前,梁河无工业企业,仅民间有零星分散的匠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轻工业为基础,蔗糖业、锡业为主导,有电力、机械、煤炭、林产品加工、制药、造纸、魔芋精粉加工等1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199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17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形成了工农业总产值并驾齐驱的新格局,从而根本改变了梁河历代以农为主的状况。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7045万元,比增长22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解放前,梁河无公路,无电。电讯极其落后,仅曩宋和曩宋芒东有2处农村电话。经过50多年的建设,至2002年,全县通车里程已达764.63公里;县乡公路实现了柏油化和弹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 然村通了公路。95%以上的自然村通了电。特别是经过2001年至2002年的农电体制改革和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农 村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明显降低,每千瓦时平均电价降低了0.33元,预计全县每年减轻农民负担223万元。市内电话实现了程控化,农村电话实现了自动化;全 县电话普及率5.98部/百人,其中市话普及率36.28部/百人, 农话普及率2.45部/百人。近几年来,还相继完成了潞盈路梁河段、通县油路、县城城区改造、第二水厂、农贸市场等建设工程,为今后梁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业平稳运行。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88.79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4064万元(含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628万元和上划中央所得税228万元),增长20.5倍。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415.7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39310万元,增长93.56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76.82万元增加到29461万元,增384.6倍。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78年全县仅有乡镇企业117个。至2002年末,全县已有乡镇企业1904个,增长15.27倍,从业人员6696人,总产值10730万元,营业收入14130万元,上缴税金418万元。不但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2002年末,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840户,从业人员2278人,注册资金1575万元;有私营企业42户,投资人数135人,雇工人数276人,注册资金3018 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梁河新的经济增长点。扶贫攻坚成效显着。“九五”期间,积极开展小额信贷、易地开发、扶贫攻坚乡、温饱试点村、科技示范村、部门挂钩等扶贫活动,共投入扶贫资金4044.3万元,使全县贫困人口由“八五”末的6.9万人降至2.2万人。
1950年5月,梁河解放。1952年始设为县。1958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梁河县,并入腾冲县。1961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梁河县建置。全县辖7区、1镇、61个乡。1969年4月,改区乡为公社、大队,全县辖7个公社、43个大队。(出处)
1984年4月设区建乡体制改革结束后,全县辖1个县辖镇、9个区、9个乡级镇、52个乡(含7个民族乡)、2个办事处。
1988年1月,撤区建乡体制改革结束后,全县辖9乡(含两个民族乡)、1镇:遮岛镇、九保阿昌族乡、河西乡、曩宋阿昌族乡、平山乡、小厂乡、大厂乡、札木寨乡、芒东乡、勐养乡。共有61个行政村(含7个民族行政村)、2个办事处。
2000年,梁河县村级体制改革结束后,63个行政村、办事处改为63个村委会。全县辖1个镇、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0985人,各乡镇人口: 遮岛镇 14009 平山乡 14818 小厂乡 9378 大厂乡 8372 杞木寨乡 7263 九保阿昌族乡 14147 曩宋阿昌族乡 21970 河西乡 18243 芒东乡 25778 勐养乡 17007
2001年,梁河县辖9乡(含2个阿昌族乡)、1镇、63个村委会、381个自然村、601个村民小组、672个合作社。
2002年,省政府批准勐养、芒东2个乡撤乡设镇。至此,梁河县辖7乡(含2个阿昌族乡)、3镇,63个村委会,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遮岛镇、勐养镇、芒东镇、九保乡、小厂乡、大厂乡、曩宋阿昌族乡、河西乡、九保阿昌族乡、杞木寨乡。2002年末,梁河县总户数36321户,总人口15.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7万人,非农业人口1.68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7人。有少数民族人口5194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7%,其中傣族34467人,占21.74%;阿昌族12289人,占7.75%;景颇族1633人,占1.03%;德昂族773人,占0.49%;僳僳族1153人,占0.73%;佤族747人,占0.47%;其他少数民族886人,占0.56%。
2003年,梁河县辖7乡(含2个阿昌族乡)、3镇、63个村民委员会、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梁河县总户数37141户,总人口1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2万人,非农业人口1.7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7.5人。有少数民族人口5231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81%,其中傣族34620人,占21.7%;阿昌族12419人,占7.8%;景颇族1685人,占1.1%;德昂族775人,占0.5%;僳僳族1172人,占0.7%;佤族746人,占0.5%;其他少数民族894人,占0.6%。
2004年,梁河县辖7乡(含2个阿昌族乡)、3镇,66个村民委员会(其中社区4个),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
2005年,梁河县撤销杞木寨乡。调整后,梁河县辖遮岛镇、勐养镇、芒东镇、九保乡、小厂乡、大厂乡、曩宋阿昌族乡、河西乡、九保阿昌族乡

梁河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遮岛镇、芒东镇、勐养镇、平山乡、小厂乡、大厂乡、九保阿昌族乡、曩宋阿昌族乡、河西乡

民族风情
梁河县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端,高黎贡山西麓坡地中的峡谷地带的民族边疆县,居住着汉、傣、阿昌、景颇、德昂、僳僳、佤等20余种少数民族,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历史悠久。
阿昌人民的庆典——梁河县阿昌族阿露窝罗节
2001年末,梁河阿昌族人口为12093人,占全县总人口157532人的7.7%。属中国两个阿昌族聚居区之一,全国有3个阿昌族自治乡,仅梁河就占两个,即九保和曩宋阿昌族自治乡。据史书记载,阿昌族是最早活动在青海、甘肃高原的氐羌民族,其中一部分很早就迁徙于川西至滇西一带。约于公元十三世纪开始有一部分沿云龙、保山、腾冲迁陡,最后定居于梁河地区。
古代阿昌族就是一个善歌好舞的民族,阿昌族的歌声清亮,阿昌族的舞蹈庄重凝朴。阿昌族最隆重最富于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是“窝罗节”。1983年德宏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阿昌族人民的要求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正式决定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为“窝罗节”。1995年改为“阿露窝罗节”,节庆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0日,节日标志为弓箭和青龙白象。
为了感谢传说中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创世之功和多次挽救人类的大恩大德,每年的初 春或桑建花开的时候,阿昌人都要舞狮舞象,跳着阿露窝罗举行祭祀活动表示纪念。
阿露窝罗节
阿露窝罗节活动首先是选神树。全寨男女老少要到山上选一棵标直的栗树作为神树,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后,才将该树砍下,不能肩扛,而是用无数条绳子栓着树身,由全体参加人员拖到寨子。其次搭建祭台。再次开始祭祀,神灵附体的大活袍(巫师)将五谷茶酒和鲜花水果摆上祭坛后,便挥舞起鹰尾大扇高声颂经,传唱遮帕麻遮米麻的创世史诗,赞颂人类始祖的大恩大德。接着狮子舞队和大象舞队,一齐参拜神座,向创世始祖致敬。之后,全体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绿叶,蘸着清清泉水,围着神座唱起则勒歌,跳起阿露窝罗舞,表示对祖先深深的谢意。
节日活动可以持续几天至半月,这期间是阿昌姑娘充分展示自己美丽和聪明智慧的时节,也是男青年追求恩爱伴侣的大好时光。由此演绎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爱情故事,成就了无数美满的姻缘。
德昂族(原称崩龙族),主要居住在梁河的勐来村“二古城”和勐宋村“白露头”两个自然村,位于亚热带半山区,住房多为竹木结构楼房。浇花节(也称泼水节)是德昂族的传统节日,于清明节后五至七天开始,历时三天。浇花节与傣族“泼水节”内涵相同,但活动内容差异较大。“浇花节”的来源传说有多种:一种是古代时,天庭有七个仙女下凡,在湖水中沐浴,被崩龙人发现,即飞回天庭,仙女临飞时,告诉崩龙人说:若是思念她们,可塑佛像,每年替她们泼水沐浴;一种是释迦牟尼为关怀天下民间疾苦,见老天久早不雨,便告之崩龙族每年在堆沙节,各信徒提一桶水,泼于佛身,天即降甘露以拯救百姓;一种是释迦牟尼佛飞回天庭时,留下经书,要求崩龙族百姓每年举行堆沙节,便给佛泼水,佛会保佑崩龙人民清吉平安,五谷丰登.德昂族的“浇花节”便这样一代代地流传下来,节日前,德昂人民准备丰富赕品,做糯米糖粑粑,造旋转喷水筒、搭小佛寺,赶制新服饰。过节时,全村男女,前往山中采摘鲜花,青年们敲着象脚鼓、芒锣在前引路,将鲜花采回,插满小佛房,表示献给神,然后男女集体舞蹈,节日还邀请各民族大联欢,增进了解,互相交流。泼水开始,人们手拿竹筒、水桶齐集小佛房前,听佛爷诵完经之后,用清水洗涤佛寺佛像和神坛,然后将清水倒入水龙槽内使水转动旋转花筒,将水喷洒于四周小佛像,人们喝口洗佛的清水,曰“吉祥水”。泼水仪式后,男女间即可互相泼水祝福,广场中锣鼓之声不绝。
泼水节
清明节后七天,既是迎新送旧的日子,又是傣家人民富有历史意味和浪漫色彩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的来历有“小洗血迹”、“纪念穆姑”、“浴佛”等不同的传说,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互相泼水祝福。傣家人认为,水是圣洁的,它能冲刷一切污秽、驱走一切妖魔怪、消灾除病,给人以吉祥幸福。
泼水节是欢乐、隆重的节日。节日前夕,许多傣家人都要做“泼水粑粑”送人,表示欢迎。节日前一天,人们修缮佛寺,建龙亭,组织万人采花队伍,敲起象脚鼓,穿着节日盛装到野外采花。采来鲜花,插在龙亭四周。老人、中年妇女送来泼水粑粑和鲜果,安放在龙亭四角。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处处水花飞溅,互相泼水祝福,成为水的世界;村村寨寨,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笑语连天,一片欢腾。节日期间,还举行赕佛、堆沙、丢包、跳孔雀舞、“嘎央” 舞、象脚鼓舞、放孔明灯、唱傣戏、民族武术比赛等文体活动和经贸活动。
目瑙纵歌节
目瑙纵歌节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为节庆之期。梁河的景颇族主要以浪速(罗俄)支系为主。目瑙纵歌(浪速语称迨臧歌)是大家一起跳舞的意思,也即“万人之舞”。节日盛会于广场中央,高竖目瑙柱,人们排成长长的队伍,由头戴兜鍪、用孔雀羽毛为顶饰的男子在前领舞,男人边跳舞边挥大力,个个英姿飒爽,女人抖动着彩帕和扇子,身上装饰的银泡和银链唰唰响、闪闪亮,似彩蝶起舞,象孔雀开屏;舞蹈排列成阵,队形变换有序,时如彩练漫卷,时而似瑞霭轻飘;人数众多、规模盛大,气势壮阔,舞步刚健明快,在木鼓、芒锣、“洞巴”、笛子等乐器的伴奏下,“哦热啊”的歌唱旋律飞向高空,响遍景颇山乡

③ 广西梧州藤县和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和平镇和平镇位于藤神老县西北部,东、南面与蒙江镇相邻,西与平南县丹竹镇交界,北连太平镇。1957年前属第九区(曾称蒙江区)管辖。1958年成立和平乡,又名和平公社。1963年改称和平区,1968年复称为和平公社,1984年改称和平乡,1990年10月又撤乡设镇沿至现今,因镇驻地得名。 镇政府驻地离藤县县城 55公里,至梧州市 85 公里,距南宁市36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人口面积 全镇现有1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82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75223人, 辖区总面积17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141亩,其中水田32,208亩。 自然环境 和平镇地属丘陵,和平、石桥两个小盆地,土地比较平坦,土质肥沃。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发源于蒙山县的屯江(蒙江)从太平镇安福村入境,流经新良、木依、石桥、屯江、志成、新平、平竹、榄莫、都坡等十一个村街,然后流入蒙江镇,境内流程25公里。较高的山北有皇帝殿,海拔414.4米;西有鸡笼崖,海拔438.9米。 水利设施 较大的水利工程有和平电站,有发电机6台,电站装机容量6750千瓦,每小时发电7000瓦。还有1970年兴建的罗意滩“七一”泵站,两站有效灌溉面积11000亩,座洞水库蓄水量为315万立方米,可灌溉屯江、座洞、志成、新平、陈塘、龙塘、双垌等七个村的农田6000多亩。境内另有星罗棋布的山塘水库43座,田头水井1760口。 经济情况 农业 农业是全镇的主要经济来源。90 年代中后期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优化种植结构,采用“立体种植技术”,实施“万亩亿元工程”,使全镇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种植面积广,产量高,质量好。2006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为41600亩(两造),总产量达2080 吨,优质稻种植比例达80%以上。还有特色农产品香芋、粉葛、肉姜、西瓜。香芋个大皮薄,肉质细腻,营养丰富,甘香醇美;粉葛肉粘稠细腻,清香爽口,营养健身;肉姜色泽鲜亮、肉质细嫩、辛辣弥香、爽脆可口;无籽西瓜外型美观,汁多渣少,爽脆蜜味。这四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形成了和平的品牌。另外,屯江鱼苗、鸡咀坡养鳖、双垌杨桃、平溪萝卜、练村冬瓜、官罗蜜游册升柑等,也各有特色,深受广大顾客商家的喜爱。 畜牧业 以养殖猪、牛、家禽为主。和平镇千家万户饲养的咀黄、毛黄、脚黄的三黄鸡,体形美观,体重适中,肉质香甜可口,是和平一大名产,是两广和港澳餐桌席上佳肴,是藤县活鸡出口的主要基地。和平镇的养猪业,品种优良,防疫保障,饲养得法,肥瘦得当,猪源充足,客户欢迎。镇食品站、畜牧站、个体收购户外运广东等地的活猪,每年都有三四万头。近年来,由于政府大力宣传推广科学饲养方法,扶植专业养殖户,畜牧业迅速发展。2006年生猪存栏 7.8万头,牛存栏 0.3万头,家禽存栏 28.4万羽,水产品年产量2175吨。 林业 主要以松树、杉树为主,至2006年年末,全镇有林山地 9316.8 公顷,林木蓄积量11.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 61.8% ,年产松脂可达130 万斤;竹子主要种植篙竹,每年产竹10万根。龙眼、荔枝种植面积2.8万多亩,每年盛产龙眼、荔姿段枝 160万斤。 乡镇企业 70年代以前,乡镇企业主要是林场、红砖厂、罐头食品厂等社队企业。1991年以来,随着建筑、养殖、交通运输业的兴起,成立了农牧公司、饲料厂、建筑公司、加油站等集体企业,引进外资改建红砖厂,开发重晶石矿。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等非公有企业,积极引导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商品流通队伍不断壮大。 现已形成了以实用油、豆奶、水酒等为主要产品的农副食品制造业;以粉葛、姜干、桂圆肉(干)、白菜干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重晶石为主的矿山开采业;以红砖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以贩运香芋、西瓜、粉葛、生姜、生猪等大宗农副产品和建材、百货、杂货、五金、布匹、成衣为主的商品流通企业。全镇现有大型沙砖厂一间,红砖厂一间,竹业制造厂一间,电子厂一间,石场四个,商业、饮食、服务、加工业等方兴未艾。 交通 和平镇有省道、县道、乡道纵横交错,陆路水路交通繁荣。容(县)太(平)三级油路横贯境内北部,蒙(蒙江镇)大(和平镇志成大平岭)公路从全镇中心地带穿过。90年代以来,全镇大力发展交通事业,至今共投入资金125万元,投入6.6万工日修路。全镇修筑四级公路3条共21.5公里,等外公路5条共26.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汽车。水路交通主要是沟通屯江两岸的横水渡船。全镇现有渡口九处共16条船。义渡有练村、都坡、广村、五屯共四只船。竹村还建有联营渡口码头,可载中拖以下机动车过江。 邮电通讯 1992年起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在和平街开始有有线电视,累计投入资金70多万元,覆盖率达到80%,普及率达60%以上。至1999年末,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有电视主干线路共65.5公里,放大器161只,发展有线电视2000多台(户)。1993年,开始通程控电话、无线电寻呼。1994年有移动电话通讯。至1999年,全镇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至 2006 年,移动通讯网已覆盖全镇;全镇固定电话用户有7054 户;电信宽带用户也已达到158 户;全镇的大多数村,已经开通宽带上网业务。 科教文卫 教育 解放前,全镇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平中心小学,下辖和平、新平、陈塘、龙塘、双垌、新塘、都坡、榄莫、平竹等小学。各村小学一般都设在破庙或私宅里。 1969年秋,各村小学均办成完全小学。全镇办3所中心小学,即和平中心小学、石桥中心小学、新塘中心小学。1958年,办起第一所中学——和平农中。1960年秋,又办起和平初中,1969年将和平农中改办为和平高中,1979年又改为和平公社初中。1981年增办和平联中,石桥联中和新塘联中。 为了更有利于“普九”和人才的培养,1997年和1998年分别撤消了和平三中和和平四中,只开设2所初中,即和平一中和和平二中。全镇现有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2所,小学18所,成人中心校1所,在校初中生 4000多人,小学适龄在校生14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中小学教职工824人,具有本科学历 58 人,大专学历275 人,中师以上学历475 人。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起中小学教学楼43栋,宿舍楼7栋,共5万多平方米,全镇52个教学点。1979年扫盲工作通过梧州地区验收1986年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1998年4月该镇普九已通过自治区验收,1999年12月,该镇“普九”再次通过自治区验收。 卫生 解放前,群众求医多为民间医生。1958年成立和平卫生院,当时有职工12 人,资产约3000 元。目前,和平镇卫生院下属有石桥分院、街门诊分部,在编职工28 人,其中医生 17 人,护士6 人,技师 1 人,药剂师1 人,工人3人。设有内、外、妇、儿科门诊及留医部,医技部(包括化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X光室),防保科注射室,中西药库及药店等医疗、预护、妇幼保健科室。 全镇18个村街均开设有卫生所,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0%以上。自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来,我镇参保农民人数连年递增,2005 年,参保人数为 42308 人,占全镇农村人口的 60 %,至2006年,我镇参加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的农民达到了51752人,占全镇农村人口的82%。 文体 传统民间艺术舞狮、采茶、山歌、牛歌戏、木偶戏等异常活跃,拥有民间业余剧队5个以上。全镇设有文化站1个,广播站1个,各村设有文化室,镇、村开设有篮球场、桌球室、乒乓球台等各种文体活动场所。逢春节、元旦、国庆等喜庆节日,都会举办篮球赛、乒乓球赛、桌球赛、文艺晚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风土 有都坡文笔塔一座,坐落在都坡村练村自然村。此塔形似写字的毛笔,故称文笔塔,是全县唯一保护完好的塔文物,该塔建于公元1783年(清代),塔高6米,为3层青砖木结构的尖顶宝塔是和平镇的一大景观,有“文远宏开创伟业,笔花大放育英才”之感。塔第一层门匾书“文远宏开”,第二层门匾书“文昌阁”,第三层门匾书“魁星楼”,均配对联。塔内雕梁画栋,绘以壁画,每层飞角重檐,雅观别致。塔矗立屯江河畔,瞻赏别有情怀。

④ 西双版纳主要经济来源

旅游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双版纳凭借其优越的位置和隐伍资源灶厅或,发展了旅游业,使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伏岁业。

⑤ 大安市乐胜乡都有啥屯子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大安市乐胜乡是一个美丽的乡镇,拥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在这个乡镇里,有许多屯子,每个屯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历史。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屯子:1. 长坪屯: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屯子,拥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这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为长坪寺,是当地信仰的中心。
2. 永胜屯:这是一个美丽的屯子,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这里有一座美丽的湖泊,名为永胜湖,是当地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 新兴屯: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搏瞎扰的屯子,拥有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便利。这神源里有一座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名为新兴广场,是当地人们购物和娱乐的好去处。
4. 东风屯:这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屯子,拥有许多年轻人和创业者。这里有一些创业公司和创新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之,大安市乐胜乡拥有许多美丽的屯子,基旦每个屯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历史。如果您有机会来到这里,一定要好好欣赏这里的美景和文化。

⑥ 新晃县晃州镇麻塘乡吴家寨是那个村

吴家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邓堡社区

邓堡居委会在寨英镇邓堡片区。主要由邓堡中学、邓堡完小、上寨完小、蕉溪完小、野溪完小、邓堡医院、邓堡信用社、阳雀林场等单位的员工及子女、退休职工组成,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共有189户,251人。所属学校的教职工在这片物产丰富、景色秀丽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努力工作,位邓堡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默默奉献,培育了大批优秀学子。林场工人更是甘受寂寞,住在海拔1600米的高山上守护,培育了大片林木。


寨英社区

寨英居委会租姿御在寨英镇寨英片区。主要由寨英中学、寨英完小、落满完小、王家坪完小、兴家庄小学、等单位的员工及子女、退休职工组成,占地面积0.4平方公里,共有326户,578人。所属学校的教职工在这片物产丰富、景色秀丽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努力工作,默默奉献,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


大水村

大水村位于寨英镇东北部,距寨英镇8公里。全村册没辖弊岩11个村名小组,耕地面积416.2亩,人均耕地0.41亩。森林覆盖率67%,农户232户。村总人口1015人。其中农业户口946人,非农业户口59人,劳动力713人,民族主要成分是汉族。户居河流两侧,水资源丰富,植被丰富,是避暑的好地方。主要经济产业以种,养植为主。养猪大户年出栏猪500余头,养羊大户养羊2000余头。前面是万亩丰产大坝腹地,后面是阳雀万亩林场,众多的珍稀动植物。梵净山旅游环线从村囗横穿而过,村囗旅游环线两侧有100余亩桔橙,葡萄园。正因大水村植被,水资源丰富。大水村将来的经济发展极具有潜力|。


吴家寨村

吴家寨村位于寨英镇北部,距镇1.5公里,也是镇政府的北大门,梵净山支路穿村而过。海拔455米,年平均气温23摄氏度。年降水量400毫升。适宜种植玉米水稻,烤烟等农作物和经果林种植,吴家寨村现在主要发展种植,带民致富,有耕地3100.0亩,其中人平均耕地0.362亩,有林地4998亩,全林共三个自然寨,其中是大院子,小院子和场家湾。四个村民组,其中是上院子组,下院子组,小院子组,杨家湾组,全村共238户,总人口1256人,农业人口1170人,非农业人口80人,行政区域9.0平方公里,民族主要成员是苗族和汉族,苗族占92以上人口,汉族占0.8以上,目前吴家寨村正在规化建设全村通组通户道路硬化和环境整治,近几年来,村容村貌,环境卫生,计生工作和平安建设工作都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寨英镇政府认可的“三新”示范村。

芩鼓破村

芩鼓破村位于寨英镇东南部,芩鼓坡村村民委员会,人口总数1060人,农业人口1056人,非农业人口4人,行政区面积7.3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16.8亩。芩鼓破村主要由汉族组成,其中有少数苗族、土家族,下管辖的村组11个:芩鼓坡组、盘木树组、七匠土组、腊树林组、塘耐坡组、李家圆组、苟猴组、董上组、新屋组、铛头上组、铛头下组,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名特产品,土鸭、土鸭蛋、土鸡、土鸡蛋,旅游景点苟猴组熊洞山。

凯牌村

凯牌村坐落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地处寨英镇南部和松江两县的交界之地。距政府所在地7公里,到镇公路为松江油路,交通方便,距松桃县城63公里。东邻普觉镇半坡村委会,南邻本镇岑峰村委会,西南邻本镇高峰村委会,北邻本镇王家坪村委会。辖上院子一组、上院子二组、水井湾组、新屋组、电背后组、对门组、统子组、栽边组、坟山组、坎上组、坎下组、凤形组、王家坪组和雀老坳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02户,有乡村人口1712人,其中农业人口1660人。辖区内90﹪的居民是汉族,其中也有土家族、仡佬族、侗族等。全村国土面积12.5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750米,年平均气温16.3摄氏度,年降水量1373毫米,适合种植水稻、洋芋、红薯、玉米、烤烟、花生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耕地面积786.33亩,人均耕地0.46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凯牌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凯牌村山青水秀,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其中有雀老坳硝洞、猫岩洞、拜茶洞等洞内的各种各样钟乳石,栩栩如生、绚丽壮美,游览价值很高。辖区内假角山大峡谷和白沙滩大峡谷,共长达3公里,此处地貌独特,溪谷深遽,悬崖峭壁,溶洞遍布,群瀑飞舞,峰高岭秀,植被神奇,风光绮丽,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最值得一提的要数油麻洞了,从洞内流出的水清澈见底,水为冬暖夏凉,夏天水温仅为8至10摄氏度左右,是天然的的大冰箱,一到夏季,当地村民便络绎不绝的到该洞取这天然的纯净冰水。所以,极具开发价值。


罗家寨村

罗家寨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850人,其中农业人口1840人,非农业人口10人,行政区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0亩,主要以汉族为主,有苗族、土家族、回族组成,下辖11个村民小组,熬鱼洞组、余家堡组、郭家湾组、罗家寨下一组、罗家寨下二组、罗家寨上组、湾头二组、湾头一组、董上组、棉花坪组、大溪沟组、77个自然寨,主要以种植、养殖为经济来源。


王家坪村

王家坪村位于寨英镇东大门,距离镇政府3公里,县城68公里,铜仁市76公里,东边与普觉镇邻居好友,西与寨英村接触,北与黑冲村相连,南与凯牌村交界,全村有耕地面积530亩,王家坪村12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面积82平方公里,310户,总人口1310人,农业人口1120,非农业人口190人,人均收入3250元,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松江油路穿境而过,村支部现有27名党员,2个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份子,有农家书屋藏书6000册。
王家坪村气候温和舒服,雨量充实,土地肥妖,物产丰富,具备较好的生活条件,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烤烟,网箱养殖场,生猪养殖场等,王家坪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绿色的野生香菇,等食品,具有独特的米豆腐,森林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浑水洞电站,五公里长库区及十里飞瀑,有卫家沟五里飞瀑,山色水景美,壮丽的溶洞奇观,吸引着八方宾客。
近年来,在省地县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支两委,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17大系列会议精神以中央省地县镇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西部大开发,调整农为业结构,使农民要均收入突破3000元,村支部为了使农民法治深入人心,组织法律进村活动领导小组,明确普法联络员,采取多方筹集的方法,为村民购买公民法律读本,利用农闲时加强对村民的法律培训,组织他们学习《土地法》《森林法》《道路交通法》等法律知识,2003年以来,王家坪村无一起法治案件发生,2009——2011连续两年被、省、地、县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和民政部联合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听古人说起浑水洞的得名,是因为龙在洞里洗澡,流出来的水有些浑浊,所以得名“浑水洞”。这洞有种灵性,本地村民来这里打水喝,什么事件都没有,安然无恙,要是陌生人经过此地,就会像佛教道家说的那样,人魂被洞里的龙神抓去了,这样的说法,至今没有人简答?还有一件更有趣的事件,浑水洞村民们祖先有三兄弟,三弟是专门打老虎,每次出门都有虎而回,听说老虎只要看见他,就不动了,双眼的泪水,好像求放它是的,打老虎的人就是命不长也呀,到他15岁那年,他再次上山打虎,遇见的是一只管山虎,那位勇猛的打虎人给那只老虎拼搏了“5天5夜”,勇猛的老虎战士牺牲了,从那时起,直到至今,每年都有山里的野动物下寨来做寨里人的美味晚餐,现在成了浑水洞寨民的习惯了,听说是那位勇猛的老虎战士给大家村民给来的贺礼。


黑冲村

黑冲村位于寨英镇中心地的东北角,距离中心地2公里。东与普觉镇猫猫屯村毗邻。南有王家坪村,西有罗家寨村,北与邓堡上寨村接壤。全村总人口为1300人,农业人口1260人,非农业人口40人,农业人口为主要成分,农户共有300余户。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四个自然村寨。行政区域7.0平方公里,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总面积12.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000余亩。全村民族以苗、汉、土家等族组成,水稻、玉米、红薯、薯仔为粮食作物;烤烟、油菜、花生、蔬菜是主要经济作物。其中胡萝卜、茄子是黑冲村特色农产品。古时的寨英佛教胜地—观音山,就在黑冲境内。
西北方上的观音山,山势蜿蜒突起,状如龙头,悬崖绝壁,只有一条独路可上,山上留有大雄殿,文昌阁等历史古迹,并有神奇的“养性泉”。对面半山腰上有一条数百米长石壁长廊,绿树繁荫。站在观音山上俯视下面,一条小河把古老神奇的观音山环抱着,形成一条玉带,小河里有数十个清澈见底的小潭,两边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竹林,阴天蔽日。观音山的前面是数米深的龙塘水库,这状如龙头的观音山与龙塘水库形成龙腾虎跃之势。弯曲的两条河流在古老的石拱桥处相互混合,流入远方;村内奇峰异石、溶洞处处可见。这些自然奇景,使游客见之留连往返。


举贤村

举贤村位于寨英镇南面,距离5公里,离松桃县城50公里处,在冷孟怀怀线路旁,离梵净山30公里,现举贤村居住人口有226户,全村人口共968人,农业人口910人,非农业人口58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少数苗族、土家族、侗族,行政区域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亩,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14人,举贤村的种植有水稻、红薯、马铃薯、玉米、油菜、还具有独厚的矿产资源,碳酸锰,从77年至今,一直来都在开采,现有证件来采取,矿产资源还不断开采,我们村地下有大量的矿,现未开始采取。现有全镇23个行政村唯一的一个村办企业,举贤村锰矿,云南鼎金矿业公司、清镇一总队公司。举贤村的林业地覆盖占60%,其中集体林区为1000多亩,在举贤村南面芩菜塘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溶同,是一个矿产丰富的地方,现已查明的矿种有:金、银、铜、钛、玉带矿、出产量相当大,并有合法的开采手续。


寨英村

寨英村位于寨英镇所在地,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东南麓,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寨英古镇、兴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和中国滚龙艺术之乡、在历史上曾享有梵净山下“小南京”之美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
寨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具备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等,全村国土面积4.5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耕地328亩,其中农业人口328人,非农业户口1000人,劳动力117人。民族主要成分是汉族和土家族,还有苗族、侗族和仡佬族等,特色美食有米豆腐、卤鸭子、腊肉、糍粑等。别具一格,万寿宫、福寿宫、石板天然画山色水景美如画及风格独特的“滚龙艺术”吸引着八方宾客。


李家庄村

李家庄村民委员会,总户数164户,总人口数726人,农业人口720人,非农业人口6人。总面积4100亩,耕地面积435亩,主要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少量的,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村辖区有龙塘富组、学塘组、院子组、水源组、鸭保塘组、周家组、老屋组、新屋组、杨家组、水井山组共10个村民组。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阳雀村的休闲山位于阳雀林场内,内设钓鱼,吃农家饭,休闲娱乐等,由于李家庄村的地理位置较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癖暑山庄,林场内还有两处天然的旅游景点,一处是宋家湾的牛鼻孔,另一处是唐口坳的自然天堂,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大塘坡村

大塘坡村位于寨英镇15公里,全村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41800亩,村辖有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15户、总人口713人,农业人口709人,非农业人口4人,全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有少数苗族、土家族,行政区域面积6.0平方公里,人少地广,耕地面积:5253亩,其中田2223亩、土3030亩,山林38272亩,杉树林19272亩,竹林11200亩,杂山70000亩,原始森林700亩,常年粮食总产量:1121吨,经济来源主要以企业和山林为主,年均占有粮食700公斤,人均年收入4000元,村有村委办公室,教学点2所,儿童入学率98%,全村通路、通水通电,境内有猛矿企业,全村党员15名。大塘坡村位于梵净山20公里,其中境内有白鹤耧瀑布,高40米、宽30米,还有三步岩、奇山奇石。
大塘坡村小茶组,袁家河坝,百化楼瀑布。位于冷家坝,桃花同村,十公里处,峡谷两岸草地木丛生,遍山野花,瀑布40米,宽30米,清水长流,河里清澈见底,野生杂草丛生,包括俗称娃娃鱼。位于大塘坡村汪家棚组的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山青水秀,奇山怪石,奇石像梵净山磨姑石,奇石的顶上坐着一狗,奇石顶上坐着一人,奇石顶上形像一棺材盖,此类奇石纯属大自然鬼爷神攻功,有似于能功巧匠所刻。


黎堡村

黎堡村位于寨英镇东南部,座落于红旗河沿线,黎堡村全村总人口1128人,农业人口1097人,非农业人口31人,行政区7.59公里,耕地面积477.33亩,主要民族成份:汉族、苗族、土家族,本辖区12个村民组,主要经济产业有:油菜、马铃薯、花生、大豆、玉米,特色美食:土腊肉、豆腐。

寨转村

寨转村位于寨英镇东北部,距寨英镇7.5公里。全村辖11个村名小组,人均耕地0.55亩。森林覆盖率43%,农户567户。农总人口2718人。其中农业户口2600人,非农业户口118人,民族主要成分是汉族,其中苗族、土家族占少数。主要经济产业以种植为主。四周河流环绕,前面是万亩丰产大坝腹地,后面是阳雀万亩林场,梵净山旅游环线从村口横穿而过,有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金山寺旅游景点一年四季旅客连续不断。正因有以上特点为寨转村将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宏伟平台。


上寨村

上寨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脚距松桃县城54.5公里,铜仁市81.5公里,东出普觉镇西与乌罗镇接应、北出孟溪镇、南出江口县,是寨英镇政府的东大门户,更是梵净山东线旅游的必须之地,村域面积17.26平方公里,辖27个村民小组,748户、农业人口32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8人,以汉族主居,苗族、土家族、仡佬族混居,耕地面积2688亩,其中田2046亩、土642亩,以种植大米、油菜为主,辅有形成较具规模的种养殖业、运输业,目前建有经果林基地380亩,年出栏杀猪,肥育猪800余头的养猪场,过年出栏12000余羽的山鸡养殖场,木炭加工厂,太阳能热水器加工厂,建筑材料用砂厂五个,大型标砖厂,正式引资的已开垦土地1200余亩,年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年人均收入3260元,待开发的景观溶懂,高大耸立像龙型,样的山脉中酤似梵净山蘑菇石的再观景观,打造佛教文化的金山寺独具特色的农家蒿菜饭。
村府建有规范的办公楼,配有电脑办工,建有村级卫生室,党员活动室、书屋,较好设施的村小,全村通组路硬化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连户路硬化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村内有丰富的石灰石矿源,全省水泥行业龙头老大的松桃高力公司厂占地近一半占用上寨村,即用矿区全在上寨村。
全村党员50名,分设种植业党小组,养殖业党小组,建材产业党小组,旅游资源保护党小组,上寨村正以百分的热情迎接四放来客。


邓堡村

邓堡村居住在邓堡屯百,邓堡大坝中心,邓堡村的管辖内11个村民小组,451户,总人口2050人,农业人口1930人,非农业人口120人,人均年收入4250元,是个多民族居住的村寨,邓堡村以汉族为主,还有苗族、土家族、侗族、壮族、仡佬族生活在一起的邓堡村。邓堡村居住行政区域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余亩,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来发展邓堡村,有少数的村民到外地务工。


焦溪村

焦溪村座落于寨英镇东大门,焦溪村是全县最大的一个村寨,总户数805户,总人口3166人,田面积1300亩,土面积425亩,天然林保护区一个占地面积2300亩,荒山750亩,森林覆盖率占总面积的76%,焦溪村主要稻谷、玉米、红薯、马铃薯等种植物来维持生活,养殖业的有:贵妃鸡养殖场、成都麻羊养殖场,种植大棚蔬菜场。


落满村

落满村位于寨英镇西南部,梵净山东麓,距寨英镇7公里,梵净山旅游环线公路公路穿村而过,十周群山环绕,小河绕村而过。落满村是寨英镇经济示范村,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耕地868.5亩,人均耕地0.54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4%。农户372户,有乡村人口1586人,其中农业人口1404人,非农业户口182人,劳动力862人。民族主要成分是汉族和土家族,还有苗族、侗族和仡佬族等,主要经济产业是獭兔养殖业,特色美食有土家族的腊肉、糍粑、苗族的酸汤等,特色景点有文家竹海和承福寺寺庙。目前,落满村街道规划建设正在紧密锣鼓的进行着,正在拉开落满村美好明天的序幕。


半沟村

半沟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423人,其中农业人口1342人,非农业人口81人,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5亩,主要由汉族(98%)土家族(2%)组成,管辖的村组有,朱家土、上屯山、下屯山、烧灰窑、塘子瑾、马尿水、半沟、河边、后湾、半河、田坝12个组,主要经济产业是种植和养殖。


茶子湾村

茶子湾村地处寨英镇西北方向的矿山山脚地段,由于地处高坡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主要生产力是从事原始型农业生产,是典型边远山区的贫困山村。主要农作物有:红薯、马铃薯、稻谷、玉米等,村总人口1249人,其中农业人口1238人,非农业人口有11人,行政区域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9亩,由5个民族组成: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13个村民小组组成。在位于茶子湾片区内地下藏着多种工艺石矿,茶子湾村的特色原是以油菜盛产而得名,以农业为主,经济以竹、木、竹笋、油菜等等。


排木林村

排木林村位于寨英镇的西南角,在松江两县的交界之地,山高气爽,是个观光的好地方。全村11村民小个组,总人口1639人,农业人口1577人,非农业人口72人,人均收入3200元,多民族组成,汉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行政区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45.68亩,森林、竹林面积较多。在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两委实行轮流值班制,认真耐心地接受群众的来信来访。由村委主任主持每星期开展一次公评公审工作会,实行(公开、监督+落实=成功)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排木林村天然环境较好,适应种植物种类较多,有“天然地之称”,主要以种植菜种植,林木、竹林加工,为我们的主要经济支柱,其中,原始种植的马铃薯,烟后的干竹笋、土腊猪肉等,任你怎样食用都是难以形容的美味佳有、回味无穷,最为出名。来到我排木林村,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座最高的山峰————塘腊顶,是寨英镇最高的山峰之一,站在山顶上,四周都可以看到千里之外形态万千的山脉,与梵净山融山相望,是个包揽山色的好地方。还有“猫洞、消洞、腊洞”等待开发的景点也很有名,更为神奇的是“0师爬刀杆”,的民间艺术,无论大人小孩,只要爬过刀杆,就可以免灾,去病之说言。感谢0员的政策英明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排木林村的发展正在形成,呈现出了几个养殖大户,他们靠养殖“兔、竹鼠”等,兔的皮毛可以销售国外,价值严廉,肉是最佳美食。特别是“竹鼠”,是稀有的动物,它的肉是难吃到,可口的最佳美食,有了它们的形成,为我们村的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兴家庄村

兴家庄村坐落在松桃县梵净山东簏,距松桃县城70公里,距寨英镇12公里的偏远山村,全村共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63人,农业人口2410人,非农业人口53人,行政区域占地面积17.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7.36亩,土面积381.94亩,海拔最低800米,最高1400米,北与我镇的茶子湾村交界;南与江口县凯文村接壤;西连乌罗镇的桃花源村;东抵我镇落满村。是苗族、土家族、汉族等民族的集居村,主要生活来源于种粮自给和在兴家庄村企业务工收入。兴家庄村交通四通八达,冷孟油路联线,把兴家庄村18个村民组像穿冰糖葫芦一样穿着,冷江油路联线把兴家庄村紧紧包围,境内高浓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矿产有:锰矿、铁矿、铜矿、硅矿、鳞矿等,目前锰矿已经得到有序开采,年产锰矿10多万吨,具有“中国矿都在松桃,松桃矿源在兴庄”的美誉。如今,硅矿资源也正在招商之中。兴家庄村森林和旅游资源闻名遐迩:四方山二万亩原始森林连接地球上同一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梵净山簏,千里古商道红石板道贯穿全村,红石板路,是由一块一块表面光滑,重约数十至数百公斤的稀有名石“红石”铺垫而成,由寨英古镇出发,绵绵百里,直通梵天净土的梵净山金顶。高榜梯田风光,景色迷人,万田交叠,错综复杂,远观如螺蛳盘顶,近看如千月落地,凝聚了兴家庄村古人的辛勤与汗水,站在高榜梯田观光台,心旷神怡,感慨万千,忆苦思甜的意境不由而生,曾经有游客说过:“看了贵州高榜梯田,不思云南西双版纳”,可见高榜梯田的诱人神韵。田家破紫云山,千年道奄,常年道锺幽鸣,游客不远千里来此许愿,婚姻事业,金钱名利,求子拜佛,燃香一注,心静明如水,心诚神佑灵。兴家庄村常年气候温和,村民勤劳好客,村风古朴,每年的三月三,全村少男少女对峙山头,对唱山歌,一首首情歌唱得春心荡漾,成就了无数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野溪村

野溪村位于寨英镇东北方,距松桃县城50公里处,交通便利。东邻本镇李家庄、南邻本镇李家村、西邻本镇杨雀村、北邻孟溪镇、辖江旗院子组、唐背组、姚湾组、沙冲组、野溪组、马鞍山组,水井组,院子组,后屋组,老塘坡组、烂田湾组、中间沟组、鱼塘组、董上组、兴隆组、刘塘坡组、洞湾组、关冲组、下野溪组1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86户,全村共有人口2190人,其中农业人口1145人。非农业人口45人,辖区内98﹪的居民是汉族,其中也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侗族等。行政村区域面积10.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700米,常年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洋芋、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耕地面积780亩,人均耕地0.5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野溪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⑦ 辽朝的经济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畋鱼以食、皮毛以衣、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游牧民族经济上的弱点,在契丹立国之前大事上解决。以人为方式在游牧地区内营造绿洲,再将农耕民族移居其中。契丹人从事农业、手工业,都是由辽太祖的祖父、父亲以及伯父等传入契丹,又传授纺织。辽在各地均设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各得其所,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 。 辽朝境内农作物品种齐全,既有粟、麦、稻、穄等粮食作物,也有蔬菜瓜果。他们借鉴和学习中原的农业技术,引进作物品种,还从回鹘引进了西瓜、回鹘豆等瓜果品种,结合北方气候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作物栽培技迅谈术。辽朝的土地有公田和私田两类。在沿边设置的屯田自然是公田。募民耕种的在官闲田也是公田,百姓领种十年以后,要对朝廷缴纳租赋。至于所说的“占田置业入税”则是私田了。估计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边,私田则多在辽国南境。在契丹的汉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织的方法维持家庭收入。同时,契丹将战争中俘掠的汉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区,建立许多头下军州。除少部分需上缴,其余收入皆归头下主所有。
辽廷为了鼓励人民开辟荒地,立例若成功开辟农地可免租赋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 。遇到兵荒、岁饥之年,也要减、免赋税,991年1月辽圣宗时期,“诏免三京诸道租税,仍罢括田” 。1075年9月辽道宗时期,“以南京饥,免租税一年,仍出钱粟振之” 。辽朝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被编入州县,包括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和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户。他们无论经济地位如何,都是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国家编户,并承担着国家的赋役负担。寺庙的佃户多是贵族、官僚随同土地一起转赠的,是既向国家纳税又向寺庙交租的另一种形式的税户 。 辽代的冶铁业发达 ,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辽东是辽朝产铁要地,促进辽朝冶铁业的发展。初期,曾以横帐和大族奴隶置曷术石烈,从事冶炼。“曷术”,即契丹语“铁”。曷术石烈在圣宗时因户口繁息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改编为部,仍以铁为赋。辽在手山、三黜古斯和柳湿河分置三冶。其中手山为今辽宁省鞍山市的首山,这里的矿冶史最晚当起自辽代 。
代陶艺受唐代影响,墓葬出土文物则显示部分宋代器皿及其他器皿自国外输入,但。金、银器制作亦采用唐、宋的金属打制和镀金技术 。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 。缸瓦窑村窑亩搏碰是一处目前所知辽代最大的古瓷窑遗址,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窑器物。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 。
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更被宋人评比为“天下第一” 。陈国公主与驸马墓、耶律羽之墓等贵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 。如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壶体侧边作出银羡仿皮革缝制的痕迹,此类壶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 。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并作为博物馆规模标志的,高达两米的大罗汉瓷像,就是辽代产品,是从河北省易县附近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 。 随着农、牧、手工业的发展,交换逐渐频繁,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早期,辽太祖在炭山北建羊城,“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后版图扩大,建置完善,经济成分增加,范围扩大,商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辽五京相继建成后,都成了辽朝的重要商业城市 。辽朝与周边各政权、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往来多以朝贡和互市的方式进行。由于商业的发展,辽朝境内也出现了富有的商人阶层,他们或经商于五京、州县,或来往于辽、五代诸国或宋朝,有的甚至成为代表辽朝办理交涉的使臣,如辽太宗时的回图使乔荣经商于后晋,又为辽朝商业贸易的代表,并可作为使臣与后晋交涉政务。西京归化州的韩师训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
辽代物价甚低,虽有盐酒之税,但各地税率并不一致。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据文献记载,耶律阿保机之父撒剌的时,已开始铸造货币。然而货币使用量不多,辽世宗时,上京还处在交易无钱而用布的状态。各地都用不同货币,如圣宗以前所铸的辽钱极少,圣宗之后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货币中,所占数量仍甚少,不及百分之二,主要的是宋钱,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钱;在对外交易方面,辽主要与宋和西夏等通过边境上的榷场进行互补性的交易。另外与日本、高丽、阿拔斯王朝和喀喇汗国也有贸易往来 。

阅读全文

与罗洞屯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描写自强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31
美女碰到什么好事 浏览:609
婚姻怎么挽回幸福 浏览:813
小学二年级的成语故事怎么写 浏览:211
堂吉诃德中包含哪些故事 浏览:34
健康扫码是黑码怎么回事 浏览:7
美女上午好好久不见了你在哪里 浏览:409
幸福一词有什么用 浏览:835
经济法主体责任有哪些特点 浏览:103
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浏览:377
帅哥和美女在哪里游啊 浏览:975
为什么爱情总是会来迟 浏览:501
事业单位改革如何涨工资 浏览:450
成都经济产值依靠哪些区域 浏览:210
公考雷达怎么看事业单位编制 浏览:909
美女做减肥餐吃什么 浏览:721
美女家在哪个地 浏览:949
取消事业编32种编制都有哪些 浏览:114
怎么写调查事实婚姻申请书 浏览:161
滁州婚姻有什么风俗 浏览: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