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特点
经济特点:以单一的基础加工经济为主。由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发展落后,科技并不发达。经济类型以农业,畜牧业,工矿业为主。而深加工类型的经济并不发达 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帝国主义压迫的结果 弊端:导致这些国家贫困
严重依赖外国市场
‘贰’ 肯尼亚经济优势
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占整体经济的70%。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咖啡和花卉是农业三大创汇项目。肯尼亚是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占有欧盟25%的市场份额。工业在东非地区相对发达,日用品基本自给。肯尼亚矿物资源丰富,主要有纯碱、盐、萤石、石灰石、重晶石、金、银、铜、铝、锌及铌、钍等。目前除纯碱和萤石外,多数矿藏尚未开发。森林面积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林木储量9.5亿吨。工业独立以后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是东非地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所需日用消费品85%由国内生产,其中服装、纸张、食品、饮料、香烟等基本自给,有些还供出口。较大的企业有炼油、轮胎、水泥、轧钢、发电、汽车装配厂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全国7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可耕地面积10.4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8%),其中已耕地占73%,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正常年景粮食基本自给,并有少量出口。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咖啡等。咖啡和茶叶是肯主要出口换汇产品。肯尼亚自古就是东非重要贸易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畜牧业在经济中也较重要,服务业包括财政、保险、不动产、商业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肯尼亚是非洲着名的旅游国家,旅游业是主要创汇产业之一。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地貌景观以及无数珍禽异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首都内罗毕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中南部高原上,气候温和宜人,四季鲜花怒放,被誉为“阳光下的花城”。港口城市蒙巴萨则尽显热带风情,每年数十万外国游客在这里尽情享受椰林海风、白沙细浪和明媚阳光。有“地球大伤疤”之称的东非大裂谷如刀削斧劈一般,南北纵贯肯尼亚全境,与赤道交叉,堪称一大地理奇观。位于中部的非洲第二高峰肯尼亚山是世界着名的赤道雪山,山势雄壮巍峨,景色美丽奇特,肯尼亚的国名即来源于此。肯尼亚还有“鸟兽乐园”的美称,占国土面积11%的59个国家天然野生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野生动物和鸟类的天堂。野牛、大象、豹子、狮子、犀牛被称为五大动物,斑马、羚羊、长颈鹿及其他千奇百怪的野生动物更是数不胜数。
货币名称:肯尼亚先令(Kenya shilling),1肯镑=20肯先令。
回答者: zhxr63 - 护国法师 十四级 12-23 11:54
‘叁’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国家
由于第三桥燃世界国家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和掠夺,形成了单一、片面的经济结构。虽然许多国家为实现经济独立,积极改变这种单一经济结构,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因素的作用,这种结构很难在短期改变。所以,这些国家便大力发展本国所特有的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有的国家还通过初级产品再加工,即发展农矿产品加工工业,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在采用这种战略的国家中,成绩最为显着的是石油出口国,泰国、菲律宾、肯尼亚等国取得的成绩也不小。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缺点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还存在许多不利影响,其主要表现是:为出如蠢口而发展起来的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往往只是落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块“飞地”,并没有与本国的国民经济融为一体,也就不可能带动其他部门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反而会形成或加剧畸形的经济与价格结构。而且,由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收入受国际市场敏橡虚需求与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国内消费又依赖于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因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往往受制于世界市场,具有严重的对外依赖性。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因素
‘肆’ 肯尼亚的经济
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占整体经济的70%。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咖啡和花卉是农业三大创汇项目。旅游业较发达,为主要创汇行业之一。工业在东非地区相对发达,日用品基本自给。肯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经济陷入困境,80年代中期得到恢复。90年代初因政局动荡、西方停援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滑坡。1991年起实施结构调整计划并取得成效。1994年至1996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1997年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腐败为由中止对肯贷款,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经济每况愈下。2000年,肯经济负增长,陷入独立以来最困难时期。2001年以来,肯经济止跌并开始微弱增长。2003年,肯新政府出台经济复兴战略,将支持农业和旅游业作为重点,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外援开始恢复,制造业和农业均比上年有所增长。一段时期内,肯经济仍将面临资金不足和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的制约。
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337.14亿美元货币名称肯尼亚先令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4%汇率1美元=86.5236肯尼亚先令
1人民币=14.1344肯尼亚先令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11.95美元通货膨胀率1.9% 肯尼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年收入均在3亿美元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002年接待游客101.34万人次。旅游业职工占全国职工总数的9.1%。主要旅游点有内罗毕、察沃、安博塞利、纳库鲁、马赛马拉等地的国家公园、湖泊风景区及东非大裂谷、肯尼亚山和蒙巴萨海滨等。2003年,因受恐怖主义袭击威胁,肯旅游业受到影响。
2013年9月21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韦斯特盖特购物中心遭受恐怖袭击一年多,肯政府着力加强安保,以保证国民经济不受安全角势影响,但安全状况恶化、袭击事件频发还是给肯尼亚经济尤其是旅游业蒙上阴影。特别是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颓势。 2007/2008财年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含外国无偿援助)增长21.4%,达4733亿肯先令;支出增长39%,达5992亿肯先令。2010/2011财年政府支出9983亿肯先令,同比增长24%。2012/2013年度财政预算总额1.4599万亿肯先令(约合176亿美元),同比增加26.5%,赤字2503亿肯先令(约合30亿美元),占GDP的6.5%。
2009年底,国际储备40亿美元,债务总额8603亿肯先令,以长期债务为主,其中外债4297亿肯先令,占GDP的21%。2010年,债务总额占GDP的42.3%,同比上涨4.7个百分点,其中外债5345亿肯先令,占债务总额的50.2%。
2008年,肯共有42家商业银行、1家非银行金融机构、2家抵押金融公司、2家住宅协会和95家汇兑机构,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渣打银行、肯尼亚商业银行和肯尼亚国民银行业务总量占肯金融业的60%。2010年银行借贷利差为12.4%。
2013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17%,通胀率4.05%。 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出口额增长24.7%,为5110亿肯先令,进口额增长39.8%,为1.3万亿肯先令,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至7890亿肯先令,同比上升49.7%。2010年经常项目赤字1992亿肯先令,同比上涨54%。
主要出口商品为茶叶、咖啡、花卉、水泥、剑麻、除虫菊、纯碱、皮革、肉类和石油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原油、机械、钢铁、车辆、药品、化肥等。2007年主要出口国为乌干达(16.6%)、英国(9.8%)、荷兰(8.3%)、坦桑尼亚(8%);主要进口国为阿联酋(11%)、中国(10%)、印度(8.6%)和沙特阿拉伯(7.7%)。 肯尼亚的商业习惯、法律、规章等都以旧宗主国的英国为准。官僚机构衍生,机关部门的事务大多繁文缛节,有关的公职人员都需一一打点来建立人际关系,这方面挺重要。此外,由于部族主义盛行,国内政治复杂的人事背景,需要加以了解。
在肯尼亚勿谈肤色问题,一切语言行为都不可触犯国旗和总统。部族意识强烈,排外情绪强。肯尼亚有9个自然动物园,从事狩猎行时要严守规定。参观的旅客并不携枪猎兽,而是搭上狩猎车,驰骋于草原,大拍生动物的照片。旅客必须绝对遵守他们的规定。这是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一种礼貌。
在肯尼亚,7和以7结尾的任何数字都是不吉利的。当地人性格温和,很容易与人交朋友。
一夫多妻制
肯尼亚总统肯雅塔2014年4月29日签署了一夫多妻法案,将一夫多妻制婚姻合法化,以配合一些地方的传统。 肯尼亚自然物产丰富,大裂谷中肥沃的火山土壤出产众多的新鲜蔬菜,而沿海地区则有丰富的热带水果以及新鲜的海鲜。历史上肯尼亚曾长期作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因此西式餐点相当普遍而且正宗。大量的亚洲裔居民又为这里带来了为数众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其他次大陆风味的饭店。沿海地区还是着名的斯瓦希里烹饪的发源地,这是一种中东及非洲烹饪的结合,又含有沿海地区的风味。
RiftValley(里夫特山谷)肥沃的火山土壤,出产众多的新鲜蔬菜,而沿海地区则有丰富的热带水果,以及新鲜的海鲜。沿海地区还是举世闻名的斯瓦希里烹饪的发源地,这是一种中东及非洲烹饪的结合,又含有沿海地区的风味。
肯尼亚人喜爱肉食。纳亚玛楚玛是肯尼亚最出名的菜肴之一,简单的字义就是‘烤肉’。通常在篝火或炭火上缓慢烤制,装盘时加上混合的绿色蔬菜,(被称为SukumaWiki苏库玛威克)以及Ugali(乌伽黎)。
Ugali(乌伽黎)是在肯尼亚非常受欢迎的主食。这基本上是一种稠密的玉米糊,Ugali(乌伽黎)上桌的时候是大块、新鲜烧煮的砖块状。把Ugali(乌伽黎)掰碎,与肉,炖菜或蔬菜一起食用。
肯尼亚大量的亚洲裔居民为这里带来了为数众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其他次大陆风味的饭店。 手工编织品
在众多的非洲艺术品中,尤以木雕、石雕、手工编制品,蜡染纺织品及各类绘画最为突出。
东非木雕
东非木雕艺术既是部落文化的精髓,又是传承文明的载体。用乌木(黑檀木)雕刻的精良作品,既有青铜般的尊贵气质,又有玉石般的珠宝光泽。
咖啡
肯尼亚的咖啡豆属于阿拉比卡种,咖啡因比较低,酸度适中,特别适合做冰咖啡,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每年都大量出口到非常注重品质的德国、法国和日本。
红茶
1903年英国人凯纳(Caine)将茶树引进肯尼亚,在之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肯尼亚发展成为世界第4大产茶国,年产量达到30万吨,占全世界茶叶产量的十分之一。此外,肯尼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茶出口国,肯2006年的茶叶出口为其带来了7亿多美元的外汇收入。
宝石
去肯尼亚的话,可以看到坦桑蓝和其他宝石,猫眼石价格很便宜。
‘伍’ 中国在肯尼亚投资建立皮鞋厂给肯尼亚带来的优势条件
你好,你是想问中国在肯尼亚投资建立皮鞋厂给肯尼亚带来的优势条件是什么吗?中国在肯尼亚投资建立皮鞋厂给肯尼亚带来的优势条件是:
1、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肯尼亚的经济水平,拉高了肯尼亚的GDP。
2、中国在肯尼亚投资建立枯搜友皮鞋厂给肯尼亚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使其能够快速发没槐展。
3、中国在肯漏棚尼亚投资建立皮鞋厂给肯尼亚提交了大量的税款。肯尼亚是非洲的国家。肯尼亚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
‘陆’ 非洲的经济特征是 历史原因是 采取措施是
在国内非洲学研究中,文化与发展问题尚属一个有待深化的研究领域。由于这个问题很大,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所以在展开之前,需要对该选题作出几点限定和说明。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非洲国家独立后在发展问题上的曲折经历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文化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第二,文化与发展关系问题,在非洲,实际上亦可以归结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问题。由于文化和现代化所包容的内容都十分广泛,本文偏重于从宏观视角谈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文化特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便为日后具象地解析传统价值观念对非洲现代化过程的影响做一铺垫。其四,鉴于国内学界对非洲文化与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着重介绍非洲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最后需要申明的是:非洲国家众多,各国国情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亦各异;但鉴于非洲国家存在着诸多共性,同时也是出于行文方便,笔者在文中将非洲视为一个整体。
一、关于文化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与发展的密切联系,无论怎么强调都是不过分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及非洲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三个角度来谈。
1.文化与发展的关系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有关文化概念的定义亦不胜枚举。这盖因文化所包容的含义即宽泛而又狭窄所致。在狭义上,即站在观念论的视角,人们往往习惯于将文化囿于观念或精神层面。在广义上,特别是从人本身作为历史主体发展过程的视角出发,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的某个部分、领域和层面,而是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活动:它既包括人类物质形态的活动和精神形态的活动。
正是鉴于文化是渗透、贯穿政治、经济、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现象,因此,文化必然与发展问题发生联系。 非洲着名思想家、塞内加尔前总统桑戈尔认为,“文化不仅是社会的核心,而且也是社会的细胞、躯壳和纽带,甚至是社会存在的理由”;因为“如果人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文化不仅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始与终,而且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内涵与外延,是人类一切发展的始与终”;因此,只有文化发展了才能带动其他一切方面的发展,即实现“真正的发展”。 成形于70年代的蒙博托“真实性”学说也是围绕着文化与发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蒙博托看来,文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而且文化构成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强调和突出这一观点,蒙博托甚至将文化的作用拔到绝对的高度,提出文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和“各民族(国家)发展的唯一道路”;“文化既是发展的理由,同时也是发展的目的”;因而,“没有文化就没有发展”。
桑戈尔和蒙博托的上述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其一,文化环境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二,“发展的维度”已超出了时下流行的政治经济等狭隘的物质或权益的范畴,而拓展到文化、精神等人道领域,并且后者已成为发展的趋向和特征。是故,扎伊尔(今民主刚果)学者、“真实性”学说的理论权威萨孔比•伊农戈在诠释文化与发展的关系时将文化抬升到哲学和价值论的高度,强调文化问题是非洲国家所面临解决的首要问题,非洲国家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选择。
2.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如同文化并不局限于观念领域一样,发展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上文已经谈及,非洲国家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实际上亦可以归结为现代化问题。而现代化之所以与文化发生联系,系由现代化的内涵所决定。
现代化运动发韧于西方。二次世界大战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新兴”国家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也纷纷掀起了现代化浪潮。60年代以来,联合国主持的“两个发展十年”(1960—1980)计划的实施,使现代化运动进一步国际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现代化”理论不断发展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诸如:现代化是起源于西方工业化的全球现象;现代化的性质是从传统社会转化为法理社会的理性化过程;现代化的内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分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价值观念的世俗化和理性化,等等。简而言之,现代化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并不是某些现代性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整个社会机体的全面现代化;确切地说,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政治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等在内的复杂过程。
由此可见,文化变迁也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就非洲而言,其现代化大致经历如下历程:首先是迫于外部的压力或在外力的刺激下,从物质层面启动现代化;由于物质技术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完善,于是现代化进程又推进到制度层面;然而无论技术的进步还是制度的变革,最终都离不开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因而现代化必然要深入到文化层面。这样一来,发展问题,或者说现代化问题就与文化发生了碰撞。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了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的或先进的政治体制模式、经济管理机制、科学技术、教育制度及至全部课程内容等等,这在非洲国家并不罕见。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肯尼亚文化人类学家奥萨加•奥达克(Osaga Odak)在《让历史服务于未来》一文中认为,为了使人类健全的发展,换言之,“欲使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必须将人类各个领域的活动,包括文化活动在内,全部纳入其中。” 塞内加尔学者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1974—1987)亦认为,随着国际社会,包括非洲人自己对发展、发展的途径和目标的理解的逐渐扩大和加深,人们已不再把发展与经济的简单线性增长等量齐观;而将之视为一个复杂得多、全面得多、而且包罗万象的过程。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中外学者已有大量的论述,本文就不再赘述。
3.非洲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
尽管每一个国家都面临如何处理文化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非洲表现得尤为突出与尖锐。这盖因非洲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所致。许多事例表明,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既不同于西方国家,亦有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与西方国家相比,首先是现代化的起点不同。西方国家的社会转型大多起步于资本积累和政治变革,并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从而为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并提供了制度保障。而非洲社会(不是全部)的现代化则起始于现代国家生成之前的殖民时期,可谓是“白手起家”。其二是现代化的导因不同。就现代化的原初动力而言,西方国家(特别是被称之为列强的欧洲殖民国家)的现代化因素是内生的和逐步培育起来的。而非洲堪称是由外力刺激而引发现代化的极端例证:在非洲,不仅现代性的“中心地带”最初是由殖民列强所建立的,甚至非洲社会的“现代性”阶层也是由外力培植的。其三,现代化的主体和推进方式不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社会长期积蓄而成的,其推进方式一般是自下而上的。非洲的情况则相反,由于非洲的现代化因素是“外植的”,缺乏内驱力,因而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一般是通过“自上而下”来进行的:在殖民时期,宗主国和殖民当局不自觉地充当了这一角色;在独立后,这一角色则主要由非洲国家的政府来担负。但是,由于非洲国家大都缺乏自主发展所必需的手段,加之,西方国家的范示作用,使得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已不可能象西方国家那样从容有序。在过渡性的社会环境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同时存在并相互冲突;这无疑是造成非洲国家文化与发展问题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并注定了其现代化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非洲发展问题的文化反思
关于这个问题,本文主要讲三点内容:其一是“非洲现代化理论”的由来与流派;其二是非洲人自己对文化与发展问题的认识过程;其三是文化特性及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非洲现代化理论”历史回顾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考察问题,应当说,“非洲现代化理论”萌发于殖民时期。诚然,非洲与异域文明的接触可以追溯到7世纪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但是,正如尼日尔爾利亚学者博邓林所言,真正对非洲传统价值观念构成挑战并对非洲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源于与西方文化的接触,非洲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伴随殖民化而起步的。 尽管这种文化接触是在非洲处于完全被迫和被动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它对非洲社会的影响则是广泛而持久的。从那时开始,非洲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是非洲知识分子所必须回应的问题。事实上,所谓“非洲现代化理论”系指在现代化过程中涌现的“知识精英”对待非洲社会未来发展的理念与设计。他们对待上述问题的态度、抉择和价值取向对早期和日后“非洲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具有颇大的影响力。虽然在广大民众之中,这些知识“精英”居于少数,但是他们是掌握了现代知识的一代并在思想领域处于时代的前沿;因而,无论其价值取向如何,他们无疑是其所处的那个时代非洲社会最具生气、活力和革命性的群体,“非洲民族主义”思想也是从这些“少数人”中孕生的。据此,笔者将他们在处理非洲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现代思想这对矛盾时的不同反应及其价值取向,视为非洲“现代化理论”的不同流派。
就整个非洲大陆而言,非洲人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态度始终存在歧议,这种争论几乎贯穿非洲的近、现代史,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非洲现代化理论”,就价值取向而言,大致可归纳为文化“西化”、文化“非洲化”、文化融合或文化“混血”等。由于本文容量有限,笔者对上述几种非洲现代化理论不做展开叙述,但有几点需要作出说明:其一,上述几种“非洲现代化理论”并不存在严格的时序界限:其中有的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居于主导地位,有些则是同时并存,难分伯仲。其二,上述几种理论有的在非洲具有普遍性,有的则带有地域或国别的局限性。其三,某特定一理论的倡导者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不少人兼有两种或数种观点。这一方面与非洲特殊的历史遭遇及非洲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盖因非洲国家众多,情况不尽相同所致,同时也受到了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世界现代化理论及各国现代化实践等因素的影响。
2.非洲人对发展问题的文化反思
传统文化对非洲国家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对非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且越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早在非洲国家独立之初,塞内加尔学者卡内便以哲人特有的敏感发出了警世之言。 不过,非洲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为此付出了不匪的代价。
诚然,非洲老一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也论及了文化与发展的关系,但是,他们的理论和学说更多的是出于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并旨在为非洲文化正名及为黑人恢复名誉。纵观19世纪以来盛行于非大陆的各种文化、政治思潮,无不带有浓厚的“真实性”即民族性或特殊性色彩。 在相当长时期内,非洲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对文化与发展问题的关注基本上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囿于文化领域;至多是辐射到政治层面,关注得更多的是捍卫非洲文化特性及其对非洲社会,特别是政治发展的影响;而并没有真正与经济发展问题相联系。可以说,“真实性”构成了近现代非洲思想的主旋律。遗憾的是,非洲国家的现代化努力在相当大程度上也正是被这种“民族主义”的“反动”所抵消。因为现在回过头来看,非洲老一代政治、思想家的理论和学说大多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或是基于各自的政治理念和政治需要(有些人甚至完全是出于维系个人统治的需要),而没有处理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迁问题,特别是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尽管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非洲的有识之士,如桑戈尔就提出了文化与发展,特别是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并认为“非洲政治家过去存在着忽视文化作用的倾向,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但并在非洲未引起共鸣。 后来被非洲学术界广泛引证的《非洲经济心理学》一书于1970年问世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未在非洲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事例亦可印证这一点。
在非洲,关于发展问题的新一轮反思始于20世纪80年代,确切地说是伴随非洲经济结构调整遭受挫折而展开的。 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衰退,特别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非洲推行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的社会负效应日渐凸显, 并在几乎穷尽了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和不利因素之后, 非洲经济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才真正开始关注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通过文化途径,即从非洲传统文化中来寻求解析经济不发展的症结所在。
1986年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非洲问题特别会议上,非洲开发银行总裁巴巴卡尔•恩迪亚耶郑重提出了非洲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文化问题。 此后,有关文化对非洲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论着不断问世。 埃塞俄比亚社会学家泽尼比沃克•塔德斯在《非洲:来自非洲内部的新看法》一文中,将非洲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称为“传统发展理论的危机”。马里学者阿米纳塔•特拉奥雷在《沉默的文化》一文中认为,导致这种“危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发展”一词在非洲的地方语言中没有对应词,它主要是一种进口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对发展缺乏真正的了解。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感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对由此而可能导致的非洲进一步被边缘化的担忧,非洲的有识之士再度敲响了“非洲文化危机”的警钟,并由此将“非洲现代化理论”的争鸣推向高潮。刚果社会学家约瑟夫•东达对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热衷于外部的发展理论而非植根于非洲固有的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发展的动力而深感不安。但他同时也不讳言,非洲的传统价值观念确给现代人带来了的沉重负担 非洲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主席塞尔波提出了“发展的文化模式”(modèle culturel de développement)问题。因为“文化不仅仅是既得的经验和记忆,而且也是非洲人民改变其自身命运和创造未来的内驱力。因此,如果我们忽视文化因素在非洲发展中的作用,那将一事无成。” 科特迪瓦学者阿尔方斯•蒂埃鲁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在论及文化对发展的作用时亦指出,文化不是发展的“旁观者”,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真正动力。因此,如果忽视文化,如果将文化排斥在发展思想的核心之外,文化因素就可能会摇身变成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银行非洲地区机构发展和管理处处长,塞内加尔经济学家马马杜•迪亚则比较具象地分析了非洲传统价值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较之以往关于“非洲现代化理论”的争鸣,80年代以来的争鸣具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其一,参与者的身份有所不同。如果说“非洲现代化理论”的主体在早期即在独立前主要是由“社会精英”构成,中期即独立至80年代中期主要是由“政治精英”构成的话;那末,“非洲现代化理论”的新一轮争鸣则首先并且主要是由“经济精英”发起的。其二,争鸣的主题虽然依旧是老话题,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但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由于时过境迁的原因,即在经历了经济调整(自由化),政治变革(民主化)之后,并有感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压力,非洲人更关注传统文化自身的变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三,在处理文化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与以往的那种或是突出文化特性或是强调发展需要的偏颇做法相比;现时的主流观点更倾向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文化特性及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文化所固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属性,使得它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参与并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然而,一般而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是一种悖论关系。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雷纳在1992年出版的《现代化批判》一书中指出,在今天世界的许多地方,经济现代化与忠于信仰之间存在着公开的抗争;因而,只要现代化和特性被如此视为是矛盾对立的,发展变无从谈起。以色列学者S.N.艾森斯塔德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一书中也专门谈到了现代化的“文化抗拒的主题”。
传统文化对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反映在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其一是“实体性”影响;其二是的观念性影响。就后者而言,由于传统价值观念一直沿袭至今并广泛地作用于非洲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因此如何处理文化特性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学者关注的问题。出于对非洲会因现代化而失去自身个性的担忧,非洲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在处理文化特性与发展的关系时,往往将两者对立起来或侧重于强调捍卫非洲文化特性的重要性。许多领导人都表露出这样一种观点:即发展的模式因文化特性的不同而各异。“发展的维度”不应超出其“文化特性的半径”,并将非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挫折归咎于一味地效仿他人。非洲老一代政治家的担忧及其对非洲传统偏爱的观点是无可厚非的,它与非洲特殊的历史遭遇及其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是不无关系的。
不过,非洲人也不必为此过分担心。诚如非洲着名学者谢克•安塔•迪奥普在80年代初发表的《形成文化特性的因素》一文中所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是同它的历史、语言和心理三大因素分不开的”,但由于心理因素在其间起着主要作用,因而,“每一种文化在对待思想观念的问题上都具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它的特定性,也可以说这是得到本民族独特的心理壁垒保护的一个方面,是只有从内部才能理解的一个方面;并且构成了整个现有文化和整个文明的核心、源泉和灵魂。第二个方面是它的普遍性,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一般思想观念,在这一方面,一种文明能够影响另一种文明。” 而且,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抗拒”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一种不可调和的悖论关系。随着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那种将现代化等同于“全盘西化”的观点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后现代主义”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来探讨现代化问题,反对将任何文化传统绝对化并强加于人,主张异质文化之间应彼此宽容、相互沟通;认为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各国可以不按照欧美模式来设计自己的未来,而依据自身的文化选择自己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事实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并未因现代化而失去其固有的文化特性,政治民主在非洲所发生的变异亦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
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亦如是,因为对非洲而言,问题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而只是将非洲的现代化进程置于全球化这样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尽管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国家体系之上进行的,代表了一种超越空间和边界的联系,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一体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是并行不悖的。只要非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取向定位得当,“非洲个性”依然可以在全球化进程中存续与发展。
问题的关键是: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非洲人必须具有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文化的“源”与“流”、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塞内加尔学者姆博认为,“肯定和捍卫文化特性,不等于倒退到一成不变、闭关自守的过去,恰恰相反,而是要培育出一个生动的、具有创造性、不断更新的综合体。” 我国学者罗荣渠先生在论述两者的关系时指出:“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在这方面,非洲新生代知识分子的视野要比其前辈宽广的多。喀麦隆经济学家芒古埃尔可谓是他们之中的代表。这位毕业于巴黎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者型企业家不仅有渊博的学识和宽阔的视野,而且有着敏锐的目光。他所提出的“文化结构调整”即“文化重建”并非要摧毁非洲文化,而是希冀通过对非洲文化的“会诊”,在继承非洲文化的优秀遗产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有选择地吸纳世界先进的文化,并经过改造,化为非洲的“新文化”,以此转变非洲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芒古埃尔认为,非洲人只有通过文化自救,非洲国家方能摆脱边缘化的厄运,非洲人方可获得新生;反之,无异于自甘堕落。芒古埃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盲目地陶醉于对古老的非洲文明的怀旧情怀,当非洲和非洲以外的学者潜心于描述非洲淳朴而奇异的传统文化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时,芒古埃尔勇敢地触及了非洲文化的缺陷并大声疾呼,如果非洲人还不警醒,还不自觉地进行“文化自救”并借此改变非洲人的精神面貌,就难逃脱美洲印地安人的厄运。 或许也正因为如是,在《非洲是否需要进行一次文化结构调整?》一书发表后,芒古埃尔并未受到非洲同行的责难。
诚然,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并非孤立、僵化之物,它也可以为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所丰富、所修正。而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引擎的作用。因为,商品经济绝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它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非洲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封闭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会逐步淡化;与此同时,自主、平等、竞争、开放、效率、秩序、创新等意识会逐步为其所认同,进而全面推动非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诚如马克思所言:“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我们从中国自身的变化中已经深刻地体验到了这一点。当然也应该注意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传统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欧洲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到近代的启蒙运动大约经历了400年。在中国,始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也仍在继续。同样,非洲的文化变迁,鉴于其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柒’ 非洲地区的经济特点以啥为主
非洲的经济属于殖民式经济,所以经济和早期殖民的因素有很大原因,有以下几个特点
1都市化严重:因为早期将都市集中港口,以利货品出口逾殖民母国
2初级产品为主:例如原料,农业作物,顶多进营初级加工,其目的为了保护殖民母国的利益
3产业多半以集约的型态为主,需要高人力
4大规模种植,但容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损失惨重
5多以经济作物为主,但粮食生产不足,需要向外进口
以上几点原因造成,非洲地区经济ㄧ直受到殖民母国或是世界列强的控制,导至即使是资源矿产,生物资源充足的国家,整体发展仍为世界倒数。
近几年来非洲经济呈现3个重要特征:经济增长与严重的贫困化并存;注重资源开发的同时追求经济多样化发展;立足自主发展与争取国际协调并重。这3个重要特征均具有延续发展的共性,决定了未来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走向:经济持续发展,但短期内无法改变世界上最贫困落后地区的地位;资源开发仍是主导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多样化战略初显活力,但单一经济的改造仍然严峻;《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在立足自主发展的同时争取国际社会的配合,为未来非洲经济振兴带来希望,但其目标的实现仍存在许多的困难与限制。
给满意答案的。
‘捌’ 非洲的“单一商品经济”对非洲在国际经济影响大还是小
经济依如源赖某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出口经济结构单一阻碍着非洲发展。长期以来,非洲经济严重依赖生产和出口农、矿初级产品。这种单一经济结构不仅使非洲国家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更使非洲国家的工业发展极其缓慢。 目前,少数非洲国家刚开始工业化进程,而多数国家的工业水平则相当落后。如果以制造业来衡量扮橡高,非洲国家工业落后的状况很明显。即使在几个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南非、津巴布韦、尼日尔爾利亚、肯尼亚、埃及厅尺、摩洛哥、突尼斯等,传统的低附加值消费品生产在制造业中仍占重要地位。
‘玖’ 徐向荣:蒙内铁路,助力肯尼亚经济展翅腾飞
当地时间5月31日,由中国企业按照中国标准承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迎来5岁生日。这条2017年开通的铁路,在短短5年时间里,为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变化。(5月31日 央视新闻)
地处非洲东部的肯尼亚,以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被称为“地球伤疤”的东非大裂谷、百万动物大迁徙的马赛马拉草原充满神秘的乞力马扎罗雪山等等,无一不让世人赞叹不已。此外,肯尼亚还拥有富饶的矿产资源,稀土、萤石、硅藻土等等,矿产储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坐拥如此得天独厚资源的肯尼亚,多年来经济发展却不尽人意,除了债务沉重、治安不良等历史遗留问题外,基础交通设施陈旧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肯尼亚全国公路总长15万公里,多数路况较差,拥堵不堪和事故频发是家常便饭;而航空运输,费用昂贵且经常晚点,难成运输主流;至于老式米轨铁路,当属英国人在1902年建造的“疯狂铁路”,一百多年使用下来,铁路老化,事故频发,而3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更是让人抓狂不已。基础交通设施薄弱,不仅给当地民众出行带来莫大的不便,而且还严重制约了肯尼亚经济的发展。面对交通不顺畅的现状,肯尼亚政府和人民,非常渴望拥有一条属于并饥自己的现代化铁路,在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同时,引领肯尼亚经济腾飞。
2017年5月31日,由中国交建承建运营的蒙巴萨至内罗毕标准轨铁路(蒙内铁路)建成通车。五年以来,蒙内铁路为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改变:蒙内铁路客运时速120公里,货运时速80公里,同样的路程,原先至少要十多个小时,现在仅需5个小时即可。蒙内铁路从无到有,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在打开肯尼亚基础设施建设新局面的同时,还改变了无数肯尼亚人的生活。
首先,备盯蒙内铁路项目极大地带动当地就业。在建设期间,项目方雇佣的当地工人比例高达92%,累计创造就业岗位42000多个,并开展三个层次的技能培训,实现技术转移。在运营期内,中方将铁路运营技术和能力逐步转交给当地人员,促进当地铁路运营技术的长期发展。同时,蒙内铁路与肯尼亚当地上千家分包商、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水泥、油料、钢材等全部在当地采购,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蒙内铁路为肯尼亚旅游业和矿产资源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尽管肯尼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基础交通设绝滚返施薄弱的现状却严重拖了后腿,毕竟再有耐心的旅游者,也不乐意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糟糕的行程上。蒙内铁路的开通,不仅缩短了距离,更是为众多游客尽兴游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使用蒙内铁路运输,除了节省约25%的运输成本外,同时还意味着低损耗、高正点率和安全可靠,这对于亟需破除运输短板的矿产资源业来说,自然是一大重磅利好。随着矿石源源不断送出去,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从而助推肯尼亚经济全方面发展。
五周岁的蒙内铁路,在助推肯尼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样也让东非各国受益匪浅。不少东非国家,诸如南苏丹、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等都没有出海口,这些国家货物的出口都要通过蒙巴萨出海。蒙内铁路的高效运输效率加上低物流成本,必将极大刺激各国产品源源不断运送至国外,有力推动东非地区经济发展。由此可见,蒙内铁路不仅仅是肯尼亚经济腾飞的新引擎,更是推动东非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催化剂”。(徐向荣)
‘拾’ 非洲农牧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谢谢!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越的自然环境,非洲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环境主要表现为:非洲沿海岛屿不多,大多面积很小,岛屿的面积只占全洲面积的2 %。大陆北宽南窄,像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湾和半岛。全境为一高原型大陆,平均海拔7 5 0 米。大致以刚果河(扎伊尔称扎伊尔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边缘为界,东南半部多海拔1 0 0 0 米以上的高原,称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 0 0 米以下,称低非洲。非洲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 8 9 5 米,为非洲最高峰。非洲东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亚的死海北部, 长约6 4 0 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狭长的湖泊,水深岸陡,埃塞俄比亚高原东侧的阿萨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 5 3 米,是非洲大陆的最低点,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质构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系较复杂,多急流、瀑布,按长度依次
为尼罗河(全长6 6 7 1 千米,世界最长河)、刚果河(扎伊尔称扎伊尔河)、尼日尔爾尔河、赞比西河、乌班吉河、开赛河、奥兰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东非裂谷带。按面积大小依次为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乍得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地区的面积广大,有“热带大陆”之称。境内降水较少,仅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年平均降水量在1 5 0 0 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 0 0 毫米以下的地区占全返猛洲陆高面积5 0 %。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属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沿岸一带夏热干燥,冬暖多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极少,属热带沙漠气候。其它广大地区夏季多雨,早世尺冬季干旱,多属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部属热带草原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