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永修县属于哪个市
江西省九江市
永修县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昌九工业走廊中段,南邻南昌市,东频鄱阳湖,西倚云居山,北与庐山市、共青城市、德安县、武宁县接壤,与都昌县水域相连,西与宜春市的靖安县,南与南昌市的安义县、湾里区、新建区等9县(市、区)交界。
(1)永修工业经济怎么样扩展阅读:
九江市2019年第二批重大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暨二季度工业推进会在永修举行,随着永修总投资106亿元的1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该县再次吹响项目建设冲锋号。今年上半年,全县新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54.73亿元,开工工业项目36个,竣工投产16个。
今年上半年,该县实现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10.36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排名九江市第2;工业固投、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8%、9.5%,位列九江市第2、第3;净增规上企业18家,总数186家,为九江市第1。
今年入汛以来,永修吴城水位上涨,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没入水中,“中国最美水上公路”美景重现,成为“网红打卡地”。依托丰富旅游资源,永修县把旅游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目前,永修旅游三产蓬勃发展,引进一批金融、科技、市场等现代服务项目,成功创建“江西旅游强县”。
② 永修在哪个位置
永修,古艾地,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海昏县,为建置之始。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废海昏,移建昌居焉”,改称建昌县。1914年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遂取意“泮临修水,永蒙其利”,改称永修。永修地处江西省北部,隶属九江市,南临南昌、北接共青、东濒鄱阳湖、西倚云居山,自古有“海昏秀域,人杰地灵”之美誉。现辖15个乡(镇),2个垦殖场和2个企业集团,辖区面积2035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
永修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古有“洪都门户”之称,是九江的南大门,南昌的后花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引北的区位优势。京九铁路、福银高速及正在兴建的昌九城际铁路穿境而过。105、316国道纵横全境,修河、潦河两大水系贯穿东西,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距株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均只需8小时路程。
永修山川秀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集名山、名湖、名寺、名鸟为一体,形成“金三角”旅游圈。西南有云蒸霞蔚、风光绚丽的省级重点风景区云居山,主峰海拔969.4米,是观光避暑胜地;山巅的千年古刹“真如禅寺”,为佛教禅寺的发祥地,是全国汉传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西北是拥有一级水质、一级空气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庐山西海,湖面308平方公里,岛屿997座,千岛落珠,碧波万顷,被誉为“红土地上的绿宝石”。东面是位于吴城古镇被誉为“白鹤王国”鄱阳湖世界级候鸟保护区,面积22400公顷,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达300余种、100万余羽,有诗云“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地不见湖边草”。
永修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有宜农耕地33万亩,宜林山地79万亩,宜渔水面67万亩,宜牧草地22万亩。农业产业化已形成了“五大基地、五大龙头”的发展格局。柘林湖鳜鱼出口韩国、日本,宏康科技技术园蔬菜远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2007年实际棉花总产10300吨、粮食总产19.4万吨、水产4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11.8亿元。此外、永修境内有锑、铜、钒、河沙等20余种矿产资源,钒矿金属储量达2400余吨,河沙资源蕴藏量大,品质好、按照每年开采2000万吨计,可开采100年。
永修工业基础雄厚,发现潜力巨大。境内有全国最大、亚洲第四的有机硅生产基地江西有机硅厂,有江西最大的水力发电企业柘林水电厂,有江西较大的变电站500KV变电站。目前,永修县已形成以星火工业园为龙头,云山工业园、城南工业园为两翼的“一区三园”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绿色食品、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物流仓储”等六大主导产业。特别是以星火有机硅厂为龙头的有机硅产业,被列入全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和全省“十一五”重点支持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如今已有一百余家中外企业落户永修,逐步形成了以五大板块产业为主导,拥有一千余种产品的工业体系。境内星火工业园区是国家火炬计划有机硅材料产业基地和江西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现有包括江西有机硅厂、美国卡博特公司在内的有机硅高新技术落户企业27家,已开发出有机硅及下游产品60余种,成为江西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典范,被列入全市重点建设的四大工业城之一。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57亿元,同比增长19.8%,财政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21.9%。获得了“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先进县”、“全省县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全省先进工业园”、“全省粮食先进县”、全省“六大考评体系”工业先进县称号等一系列重大荣誉。
2008年,永修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紧扣市委、市政府“一个定位、四个打造”发展战略,围绕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和年初确定的“三个主攻、五个大提升、三个协调发展”的思路,克服特大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鼓足干劲、迎难而上,全县GDP实现45.28亿元,同比增长13.6%,财政总收入实现4.51亿元,同比增长12.6%。县财政全年投入民生工程资金达在3022万元,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声幸福的目标,一幅幅生机勃发、生气盎然的美丽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③ 晋江各镇gdp
2022年一季度泉州市各区县GDP数据为晋江市588.27亿,惠安县334.16亿,南安市319.35亿,石狮市239.67亿,泉港区232.53亿,安溪县226.59亿,丰泽区216.56亿,鲤城区184.22亿,永春县111.24亿,洛江区79.14亿,德化县65.19亿。一季度晋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8.27亿稳居全市第一位,同比增长5.3%。是泉州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经济规模要领先于其他众多地区。一季度里晋江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65.79亿,同比增长7%,工业经济保持良好运行,以鞋服、纺织产业、建材制品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导的工业产品在一季度销售情况良好,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季度惠安县完成财政收入334.16亿,名义经济增速高达37.73%,一季度经济表现实现了完美开局。惠安县依托石雕、食品、化工等传统制造业,目前跻身福建省县域经济强县之列,另外在一季度安排开(竣)工项目67个,总投资约149.68亿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十分明显。
南安市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319.35亿排在全市第三位,石狮市、泉港区、安溪县、丰泽区四大地区一季度的地区生产总值都在200亿到300亿规模,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洛江区和德化县则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位置,一季度的地区生产总值还未达到100亿规模。
④ 九江的经济
唐宋时期,九江就是江南着名的“鱼米之乡”,其稻谷、茶叶、蚕桑、鱼苗以及竹木、船舶等畅销各地,为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明清以来,九江成为重要的水稻、棉花、茶叶和淡水鱼类生产基地,同时商业贸易也更加繁荣,其中永修县吴城镇以“装不尽的吴城”之称与“卸不完的汉口”相比肩。清咸丰十一年(1861),九江正式开端口通商,近代民族工业也随之逐渐开始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九江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成就。全市拥有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冶金、纺织服装、能源电力、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京九、华东、柴桑、天马以及粮食、果品等辐射全国的10大市场初具规模。
据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2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984.9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658.29亿元,增长10.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63.5%和33.0%。人均生产总值37097元,增长9.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7:55.3:37.0。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126.71亿元,增长10.5%,占GDP的比重为63.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28.53亿元,增长17.2%。其中,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23万人,城镇就业率95.5%。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07.9万人。年末城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2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3.66亿元,增长21.3%。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8.5%,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全年税收收入276.06亿元,增长17.3%,占财政总收入比重84.0%。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83.53亿元,增长13.4%。镇登记失业率为4.5%。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其中食品类和衣着类,均上涨3.8%,居住类上涨3.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降1.8%。 九江农业生产具有优势。农业的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棉花、大豆、玉米、花生、油菜籽、芝麻、茶叶、苎麻等二十多大类别。水稻、棉花、油菜、苎麻、茶叶属江西省的重要产区之一,其中棉花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二。林、牧、副、渔业生产在全省也占有相当位置。1949年以来以来,九江的农田基本建设成就显着;农业机械拥有量迅速增长;农业科学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九十年代初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永修、修水、都昌、德安四县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彭泽县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湖口为全省油菜生产基地。农垦事业是九江一大特色,在全省农垦战线占有重要位置。它集农、工、商、运、建、旅游、服务业于一体,全面开发,综合经营。
2014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7万公顷,增长0.8%;粮食产量165.20万吨,增长2.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34万公顷,增长0.2%;油料产量22.80万吨,增长5.1%。棉花播种面积6.34万公顷,增长1.0%;棉花产量9.50万吨,增长3.9%。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59万公顷,零星植树838万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45.45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5.67万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量21.76万吨,比上年增长2.7%。生猪出栏221.64万头,增长2.7%;生猪存栏128.03万头,下降1.1%。全年水产品产量42.31万吨,增长4.3%,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5.23万吨,增长6.9%。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47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82家,市级龙头企业258家。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同比增长17.2%。培育了博莱、嘉盛粮油、仙客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了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农产品江西着名商标33个,江西名牌2个,绿色有机食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744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121万户(次),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25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九江工业基础薄弱,市区只有棉纺、织布、印刷、面粉、火柴等几家小厂和一些手工业作坊。各县区也只有一些土法榨油、轧花、酿酒等小型家庭手工业。可称之为企业的仅56家。1949年后,九江逐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门类比较齐全、内部结构趋于合理的工业体系。拥有纺织、机械、建材、采矿、冶炼、造船、石油加工、化工、电力、电子、食品等几十个行业,企业户数达2千余家。乡村工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矿产、建材、服装、纺织、化工、机械等9大支柱产业,有40多种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柴油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工业电炉、食品机械、木工机械、汽车拖拉机配件、高低压电瓷、矿山机械、冷藏集装箱等38大类160余种产品系列。石油化学工业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沥青、烧碱、盐酸、漂白粉、聚氯乙烯、氮肥、磷肥、农药、塑料及其制品等。电力工业火电、水电皆备,以火力发电为主。九江发电厂拥有全省第一座超高压发电机组。建材工业由新中国成立初只能单一生产砖瓦发展到生产水泥及其制品、建筑陶瓷、玻璃纤维、花岗石、人造纤维板等多种产品,初步形成了一个品种多,用途广,较完备的建材工业体系。由于地处江岸,九江造船工业历史较为悠久,新中国成立后九江的造船业获得新生,得到发展。1990年,全市共有造船工业企业30家,具有建造一万吨级以下种类船舶、船用机械、导航仪器及其他机电产品的能力。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现代化造船工业基地之一。1919年的“久兴纱厂”,为江西现代纺织工业之始。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支柱。1990年末,纺织工业企业达120多家(含乡镇企业),形成棉纺、棉织、毛纺织、麻纺织、化纤、印染、针织、丝绸、纺织器材、服装等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的现代纺织工业新格局。
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45.53亿元,同比增长12.5%。十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增加值795.02亿元,增长1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3个百分点。
全年发电量91.80亿千瓦时,增长1.1%;化学纤维37.36万吨,增长9.9%;纱89.76万吨,增长8.5%;水泥1980.45万吨,增长22.0%。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31.09亿元,增长19.8%;实现利税总额485.5亿元,增长15.3%;实现利润307.32亿元,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23.66%,比上年提高37.2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入园投产工业企业1076家,比上年末增加42家;安置从业人数28.21万人,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95.54亿元,增长15.6%。主营业务收入3949.02亿元,增长16.0%。实现利润总额268亿元,增长17.1%。上交税金155.04亿元,增长11.3%。
全年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53.85亿元,增长7.0%。全年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11.20亿元,增长11.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38.6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9.3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88.6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89.27万平方米。
九江自晋代起,即成为“米商纳贾”的都会。鸦片战争后,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日等国在此设租界,办洋行,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商端口,华洋商家杂处,南北货物汇集,一度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财阀垄断,城区商号减至不到300家。解放前夕,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商业衰退。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先“改造”,后“调整”的曲折过程,全市城乡商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改变流通领域长期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状况,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的格局。供销合作社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私营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主要商圈:八角石商圈,四码头商圈,沃尔玛名湖广场商圈,十里大楼商圈,八里湖商业圈
主要商业街:大中路步行街,濂溪区上海路步行街,浔阳路商业街,庐山南路饮食文化一条街,环城路茶饮特色街,柴桑大市场,浔阳东路地下商业街等
主要商业场所:九江万达广场(在建),中航九方购物中心,麦德龙超市九江店,沃尔玛超市九江庐山南路店,大润发超市九江店,上海农工商超市九江店,上海华联超市九江店,人人乐超市九江店,华润万家九江店,联盛九龙广场(在建),联盛购物广场,新大中大太平洋百货,崇尚百货及市内多家联盛、派拉蒙连锁超市。 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89亿元,增长14.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52亿元,增长13.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77亿元,增长19.0%;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29.64亿元,增长13.2%。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9.60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7.43亿元,增长15.8%;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28.55亿元,增长21.0%;石油及制品类60.38亿元,增长10.8%;金银珠宝类3.37亿元,增长28.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0.57亿元,增长20.0%。
全年进出口总额57.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出口46.48亿美元,增长15.2%。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4.5亿美元,增长17.8%。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584.93亿元,增长22.8% 九江金融业源远流长。清同治二年(1863年)设立华洋众商公估局。光绪三十一年(1889年)设立户部银行九江分行。辛亥革命后,1913年成立交通银行九江办公处,1916年成立中国银行九江分行,1928年成立中央银行九江分行。接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江西裕民银行相继在九江设立分行或办事处。1931至1934年,湘鄂赣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曾建立金融机构,并发行货币。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九江支行,相继组建各县中国人民银行,开展金融业务活动。1984年底,九江市人民银行与工商银行分开,1985年成立外汇管理局九江分局,形成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专业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并存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1990年,全市拥有各类金融机构871个,职工6820人。各项存款余额21460万元。银行信贷投入不但成为发展九江经济的重要财源,而且为科学技术、文教卫生、旅游服务和住房消费等事业的繁荣作出贡献。
2014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64.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5.50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760.03亿元,比年初增加15.76亿元;个人存款余额1065.17亿元,比年初增加89.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9.24亿元,比年初增加163.1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483.09亿元,比年初增加29.37亿元;中长期贷款为705.17亿元,比年初增加113.07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6.59亿元,增长26.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75亿元,增长22.8%;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2.84亿元,增长29.3%。赔款支出14亿元,增长27.4%。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6.66亿元,增长18.9%;寿险赔款支出7.34亿元,增长36.2%。 九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景点可达2000处。石钟山、鞋山、落星墩、军山、印山、扁担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态;冬季,吴城沙岸湖洲,万只候鸟云集,白鹤天鹅群蔚为稀世奇蠢观,曾被海外客人誉为“中国第二座万里长城”,都昌老爷庙是朱元璋所建定名为定江王爷庙,邻近的鄱阳湖水域是着名的鄱阳湖百慕大三角所在地。九江不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别开,如彭泽的龙宫洞、就河的狮子洞与涌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等。九江北面长江,南屏庐山,东临鄱阳湖,西望幕阜山,得尽山傍水抱之宠;城内甘棠湖水光潋九,岸柳成荫。烟水亭、琵琶亭、浔阳楼、能仁寺、天花宫、浪井、九江长江大桥、九江长江二桥、九江长江三桥、锁江楼,98抗洪广场、龙源峡等景点可发思古之幽情。
魏晋南北朝时,高僧慧永、慧远,名道士陆修静等曾先后来到九江,寻觅净土,筑舍修行。从东晋至清末到九江和庐山为官,访友,游览,隐居的着名文人雅士多至500余人。
1996年庐山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6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⑤ 急问;永修经济状况怎么样在九江能排第几 请各位指教
2005年中西部城市GDP前50位
位次--城市----人口----生产总值---增速
九江----470万-----428.9---15.4%
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428.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4%�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为1995年以来近11年中最高增幅。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2.06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14.83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42.03亿元,增长16.9%。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财政收入增长。去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9.83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45亿元,同口径增长19.4%。全市十五个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6.65亿元,增长25.3%。浔阳区、修水县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跃上新台阶。全市财政支出52.11亿元�增长35.5%,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
统计显示, 修水2005年的经济总量(GDP)位于九江十县市的第一,比位于第二的永修县高出7个亿;同期,修水经济总量位于周边十—县市的第三位,与第一位浏阳和第二位平江相比,分别有140亿和16亿的差距。
2005年,修水财政收入位于九江十县市的第一,比第二位永修高出0.45亿。增速以35.34%位居第二; 同期,修水财政收入位于十一个周边县市的第二位,比浏阳市少12个亿。
从人均值来看,修水的经济发展位次就不容乐观:在九江十县市的排名中,人均GDP仅高于都昌县,人均财政收入略高于彭泽和都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最后;在周边十—县市的排位中,修水人均GDP仅略高于通山县,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平江、通城、崇阳、通山四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样排在最后一位。但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修水的经济发展质量位于前列。综合来看,修水的经济发展位于全市和周边地区一个比较靠前的位置。
永修武宁修水瑞昌是九江的四个大县市。
GDP总量:修水>瑞昌>武宁=永修
财政收入:修水>瑞昌>武宁=永修
人口数量:修水>瑞昌>武宁=永修
国有企业:永修>瑞昌>修水>武宁
招商引资:瑞昌>永修>武宁>修水
民营经济:武宁>修水>瑞昌>永修
外出创业:武宁>修水>瑞昌>永修
旅游资源:永修>武宁>修水>瑞昌
人均收入:武宁>永修>瑞昌>修水
城市建设:武宁>瑞昌>修水>永修
交通基础:永修>瑞昌>武宁>修水
农村建设:武宁>永修>瑞昌>修水
学校建设:武宁>修水>瑞昌>永修
教育升学:永修>瑞昌>修水>武宁
医疗设施:武宁>瑞昌>修水>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