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题: 国民经济评价主要侧重点
1国民经济评价: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虑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用货物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队国民经济的经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和理性
指标:
主要指标是经济内部收益率,另外,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可计算经济净现值和经济净现值率指标,初选建设项目时,可计算静态指标投资净效益率,其中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贡献程度的相对指标;经济净现值ENPV反映工程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是绝对指标;经济净现值率ENPVR是反应工程项目单位投资为国民经济所作净贡献的相对指标;投资净效益率是反应工程项目投产后单位投资对国民经济所作年净贡献率的静态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外汇分析:
设计产品出口创汇及替代进口节汇的工程项目,应进行外汇分析,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经济换汇成本、经济节汇成本等指标
2社会效益评价
目前,我国现行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还没有规定出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社会效益评价以定性为主,主要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对提高地区和部门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对提供就业机会的影响,对产品质量提高后对产品用户的影响,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及社会福利生活的影响,对城市整体改造的影响,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等。
2. 二战后日本经济政策的侧重点
二战后,日本对整个社会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政治上,解散了日本 军队,建立民主政治,实行法制;经济上,解散财阀,有效地控制垄断,分散股份,分割大企业;实行土地改革,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经济生活中,政府进了行有效的干预。可以说,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 “奇迹”,有其客观因素,但政府的经济行为在主观因素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政府的经济计划主要是预测未来、通报情况、协调关系,引导企业更好发展,而不是具体操作和发号施令。日本产业政策的形成、发展和成功的关键是日本存在一个 “官民协调体制”,或称之为 “政府与产业协调”的经济体制。战后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50 年代。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建立自主产业体系。为实现这个 目标,一方面统制进口和限制对内直接投资,实行产业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在财政金融和产业组织政策等方面,采取必要手段,对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植。这些政策在 50 年代后期获得显着成效,实现了产业自主,国民经济开始高速 增长。 第二阶段是 60 年代。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在现有产业结构重新工业化的 同时,逐步实施外贸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建立与国际相适应的产业体制。在这期间,日本实现了完全就业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工业化,增强了出口竞争力。与此同时,扶植产业的政策已经过时。另外,随着企业大型化,还 出现了环境污染和垄断企业支配市场等弊端。因此产业政策必须有一个大的调整。 第三阶段是 70 年代。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加强竞争,反对垄断,保护环境。伴随着石油危机而来的国际间产业调整,日本又进行了新的产业调整。70 年代初对四大公害的批判,使自然环境服从产业发展的政策转向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的产业政策。 1977 年 《禁止垄断法》的修改,加强了对垄断企业的限制,并使其成为产业政策的中心。 第四阶段是 80 年代,产业政策的目标是,转变经营轨道,扩大内需,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随着贸易摩擦加剧,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产业政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实现以国际协调为目标的产业调整,日本政府正力求几十年来的经济运行轨道的转变,从出口主导型产业体系转变为扩大内需型产业体系。同时提出 “技术立国”的口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战后日本经济从 1956 年开始起飞,经济增长率持续多年达到 10 %左右,而工业增长率高居 15 %左右。 1956 年,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当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大约有 240 亿美元,是美国的 1/15 ,德国的 1/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270 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名列第 35 位。在日本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按美元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看,大致是在 1966 年超过英国, 1968 年超过法国和西德,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到 80年代后期,已与美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国。当今世界,到处是日本产品的入侵,日本产品以其质量过硬,款式新、技术高、价格便 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市场。其汽车、机电产品、高性能电子 计算机等领导着国际新潮流。 日本发展经济的经验中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健全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先行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制定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更是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已制定了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当前中国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在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关于废弃条件的设置?强制回收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和可操作化?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中国必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其强制性来督促企业和民众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行为? (二)完善政策机制
3. 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学有什么区别西方经济学有什么侧重点啊。
实际上,区分并不太严格,因为,现在一般谈到经济学,都是指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叫西方,是因为为了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好区分。
总的来说,经济学这个定义比较宽泛,是包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地,而如果说到西方经济学,一般我们是把其和马克思理论区别而已,就是纯粹指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因为,马克思本身虽是西方人,但其理论在西方社会并非主流。
4. economy 和 economic 和 economical 的区别
economy和economic和economical的区别为:意思不同、用法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意思不同
1.economy意思:经济;经济情况;经济结构;(就经济体制而言)国家;经济制度;节约;节省;节俭
2.economic意思:经济上的;经济学的;有利可图的;可赚钱的;合算的
3.economical意思:经济的;实惠的;节俭的;节约的;简洁的;精打细算的;省钱的
二、用法不同
1.economy用法:economy是可数名词,如aneconomy表示“一件节约的事”,而复数形式economies表示“多件节约的事。
2.economic用法:economy作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构成名词短语,其含意相当于economical。
3.economical用法:economical指“节约的,精打细算的”。
三、侧重点不同
1.economy侧重点:economy属于抽象名词,表示“节约”。
2.economic侧重点:economic用以指与贸易、工业或财富等有关的“经济上的”或“有关经济学方面”的意义,一般用作定语。
3.economical侧重点:economical则指与“节约”同义的“经济”,相当于not wasteful,既可指人也可指物,既可作表语也可作定语。
5. 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侧重点是什么具体的,
货币金融学,这个词语现在用的略微少点,不如《货币银行学》这样普遍。不过《货币金融学》是上海财经大学戴国强先生编写的一部经典教材。
首先你应该弄清楚这几个经济学名词概念:原先的课程名称叫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基础课程。后来货币银行学更多加入了一些国际金融的知识,两者合并后学科变为现在财经类高校的《金融学》。这是学科由来和演变过程。所以渐渐的有人也叫它货币金融学。
再说货币经济学。理解货币经济学首先你要明白经济和金融的区别和联系。其实现在的很多人甚至是专业财经类的学生也不清楚这两者倒底是什么关系。简单说: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是一级学科门类,概念含义要广泛得多;而金融又更细化,专指资金的融通。
所以,明白上面这些,相信你就明白各科的侧重点了:货币经济更多是与经济的结合,货币金融更多与金融结合,前者要比后者广度上广,后者要比前者深度上深。
不过最后要注意的是,经济金融类一定要打好基础,很多东西都是通的,初阶段的时候不管什么课程都要好好学以培养经济金融素养。这种细微的侧重点差别在学的过程中不要太重视,学完之后了然于胸,倒是更有价值。
愿你有得。祝你好运!
6. 苏联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是什么
赫鲁晓夫:
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勃列日涅夫:主要是改革经济体制,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
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
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
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
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
鼎盛期。
戈尔巴乔夫:搞私有化,而且是以乞求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援助为条件的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当然,在改革的头几年,并没有明确提出搞私有化。但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苏联领导人不仅没有正确地总结教训,反而把经济搞不好的原因,除归咎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上层建筑外,还归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因而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经济改革思路,其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现在国家集中的资产过多,人民同国有制关系疏远,职工没有主人翁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所以要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