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计划经济如何运转公司

计划经济如何运转公司

发布时间:2023-03-07 10:00:46

1.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

1、计划经济的利:

首先,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建国伊始,面对国民党政府留下的财政枯竭、通货膨胀的局面,由于国家加强了集中管理,不出一年时间,就基本制止了通货膨胀,经济初步获得稳定。

中财委在1949年关于稳定物价斗争的总结中曾指出:在市场物价问题上的较量,不但需要统一的指挥,而且要有保证实施这种统一指挥意图的能力。就是说,要能做到集中使用力量,灵活调度物资,全面指导物价。

薄一波后来在总结这一条历史经验时说:“40年来,我们看过来看过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还不富裕的大国里,要长期保持金融物价的基本稳定,经济的基本稳定,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政治与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是不可缺少的,中央有力量,各个地区都会得到益处”。

其次,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是由于国家利用手中的行政力量对重点建设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才建成了以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为中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和一些骨干企业,

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际工业体系的骨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干部,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从而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计划经济的弊: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

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

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因此,一个企业想背离计划经济的轨道,是十分困难的。同样的道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个人实际上也处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

个人作为劳动者,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就业和担任什么工作,都由劳动人事机构按计划安排好,流动难以如愿,抵制这种安排等于自己断送了继续工作的机会。  

个人作为消费者,也要由计划部门安排,具体表现为生活必需品是凭票证供应的、住房是由单位提供的、甚至子女的升学就业也无一不同行政主管机构的安排有关。

假定居民个人想离开计划经济所安排的居住地点或工作单位,他在生活上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样,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看,同样可以认为计划经济的运转得到了行政权力的支撑。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是由若干个次一级的体制组成的。例如,计划的企业体制、计划的财税体制、计划的金融体制、计划的价格体制、计划的劳动用工体制与人事体制等等。

它们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次一级的体制依存于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而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又依存于第三个次一级的体制,盘根错节,难解难分,此存则彼存,此损则彼损。于是,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任何单个的企业或单个的居民个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且,就算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能够违背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定而使自己的经济活动有所发展,那也只能被当作偶然的、非常规的事情,而不可能成为经常性的、别人可以效法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或单个居民都只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采取默认和顺从的态度,企业和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同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是太微不足道了,无法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第三,计划经济体制有一种被认为是正确无误、不容怀疑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作为支柱,这种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辩护,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选择,把任何背离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行为都说成是修正主义的。

这就是说,通过计划经济理论的解释,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出现了这种或那种问题,但一来这是历史所注定的选择,无法更改;

二来如果要离开计划经济的轨道,那就是滑到了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了,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等于背叛。计划经济体制既有行政权力作为支撑,又有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为之进行辩护和论证,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由于长时期内计划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被确定为正统的经济理论,任何对计划经济提出怀疑,甚至想作出修正的观点都被打成异端。

由于人们从学校里、从书籍报刊上、从电影电视中所读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宣传计划经济的东西,于是人们也就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对各种想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的行为加以谴责、加以抵制。

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如果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方面有些举动,就会陷于非常孤立的境地,周围的人鄙视他、嘲笑他、斥责他,使他不得不屈从于舆论的压力、周围的人的压力。

尽管这些压力往往是无形的,以致于到后来,连最初怀疑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也会进而怀疑自己可能真的错了:立场错了,观点错了,于是本来正确而且很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尝试,就这样被扼杀了、消失了。

(1)计划经济如何运转公司扩展阅读:

计划经济的特点:

第一,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1949年冬到1950年春,中国政府在提出并实行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方针时,强调了高度的集中统一。这是在当时急需稳定物价,克服财政困难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要求。

到1950年6月财政经济状况初步好转后,中央肯定了华北局关于“除重工业和规模宏大的轻工业应归中央直接经营外,其余国营工业应委托省经营较为有利”的建议。

1951年4月陈云明确提出,“要分一点权给地方”。并具体提出工业方面中央和地方分管;贸易方面在中央规定的总价格水平上,地方可适当调整;税收方面,有几种税收地方可作调整。

不久,中央即正式决定把“高度集中”的方针转变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方针,首先实行了中央、大区和省市财政三级管理的体制。此后中央多次强调“必须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发扬地方与群众的积极性。”

1954年3月,中央又决定:“地方国营企业超额利润可以作为地方工业投资”。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党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作了初步总结。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我们不能象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在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1956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体制会议,检查了中央集权过多的现象,具体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职权。

明确规定了地方有一定范围的计划、财政、企业、事业、物资、人事的管理权。凡关系到国民经济带全局性、关键性的企事业由中央管理,其他企事业尽可能交地方管理;对企事业的管理,实行中央为主地方为辅或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双重领导的管理方法;

中央管理的主要计划和财务指标,由国务院统一下达,改变过去由各部门分头下达的办法;某些主要计划和人员的编制名额等,给地方留一定的调整幅度和机动权。

党的“八大”也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决定。这样就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之一--在集中统一原则下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相结合。

第二,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

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曾着力对经济实行完全的计划管理。然而,客观上始终存在着商品市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并没有完全取代价值规律,也就不可能用产品经济完全取代商品经济。

我党在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一直没有放松市场管理,而是努力运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在几次稳定市场物价的斗争中,一方面采取通过国营贸易公司和供销合作社控制物资和市场价格,由银行控制货币、贷款等行政措施,严厉地打击投机倒把行为。

同时,为保证财政收入和稳定市场,又采取了调整工农业产品税收政策和公、私营的税收政策以及发行公债等经济手段。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粮、棉、油及某些副食品严重短缺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党又多次采取了依据供求关系调整价格的措施。

如1950年10月提高粮棉比价;1951年8月进行全国物价调整,调高棉纱、棉布价格;1953年10月实行粮、棉统购统销政策后,1954年再次提高棉粮比价;1956年又调低重工业产品调拨价格等等。

此外,为了活跃农村市场,在农村集镇上设立了由国家管理的粮食市场,允许农民对完成统购统销后的多余产品进行自由买卖,对一般农产品更不加限制。

为了活跃城市市场,以私营工商业公私合营后,仍提倡在商品品种、质量上的竞争,允许夫妻店、手工业者、摊贩等长期存在。

1956年4月,中央指出:“小商店的形式,是我国商业中一种特别发达的形式。”并正式决定凡经营日用杂货、食品杂货、油盐酱醋、纸烟等行业的商店,不合并集中;

饮食业小商店大部分不合并组织;“要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商店或小商店在经营上的优良特点”,蔬菜一类的商品应提倡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在价格上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三,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

建国头七年的计划管理,我党根据实践经验,曾划分了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和估算性计划等类型。1953年8月,中央在关于编制计划的指示中指出:“对于不同的经济成份有不同的计划。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其它经济成份,实行间接计划。”

“对中央各部所属的国营经济,要求作比较完整的全面的计划;对地方国营经济,只要求计划几项主要指标”。1955年又进一步提出:“对于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和估算性计划,应加以区别,不能一律看待”。

这实际上已有划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思想。据统计,上海1956年按间接计划完成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

第四,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这主要表现为在综合平衡上比较重视积累与消费,国家、集体与个人,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沿海建设与内地建设,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等等。对这些关系的处理,也与苏联的模式有较大的不同。

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方面,“一五”计划期间,年平均积累率为24.1%。1956年11月,陈云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

毛泽东强调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利益也要予以兼顾,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

1955年8月,中央规定国营企业超计划利润中的40%可留给企业主管部门使用。当时职工和干部的个人利益主要是通过“按劳付酬”原则领得的工资来实现的。1951年春我党就确定了统一全国工资制度的步骤。

1953年调整了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工资倒挂的现象,推行和改善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奖励工资制度。1955年国家干部的包干制改为货币工资制度。1956年召开的全国工资会议,又对工资制度实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在建国头七年里,还逐步建立起失业救济、劳保、公费医疗、大学免费入学等社会福利制度。尽管在对个人收入的分配上实际上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但使人民群众从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中,体会到新社会的好处。

2.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什么是计划经济,它和市场经济有什么样的关系

计划经济(planned [command] economy●planning economy)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market-oriented economy)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关系和区别
计划经济作为革命战争时期经济体制的一种延续,在我国建国40多年的历史里长期起主导作用.这种长期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之初被封锁,被隔绝,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误解——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解决短缺和公平问题。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已丧失了继续存在的理由,即将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但在新旧交替之际,弄清两者的区别,颇具意义,特别是对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而言,尤其如此。
概括起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指导思想不一样
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本身有力量使供求本身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趋向平衡,能够使资源配置达到优化的水平。但是,由于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充分和竞争不完全等缺点和其他局限牲,经济生活也需要政府的调节。关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关系,有经济学家称之为"双覆盖理论'。也就是说,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对经济运行而言,是第一次覆盖,政府调节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无法调节的经济现象,政府做市场做不了的事,政府调节可说是对经济运行的第二次覆盖。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同,它采用的是板块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有支配经济运行的力量,可以直接操纵资源的配置。只不过政府也不能达到至善至美,因此要在经济生活中让出一些地盘,让市场加以调节。于是整个经济生活被划为两块,一大块归政府,一大块归市场,政府起主导作用,市场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理论指导上的这一差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最要的差别;其他的差别大多数都因此而生。
第二,微观经济基础有差别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微观经济单位都是企业.但字面上的一致并不能掩盖它们本质上的差别。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企不分,不自主经营、不自负盈 {是企业的特点。企业往往成为行政管理部门的附属物。企业没有活力,对价格机制的反应甚为淡漠,甚至无任何反应。于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经济运行处于第二种非均衡状态。
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将成方企业的特点,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有自我约束自我生长的机制。企业的动力,来自对利润和社会效益的追求:注意价格机制的作用,对信息变化有足够的敏感性。此种情况之下,资源配置比较合理,经济运行处于第一种非均衡状态或者趋向于均衡状态。
第三,经济运行方式有差别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行政命令和资源配额成为经济运行的主导方式。生产根据上级命令进行,由此引起的资源需求,按配额供应。此种经济运行方式,必然是死板和僵化的,它引起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短缺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革命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短 缺非常严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本来就不高的生产力,很容易用于产生无效的供给。这种无效的供给不但不能解决短缺问题,而且会由于资源的浪费而使短缺加剧。
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竞争将取代命令,选择将取代配额。生产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企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供求双方进行双向的选择。所谓双向选择,主要是针对生产要素而言。企业挑选职工,职工也挑选企业,人员的流动按价格机制的调整合理地进行。这种流动不仅使效率得到促进,而且也体现了比较真实的 社会公平。
第四,经济边界有差别
经济边界是指经济生活活动不能超越的界限。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配额作为边界,任何活动不能超越计划配额的界限。生产有配额,指定生产什么就必须生产什么,指定生产多少就要生产多少,不能稍越配额半步。事实上,计划配额由行政部门制定,长官意志左右一切,交易者、生产者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市场经济的边界是制度化的法律。任何单位(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任何长官意志都不受欢迎。法治的经济中,政府被有关法律授予管理市场的作用,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对经济进行再调节,其功能是上文所说的第二次覆盖。法治经济的必然结 果,是在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上形成‘小政府,大市场'的结构。也就是说,"小政府"必须是精干的;高效率的政府,大市场则指完善的市场和良好的价格机制。
以上所述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差别,大部分属于理论上的东西,在我国尚不成为现实。但这是我国经济进一步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求,作为微观基础经济单位的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求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成功之后,有能力去适应新体制,促使整个经济在新经济体制之下获得更好的增长与发展。对企业的这两个要求,就形成了新的企业模式:以效益为目标,参加市场竞争,接受市场选择。要达成此一模式,则直接导出了一个结论: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体制。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说是新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要求。

3.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提到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前者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模式,后者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模式。其实这是有点教条和刻板的认识。很大的缘由之一是二战后的美苏阵营对立导致的两者互相对立,从而在人们中形成二者互不相容的认知。很少有人考虑为什么资本主义就一定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就一定是计划经济,两者之间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吗。

过往几十年,ZG和国外的历史事实也说名了这一点,美国也有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运行,ZG也实行了GGKF引入市场经济形成公司混合制经济。这里差一段众所周知的名词解释,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国家不甘于经济运行发展,完全依靠市场本身“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计划经济是由国家分配资源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

那么究竟哪种模式更好呢,我们可以从客观角度和一个假设举例两个方面来试着分析一下。

首先客观来说,任何一种模式都会有他的优缺点,有他的适用条件。市场经济在解决资源分配方面更加快速高效,相比之下计划经济就存在之后和臃胀,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复杂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但是市场是趋利的,对于短期内(或者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看不到回报,但是对国家长远发展有利的项目,单纯依靠自有市场有时很难完成。比如说规模庞大的基建,是一个耗费巨大,短期内无利可图的项目。这种情况下国家统一标准去做这些事更加高效且成本低,此外,在国家遭受破坏或者基础较差想要快速实现工业化,计划经济也是比较高效的模式。也就是在目标明确且正确的前提下,计划经济能够高效的达成目标。

计划经济说白了就是苏联经济模式,苏联创建这种模式一是沙俄农奴制的历史传统可以顺理成章的建立集体农庄,在其历史传统下更容易被人民接受,二就是集中资源快速工业化的需求。

那么,ZG初期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呢,其一也是建国初期想要快速实现工业化;其二是当时ZG是跟着苏联老大哥的,很多援助来自于苏联,只能按照他们的模式进行,否则那些“计划经济”式的援助无法运行;其三是意识形态对立西方对ZG经济的封锁,所以只能选择计划经济。这里要说明下,ZG经济目前是公司混合制,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计划经济的活力就会更不上,尤其是复杂庞大的社会民生经济。所以GGKF引入市场经济,那么,完全依靠市场经济大型基建工程很难完成。所以,在基建等公共工程领域依靠国家计划模式完成,其他领域靠市场经济力量完成。这就相当于国家依靠统一的计划模式,完成基建等工程从而优化营商和民生环境,打造适宜的市场经济框架,吸引更多的市场经济参与者。公司混合制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计划性的搭建市场经济的框架,让市场在其框架中运行。从管仲开始就有了最早的国有经济,到汉朝的盐铁均输均有公司混合的影子。所以公私混合制是有较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这也是目前ZG发展较快的原因。

其次,第二种假设分析,是在一篇微信文章看到的举例,很多内容和第一种分析解释相似,但是更加形象直观的对比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所谓计划经济是由明确的目标的,所有的“计划”都是围绕目标展开,是为了实现目标服务的。而市场经济从宏观来说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他靠的是其中的个人或企业的趋利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微观上每个人或企业的进步或小目标实现,从而带动社会或国家向前发展。简单的说市场经济是微观有序,宏观无序的,计划经济则相反。

了解了以上前提,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可以把经济发展比作登山。

如果你在A点,自由选择你放眼四顾你的奋斗目标是B,到了B之后你能看到的下一个目标是C,再之后分别是D、E、F。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视角。如果有一个伟大的国家领导人或是经济决策者,能够把控宏观大局,从宏观上看出最终目标是F,那么就可以计划处一条路线直通F,就能够快速到达F,这就是计划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是优于市场经济的,然而别忘了他的前提是有一个极其伟大的国家领导人或是经济决策者能够精准把握F点的存在位置和路线。这就是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规模较小的时候计划经济能够取得快速进步的原因,然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复杂程度后,很难有人能够精准的把控“F点”。

4. 计划经济下政府是怎么计划的根据什么确定生产额呢计划经济有什么优点吗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中央当局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 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计划经济的长处在于:第一,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第二,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第三,能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虽然计划经济尚未摸索出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等的发展,计划经济很可能得以成功运行,迄今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不仅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相反为其更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计划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从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特点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从1990年初期开始,就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阅读全文

与计划经济如何运转公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59年出生的人婚姻如何 浏览:317
欧洲四大经济有哪些国家 浏览:194
尤德婚姻状况如何 浏览:659
从哪里分析社会经济 浏览:348
有哪些高中美女教师课程 浏览:880
为什么年轻人缺乏幸福感 浏览:365
为什么感觉美女越来越多 浏览:850
有哪些关于造字的神话故事 浏览:994
经历了背叛婚姻怎么办 浏览:136
脸小女生如何让人有幸福感 浏览:229
济南市事业单位工资一般多少 浏览:903
美女怎么瘦脸效果最好 浏览:41
婚姻包括哪些感情 浏览:196
网文怎么发展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浏览:259
美女呀今天是在哪里吃饭 浏览:375
上层建筑怎么做经济基础服务 浏览:835
派出所的事业编制有什么用 浏览:294
欧洲经济区国家包括哪些 浏览:896
美女跳舞综艺节目有哪些 浏览:367
爱情是专一的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 浏览: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