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济常识 经济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
一、对投资和消费关系的概念性认识内需包括国内消费与投资。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投资与消费关系的理论基石。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第一,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投资与消费是密不可分的。消费创造出投资的动力和新的投资者,是投资的最终完成和最后检验,是投资的目的;投资则创造出消费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第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短缺经济阶段,生产能力不足,商品供不应求,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方面。而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情况下,生产能力过剩,商品供大于求,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方面。第三,二者互为增减关系。在出口已定的条件下,在国内需求结构中,消费的比重扩大了,投资的比重就要缩小;反之,投资的比重扩大了,消费的比重就要缩小。第四,二者互为统一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扩大消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扩大投资、发展生产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二)高投资,低消费影响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多体现在工业和房地产的发展上,消费多体现在第三产业里。投资率长期偏高,加上投资结构的不合理,还会导致另一个结构性问题,就是第三产业增长滞后于第二产业。2008年,贾汪区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6.3%,而第三产业增长率为14.2%。在今年前三季度,受金融危机以及一系列扩内需政策的共同作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4.8%,而第三产业为13.0%。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第二产业,使得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愈加不合理的趋势,不仅影响到总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还会影响到其它各类型、各层次结构问题的调整,最终将影响全区宏观经济总体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第三产业增长的滞后也意味着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对于通过扩大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来拉动国内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是不利的。(三)高投资,低消费失衡的影响因素增多。1、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促进消费增长的不利影响可能增加。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是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这与收入分配政策紧密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活力提高和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倾向。2008年,贾汪区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为0.43(全国为0.51),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且呈拉大之势。从城乡不同人群看,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收入比分别为1:0.12和1:0.27,从数值不难看出,贫富收入差距悬殊很大,而贫富所占人数的比例悬殊也很大。这表明,没有一定的收入支撑,很大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还只能长期“潜伏”。这种新情况值得高度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否则,将会影响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正常升级,甚至危害社会稳定。2、体制性弊端可能导致投资过度扩张和经济大幅波动。目前,我国投融资领域存在的体制性问题仍然很多。主要是产权关系不清、风险责任不明、投融资约束机制不健全,银行借贷受政府干预现象仍有发生;地方财政收入严重依赖投资产业后的回报,受政绩和地方财税收入的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对投资参与过多。在此体制、机制背景下,随着经济发展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城市建设活动的增加,很可能导致投资的过度扩张和较大起落。这一状况对于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非常不利。(四)用科学发展观消除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结构障碍。首先,发展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消除投资中的无效增长成分,避免重复和盲目投资,对目前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行业在准入以及税收等方面进行政策控制,同时采用经济手段,在过热行业实行扶优扶强的策略,加快大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重组兼并消除过剩和重复建设。其次,要调整使用国家投资的结构和方向,将其重点放在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等民生方面。促进居民扩大消费的公共设施领域和城市化建设方面,比如加强小城镇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以降低消费综合成本。第三,要把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由紧盯GDP转到就业目标上来,通过繁荣活跃三产增加就业岗位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
㈡ 个人经济行为包括哪些
个人经济行为有以下几种,即行为包括个人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就业行为。
拓展资料:
个人经济行为,是作为生产、分配、消费主体的个人在 经济活动中的经常性决策倾向和对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变化的有目的反应。个人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后果,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有效性和社会经济 秩序的状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 商品经济条件下,个人经济行为应具备以下特征:公民成为独立的行为主体;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保证;还应具有多元化的个人行为规则。
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基本分类:
一、经济法的主体可分为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和市场规制法的主体。前者分为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体和承受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主体即调控主体和承控(受控)主体。后者分为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或规制的主体和在市场经济中接受国家的市场规制的主体即规制(管理)主体和受制主体(市场主体)。
二、把经济法主体分为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并且认为这两种主体的划分是相对的。李昌麒教授则认为经济法主体应分为经济决策主体、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实施主体。漆多俊教授的几种分类方法里,有一种就把经济法主体分为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史际春等认为经济法主体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
三、经济法主体行为的特征:
1、范围的广泛性: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法主体数量庞大,类型丰富,这是主体经济利益性的外在化要求:通过对每种经济利益都有数种具体经济法主体加以代表、维护和追求,实现各种经济利益的和谐发展,才能最终达致经济法所要维护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2、地位的层级性:这里的层级性和层次性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层级更强调纵向位阶与横向位阶的统一。理解经济法主体层级性的时候,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法主体地位“不平等”并非行使国家权力的需要使然。
而是源自根据主体各自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而由法律合理分配的需要,借用经济法“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的话说,就是要“以责定权,以责定利”。如果只看到经济法主体之间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忽视了不同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协作和竞争关系,便会有本末倒置的危险,动摇经济法主体制度存在的基石。
3、角色的变动性:就具体的某个经济法主体而言,由于其在不同经济关系中“角色”的不同,也令其主体外在类型和内涵发生着各种交错和转换,比如一个主体既可能是经营者(相对于生产者而言),或者销售者(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又可能是竞争者(相对于其他竞争者而言)。
㈢ 基本经济活动包括哪些
1、进入近代工业文明之后,经济活动是指包括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经济活动往往遵循价值规律在运行,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这种经济活动比较典型与成熟,可以用经济的要素去分析、衡量它。
2、具体来讲,它是指劳动者个体即工人在其参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充分地实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意志.在这里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工人进行生产、参与经营决策和分享企业利润等活动。
3、“以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经济活动是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
4、经济活动的基本观念及其发展阶段所谓经济活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规则约束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获取物质财富的行为统称。
5、凡是有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效益比较的活动就可以称为经济活动.在这里经济被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即分析成本与效益关系的方法。
6、人们所从事的劳动被称为经济活动.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便构成一个城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人们供求关系的总和。
㈣ 经济活动全部都有哪些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的指一个家庭的家务管理,宏观的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包括着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的各项活动;生产是这一动态的基础,分配是这一动态的终点。
㈤ 会计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哪些
1、记录(记帐)
将经济过程中所引起的资金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动,记录清楚。例如,生产性企业投入了多少资金,购建了多少机械设备和房屋建筑物,买了多少原材料、工具用具,发放了多少工资,支付多少其他费用,生产出多少产品,取得多少销售收入,获得多少利润,等等,都一记录清楚。
商业企业,要记录购进多少商品,销售了多少商品,发生了多少流通费用,实现多少利润,等等。行政事业单位,则要记录清楚拨入的款项和各项费用开支,等等。这是会计的基础工作。
2、计算(算账)
计算包括多方面,一种是简单计算,这种简单计算,一般和记录工作同时进行;另一种是较为复杂的计算,一个时期(如一个月)取得多少销售利润,这就要进行一系列计算,把记录的有关生产、销售的费用汇集起来,并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还
要计算清楚各种应付未付费用和税金等等,这样才能确定税金和利润。这种计算工作往往单独进行,根据计算结果再进行记录或作其他用途。
3、报告(报账)
会计是为经济管理服务的,记录和计算本身尽管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只是整个企业、单位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它所记录和计算结果所产生的数据,却综合反映了整个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除会计部门本身要掌握外,必须及时报告给经营管理负责人、投资者和有关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便他们从中了解、评价经营管理,进行决策。
4、检查分析(用账)
会计除进行上述三项活动外,还要进行检查和分析工作。检查,主要就是检查资金的变化,从而检查了起资金变化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经制度规定和计划预算的要求,等等;分析,主要就是分析资金变化及其反映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以及效益的大小和原因等等。
(5)个人的经济活动有哪些扩展阅读
岗位职责
1、固定资产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办法;
(2)参与编制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计划;
(3)负责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和有关报表的编制;
(4)计算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资金;
(5)参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
2、材料物资核算岗位职责一般包括:
(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材料物资的核算与管理办法;
(2)审查汇编材料物资的采购资金计划;
(3)负责材料物资的明细核算;
(4)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材料物资计划成本目录;
(5)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材料物资消耗定额;
(6)参与材料物资的清查盘点。
3、库存商品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负责库存商品的明细分类核算;
(2)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库存商品计划成本目录;
(3)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库存商品的最低、最高限额;
(4)参与库存商品的清查盘点。
4、工资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监督工资基金的使用;
(2)审核发放工资、奖金;
(3)负责工资的明细核算;
(4)负责工资分配的核算;
(5)计提应付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等费用。
5、成本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拟定成本核算办法;
(2)制定成本费用计划;
(3)负责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4)核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5)编制成本费用报表并进行分析;
(6)协助管理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
6、收入、利润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负责编制收入、利润计划;
(2)办理销售款项结算业务;
(3)负责收入和利润的明细核算;
(4)负责利润分配的明细核算;
(5)编制收入和利润报表;
(6)协助有关部门对产成品进行清查盘点。
7、资金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拟定资金管理和核算办法;
(2)编制资金收支计划;
(3)负责资金调度;
(4)负责资金筹集的明细分类核算;
(5)负责企业各项投资的明细分类核算。
8、往来结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建立往来款项结算手续制度;
(2)办理往来款项的结算业务;
(3)负责往来款项结算的明细核算。
9、总账报表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负责登记总账;
(2)负责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有关财务会计报表;
(3)负责管理会计凭证和财务会计报表。
10、稽核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审查财务成本计划;
(2)审查各项财务收支;
(3)复核会计凭证和财务会计报表。
㈥ 个人参与的国际经济活动有哪些
1、文体活动,如李娜等参加网球、姚明等参加NBA等。
2、个人开展境外投资、创业。
3、经中国政府或部门推荐出任国际组织职员或官员。
4、通过考试或其他境外机构推荐出任国际组织职员或官员。
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制度的不同划分:北北合作、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区域经济一体化。
根据所含经济内容的不同划分:广义国际经济合作和狭义国际经济合作。
根据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划分:宏观国际经济合作和微观国际经济合作。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参加方法多少来划分:双边国际经济合作和多边国际经济合作。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划分:水平型国际经济合作和垂直型国际经济合作。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国际经济合作
㈦ 个人经济活动与现代经济活动的关系是什么
摘要 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同属人类经济活动的两大领域,共同构成了现代的混合经济。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两者的根基和最终目标相同,即共同植根于人类的交换社会,同样采取货币经济形式,终极目标在于谋求稀缺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以最终满足个人需要。两者同样适用于市场效率原则和经济学原理,政府行为同样要遵循两个基本的经济学公式,一是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既定的目标,二是以既定的条件获得效用的最大化。两者具有类似的市场结构,公共经济中的政治市场对应着私人经济的交易市场,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相当于企业家,选民相当于消费者.选举制度相当于交易制度,政治选票相当于货币投票。个人在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中具有同样的动机和目标,即同样遵守成本收益计算法则,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适用于相同的理财道德。
㈧ 个人经济活动与现代经济活动的关系
摘要 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个体身体活动参与的重要社会因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不同群体身体活动的影响效应,梳理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个体身体活动参与的作用路径,发现:(1)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的身体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少年、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身体活动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2)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社区环境(体育活动设施、社区学校条件)、家庭因素(家庭物质环境、家庭成员身体活动行为)、久坐行为、超重或肥胖、锻炼动机(锻炼意图、自我效能)等因素对个体身体活动产生影响。(3)当前关于社会经济地位与身体活动关系的研究存在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测量混乱、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身体活动的理论构建缺乏等问题。
㈨ 经济活动全部都有哪些举一些例子
"经济活动"英文对照:economic activity。所谓经济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
简言之,经济活动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以劳力等“生产资料”换取商品和服务,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经济活动需要资源,特别是活动空间;而各活动的空间分布,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的:经济活动是以满足人的需求。
生产要素: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视土地、劳动及资本为三种生产要素。
例:
1.土地(Land):包含所有的天然资源。包括农、林、渔、牧、矿等一切自然资源,均称为土地。
2.劳动(Labor):包含劳心与劳力。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智力与体力以获得报酬的人员,均称为劳动。
3.资本(Capital):人类创造出的一种资源。指一切人造的生产工具,包括厂房建筑、机器设备与存货等,而非金融上的货币资金。
发展过程:
经济活动的发展,学者李士特以生产方式为标准,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渔猎时期
2.游牧时期
3.农业时期
4.农工业时期
5.农工商业时期
学者罗斯托则将经济成长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传统阶段
2.过渡阶段
3.起飞阶段
4.迈向成熟阶段
5.高度大量消费阶段
一、城市经济活动如下: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它服务的对象来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这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二、农业经济活动如下:
1、强烈的地域性
2、明显的阶段性
3、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资源主要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以上供参考。
㈩ 什么叫做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
简言之,经济活动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以劳力等“生产资料”换取商品和服务,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经济活动需要资源,特别是活动空间;而各活动的空间分布,也是非常重要的。
(10)个人的经济活动有哪些扩展阅读:
经济活动生产要素: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视土地、劳动及资本为三种生产要素。
1.土地(Land):包含所有的天然资源。包括农、林、渔、牧、矿等一切自然资源,均称为土地。
2.劳动(Labor):包含劳心与劳力。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智力与体力以获得报酬的人员,均称为劳动。
3.资本(Capital):人类创造出的一种资源。指一切人造的生产工具,包括厂房建筑、机器设备与存货等,而非金融上的货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