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一、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政治环境
社会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以及社会法制的完备程度。现在的社会环境为各种人才成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环境看起来不容乐观,我们应在分析好社会现状的基础下,有针对性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决定性作用,制约着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会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大起大落,影响到大学生职业方向的发展与选择。
3、社会文化
① 教育状况
社会整体的教育状况通过影响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未来职业发展前景。
② 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状况和社会风俗习惯既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影响着大学生们个人的职业选择。
4、职业选择的社会环境评价
职业的社会评价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成为不自觉的考虑因素,尤其是我们对某种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切身感受时,社会评价作用会格外突出。二、家庭因素
大学生职业选择深深的融入了家长的意志。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力量,对其职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有些大学生被引入了父母正从事或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子女被看做父母希望的延续或家庭的代表,他们的使命是实现父母的理想。三、个人综合素质
1、性格
① 个性
个性作为一种潜质,在心理潜能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性格、气质是个性中的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乃至职业成功发挥着持续作用。
② 兴趣和想象力
兴趣会为职业选择提供强有力的驱动力,为职业成功奠定前提。大学生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的职业,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相符的劳动者要高40%。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明灯,是心理潜能形成的介质。
③ 个人信念
个人信念在心理潜能的形成过程中起类似“精神支柱”的作用。
④ 意志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意识
个体意志力为心理潜能的形成和开发提供强大的动力基础。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心理潜能形成的必要条件。自我意识在某人的一生不断发展中起着导向、控制和监督教育的作用。
⑤ 需求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需求和正激励是心理潜能形成的动机因素,负激励对其有负面影响,但对于个性很强的主体来说,更能起到动机的作用。
2、个人能力
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则起到了定位器作用。
3、个人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的本原因素。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精神实现型职业有强烈向往,仅仅在于价值观结构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职业选择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㈡ 经济影响就业的因素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出现,与经济增速减缓有关,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有关;与农民工在农业之外求职再不用“舍近求远”有关;与农业本身吸引力的增强有关;与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协调有关;也与我国人口变动与劳动力供求状况有关。可以说,“用工荒”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性现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职业培训和中介机构等多方面努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
1、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
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据测算,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第二产业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近十年来单位GDP增长拉动新增就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但已连续两年低于8%的水平,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为维护竞争优势,各国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使得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后危机时代我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复杂,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2、城镇化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我国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就业压力减轻,但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有限,每年城镇中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需就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门槛较高。由于户籍限制、素质技能要求、就业信息不畅通等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寻找工作难度大。
3、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影响到就业水平
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要对涉及职工的转移安置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其中必然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员工吸纳,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4、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导致劳动力流动新变化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如在东中西部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经缩小至30元左右。区域就业形势差别明显,东部地区求职人数同比出现大幅下降。随着中西部地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工作环境好转,返乡就业、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外漂农民工的新选择。
5、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
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有17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6、人口结构变化使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
我国正在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开始减少,在新生劳动力供给方面,大学生将占据一半左右的水平,农民工总量特别是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增速减缓,并逐步趋于稳定。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峰值,总量为9.99亿人,之后逐渐下降,到2020年将下降至9.87亿人。2011―2020年就业年均增速将比前期下降0.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4个百分点。城镇化加速推进所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仍然不能弥补劳动力人数减少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㈢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软实力的增加,我国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国民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高校走向社会,但是用人单位却没有那么多的岗位提供给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一问题。那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呢?让我们来分析分析。
1.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速度挂钩,只有经济发展迅速,国民GDP才会相应增加,才会有更多的企业成立,相应的,就业岗位也会随之增加。据测算,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第二产业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近十年来单位GDP增长拉动新增就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
2.城市农村就业情况比例失调
现如今,我国发展迅速,我国城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向城镇,准备在城里找工作,安家落户,我国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就业压力减轻,但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有限,每年城镇中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需就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门槛较高。由于户籍限制、素质技能要求、就业信息不畅通等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寻找工作难度大。
3.各种新式产业发展
在我国现有的发展情况下,许多落后产业逐渐淘汰,而落后产业的员工也需要安置,所以,本来少之又少的就业岗位就会变得更少,使得大学生毕业找到工作更加困难。与此同时,各种新兴产业兴起,这其中必然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员工吸纳,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由于以上各种因素,影响了大学毕业生无法更好的就业。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大学毕业生在学校中学习了一些学术性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中,也无法运用到工作中。这在另一方面反应了现在大学生缺少社会实际经验,无法一毕业就是适应社会规律。所以,我们大学生自己也要多多关注社会,从实际做起,脚踏实地,才能更好的就业。
㈣ 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经济因素2020
社会环境因素:
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同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服务社会的意识日渐薄弱。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大学生忽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而追求待遇好的职业,对自身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在另外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首先是用人单位提高用人的标准,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而忽视了能力;其次就是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性别要求,这就使得性别成为很多女学生就业的限制,极容易影响她们的就业观念。
高校原因: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关键因素。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很多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就这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励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
解决对策:
1、充分发挥社会的重要社会
首先国家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政策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此来扩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对就业观念的宣传工作,逐渐改善严峻的就业情况,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其次就是发挥社会环境的正确引导作用,社会的大体环境会对大学生的观念形成深刻的影响,例如可以宣传一些优秀学生的事迹,以此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同时就业形势的变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因而需要引导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了解,保持积极的心态。
2、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首先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现如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就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观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就是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观的调整
首先需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这就需要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同时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其次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指导,也是未来发展的预计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制定完善的计划,并且根据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后期的修改和整理。最后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㈤ 请问,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方面谢谢!!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速度挂钩,只有经济发展迅速,国民GDP才会相应增加,才会有更多的企业成立,相应的,就业岗位也会随之增加。
2、城市农村就业情况比例失调
我国发展迅速,我国城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向城镇,准备在城里找工作,安家落户,我国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就业压力减轻,但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
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有限,每年城镇中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需就业;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门槛较高。由于户籍限制、素质技能要求、就业信息不畅通等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寻找工作难度大。
3、各种新式产业发展
在我国现有的发展情况下,许多落后产业逐渐淘汰,而落后产业的员工也需要安置,所以,本来少之又少的就业岗位就会变得更少,使得大学生毕业找到工作更加困难。与此同时,各种新兴产业兴起,这其中必然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
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员工吸纳,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趋向多元形势
就业市场供求矛盾愈加突出,大学生就业趋向多元形势,从《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发现,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及对人才要求提高,大学生群体也在调整发展路径,越来越多人选择继续深造,或拥抱当下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多元的就业形态,拓宽自己的未来选择。
具体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去向,学历越高,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越高。硕士生毕业后“单位就业”占比达到72.1%,远高于本科与专科学历人才。同时,选择“出国继续学习”的比例也与学历成正比,5%的硕士毕业生打算出国继续深造。
对于专科生来说,作为应用型人才,在市场中的需求量较大,找工作这一传统规划并不是唯一出路。依托于专业技能和新就业形态的加持,专科生在自由职业、慢就业以及创业上的选择均要高于其他学历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