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积极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趋势
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分析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③从要素驱动、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④新常态下,中国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3)正确认识新常态。 ①经济进入新常态,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会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②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现在我们应当适时推动中国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更大的台阶。新常态面临多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同推进,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我们也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4)积极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具有长期性,我们应该保持平常心。我们在宏观调控上要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①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②要为创新拓宽道路;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④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总之,我们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贰’ 怎样理解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适应新常态
具体理解分析如下: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而《人民日报》的三篇评论恰为人们清晰呈现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正如评论中所说,“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围绕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要抓好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二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三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四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五是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外部监督机制,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落实企业反腐倡廉“两个责任”。
‘叁’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新常态”。正确认识“新常态”的特征,对于新阶段的经济政策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之初快速发展的条件随着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已经不复存在
“新常态”的显着特点是已经跨过了粗放经营、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了一个不创新、不深化改革就难以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之所以30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存在着快速发展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第一,10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即“穷”,“穷”的另一方面就是产业空间很大,从事什么产业都是新的,都可以发展经济。加之基数小,很容易快速发展。
第二,长期的封闭使我们不能完全了解外边的世界,特别是不能清楚地了解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其他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亚洲四小龙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知道了我们是后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承接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跟在人家后边亦步亦趋地做就是最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诞生了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这样的态势使世界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兴奋点,并因此使产业结构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使我们大批量地承接外来产业转移,实行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四,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资源、环境压力不大,劳动力“红利”相当充分。
第五,改革开放从制度层面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创业的热情。
基于上述发展之初的条件,我们形成了明显粗放的速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发展方式的特点是:一是粗放经营,铺摊子,上项目,靠投资;二是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便宜,走低价格路线;三是招商引资,模仿,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四是过度依靠外需;五是靠行政力量推动,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赛;六是GDP崇拜,速度第一,而不是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在这六个特征中,核心是GDP崇拜和行政力量推动。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使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但付出的明显代价和潜在代价都是难以估量的。此外,必须指出,低价格路线是低层次的竞争路线,是与更穷的国家竞争而不是与更富的国家竞争。
二、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
现在,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做大,我们面临着做强的新的历史任务,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人们所讲的“新常态”。
“新常态”的显着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自然放缓。这是基于以下的分析:
第一,真正的经济增长是由创新推动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大约从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这是第一个长波;第二个长波是从1842年到1897年,是所谓的蒸汽机和钢铁时代;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时代。西蒙·库兹涅茨在其《长期运动》中也做了类似分析。他们的分析揭示了经济何以发展,即一个革命性发明和发现被用于工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就成为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就当前情况来看,世界经济还没有出现可以担当引擎的新的经济增长兴奋点。
第二,经济增长速度是有一定规律的,即“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制度环境下,不受紧缩政策或扩张政策等外来因素的干扰,本身固有的、自然而然的增长率。这样的增长率和既定的条件是协调的,是既定条件下的一种均衡。“自然增长率”是阶段性的,是历史的。据此,随着快速发展的条件成为过去时,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速率,一个中速的增长速度。
第三,“新常态”面临的任务是为已经起飞的经济持续加油,使整个经济在做强的过程中展翅高飞。“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是货真价实的创新,是扎实有效的结构调整。
三、面对“新常态”的应有形态和政策设计
既然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
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其《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是普遍大众创新的结果。他说,“繁荣的历史进程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广泛实现自主创新的结果。”他强调,“国家层面的繁荣源自公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它涉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构思、开发与普及,是深入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淡化官本位;鼓励适当的冒险;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肆’ 如何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宏观地看,“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的“高歌猛进”,进入中速增长区间,未来“七上八下”甚至更低一些的增长率可能会成为常态。而与之相伴随,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也成为常态,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利润增速也会放慢。
适应“新常态”并不是说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可以高枕无忧,而是需要建立经济调控的新手段,切实转变职能,改变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让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比如今年推出的新“国九条”提出,遵循市场化的方式建立高效而公平的直接融资市场,将成为未来的改革重点。其中,基建投资有很大一部分将不再来自于银行贷款,而来自于股权、债权、期权等直接融资市场,同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未来,宏观政策也将扭转以往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通过结构性和多角度的“散射”,向经济肌体定点发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在继续强调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首次提出“保持定力,主动作为”这一新提法,除非发生诸如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企业大面积亏损、金融机构负债表严重恶化,央行都会有“定力”地保持住货币政策口径。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在“去杠杆”的同时须在总体上压缩投资规模,如增加铁路投资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比重,扶持小微企业和棚户区改造,强化“三农”资金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强化预算软约束。
在产业政策方面,一方面着力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服务业的扩张;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新的竞争因素,更新低层次产业的升级因子。
与此同时,产业调整与人力资本结构同步进行。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高校的改革方向,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未来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此举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从依赖于劳动力数量、土地规模供应等低端要素优势转向劳动者素质优化、岗位创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上来,以此推动新的产业结构成功落地。
当然,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不意味着放弃战术灵活性。经济下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系统脆弱性,如果不能对一些可能的风险点做出及时反应,就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因此,未来在战术上还需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伍’ 如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动小康建设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国内经济大势呈现“两个没有改变”、“两个改变”,即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怎样适应新常态?就党委政府层面来说,要转变经济工作方式,深化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运用市场的手段推动发展,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就市场主体层面来说,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加快从产业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实现生存和发展;就社会层面来说,要转变传统思维方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问题,以成熟理性的心态适应新常态,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
基于上述认识和分析,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强化风险防控为底线,继续坚持“两增加两提升”的工作衡量标准,持续聚焦六大重点工作,统筹“五位一体”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全面从严治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深入实施“以工强市”第一方略,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事,突出“项目建设”第一抓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按照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3.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主攻方向,因势利导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坚持特色化发展。
4.着力激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关键是实现动力的转换,创新驱动是根本和关键,改革开放是活力和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