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发展绿色经济的区位条件
发展绿色经济的区位条件包含地域环境体系和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
② 如何分析经济区的区位因素
分析经济区的区位因素核心是地理位置的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地理位置与地位),其他的分为三大类:
第一是农业区位因素
(1) 自然条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3) 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第二是工业区位因素
(1) 原料指向。某些原料消耗量远大于产品重量的行业(如炼铁),或原料不易运输且容易变质的行业(如水果、蔬菜、水产等加工工业),区位尽量靠近原料产地。
(2) 能源指向。某些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能源费用占很大比重的行业(如电解铝),区位尽量靠近廉价的能源产地。
(3) 市场指向。某些产品不易运输的行业(如硫酸),或随时需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行业(如日用品工业),区位多靠近销售市场。
(4) 劳动力指向。需占用大量劳动力并在产品成本中工资占较大份额的行业(如采矿、缝纫等),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多选择在劳动力资源充裕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发展。
(5) 技术指向。有些高技术工业,要求靠近科技中心;对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如特种手工艺、陶瓷等),多在有生产历史传统和熟练工人较多的地区发展。
(6) 环境指向。有些企业要求有优质水源(如酿酒业),或清洁幽静的环境(如电子工业);有些污染性企业,则往往寻求在环境自净能力较强的地区建厂。
第三是交通区位因素
(1)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2) 交通线的区位因素
(3) 交通点的区位因素
③ 区位因素有哪些
1. 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 地形:高度:平原适宜耕作业;山地适宜畜牧业。
坡度:大于25°不适合种植业。
② 气候:光照、热量(温差)、水分。
③ 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④ 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① 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 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
③ 国家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干预手段。
④ 劳动力:价格、素质
⑤ 工业和农业协作:工业——机械化,土地价格。
⑥ 生活习惯、历史因素:类型
⑦“三废”、化肥、农药:产量及销售,如绿色生态农业
⑧ 农业技术、科技
⑨ 经过的城市与工业区:市场
2.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
(2)自然条件可以利用、改造。
① 通过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扩大某种作物区位范围。
② 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但有一定限度(考虑经济技术、投入产出比、环境)。如:玻璃温室、喷灌、梯田等。
3.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区位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④ 区位因素包括(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各指的是什么)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区位因素包括,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各指的是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区位因素包括,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各指的是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和功能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或条件,这些原因和条件又被称为区位因子。
2、根据区位因素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
3、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区位形状、地形、地貌、地质、地壳运动、太阳辐射、气候、水体、生物、土壤等。
4、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文化、政治、政策、资金、土地价格、管理、市场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冷藏技术、良种育种、化肥、机械。
5、此外,历史习惯、时间也属于影响区位的因子。
6、2、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7、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
8、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
9、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0、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11、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
12、因为不同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即区位条件。
13、(4)经济区位条件有什么扩展阅读:工业区位因素原料指向某些原料消耗量远大于产品重量的行业(如炼铁),或原料不易运输且容易变质的行业(如水果、蔬菜、水产等加工工业),区位尽量靠近原料产地。
14、2、能源指向某些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能源费用占很大比重的行业(如电解铝),区位尽量靠近廉价的能源产地。
15、3、市场指向某些产品不易运输的行业(如硫酸),或随时需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行业(如日用品工业),区位多靠近销售市场。
16、4、劳动力指向需占用大量劳动力并在产品成本中工资占较大份额的行业(如采矿、缝纫等),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多选择在劳动力资源充裕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发展。
17、5、技术指向有些高技术工业,要求靠近科技中心;对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如特种手工艺、陶瓷等),多在有生产历史传统和熟练工人较多的地区发展。
18、6、环境指向有些企业要求有优质水源(如酿酒业),或清洁幽静的环境(如电子工业);有些污染性企业,则往往寻求在环境自净能力较强的地区建厂。
19、工业区位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不仅需要综合分析多种成本因素,还要对工业在一定区位集聚的效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以及政策、行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0、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区位因素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区位条件。
⑤ 区位条件有哪些
区位条件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是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
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
传统优势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的基础,决定农牧产品产量的土地资源与影响农牧业的集约程度、技术传播与市场的距离是区位优势的主要方面。工业革命后,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出现。
由工业社会初期的自然资源、劳力、运输优势发展到后期的技术、市场、政策、企业关联等优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优势不同于传统的区位优势。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从理论上解答了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为何不一定是穷国,领先国家最有效的是持续发展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的流动性,尤其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因此,培育并吸引高科技人员就成为发展经济、提高区位优势的关键。
⑥ 经济带区位因素
经济带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带状地域经济单元。 经济带是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一个和几个大城市作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域或经济走廊。
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和规模,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结合的程度,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经济区带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的经济区带已建成高度发达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而在一些边远地区,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只能称为“后备经济区带”或“正在形成中的经济区带”。
⑦ 区位条件和区位因素有什么区别(什么叫区位因素)
1.区位条件是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2.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区发展某一行业所具有的条件,如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
3.区位因素包括区位条件中的自然条件。
4.区位因素:比如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原料、动力、市场、劳动力)。
5.社会因素(国家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
6.环境因素。
7.区位条件:根据该地工业分析该地所具备的工业因素。
8.比如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9.人口众多(劳动力)。
10.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原料、动力)。
11.水运条件得天独厚(交通)。
⑧ 经济区位的区位因素
如果说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那么区位因素则是指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状况不同,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正是各区位因素的差异,才决定各区位的优劣,从而才有区位差异。如果各区位上的区位因素相同,则各区位的经济利益是无差异的,此时,区位差异是不存在的,因而区位研究也就豪无意义。
根据埃德加·M·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1)地区性投入: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它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以区位、难以从它处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品的需求状况。
(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
(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
在不同的区位上,上述四类区位因素不同,其区位利益具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也就决定了各个区位的相对优劣。
⑨ 第三章 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
关键词:区位选择
本章讨论了 经济区位 和 区位选择 问题。
区位
是由区位主体和区位单元构成,区位因素是支撑区位主体和区位单元形成特定区位的基本元素,是区位主体进行区位选择的基本条件。无论是静态区位选择还是动态区域选择,都要对区位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
区位选择
就是人们选择性地接受具有不同成本和风险的具体地点对某种收益率的承诺。
就是在某些特定区位要素条件下,为了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区位选择过程。特定区位要素促成特定区位模式的形成,区位主体为了达到其特定目标,根据自身的劣势,尽可能地选择适合于它本身的合理区位。
在 运输成本导向性区位模式 下,区位选择遵循“理论重量”最大化法则;
在 排斥力占优区位模式 下,产品市场具有竞争性,厂商希望与对手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形成空间垄断市场和市场势力范围。如果厂商的垄断市场范围并不固定,则在利益的驱动下,厂商总是想方设法获取对方的市场范围,于是制定空间定价策略,通过降价来争夺对方的市场范围。
霍特林模型告诉我们,在线性市场,如果产品对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大,则两个厂商最好是选择在中央,如果相反,则最好是各自选择线性市场的两端。
在 聚集力占优区位模式 下,区位选择情形与排斥力占优区位模式下正好相反。区位主体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人为构筑生产区位和市场区位的外部经济性,聚集到一起形成合理的产业链,获取生产要素的互补优势,以及提高多样化产品市场的吸引力。
在 劳动力导向区位模式 下,工资率空间差异和生活成本空间差异是决定劳动力流向的根本因素,此时区位主体的区位选择应根据投入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生产活动对劳动力技能的特殊要求。
从生产理论研究区位选择是本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的生产理论在厂商利润最大化目的下只考虑生产技术和投入要素的当地成本,完全忽视要素运进和产品运出的运输成本、以及生产集中的外部经济性,然而现实中的空间运输成本和生产集中的外部性恰恰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把空间运输成本和生产集中的外部经济性纳入到 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则区位选择问题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了。此时,不仅要考虑基础价格、交易价格和生产规模所决定的市场约束问题,还要考虑产品和要素运输成本和空间距离。在实际区位选择过程中,考虑物理权重的同时还要考虑体现生产技术变化和规模经济性的理论权重。
就是在区位要素变化条件下,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区位选择。区域经济是块状经济,块状之间总存在着非均衡力,正是这种非均衡力所决定的循环累积因果链决定具体区位的优劣性。区位非均衡力是 市场引力、降价引力、竞争斥力之和 ,前两项之和称为聚集力,后一项称为分散力,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大小决定要素的流动方向。
聚集力大于扩散力时,区位主体进入该区位;反之退出该区位。
具体来说,区位主体总是希望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区位主体将选择区内市场开放度较大的区位;
当区际市场开放度很大时,区位主体的生产区位不稳定,会向市场规模大的区位转移。
动态角度来考虑某一区位的优劣,则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不断加强某一区位的区位优势,而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不断削弱某一区位的区位优势。这种机制的外在表现就是有些区位不断自我强化本身的优势,而有些区位自我削弱本身的优势,最终沦落为萧条区。
⑩ 经济区位因素包括那些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那么区位因素则是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状况不同,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或称区位因子,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区位因素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农业区位因素,第二是工业区位因素,第三是交通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