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金融发展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金融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23 22:39:11

A.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B. 如县城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您好,您想问的是如何推动县城经济高质量发展吧,补短板、抓特色、引人才。
1、补短板。现阶段,各地应将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适当提高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统筹推进市政管网、对外交通、防洪排涝、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升级,提高县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能力,同时也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良好环境。
2、抓特色。搞活、做强县域经济的关键在于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优势产业,并以此凝聚一批敢于拼搏、具有商业意识的人才。随着数字经济兴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物流效率提高,县城将成为县域创新创业创造的大平台,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3、三是引人才。各地要做好人才强县这篇大文章,坚持引才创业、助才兴业,积极搭建吸引人才回乡发展的优质创业平台、优惠政策平台和优享生活平台,精准对接、吸引本地外出人员特别是创业人才、技术人才、特殊人才回乡创业和就业。
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C. 如何通过担当和斗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县域经济新发展。
2、应按照市委工作安排,坚定政治立场,强化责任担当,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D. 利用科学发展观谈谈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海南省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力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一、以“四个坚持”为总揽,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海南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贯穿到财政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发展强财,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第一要义,按照“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支持高起点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集约发展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品牌,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坚持科学聚财,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注重经济预测监测和财力评估分析,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财政政策取向。深入推进财源建设,培植财源增长点,建立和完善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和实现财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力支持。
三是坚持为民用财,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坚持依法理财,财政资金管理规范高效。把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理念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建设“阳光财政”和“透明财政”。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岗责体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执行严格、绩效考评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资金监督,按照“统筹财政监督计划、统筹财政监督力量、统筹使用财政监督成果”的财政“大监督”思路,建立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以“三促三保”为重点,全面完成财政中心工作
促发展毫不动摇。运用财税政策杠杆功能,通过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和奖励等手段,把支持发展的重点切实转到推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上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支持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支持东环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提供资金保障。继续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有违民生发展的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加强涉农、涉企收费监督,切实减轻企业和老百姓负担,优化投资环境。
促改革决不退缩。支持洋浦保税港区建设,促进现代工业发展,提升经济总量;支持农垦体制改革,做好农垦下划管理后的财政管理工作,激发垦区活力,把海南农垦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其财政贡献率;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盘活企业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支持深化以“省直管市县”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促开放坚定不移。围绕经济特区的“特”字做文章,始终服务于海南开放的大局,创造一个有利于对外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航权开放,争取更加开放的出入境政策;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开放水平。
保民生千方百计。按照“民生为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要求,编制全省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将新增财力的1/3以上用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支农惠农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道路、沼气、用电、饮水等各项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教育方面,要在继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教育移民扶贫”工程,将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子女转移到城镇上学、培训和就业,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标准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支持高等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退休人员养老金政策,加强和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建立完善低保家庭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助和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各类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改进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医疗卫生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妥善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文化体育方面,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乡镇文化站、建制村文化室建设和改造,支持发展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住房方面,要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保稳定义不容辞。继续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政权稳定和正常运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以及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海南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保生态责无旁贷。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资金安排主动向环境保护倾斜,支持生态省建设。健全生态保护支持保障机制和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补偿自然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而导致的财政损失。支持重点区域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全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污染源普查和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以及加强防止生态破坏的监管能力。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治理,支持开展林权改革试点,加强海防林建设,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构筑环岛生态屏障,进一步提高全省生态保障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以“四个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门要从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入手,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做到“四个创新”。
一是财政收入方式创新。不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全面启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管,挖掘财政增收潜力,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加强海域使用金、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并及时收缴入库。同时,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工作。
二是财政管理体制创新。在科学划分省与市县事权的基础上,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与市县财政管理体制。规范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适当增加激励性转移支付,保证均衡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提高市县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财政改革模式创新。近年来,海南各级财政部门深化改革,基本构建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效。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的财政改革更多从局部着手,从单项业务出发,着眼短期,在整体推进、统筹安排方面存在欠缺。今后一段时期,要站在全局高度,重新考虑和调整改革规划和布局,探索建立有机统一、科学高效的财政改革模式。
四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在优化支出结构的同时,致力于财政投入方式研究,把财政投入与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采取资金整合、财政贴息、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办法,实施财政投入绩效评价,将资金支持力度与预算执行效果紧密联系,充分调动预算部门的积极性,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E. 如何破解资金瓶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和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县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几千年以来,县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文化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县域经济已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历来就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六大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县域经济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本文在结合剖析谷城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突破思想瓶颈制约,推进观念创新,消除县域经济发展阻力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县域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开始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破旧立新,转变思想观念,但也有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是“旧”,稳重有余,开拓不足,保守有余,思进不足,因循守旧,创新不足。二是“怕”,招商引资怕肥水外流,企业破产怕资产流失,租赁买断怕别人发财。三是“慢”,对政策理解慢,对机遇认识慢,推动发展动作慢。四是“闭”,思想不开放,眼界不开阔,满足于小打小闹,不敢大干快上。五是“懒”,不是奋发进取,而是坐等观望,不是实干巧干,而是苦熬苦等。有的干部水平低,懂传统习惯的多,懂现代方式的少,懂自然现象的多,懂经济规律的少;懂生产环节的多,懂市场营销的少;懂行政管理的多,懂资本运营的少。有的对改革开放不仅不支持,反而妄加评说,把结构调整说成是“瞎折腾”,把企业改制说成是“败家子”,把城市塑性说成是“图名声”,把招商引资说成是“大派送”。这些思想倾向与时代发展所需的创新思维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守旧,路子难走。推动县域经济新一轮发展,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理念,确立工业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以民营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自觉把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要务,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锁定工业,在精力上聚焦工业,在责任上牵挂工业,形成谈发展必讲工业化、干事业必抓工业的浓厚氛围。二是要树立新的条件观。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优势如果不大力张扬,最终会变成劣势;劣势如果正确引导,可能转化为优势。只要善抓机遇,趋利避害,锐意进取,任何条件都能大有作为。三是要树立新的资源观。资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既要靠自然资源,更要依赖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四是要树立新的市场观。坚持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开放,资金、技术、项目全面引进。五是要树立新的方法观。着力实现“四个转变”:(1)由习惯样样抓顾全大局向重点抓活全局转变,变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为集中精力抓大事、重点突破活全局。(2)由习惯抓生产向抓市场转变,坚持以销定产、以质定价,用市场需求来指导生产,用市场规则来强化管理。(3)由习惯行政命令向示范服务转变,大力兴办示范服务项目,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4)由习惯安排部署向狠抓落实转变,整顿会风,倡导求真务实;力戒漂浮风,倡导实说实干;制止推萎风,倡导各负其责,扑下身子抓落实,真抓实干求发展。
二、突破结构瓶颈制约,推进产业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目前,县域经济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产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地处鄂西北山区的谷城县近年来通过大力兴办工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县域经济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经济结构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工业上,谷城产品真正在省内、国同人市场上堪称名牌的只有前轴、骆驼蓄电池、棉纱等产品,而且产品结构方面,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即:传统产品多,新型产品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出口产品少;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的弊端。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和市场份额有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各区域间产品趋同现象严重,面大线广、小而全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且多数企业关联度低,难以形成协作能力,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上,虽然结构调整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依然是初步的、阶段性的。 结构不优,传统种植、养殖仍然是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农业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少,农业名牌更少;农业科技水平低;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虽然花了很大气力,但对县域经济拉动力尚不明显。相当一部分个体私营经济仍满足于“小商小贩”,缺乏办大项目、建在企业的气魄。为此,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各地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很大,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影响力、竞争力、生命力,县域经济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讲求专业分工,在与国际、国内市场对接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变大而全为大而专,变小而全为小而精。具体到谷城来讲,工业上,要按照“近期抓市场,中期抓开发,长期抓人才”的总体思路,千方百计把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重点培植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水力发电、化工建材四大县域特色工业板块,进一步扶持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同步发展民营性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农业上,要坚持不懈地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取向,进一步壮大茶叶、花椒、蔬菜、制种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知名农业品牌,推进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促进传统三产和新兴三产的协调发展。根据谷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应在巩固和提高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三产的基础上,培育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发展旅游业、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社会保障等新兴产业。尤其要突破性地发展旅游业,要加强规划意识、加强行业管理,改善服务质量;要提高组织水平,扩大对外宣传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外游客和周边地游客,着力提高旅游接待人次;要在开发新景点、上大项目等方面做文章。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成全省旅游经济强县。
三、突破资金瓶颈制约,推进机制创新,注入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近几年来,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的投入来源越来越少,特别是作为投入拉动型的欠发达地区靠积累自身很弱,靠贷款银行相继撤走,靠扶持可争资金有限,靠融资招商成本较高。受政策调控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家政策广开财路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弱化了县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从金融政策看,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明显削弱。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少,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战略,对县域的信贷总幅减少,对农户的小额信贷难以支持县域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占县域经济主体地位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撤并了不少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贷款权限上收,把从县域内吸收的大量存款转到大中城市,发展县域经济所需的资金无法满足。最需要投入的县域经济发展反而缺乏强有力的信贷支持,该上的项目上不了,该搞的建设搞不成,企业在积累流动中自生自灭,不用说扩大再生产,就是现状也难以为继,有的甚至呈萎缩趋势,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财政政策看,随着新的财税体制的实施,地方可用财力越来越少,加上取消财政周转金政策,财政主要用于保吃饭、保稳定,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培植发展后劲,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日见衰弱。由于县域经济一方面“造血”功能不全,另一方面“输血”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94年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后,留给地方都是零星的、征收难度大的税种,县级财政征收困难。再加上刚性支出逐年增长,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尤其是现行的县级机构强调上下对口,机构人员过于臃肿,财政供养压力大。所以,绝大多数县级财政职能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是“半饥饿财政”。2004年,谷城全地域财政收入2.3亿元,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仅9279.5万元,而财政供养人员是17518人,财政捉襟见肘可见一斑。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中央、省、市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让利、放活”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体制,按照分税分享、向县(市)倾斜的原则,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央和省里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对财政收入增长快、贡献大的经济强县(市),中央、省应给予一定奖励。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都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努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县(市)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要有一定比例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信用担保公司按规定实行税费减免政策,适度扩大信贷担保倍数;建立适应县(市)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支持县(市)的优势企业、支柱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市场或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另一方面,县级自身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通过市场的办法、运用市场的手段来破解资金投入难题。一是要着力发展项目经济引来投资。要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选好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同时,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着力盘活县内人力、物力、智力资源,扩大开放领域,拓宽招商渠道,致力于以大招商促进大投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城镇经济聚集投资。要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突出发展重点,不断提升县城综合功能。坚持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引导、鼓励各类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向县城集中,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加快中心镇发展,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结合城镇建设,规范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人才集中的“洼地”效应。 三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加投资。要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创业资源不足、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要本着开放、放胆、放量、放活的原则,坚决破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束缚,为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一方面通过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完成产权置换,发展壮大一批民营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对内对外招商引资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从而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要通过激活民间投资,启动全县大量储蓄存款和民间资金进入民营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回乡经济”吸回投资。发展“回乡经济”就是聚集民资,依靠民力,发挥民智,实现民富的系统工程。要通过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越的环境吸引在外从事私营物业管理、商品营销、企业生产和科技开发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回乡置产兴业。
四、突破体制瓶颈制约,推进制度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制度创新能大大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创新,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90年代初中期,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办工业的创新,使县域经济获得较快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同样需要制度创新,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县域经济欠发达、制度创新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制度创新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应当看到,当前县域经济制度创新又进入活跃期,包括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组织、农民户籍制度、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这些领域的制度创新,必然促进新阶段县域经济的新发展。 为了有效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应突出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明确新阶段县域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即要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扫除阻碍县域经济和工农业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产业整合和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二是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农户土地使用权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将农户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创新县域经济组织,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龙头牵动”、“服务组织联动”、“专业市场拉动”、“能人带动”等方式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但无论采取哪些方式,都应坚持自愿组成、互助合作,协调行动、保障利益,市场运作、民主决策,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等原则。四是要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五、突破条件瓶颈制约,推进环境创新,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引力
由于长期得不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特别是硬环境无法与大中城市竞争,山区县经济发展受硬环境的制约更为突出。以谷城县为例,在硬环境方面,道路建设虽然下了很大气力,但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比,差距仍很大;通讯尽管近几年得到了很快发展,但还有不少地方仍然不能方便快捷地与外界联系;城镇虽然档次和品位有了很大提高,但规模较小,功能不全,吸引力和辐射力不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山塘、水库使用日久,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薄弱;电力设施落后,电力供应不够充足;工业园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载体,在谷城县刚起步,基础设施、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一时难以形成资本、产业集聚的“洼地”效应。受硬环境影响,由于开发同样的资源,我们的成本比别人高;销售同样的产品,我们的代价比别人大;外商外资在利润驱使下难进来,企业产品在环境制约下难出去,经济外向度较低。在软环境方面,有些地方存在着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衙门化,公共权力个人化的倾向,“吃、拿、卡、要”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了招商引资,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县域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

F.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讨论稿

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出口订单减少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其次,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要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各种税费以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减人、减事、减支与发挥政府职能的关系,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责、该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逐步加强。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要坚定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工业化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植地方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域工业的发展也是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能力。事实上,县域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业,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将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即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或第三产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与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业。只有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打开这种格局创造了前提。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推动了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第五,发展县域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城镇化来进行。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小城镇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超前引导,科学规划,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的组织模式。

第六,发展县域经济要体现当地的优势,以特色经济作为龙头。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本地特色为代价。特色经济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要立足现有条件,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比较中求生存,在优势中求发展。二是要分析市场,深挖需求,谋求特色和优势。资源总是稀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其内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它们必须被放置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才能有效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三是要把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单有自身的资源优势,而现有条件下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不能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备发展的能力,也不能脱离实际。
第七,发展县域经济要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体正在发生转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鼓励县域内非农产业、中小规模工商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是非常有利的。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
(来源:《经济日报》 2008年11月4日)
推进四大创新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06-03-16 点击: 32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创新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县域经济能否大发展、快发展,除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外,关键要有与时俱进、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综合分析永兴的优势与劣势、潜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县情与民情,我们把永兴的发展定位在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一流的民营经济强县、一流的旅游景区”上,把思路定格在“坚持项目带动、调优经济结构、突出工业强县、实现跨越发展”上,把重点定点在实施“中国银都”发展、工业园区带动、永兴冰糖橙品牌、旅游产业开发四大战略上。一是创新发展城镇经济思路。立足永兴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着力经营城市,建成功能最强、生态最好、人居最佳、产业强壮、特色突出的特色工业城和现代山水旅游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兴业,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和城乡互动。二是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立足相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园区为依托,以市场为载体,坚持“四
为主”(经济以民营为主,企业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落实“四不论”(不论何种形式,搞好就行;不论归谁所有,缴税就行;不论哪种所有制,能促进发展就行;不论级别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兴”(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兴办企业)、“引”(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办企业)、“挖”(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办企业)、“扶”(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举,在壮大工业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后发优势,以项目为支撑点,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突破口,硬环境硬抓,软环境抓硬,坚持“思想不通换脑子,工作不力换位子,阻碍发展摘帽子”,开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招商引资。四是创新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坚持“一乡一品、规模经营、市场聚集、大户带动”,着力建设“一个园”(县工业园)、“三个带”(国道经济带、省道经济带、东部山区经济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大力整合金银产业资源,打造“中国银都”品牌,建设在全国有最大影响的白银交易市场;大力开发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建成全省一流的旅游景区。

二、创新机制,突破发展瓶颈
机制障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永兴县着眼于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活生产力潜能,着力创新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保障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坚持放眼四海,唯才是举,广纳群贤,不拘一格选人才,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坚持以发展论功过,以业绩定取舍,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有为就有位,无为便无位”的用人机制;坚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过论奖惩,以作为求地位,实行目标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实行县级干部联乡包产业、包项目责任制和部门包村办实事、机关干部“结对子”帮扶制度,奖优罚劣,做到了人尽其才。二是创新资金运筹机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镇“零户统管”、部门“零基预算”,推行政府采购,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立足优势资源,围绕 “黑”(煤炭)、 “白”(白银)、
“净”(水电)
、 “绿”(永兴冰糖橙)、 “奇”(丹霞山水)、 “彩”(烟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培植新兴财源,优化了财源结构;面向市场,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变政府单一投入为社会多元投入,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公司化运作建设资金,做到了财尽其力。三是创新物力使用机制。盘活城市有形、无形资产,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实行竞价拍卖、协议出让,实现了土地资产的有效增值;将道路、公厕、垃圾场、公交线路等经营权和使用权推向市场,把死钱变活钱;对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公益设施和公益活动冠名权,进行转让、拍卖和租赁,把“无形”变“有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盘活了各类闲置资产,做到了物尽其用。通过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创新技术,增强发展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一次飞跃。为此,永兴县大力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把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一是抓引进。加快发展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及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健全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广泛搜集科技信息,引进当地需要、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项目,引进“候鸟式”人才,进行短期指导和技术攻关,通过一个项目、一个老板,引进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广。组建专业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大办各类科技园区,先示范、后推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使
良种良法、先进技术和工艺得到群众认可。三是抓应用。以园区为依托,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突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有机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载体,运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工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抓开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和营销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加强校企、院企协作,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近几年来,永兴县已有1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实施技改项目28个,开发新产品34种。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四、创新环境,营造发展洼地
环境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带来社会效应,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永兴县坚持“软硬兼施”,力促硬环境上档次,软环境上水平。在硬环境上,大力加强城镇、交通、水利、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合理设置城市景观、街道建筑等,做到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气息,以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着力构筑“园林永兴”。在软环境上,完善政策,兑现承诺,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措施,彻底铲除滋生“三乱”的土壤。对所有审批项目,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特事特办,专人服务,跟踪落实;对重点项目,实行政府挂牌保护;对外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和执法机关的主要职能定位在服务上,大力营造规范有序、诚实守信、优质高效的亲商环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诚信、纯朴”的人文环境,以最宽的政策、最优的服务,努力打造“魅力永兴”。通过环境创新,营造了发展洼地,激发了创业主体的活力。

G. 县域经济的相关政策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县域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我市县域现状,着眼长远发展,我们认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工业的发展
实践已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域发展工业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实现个性特色,才能依托比较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2013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万个,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5户,占总数的0.2%。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存在着做大做强的巨大潜力。
1、加大对产业化优势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龙头企业集团。一是着力打造宝鸡乳业“航空母舰”。据专家预测,从2013年全国900多万吨产量看,今后乳制品还有400多万吨的发展空间。从优势企业规模较强的范例看,短短几年就跃居全国乳制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团,1997年新上17条国际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线,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仅液态奶年产量就突破25万吨,2002年产量将近翻了一番,带动了周围4万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银桥乳业集团带动了周边十多个县区,三十多个乡镇的1万多户农民致富,2001年投巨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这些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足见乳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乳业作为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正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拥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2户,占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关山”、“得力康”、“飞天”等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具备进军大市场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场中则争原料、抢市场,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才力。这种局面不彻底扭转,既不利于乳品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一方面瞄准液态奶的巨大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新上高标准的液态奶生产线,占据本地市场,并逐步向外扩张;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运作,使现有乳制品企业成为紧密型企业集团。在产品上,各个公司根据自身优势,主攻一两个拳头产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采取相同的操作规程和认证体系;在对外宣传上,由集团公司统一负责,使我市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二是重组以粮食产销一体化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我市东五县已形成了用于方便面生产的硬粒专用小麦基地,有多个方便面生产企业,并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优势。可以“熊毅武”、“世联面粉”为龙头,整合华丰,华祥、建忠等企业,利用规模优势,增强竞争力。三是以“恒兴”为龙头,整合华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产企业,使其成为带动我市果业发展的“巨舰”。
2、立足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我市的秦椒、蔬菜、畜产品、干杂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与之相关的有影响、有实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却很少。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势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尔羊、秦川肉牛为代表的肉类畜牧业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深加工企业的带动。因此,我市应从项目储备、媒体宣传、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尽快兴办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排头兵。
(二)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市县域已有的五个工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市、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础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新建一批工业园。我市现有的五个县域工业园分布于东五县,五个山区县还未形成明显的工业园。在山区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再新建一批工业园。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三)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域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县域工业中,乡镇工业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工业当年高增长时期的市场环境、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乡镇企业这一中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等。因此,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乡镇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二次创业,是振兴县域工业的关键所在。
1、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生产过剩,乡镇企业的低起点、小规模、高污染,技术落后、产权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显,必然导致乡企发展步入低谷。从深层分析,则是受制于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国企病”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因此,必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采用股份制、合作制、民营化等多种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乡镇企业尽快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小、弱、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是2005年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乡镇企业要想重振雄风,谋求更大发展,必须在资产重组上下功夫。小型企业要按照产品链,积极向大型企业靠扰,同行业之间也要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战略高度出发,广泛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与协作。食品、造纸、建材等都是我市乡镇企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潜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分工,敢于联合起来“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调整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乡镇企业普遍从“模仿”起家,没有核心技术,加之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二次创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重振乡镇企业雄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从自己企业的市场定位出发,立足实际,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选准消费群体,找准切入点,以此为目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彻底改变作坊式生产的现状,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相结合。同时要做好对员工的终身培训,锻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我市乡企能驾驭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市场竞争主体。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效益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因此,减少依靠土地的农民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转移农民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我市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2012年这种撤乡建镇,遍地开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实行优势城镇率先崛起,达到产业、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各类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的困境、社会保障支付的压力以及现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与农村的天然联系和较低的进入成本,使其成为离开土地农民的理想去处,从这一点来讲,其作用是大中城市无法替代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2002年,我市经撤乡并镇后建制镇的数量已达到96个,但小城镇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进行户籍改革,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小城镇的规模、功能做好科学规划和定位,重点抓好十个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打好基础。四是在山区县要把扶贫攻坚、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使部分农民一步进城。
2、依托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体系
伴随大城市建设,岐山、凤翔撤县设市和“一区七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拾遗经济”、“补缺经济”和“城郊经济”,大力引进大城市建设过程中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开展与大城市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和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生产,“借船出海”,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尽快成长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城市体系。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本身能否为进城农民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在未来发展中,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举措之一。我市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1.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说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各县县城及中心镇,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发展服务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服务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对技术和资本要求相对较低,与“三农”联接紧密等特点,同时在县域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县域的辣椒、畜产品、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业要打开国内外市场,也必须依赖流通业的发展。各县要根据本地实际,依托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加快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步伐,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1)培育几个区域性的综合批发市场,或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2)扩建、改造现有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3)营造品牌,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争创名牌,以此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同时要重视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各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跨区域的流通,抢占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为农户把握市场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21世纪以来,虽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农产品已出现市场饱和,进一步增加产量,市场已难以消化,加之入世后农产品的价格已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因此,简单地依靠增产、提价已难以实现农民增收。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仍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区域特色仍不明显,优势产业还不成熟。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这一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得以焕发生机。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优质、高效、绿色环保为前提,突出区位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苹果、弥猴桃、干杂果、蔬菜、中药材等拳头产品,扩大规模,连片开发,专业化种植,优化农产品的区域结构,形成山、川、塬特色鲜明,主业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实践证明,畜牧业是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在已有基础上,做大规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主攻畜牧业,进行无粮村、无粮镇试点;川、塬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调整粮经饲比例,提倡在高效农田种植优质饲草,大力发展以高产奶牛为主的舍饲养殖,培育养殖大户,以点带面,推动畜牧业的大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我市县域内有五个省级星火密集区,32个农科专家大院,又毗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一笔宝贵的科技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示范引导,不断扩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处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基础上。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兴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广泛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不断充实县域科技队伍实力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一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教育培训信息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广泛采集、加工国内外最新适用科技信息,研制开发新特优农林牧种子数据库,运用科技成果数据库,农林专家咨询系统等多媒体产品,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范体系。要依托专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典型的格局。同时要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方面的带头作用。三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引进推广农林牧新优品种、规模化设施养殖、农林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等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新技术。
2、构建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巩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技术渗透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中学招生,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加快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围绕结构调整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加大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以及中青年劳动力的科教知识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总之,要在不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吸纳新技术的能力。
3、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要在各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项目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科教推广体系为手段,统筹制定计划、安排项目、筹措资金、培训人才,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通过改革为发展增添动力,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发展注入活力。
一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县级政府统筹的能力,把职能从用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经济转变到用市场手段服务和调控经济上来,转变到营造经济发展的环境上来。三要加快农村金融特别是信用社的改革。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县级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流动性差,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须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时建立县级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形成新的投融资体制。
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发展 :县域经济论坛 县乡干部大本营县域经济是县域频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县域频道是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隆重推出的一个品牌频道,频道主旨是借助中国产业信息网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以互联网为平台,为中国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县域频道以宣传报道县域经济发展为关注点,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报道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讴歌小康社会建设成就,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分析及资讯传播。
县域频道具有雄厚的新闻资源、良好的政府资源、扎实的技术资源,同时作为国家级网络新闻媒体,具有客观真实性、媒体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县域频道所开办的栏目有今日要闻、图片新闻、热点视频、政策法规、记者调查、纪实专访、聚焦三农、县域论坛、工业园区、乡镇经济、企业风采、魅力城乡、县域旅游、名优产品、招商引资等,一网打开,有关县域发展的各种信息应有尽有。
县域频道拥有强大的编辑和记者队伍,既有在各大新闻媒体工作多年的老记者和老编辑,也有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同时县域频道还和各地宣传部门广泛合作,扩大和增加县域频道的新闻和信息来源。此外,县域频道拥有灯光系统和音响设备一流的演播厅,演播厅内可容纳50人,精致大气,具备先进的无线宽带上网设施,适合各种类型网上直播。
县域频道在审批后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试运营,在试运营阶段成功地完成了改版。在中国报协和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县域频道定于十月正式启动开通。扬帆起航正当时,县域频道将在对中国地方产业经济的报道上一领风骚。
2013年比较专业的论坛有:县域经济论坛 县乡干部大本营

H.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趋势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96%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内。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较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发展县域经济要开拓新思路编辑本段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首先必须建立一个产权明晰、权责统一、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产权与经济管理体系。在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并不大,比较有利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县级所有的企业产权明晰及各种经济资源要素(资金、劳动、土地)自由流动不会遇到多少阻力,既得利益集团在县域的势力一般不强,这正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两次飞跃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正是在县域内完成的。第二,发展县域经济要努力加强数目字管理(黄仁宇,1997),县域经济系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形态,运转较为灵活,历史包袱不重,但在数目字管理方面较为落后。要较快地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对县域内的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及现有社会资本存量等的数目和结构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将来的经济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有了数目字管理,就可以与其他地区作横向比较,与自己作纵向比较,找出自己发展优势与不足,更好地设计未来的发展战略,以保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要把重心放在发展工业与第三产业上编辑本段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努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产品制造业。努力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做文章,不要做那些假大空的事情。大力发展与本地居民相关的服务业。在农业与农村方面,努力改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诸如技术推广、销售、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业。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雅、具有活力的生活与生产之所,这是县域经济重要的一环。用县域工业与第三产业带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充分促进与发挥劳动、资金、自然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活力,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
发展县域经济要特别注重人力资本的有效培育。重视义务教育,尤其要注重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这是县域人力资本的最基本的提升手段。同时,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劳动力。加强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促使其人力资本保值与增值。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改革与制度创新为动力编辑本段
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创新并加以巩固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现在最为关键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是金融企业改革与县域金融体制创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私有合法财产的有效保护制度也应及时跟进。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开辟为中小企业及农户资金融通的畅通渠道。现有的金融体制很不利于中小企业与农户的资金融通,从而使他们的生产与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思维,没有健康、活跃思维的经济体系是不会长期有效运行的,更不会有多少活力。建立有效、适合中小企业与农户资本运营的金融体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有着巨大的空间,只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就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的发展前途。我们只有充分把握中央精神与有关决定的实质,县域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才会跃上新的台阶,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不断改革与制度创新,县域经济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有长效发展的动力。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特色经济为方向编辑本段
我国大部分县域都有有自己特色的资源禀赋,这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或以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基础(如祁东的黄花生产与加工),或以一种或几种工业制成品(如娄底的小型机械制造业)生产为龙头,或以旅游业为龙头(如资兴)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这样既有了精品,又有了规模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自己的资源禀赋作后盾,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各地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形成毫无特色的经济模式。
有特色的龙头产品或龙头企业不是一两年可以形成的,必须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应该充分研究自己的县情,找出有利于自己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认真研究自己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且连续执行。计划与发展战略不应因领导层的更迭而有大的变化,这一点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应该充分注意。
展县域经济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编辑本段
在我国县域大中型企业较少,国有经济成分一般不大,这正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天地。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稳定、有序的环境;同时也要大力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使之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要让民营经济有一个较长的发展预期。政府各部门应该多为民营经济服务,不要有任何门户之见。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力,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兴,则县域经济兴。
县级政府部门是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服务与引导部门。县级政府首先是为县域内各经济主体的发展提供优质优价的公共服务,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有序竞争与合作的经济环境。只有政府部门的服务做好了,县域经济发展才会更加顺畅。政府部门应为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并约束其遵守,引导他们向现代企业发展。政府应当好裁判,而不是去做运动员。同时,政府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也是相当重要的。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体制编辑本段
县域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但是县级政府承担着太多的事责,而行政权力有限,尤其是受到地市级政府的行政与财政约束。现有的财税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相当不利。县级政府可用财力相当有限,而所要作为的事项又多,财政负担重,这也是农业与农民经济负担重、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县域表现更为明显。因此非常有必要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分配体系,大力降低地市级的行政约束,较大程度地提高县级财税留成的比例。同时,加大中央政府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这对西部及中部落后县市更为必要,这样我国县域经济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之,我国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整体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大有潜力,我们应该抓住现有的大好时机,使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I.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坚持绿色发展
部分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快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相对于大城市,县域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贯穿生态绿色、集约发展的理念,促进工业生态化转型成为这部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特色发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明显的县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应该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化、本地资源优化作为这部分县域产业选择发展的标准,优先发展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产业、本地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
(三)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随着大城市空间载体不断饱和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大城市周边区县因区位和生产成本优势,成为分担大城市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这部分县域的发展需要通过与大城市主城区进行统一规划,功能上统筹分配,实现“产”与“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阅读全文

与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钱江经济开发区属于哪个社区 浏览:699
经济空心怎么办 浏览:412
婚姻证件怎么办理 浏览:996
事业不太好犯什么 浏览:694
婚姻登记公序良俗有哪些例子 浏览:174
技术型数字经济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浏览:862
0605爱情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913
婚姻中穷家庭的女人是怎么样的 浏览:991
事业单位考试怀疑分错了怎么查 浏览:622
心酸的婚姻是什么 浏览:801
没有经济收入如何形容 浏览:784
天津幸福花在哪门票多少钱 浏览:964
王者经济低的时候怎么办 浏览:538
爱情什么是依赖感 浏览:762
非常完美女生怎么对待男生 浏览:724
93年的男孩今年婚姻状况如何 浏览:960
北京品牌故事创作多少钱 浏览:1002
出售幸福二代250摩托车多少钱 浏览:517
幸福在江永什么意思呢 浏览:101
云南河口市经济怎么样 浏览: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