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时期发生在
在德国1871年统一全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德国经济发生了跨越式发展。
‘贰’ 德国历史上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最好的时期,是不是希特勒时期
并不是最好的时期,但是是发展最快的时期,也就是人们说的“崛起期”
从俾斯麦威廉二世时期(1862年)到二战中期的斯大林格勒战败(1942年)德国的工业、教育、经济都得到迅猛发展,希德勒1923年上台,在对内的“四年计划”的确对一战后德国经济复苏起到很大帮助,对外的扩张计划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国的国力。
‘叁’ 德国在19-20世纪期间为什么发展神速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Bi *** arck之前德国是一盘散沙,在他之后德国迅速成为强国,成为了敢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叫板的霸权。一战后德国算得上是破产国,外有战胜国虎视眈眈,内又有惊人的失业率,德国何以在短短十数年时间内重振旗鼓,这使我十分困惑。谁知道德国当时的经济增长状况的有加分。
解析:
德国于1871年统一,
以农业为依托的发展
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社会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其资本投资率在1850年前后估计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0年代则为12.5%。
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逐渐形成后,从19世纪中期起,产生了一批大公司,它们是德国现代工业的标志,尽管德国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极快,其形成过程与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却没有什么不同。最初都是从纺织部门开始,因为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毛织业也慢慢采取了现代的模式,但其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转轨影响不大,主要是棉织业和丝织业在机械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业尽管落后,但也坚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现的大公司所取代。
德国的工业化大跃进是随着1840-50年代铁路网的修建和鲁尔地区发现巨大矿藏而开始的。铁路的修建带动了钢铁工业、煤矿工业与机械工业。德国的煤矿从1820年的1.3百万吨增至1850年的5.1百万吨,到1913年的190百万吨,加上87万吨的褐煤,几乎占了整个欧洲大陆煤产量的三分之二,生铁在1826年超过了10万吨,1867年超过一百万吨,而到1913年超过了13百万吨。钢产量从1870年的126000万吨增为1913年的17.6百万吨。生产组织的规模很大,很现代并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时至少有24个鲁尔的煤矿的年产量超过了500000吨,1902年,德国平均每个钢铁工厂的产量为75000吨
铁路是德国比法国发展得更快的一个部门,而且这种发展是在全德统一之前就开始的。所以德国铁路的特点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国那样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规划和基础。
德国的这种特点反倒成为它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因为它的铁路完全是以经济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 *** 规划建设,私人也进行投资,两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国的铁路建设的速度。德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发展,这种铁路发展对德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德国的工业革命……看来是随着铁路作为主导部门的不平衡发展。” 铁路投资作为国民净投资的比例在1851-4年为11.9%,1855-9年为19.7%,而在1875-9年达到了25.9%的高峰。起初,对钢铁和机械的巨大需要超过了德国的生产能力,不得不从英国和比利时进口,但随着德国铁路交通网的形成,德国的钢铁和机械生产能力也随之发展,这种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860年起,德国作为钢轨进口国的局面开始改变,从1860-5年,德国每年有23000吨钢可用于出口,1866-71年,更增为150000吨。
通过银行的贷款,德国的铁路建设从未遇到过资金短缺的问题,德国 *** 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 担保银行的投资收益不致受到侵犯,并使得那些获利较低的铁路得以修建。由于 *** 的参与,至1914年时,德国 *** 已控制了整个铁路网。
德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将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重工业以采矿业为龙头,而采矿业的起步则是以洛林地区丰富的矿藏开始的。虽然在采矿业德国并未赶上它的老对手英国,但却与以美国相等的速度发展着,所以在欧洲来说仍然是很快的。德国的煤产量从1871-1875年间的年平均3450万吨上升为1913年的19150万吨。在同一时期,褐煤的产量从970万吨上升为8750万吨,铁矿石的产量上升为2870万吨。 采矿业的发展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生铁的产量在1871年估计为160万吨,在1910年已达到1480万吨。1900年,当英国的生铁产量达到910万吨后,超过了德国的850万吨时,德国在钢铁产量方面则以740万吨超过了英国的600万吨的产量,1910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为1310万吨,而钢产量则为1300万吨,与欧洲的其他国家远远地拉开了距离。
德国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业发展的优势,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等最早起步的工业国家。其具体的一些指标为:1,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铁路系统,其铁路长度从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贸易舰队,其蒸汽动力的船只从1871年的81994万吨增至1913年的4380348万吨,3,迅速地扩大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工业,使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输出国之一,而军事工业在机械工业中所占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鲁伯公司在埃森就雇佣了68300工人。在同一时期,德国的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雇佣的人口看,这两个行业的工人总数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使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们在工业中所占的比例。
事实上,早在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前,德国的一些重要企业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1816年,德国最早的铸钢厂之一的克鲁伯工厂因为负债而停产,1818年其创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鲁伯使它恢复生产后,在1826年被迫将工厂转交给他的儿子,但情况仍然没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意志的经济开始起步,1834年,由于铁路的修建,克鲁伯接受第一批铸钢车轮的订货,于是,工厂的转机出现并开始了真正的发展。1831年,其工厂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经增加到683人,至19世纪中叶已经超过了1700人。而这时克鲁伯已经不但供应车轮,而且还生产火炮,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供应外国的。
电气工业的发展是与威纳尔·冯·西门子和埃米尔·拉特瑙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西门子是一个灵巧的发明家,他在1867年设计并制造了发电机并将其用于电气化铁路上。在与西门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国爱迪生电气公司,后来逐渐脱离了西门子而成为独立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这两个公司推动了德国电气工业的发展,并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化学工业的起步不同于电气工业,这是因为德国早已形成了化学实验的传统。不过,化学工业的决定性发展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内完成的,很多化学工业后来合并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并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个染料公司在德国的化学工业中一直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德国的染料、化学制药以及其他的化工产品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上德国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实力,使德国的化工产品享有了国际性的声誉。
正是由于这些大公司的规模性发展,使德国的工业能够后来居上,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国。
如果不充分考虑到银行的作用,那么任何对德国工业化的思考都是不完整的。可以这样认为,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德国的银行业形成的独特系统有很大的关系。与英国、美国和法国相比,德国的银行系统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最有力和最成功的 *** 。在德意志,银行的含义与英国是不同的,在这里,银行是一个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与投资信托的联合体,而这个联合体只有在中央银行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战以前,具有代表性的银行,只将其较少部分的资金投入 *** 的债券,另一部分则投资于商业票据,这些票据得到了德意志银行的承认,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流动储蓄。不过,德国银行的资金大多是直接投资于工商企业和用于促进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或资金的筹集都要通过某一银行来进行,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国际性的财团。银行或财团控制股票或债券以固定的价格发行,并将其尽量出售给公众。其结果是银行通过自己的职权保留了对工业化商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潜在所有权,这就使其具有了直接干预工商业运行和管理的能力。
为处理商务或为商人提供短期贷款和交易上的服务,德国从1835年开始逐渐出现了比较集中的银行与金融系统,但其在19世纪中期以前还是比较原始的,私人银行为数不多,且缺乏规模较大的银行。改变这种局面的决定性的第一步是1846年普鲁士 *** 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力,这成为德国银行朝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当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它便转变为中央银行,其任务是维持新建立的金本位制。与英格兰银行不同的是,它拥有很多分行,并随时准备在遇到麻烦时支援其他银行,作为回报,其他银行也必须接收更加先进的管理系统。
不过德国银行的最大特点是其资金的来源,由于官方的刻意关照,德国银行家主要依靠自己的资金而不是储户的存款,所以他们愿意进行较为中长期的工业投资,并自己承担风险。这样,他们也就比英法的银行家更有兴趣直接参与工业公司的管理工作。
这样的金融服务对整个迅速扩张中的工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在钢铁、煤矿、电气、机械和重化学工业等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德国银行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德国工业化较高的增长率,而银行业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扩张,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结果银行业忽视的那些行业如纺织等,其发展的速度则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银行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集中的趋势,1913年 德国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被4家大银行所控制。但大银行投资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更加有利的作用,如在住房等的建设方面就是如此。此外,各种历史文献证明德国银行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贡献不仅在于它为重工业提供了大量的风险资金,而且在于银行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为了确保在市场的风险中渡过难关,各家银行都必须拥有一大笔资金。但德国银行的资金大部分都用于了投资,所以它们的存款大部分也来源于它们投资的企业。由于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了工业,在185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私人银行,而这些银行也由于德国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地发展起来。由于这一特点,德国银行一开始就与英美银行不同,它不是作为商业信贷的借贷机构而建立,而是作为对工业提供资金的投资机构而发展起来的。按德国学者的看法,德国银行在1848年以后对工业的投资显示了一种革命的精神,这些私人银行家 在当时是资本市场万能的主人。德国第一家现代银行集团在1848年建立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这种革命性的工业投资思想十分明显地受到了普鲁东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为了工人的利益组织工业银行,而其特点在法国的信贷银行中还可以发现。
由于这种特点,德国在1849年就出现第一家矿业股份公司,由银行与工业界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工业。在这种活动中,银行并不总是提供一切贷款,很多资金也是由一些个人提供的,但银行把所有这些关系联结到一起,使其在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持久的影响力。随着德国工业的全面发展,银行几乎在每一个新的领域都参与了开发与发展的活动,并在每一项工业的发展前景中成为一个主要的因素。银行的这种权力不仅来自它所持有的这些企业的股票,而且来自于自己顾客的支持。银行凭着其公认的权力和作为保险人的影响力,积极地参与了工业的决策,并委派自己的职员加入公司的董事会。而大量的工业业务由银行职员承担,工业企业也通过银行董事拥有了自己的商业顾客。
像克鲁伯公司和斯森公司这样的大型重工业企业,最初原本是完全独立的,但逐渐地也与银行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一些主要的银行也相互竞争着与这一类的大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趋势发展到后来,每一家大银行都至少与一个以上的大型重工业集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而银行与企业的这种联合的趋势加快了银行和企业在各自的领域的集中的趋势,使得德国的垄断财团的规模迅速地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国。银行的合并加速了工业的集中,由于银行的逐步集中,越来越多的银行集中投资于几个有限的产业,或是几个行业,但它们在生产技术上是相互联系的,而这种趋势很自然地有助于垄断集团的形成,其结果是,银行运用其影响力加速了德国的工业组织的规模化和卡特尔的形成。
德国同时迅速成为了一个企业和商业机构联合与合并的中心国家。尽管许多小的公司仍然存在并积极地发展着自己的业务,但由于德国强调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加上 *** 的支持,为新的大公司和卡特尔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1870年时,超大型公司如克鲁伯等已经控制着德国金属、矿产、以及军火和造船等行业。这些行业巨大的资本需求鼓励了德国的投资银行与这些大公司结合以保证自己的利润。一些新发展起来的行业如化工与电气行业,很快就被两到三家企业所控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得到了投资银行的支持。这些大公司如西门子等,不仅在国内发展了若干小的分公司,而且在国外也发展起若干分支,成为国际性的垄断公司,由于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飞速发展的前景,使得这些垄断集团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的需求,甚至能够不顾市场力量的左右而自行地设定某类产品的价格。 实际上,钢铁、煤炭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的工业资源和产品,在德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被一些着名的卡特尔所控制,其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垄断公司所决定的。这是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二梯队中生产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使得英国古典式的纯粹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卡特尔是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垄断组织,与英美不同的是,在德国的这些垄断性组织得到了德国 *** 的支持。在某些行业,卡特尔甚至成为生存的必须方式。1905年,大约有385家卡特尔,而到1907年,它们已经控制着全国50%的钢,74%的煤和70%的纸张市场。 到20世纪以后的时间里,德国内部的卡特尔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强。卡特尔的数目从1923-24年间的1500个增加到1930年的2100个;法本公司在1926年以后控制了化学工业;到1926-27年时联合钢铁厂已经重新 *** 了四家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并且在1929年德意志银行和贴现会社合并以后,德国的三家银行控制了几乎全部银行系统。1933年德国 *** 更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各公司参加各自所属部门的卡特尔,使德国的资本主义的组织彻底系统化了。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或许认为竞争对于提高效率是有益的,但德国的卡特尔式的工业化证明,这种民族国家式的集约化竞争手段是其在国际竞争和经济增长方面最成功的组织方式,因为它能够同时考虑到横向和纵向的合理化措施。
学术界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德国有一个干预性很强的 *** 和一个主动积极的官僚体系,很多文献都强调德国 *** 在其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普鲁士 ***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所起的积极作用
‘肆’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德国的第2次工业革命比较全面
德国经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
普法战争中德国得到了法国的赔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得自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加上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统治下,德国军事工业飞速发展,以上几点就是促进德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的原因
‘伍’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的怎样的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虽然仍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但社会经济已较前有了很大进步。工业方面,采矿、冶金、纺织、印刷、武器制造业等都很发达。德国白银产量为全欧其他地方总产量的两倍半。全国总人口约有1200万至1500万,其中矿工的人数达十万之多,并且是当时欧洲最熟练的矿工。
‘陆’ 德国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德国西占区分别由英、美、法三国主持。三占区中,美国的实力最为雄厚,它的占领政策因而举足轻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响了英法的对德政策。随着战后东西方关系的变化,美国统治集团逐渐将前苏联视为其控制欧洲和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和对手,为巩固在欧洲的地位,美国对德政策转向扶植德国。1947年1月1日,美英联合占领区(简称双占区)成立,这为整个西占区的经济恢复和经济改革开辟了道路。
同时,企业失去活力,生产无从发展,市面一片萧条,货币体系已经名存实亡,加之,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这种形势的发展和人心所向为西占区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基础。1947年,占领当局任命路德维希·艾哈德为双占区的“货币与信贷特别委员会”主席,具体负责筹划货币改革的措施,这标志经济改革的时机成熟了。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是艾哈德针对德国的病症所开的处方。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场竞争制度。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私有制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占主体地位,国家干预调节只是一种辅助形式。必要的国家干预调节措施必须始终保持与市场一致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救济制度来实现。共同决定制度,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业中的共同决定权力,即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决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对市场的初级分配进行再分配,以防止社会过度的两极分化,保障社会低下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进行了货币改革,把经济活动的组织、调整交给了市场,为治理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起点。
币制改革和随后的税收改革、取消配给和放开价格改革及加强国家干预与社会经济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内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很快扭转了西占区经济混乱局面。从1948年起,德国经济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1949年,阿登纳组成联邦德国的首届政府。继续推行已初见成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即是在灵活适应市场行情的基础上,采用一种综合性经济政策的有机手段有计划地刺激经济。
与此同时,联邦德国还实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于这些措施的推行,联邦德国在1951年就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实现了国民经济从战时体制转移到“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轨道上来的过渡,为往后经济迅速、顺利的发展打下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柒’ 德国是什么时候强起来的
二战结束后,因为东西方意识XT的对立,冷战的爆发,德国被分裂,即便是这样,无论是东德还是西德,都属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毕竟底子在那里,得益于美国旨在帮助重建欧洲抗衡苏联的马歇尔计划,西德从195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长期的经济成长,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8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始国之一!而东德,于1955年与苏联结盟,施行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并迅速成为华沙公约组织中最富有、最现代化的国家。
值得一提是,德国经济的体制一般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曾经对正在处于改革开放中的我们也有所影响。
‘捌’ 1870-1914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帝国主义特征.
第一,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871年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从法国割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储藏的丰富矿藏,为发展工业补充了重要的资源;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二,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应该着重指出的是: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第三位.但是,19世纪最后30年,德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帝国主义特征.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德国成为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仅次于美国的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这是因为:德国完成统一后,国内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容克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在保持半封建剥削的同时,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并投资于工厂、银行,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渐趋一致.在政治上,他们独占了德国的军政要职,在国家政权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阶级专政,以便对内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外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这种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结合,便形成了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希望能帮助到你
‘玖’ 二战后的德国用多少年迅速发展起来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仅用十多年时间就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
‘拾’ 1870年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起,德国工业化开始进入到跨越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工业化起步较晚,但迅速超越法、英等国
(二)重工业发展迅速,并在短时间内上升为主导产业
(三)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创新,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重要发源地
(四)独特的资金来源,满足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