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听人说央行调整利率,什么经济进入下一个周期……央行对利率能朝令夕改吗
央行调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方向的预期,而与之相辅的其他政策也会相继出台,这样长期的作用,经济必然会进入下一个周期。经济过热,央行就会升利率,经济低迷,央行就会降低利率,但是经济过热或是低迷并不是朝令夕改的事,所以央行不会对利率朝令夕改,央行是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需要而调整利率的。
❷ 央行开展经济调查的时间一般为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9
❸ 2020年央行如何宏观调控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2020年宏观经济怎么走?财政政策如何与货币政策更好地协同发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日前在发布的报告中表示,2020年仍需要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以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顺利实现“决胜小康”目标。同时,报告还指出,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体现稳增长的底线是防风险。
专项债仍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抓手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增长3.8%,增幅同比回落3.0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方面,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6463亿元,增长7.7%,高于收入增幅3.9个百分点。
“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的主要抓手仍为地方政府专项债,预计2020年专项债限额在2.8-3万亿之间。”报告指出,2019年9月4日,国务院提前下达了2020年专项债新增额度。今年年初专项债发放额度将会大幅超过去年。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颜色表示,虽然今年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但是由于从2019年七月份开始中央就一直强调储备一批大项目,因此预计今年便会有部分已准备好的战略性项目提前落地,专项债规模扩张叠加专项债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比例下调政策的影响,其对基建投资的撬动作用将显着加强,对经济拉动作用或于今年二季度开始见效。
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稳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认为,2020年央行货币政策风格或将有所转换,宽松信号也将更加明确。
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与之前的“松紧适度”有所不同。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定调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经济下行与通胀压力并存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度调节。另一方面,对于通胀,由于结构性通胀扩散能力有限,预计物价虽然在今年上半年仍会维持高位,但下半年有望回落,因此为货币政策风格的调整提供了空间。
报告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流动性的表述仍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对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提出要求,要“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另外,国常会明确提出2020年要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加之我国中小银行风险上行,均为央行进一步降准提出了要求。
颜色也表示,相较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因此仍有较大降准空间。除此之外,今年财政政策稳增长的发力点为专项债,规模较大,货币政策需要通过降准来保障流动性充裕,从而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需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报告还提出,中长期看,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经济能否完成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尤为重要。
“而全要素生产率能否继续提高,取决于能否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以及如何有效释放新动能。”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过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结构性力量。
第一,中国经济的“再工业化”,进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驱动产业的变革,可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
第二,“新基建”——“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变革、产业互联网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云计算设备等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第三,大国工业还有发展空间。未来诸如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集成电路等的发展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注入可能。
第四,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除技术外,“制度改革”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能形成制度红利空间,让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增速
❹ 中央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 )法定存款准备率
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为了防止经济繁荣带来的经济过热,是为了经济更好的发展。
❺ 央行降息多久降一次,有时间规定吗
研究机构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也有下降的空间。资料来源 CEIC 央行新增外汇资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右轴)
人民币已经进入新一轮的降息周期,只要市场利率没有真正降下来,企业的融资成本没有真正降低,央行就可能再次降息,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上周五央行降息,本周一股市飙涨。各种关于商业银行利率调整的解读,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在这信息轰炸的雾霾中,有一条格外亮眼,那就是路透社的报道:一位“参与内部政策讨论的政府智库专家”说,管理层观点已经转变,央行可能再次降息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个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认为央行本次降息是人民币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起点的大有人在,包括笔者本人。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由政府高级智囊说出来的,并且该智囊特别提到决策层“已经转变观点”。而此前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还公开说,降息并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两者并不矛盾,因马骏的说法更强调当期,而通过路透社报道释放出来的信息,更在于引导预期。
关于这次降息,有两个观点是错的:一是认为人民币要加入“货币战争”,与日元欧元竞相贬值。此种观点还处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旧思维里没出来,而早在2008年之后,出口导向已不再是一项基本国策了。再说了,人民币是管制汇率,要升要贬,何劳降息这么大动静。更何况最近两个月的数据,也不支持人民币有贬值的必要;另一观点认为央行又在放水,经济将回到投资跃进产能过剩的旧轨道。这个观点显然不了解我国利息的传导机制,没有财政部和发改委的配合,靠降息是不足以搞出投资跃进产能过剩的。再说调控并不是要把经济调死,一味紧货币蛮干可不是上策。
要理解这次降息,你得理解此前的利息是怎么升起来的:人民币升值、美元量化宽松、国际热钱大举入境,才导致利率和存准率一路调高。现在,这种国际环境已经没有,人民币利率可以往下走了。选择在目前这个时机,也是因为美联储10月才完全退出QE,央行也要考量一下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因此需要一个观察期(如果不是这一点,央行可能早在9月份就降息了),而从沪港通这个窗口来看,并没有大量热钱急着要跑,人民币的汇率是稳定的,降息不至于引发大量热钱外流。我相信这一点是令决策层“转变观点”的最大关键。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中国的利率传导机制在过去几年是失灵的。无论你怎么加息,地方政府融资都无所畏惧,加息对地方政府和房地产这两大吸金黑洞无效。反过来,你要降息,也无非是让这两大黑洞吸去更多资金。所以,在清理完地方债,以及完成地方政府财税改革之前(房地产今年的吸金能力已经下来了),降息其实对市场利率的下调作用有限。而地方债的清理以及财税改革,目前都还在进行中,此时降息,最终的效果,可能并不在于实际市场利率能下降多少,而在于2014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了,各地政府必须要完成全年的投资任务,不能令GDP下滑得太离谱,年终债务还有一轮要结清,这都是需要资金的。
有一点必须明白,尽管我们不再提保增长,也不唯GDP了,但你能想象全年GDP低于7%吗?所以发改委近期密集批项目,还有地方政府四季度的投资冲刺,我们引一段上海证券报的报道:前10月,“多数省份目前只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70%~80%左右,部分省市如新疆仅完成全年目标的60%。因此,不排除四季度各省市再掀新一轮投资热潮。”这个背景,相信对于我们理解这次降息有帮助。
基于此,我不认为这次降息能让市场利率下得来。但没关系,反正这不是最后的降息。降息之后还有降息,降息之后还有降准,随着明年地方债务清理完成,以及地方预算硬约束一定程度上得以实施,到那时,市场利率一定会真正的降下来。
❻ 国家央行多长时间印一次印人民币,而央行是否影响经济
印人民币得分析国民情况 不是顺便印的
❼ 请问,假设性请教一个经济问题。今年央行投入5万亿,多久造成通货膨胀
举例:
根据2008年11月11日国际金融公报的报道11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经初步估算,到2010年底将需要约4万亿元的投资。
2002年初货币总量约为16万亿,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但随着2008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M2飞速增长,2012年已达97.4万亿。2013已达103亿。
通货膨胀要对比收入和现金,CIP指数增长如果和收入增长一样,购买力并没有下降。
2008到2012年就增发47亿,平均一年增发近12亿。并没有造成明显通胀。
现在基数是100多亿,今年如果增发5万亿,也就是5%,影响不大。
那要看投入的5万亿拿来干什么才能做结论。
总结:就算投入10万亿,至少10年内不会有明显通胀。
❽ 中国人民银行就是央行吧
是。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人民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中共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简称苏维埃国家银行),并发行货币。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人民政权被分割成彼此不能连接的区域。各根据地建立了相对独立、分散管理的根据地银行,并各自发行在本根据地内流通的货币。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央银行和法定本位币。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的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1948--1952年)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当天发出布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四是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经济建设做准备。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终结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银行,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统一了人民币发行,逐步收兑了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全部清楚并限期兑换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很快使人民币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充分运用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行现金管理,开展“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运用折实储蓄和存放款利率等手段调控市场货币供求,扭转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终于制止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同时,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配合工商业的调整,灵活调度资金,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快速成长,适度地增加了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贷款;便利了城乡物资交流,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家银行(1953--1978年)
在统一的计划体制中,自上而下的人民银行体制,成为国家吸收、动员、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加快,私营金融业纳入了公私合营银行轨道,形成了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机构,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
与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相适应,从1953年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即全国的信贷资金,不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掌握,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制,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金融监督和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职能,统一经营各项信贷业务,在国家计划实施中具有综合反映和货币监督功能。银行对国有企业提供超定额流动资金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少量的大修理贷款,对城乡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提供部分生产流动资金贷款,对农村中的贫困农民提供生产贷款、口粮贷款和其他生活贷款。这种长期资金归财政、短期资金归银行,无偿资金归财政、有偿资金归银行,定额资金归财政、超定额资金归银行的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期间虽有几次变动,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三、从国家银行过渡到中央银行体制(1979--1992年)
1979年1月,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植,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同年3月,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形势,改革了中国银行的体制,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同时设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后,又恢复了国内保险业务,重新建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地还相继组建了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出现了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业务多样化的局面。
日益发展的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增加,迫切需要加强金融业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由中国人民银行来专门承担中央银行职责,成为完善金融体制、更好发展金融业的紧迫议题。1982年7月,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国金融的国家机关”,以此为起点开始了组建专门的中央银行体制的准备工作。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并具体规定了人民银行的10项职责。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的资金调节,以保持货币稳定;同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人民银行分支行的业务实行垂直领导;设立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作为协调决策机构;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制度,初步确定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人民银行在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初期,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为适应多种金融机构,多种融资渠道和多种信用工具不断涌现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机制,搞活金融,发展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制度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努力探索和改进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在改进计划调控手段的基础上,逐步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等手段来控制信贷和货币的供给,以求达到“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稳中求活”的效果,在制止“信贷膨胀”、“经济过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初步培育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
❾ 央行: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召开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会,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顺利完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的部署,会议指出,当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但也面临疫情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冲击,要加强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此外,会议还对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提出要求。会议特别提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多种堵点,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巩固贷款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成果,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会议强调,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