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内容特色化。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核心本质还是休闲娱乐、探新寻奇,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领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因此,与众不同的游览内容是吸引客源、带动消费、资源转化的关键所在。想要打造特色内容,一方面要立足本地优质自然和人文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还要深刻挖掘文化内涵,增加内容深度,同时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定制差异化游览线路及主题内容,做到以景动人、以情留人。其次,产业集群化。当下旅游业已经不仅仅是景区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交通、物流、餐饮、住宿、纪念品等庞大相关产业链的集群产业。再次,运营专业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于景区相关宣传、服务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单一维度宣传甚至“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我们要聘请和培养专业的运营团队,系统性地从宣传、接待、消费等方面规划景区安排,例如开设官方微博、短视频以及公众号
❷ 如何开拓旅游市场
寻找客户,设定目标,传播信息,推销产品,提供服务,收集信息。
一、分配产品旅游市场开拓是旅游经济学术语,指为扩大旅游产品销售,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二、旅游市场开拓要在明确旅游市场战略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企业所处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使企业经营活动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市场细分,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然后针对目标市场,确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组合,最终实现旅游市场开拓的战略目标。
三、旅游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旅游业对市场的依赖性,决定了旅游市场开拓的重要性。旅游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必须不断开拓旅游市场。旅游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旅游产品具有不可转移性和不可储存性的特点。因此,比起其他行业,它对市场有更强的依赖性,市场对于旅游业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提高市场份额,才能确保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无非面I临两种市场——现有市场和潜在市场。现有市场是企业已进入和占领的市场,企业要生存,至少要维持住现有市场规模,但这仅仅能解决维持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发展的问题。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上,企业若不积极进取,努力寻求开拓新的市场,只是消极防御,不仅发展问题解决不了,而且现有市场也难以维持。因此,企业必须积极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开拓能力是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旅游市场是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在这个市场,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在不断变化,旅游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面对这个动态的市场,企业只有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❸ 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法》的出台是中国旅游发展的里程碑,是众望所归,是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结晶,是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的法律保证。旅游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新阶段。
之所以说它是里程碑,因为《旅游法》对旅游相关内容都作了明确规定,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它体现了三大特色:综合法(面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人本法(以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主线)、衔接法(充分与现行法律和国际通行做法衔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法》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❹ 如何经济旅游
1、利用时间差节约。
1)避开旺季游淡季。一般来说,一个景点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淡季旅游时,不仅车好坐,而且由于游人少,一些宾馆在住宿上都有优惠,可以打折高的可达50%以上。在吃的问题上, 饭店也有不同的优惠。因此说,仅此一项,淡季旅游比旺季在费用上起码要少支出30%以上。
2)计划好出游的返回时间,采取提前购票,或同时购返程票的方法。如今一些航空公司为了揽客已作出提前预订机票可享受优惠的规定,预定期越长,优惠越大。与此同时,也有购往返票的特殊优惠政策。在预订飞机票上如此,在预订火车、汽车票上也有优惠。如预订火车票,票买得早,可免去临时买票的各种手续费用。
3)在旅游时,要精心计划玩的地方和所需时间,尽量把日期排满,因为多呆一天就多一天的费用。
2、巧选旅馆省费用。
1)可在出游之前打听一下要去的地点,是否有熟人介绍或自己可入住的企事业单位的招待所和驻地办事处。如果有,就首选这些条件好的招待所和办事处,就住在这种招待所和办事处里,价格便宜,安全性也好。当然在选择这些招待所和办事处时,也要根据位置决定,如果十分不便于出行则不可住。
2)是选择旅馆,要尽可能避免入住在汽车火车站旁边的旅馆,选择一些交通较方便,处于不太繁华地域的旅馆。因为这些旅馆在价位上比火车站、汽车站旁边的旅馆要便宜得多,而且这些地段的旅馆还可打折、优惠。
3)善玩也可减支出。出门旅游,玩是一个最主要的目的,而且在玩上省钱是大有必要的。
3、了解景区概要
从中理出这个景区最具特色的地方在哪里,必须要去的地方又在哪处。这种具有特色的地方一定要去。在去观赏这些地方时,对一些景点也要筛选,重复建造的景观就不必去了。其次是在旅游时应拿出一点时间,去逛逛大街,看看景区和城市的风土人情,因这也不需要花钱买门票,又能长知识。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纵观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其文化特征无不十分突出.
旅游活动早已有之,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种条件限制,在过去很长时期,这种活动只属少数人的消闲行为,经济属性很不明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十世纪后半期参与旅游活动人数逐渐增多,活动内容、形式和范围大大地扩展。近二十年,商务旅游和度假旅游的兴起,更奠定了旅游需求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旅游经济概述
1、旅游经济的内涵
现代旅游游客在观赏、度假的过程中,除了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外,更多是接触社会,旅游期间的食、宿、行、游、娱、购等活动,无一能离开游览地社会的配合、支持,以及群众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配合、服务和帮助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以资本和人力的投入为先决条件的。旅游需求者支付货币向供给者购买旅游产品或服务,旅游供给者事先垫支资本开发旅游资源,建造旅游设施,培训服务人员,然后以一定的价格向游客销售和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以价值形式取得补偿。
从旅游活动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现代旅游已发展成为明显的带有经济性质的社会文化活动,即旅游经济活动,其内涵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需求者与旅游供给者之间所产生的交换联系,以及由这种联系所产生的所有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总和。
2、旅游经济的发展阶段
旅游经济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同阶段。
⑴不完全的旅游产品交换阶段,即旅游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游客的食、宿、行基本上靠自己解决,交换联系不多,经济属质体现不明显。
⑵完全的旅游产品交换阶段。它是随着商品生产不断发展,交换活动日益广泛,以物易物形式基本消失,货币成为商品交换中唯一支付手段后产生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济活动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随着旅游需求的增长,旅游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内容的不断丰富变化,旅游供给也逐步走向专业化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旅游活动完全建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基础上,进入了完全的旅游产品交换阶段。
⑶发达的旅游产品交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旅行社的兴起与发展,使原来在游客和旅游产品供给者之间分散、个别进行的交换联系,通过中介者----旅行社的作用,把分散的旅游的产品组合起来,变游客的多次购买为一次性购买,使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多次交换过程简化为销售和购买两个独立环节,在全社会范围内把旅游者作为一方需求者,把所有旅游产品供给者作为一方供应者很好地联结起来,使旅游经济超出了区域或国界的限制,步入到发达的旅游产品交换阶段。
3、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
旅游经济活动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是长时间一直处于缓慢发展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进入了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的高速增长时代。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显着的特点:
⑴旅游经济活动的普及性或称大众性。最明显的是现在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如我国,1999年全年国内出游就达7.19亿人次。旅游已不再是以往少数富人和权贵们的专有活动,而成为普通大众人人都可享有的权利,旅游已成为人类基本的需要之一。许多国家都将旅游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内容之中,以保证旅游度假真正成为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由于旅游活动的普及,创造了大量的旅游需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遇。
⑵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性。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使人们已不再局限于近距离旅游,而是突破了地域、疆域的界限。人们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国际政治形势的相对稳定,全球旅游迅速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发布的信息,1996年全球入境旅游人数高达5.93亿人次,增长了23倍多。全球性旅游活动的发展,又促使了国际投资中有相当比例投入到旅游服务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截止至1998年,已有18个着名跨国饭店集团涉足我国92家饭店。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旅游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9.1%;截至1996年底,外资投资规模达到200亿美元,其中,旅游饭店150亿美元,度假区20亿美元,旅游景观10亿美元,度假别墅、公寓20亿美元。旅游经济活动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规范性。现代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规范的运作模式。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通常都由旅行社作为主要组织者,统一组织分散的旅游者,依托各类旅游企业和景区,按照预定的旅游路线、活动内容和时间,通过提供综合性的旅游服务,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对于旅游服务,各国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将旅游者经常的、必需的服务,分别制定成标准规范,要求旅游企业按照标准进行有序运作,以满足旅游者各种常规性需要。这种统一或近似的服务规范性,又进一步促进了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进程。
⑷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这种特性在二战后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增长一直保持着远远高于世界GDP增长速度的发展态势。从1951年到1996年的46年里,全世界参加旅游的人次平均每年递增7.1%,旅游消费额每年递增12.23%。旅游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其在许多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显着提高。同时,开展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关系,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对维护全球社会持续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旅游经济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活力的经济
现代旅游是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1980年,107个国家签署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曾这样表述:“旅游是人们的一种积极休息,能够强烈而深刻地表达人的本性。”旅游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积极意义,以及它的“无烟性”、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创汇能力强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1、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回顾
现代旅游自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旅游才真正成为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这一时期促使旅游活动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向新的高度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个方面。
在旅游需求方面,战后世界人口基数增加迅猛,从25亿猛增到现在的60多亿;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和支付能力增强,对旅游的普及具有极其重要的刺激作用;科技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者的休息和带薪假期增长,外出旅游有了时间上的保证;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聚集城市从事繁忙而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他们希望回归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之中,使紧张的体力和神经得到一定的休息和放松,促成了度假旅游的迅速和持续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加之信息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乡土,以及对异域所发生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增强了求知欲望,旅游热的兴起和持续高涨正是人们这种兴趣和欲望的喷发。
在旅游供给方面,推动战后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二:其一是由于旅行社的中介作用,使得廉价团体旅游和包价旅游迅速普及,刺激了大众旅游市场的发展;其二是旅游接待国政府为发展经济和便利游客来访而采取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以及为了便于国家对旅游业的指导,几乎所有国家都设立了全国性的的旅游管理组织(NTO),以促使旅游业获得更大发展,使其在本国国民经济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由于各国国内旅游发展的统计口径不尽一致,现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所公布的资料整理出的数据列表于下,以说明二战后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概况。
表1-1 1950-1999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情况
年 份 旅游人数(百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美元)
195019601970198019901998 25.372.1158.7285.0454.0648.0 2168.7179.01023.62625.84443.0
另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报告,1996年,全世界旅游业总产出达3.6万亿美元,已占全世界服务业总产出的1/3,占全世界GDP总量的10.7%;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占全球总消费支出的11.3%;旅游资本投资7660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的11.9%;旅游业就业人数达2.55亿,占世界就业人数的1/9。这些充分说明,旅游业已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大的产业。
2、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回顾
我国旅游活动开展的历史十分悠久。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1月福建厦门中国旅行社和华侨服务社的成立,到1954年4月中国国际旅行社的组建,已初步建立起接待海外旅游者的网络体系。但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近三十年,我国国际旅游的接待始终没有突破“政治接待型”的模式,对国家的经济贡献更是微乎其微。真正树立把旅游当作经济产业来办的观念,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了较快速度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鉴于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总体特征以及旅游基础薄弱的现实,一直按照非常规之模式发展旅游业,即将创汇作为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和政策依据,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入境旅游,在资金投入上也明显地向具有国际旅游的地区或项目倾斜,并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改造和加强涉外的旅游服务设施。客观地说,这种非常规的旅游发展模式使我国的入境旅游得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详见表1-2),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促成了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产业地位的确立。
表1-2 1978-1999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及外汇收入情况
年份 入境总数(万人次) 外国人(万人次) 华侨(万人次) 港澳同胞(万人次) 台胞(万人次) 外汇收入(亿美元) 同比增长(%)
1978 180.92 22.96 1.81 156.15 - 2.63 -
1979 420.39 36.24 2.09 382.06 - 4.49 70.9
1980 570.25 52.91 3.44 513.90 - 6.17 37.3
1981 776.71 67.52 3.89 705.31 - 7.85 27.3
1982 792.43 76.45 4.27 711.70 - 8.43 7.4
1983 947.70 87.25 4.04 856.41 - 9.41 11.6
1984 1285.22 113.43 4.75 1167.04 - 11.31 20.2
1985 1783.31 137.05 8.48 1637.78 - 12.50 10.5
1986 2281.95 148.23 6.81 2126.90 - 15.31 22.5
1987 2269.23 172.78 8.70 2508.74 - 18.62 21.6
1988 3169.48 184.22 7.93 2977.33 43.77 22.47 20.7
1989 2450.14 146.10 6.86 2297.19 54.10 18.60 -17.2
1990 2746.18 174.73 9.11 2562.34 94.80 22.18 19.2
1991 3334.98 271.01 13.34 3050.62 94.66 28.45 28.3
1992 3811.49 400.64 16.51 3394.34 131.78 39.47 38.7
1993 4152.69 456.59 16.62 3670.49 152.70 46.83 18.7
1994 4368.45 518.21 11.52 3838.72 139.02 73.23 56.4
1995 4638.65 588.67 11.58 4038.40 153.23 87.33 19.3
1996 5112.75 674.43 15.46 4422.86 173.39 102.00 16.8
1997 5758.79 742.80 9.90 5006.09 211.76 120.74 18.4
1998 6347.84 710.77 12.07 5625.00 217.46 126.02 4.4
1999* 7280.00 843.00 6426 141.00 11.9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对国内旅游,随着需求增长迫切。1993年11月,开始得到政策认可,中央政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针。1994年,国内旅游首次纳入国家旅游统计范畴。统计表明,该年国内旅游总人数达5.24亿人次,回笼货币1023.51亿元人民币。此后,国内旅游在这个很大的基数上持续增长(见表1-3)。现在,我国的旅游市场结构和供给结构已开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旅游经营体系和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全方位发展,出境旅游逐渐兴起的格局。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199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作出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决策,以促进我国旅游业跨世纪的更大发展。
表1-3 我国国内旅游人中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情况
年 份 国内旅游总 人 数(万人次) 总消费(亿元) 人均消费(元) 出境旅游总人数(万人次) 旅行社组织出境人数(万人次)
1994 52400 1023.51 195.37 373.36 109.84
1995 62900 1375.70 218.71 452.05 125.99
1996 63950 1638.38 256.20 506.07 164.00
1997 64372 2112.70 328.20 532.39 143.07
1998 总计 69400 2391.18 344.50
城镇 25000 1515.13 607.00
农村 44400 876.05 197.10
1999* 71900 227.00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5-1999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二十一世纪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展望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已位居世界第七,亚洲第一。但是相对于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还不是旅游强国,与世界旅游强国相比,我们还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旅游业的总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判断是否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虽然在逐步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显得缓慢(见表1-4)。就全世界来看,这项指标在1998年的平均值是11.7%,我国是4.32%,而西班牙已经达到17.8%,经济高度发达而且基数很大的美国也达到10%。差距说明了潜力,差距描绘出了前景。
表1-4 我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
年份 GDP(亿元) 旅游总收入 比重%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113416552098248731123439 3.273.543.953.664.164.3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制作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依靠已经形成的旅游产业规模,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优势,再加上中央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1世纪中国的旅游经济将会以更快速度发展,这不仅是国人的决心,而且也已成世人的共识。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预计年接待1.37亿人次的入境旅游者。出境旅游也将会达到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四位。要达到这些预测,如果按1999年我国入境的过夜旅游者2704万人次和近600万出境旅游人次计算,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要分别达到8%和14%,比世界旅游业总体增长速度高一倍。我们期望这些预测能够得以真正实现。
就业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在扩大就业功能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要远远超出于其它行业,也会大于旅游对GDP的贡献。目前,我国旅
游产业直接就业人员180万人,间接就业900万人。根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要达到72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600万人,虽然与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的评估(1900万和6900万)有不小差距,尽管如此,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对劳动就业的贡献也将是勿庸置疑。
第二节、旅游产业
社会旅游需求的增长,是推动旅游活动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若仅有这一方面的推动,带来的也只是旅游活动的自然发展。如果没有供给方面的支持和促进,旅游经济的形成,特别是现代大众旅游的持续发展十分困难。所以,旅游经济的真正发展是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联合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供给方面指的就是旅游产业。
一、旅游产业概述
按我国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标准》把旅游划归住宅、公用事业和居民生活服务业之中,对于“产业”的界定仅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而我国旅游产业地位的确定,是改革开放后的结果。
1、旅游产业概念的涵义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产业是一个集合概念,是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部门,这些部门就是通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又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较高层次、更趋向多样化的企业集合。
按照产业的涵义,旅游产业概念就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按照一定社会分工,采取商品形式为社会旅游需求提供各种旅游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各类企业的集合。旅游产业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由原来的商业、交通运输业和一些服务性行业中分离出来,并集合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它既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2、现代旅游活动的组成要素
⑴旅游活动主体
旅游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活动规模的扩大,才使得外出旅游的人形成为具有一定规模需求的市场,从而造就出可以经营的商业机会。换言之,没有旅游者便没有旅游活动,也不能使旅游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现象,更不会促进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所以,作为旅游者的人乃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对于旅游者的概念,联合国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旅游会议上曾对旅游者下了一个定义,出于统计工作目的,会议提出采用“游客”(Risitor)这一总体概念,并把游客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游者(Tourist),另一类是短程游览者(Excursionist),会议还建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这个定义进行研究。目前,尽管许多国家对旅游者概念的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多是在技术性上的认识不同,对其概念性定义本质上的认识区别不大。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无论是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是出于就业和移民以外的其它原因,暂时离开常住地去异乡他土访问的人。
⑵旅游活动客体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它的最大魄力和价值所在,是它对游客的吸引力,正是由于这种力的存在才吸引了无数游客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前往观赏游览。所以,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为此,可以这样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其它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开展得成功与否,最基础的条件在于它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于这些资源座落的地理位置和可进入性程度,在于旅游资源拥有地对这些资源内涵的感知和了解深度。虽然旅游服务的好坏可以增添或减少其吸引魅力,但旅游资源本身依旧是魅力的基础。
⑶旅游活动中介
在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完成旅游活动的要素已不只是旅游者和旅游资源,而必须将这种活动的中介----旅游产业也包括进去。现代大众旅游的特点之一,便是充分利用旅游产业所提供的各种便利服务,使完成旅游活动成为一种规范化的模式。虽然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服务并非是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但是旅游产业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在旅游动机产生与旅游目的的实现之间所架起的一座便利桥梁。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旅游的兴起,也正是由于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开始的。旅游经济活动得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同旅游产业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旅游产业不仅是现代大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还是推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根据联合国的《国际产业划分标准》,以及对从事旅游经济业务的具体部门加以分析,旅游产业主要的构成:即旅行社、旅游交通客运企业和以旅馆(Hotel)为代表的食宿部门,它们被称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
二、旅游经济产业化标志及其作用
1、旅游经济产业化标志
(1)旅游消费需求的集中化,
工业化不仅使社会物质生产极大的丰富,还使社会需求在结构上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一些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的新兴产业便应运而生。旅游产业即是为适应人们的需求重心由过去保障生存的低层次需要,逐步转向注重个性发展和精神享受的高层次需要变化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旅游不仅使人们达到愉悦身心,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扩大交流之目的,而且也为社会提供了广泛和集中的市场需求,为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坚实基础。
(2)旅游产品供给的专业化,
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部门为适应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大需要,必然要使自己的生产经营迅速集中,并从其它行业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成为向游客提供食、宿、行、游、娱、购综合性一条龙服务的新兴产业。现代旅游经济在20世纪能有如此大规模的发展,是和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旅游公司、美国的运通旅游公司和比利时的铁路卧车公司逐步发展为世界旅游业务代理的三大公司,以及为数众多的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国出现分不开的。旅游产业将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推上了新的阶段。
2、旅游产业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中介桥梁的旅游产业,在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上升为旅游市场供给的主体,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组合作用
旅游产业将单项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和有机配合的旅游热线,改变了原来的由于产品(景点)分布零散,销售困难的状况。扩展了单项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使每条热线的整体使用价值远远大于单个产品使用价值的简单相加。
(2)方便游客,激活市场
旅游产业的支柱之一旅行社的出现,为游客提供了极大方便.它们还为零散的、对异地旅游产品和环境不甚了解的游客实现旅游愿望提供积极支持和帮助,激活了旅游市场。其作用在异地和异域旅游中尤为突出。
(3)丰富旅游产品供应
旅游产业作为企业,它追求的是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里集聚了一批精通旅游业务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注意对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迅速作出正确预测,并收集信息传递给供给者,或与供给者一道共同开发市场所喜爱的产品,如国外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等都是以旅游企业为主开发出旅游产品,大大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对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4)产业内部竞争,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
由于某些资源的独占性赋予了一些旅游企业经营上的垄断可能性。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的客观存在,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全面占领整个旅游市场,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竭尽全力,用自己独特的产品,最佳的服务和经营策略吸引和争取更多的游客。正是因为这种竞争的存在,不断地推动着旅游经济活动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才能得以持续的最大满足。
(5)促使旅游经济整体效益提高
旅游经济产业化经营,不仅使单个旅游产品组合发挥了整体效应,而且由于旅游企业间的联手经营还使游客在旅游行为实现过程中享受到批发价格的优惠,组团旅游、包价旅游等相继推出,即方便了游客,又产生了薄利多销的效果和规模经济效益,对旅游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功不可没。
❻ 怎样才能带动人们旅游
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 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才能逐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这样旅游才能发展,也就从根本上促使人们去旅游消费。 一、旅游经济的超前发展战略 世界旅游经济实践表明,各国在旅游发展方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超前型发展战略;另一种是滞后型发展战略。超前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超越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滞后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水平,即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基础设施已形成较强体系后,自行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超前型和滞后型发展战略,是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世界各国在旅游发展道路上的两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与此同时,两种发展战略的运行环境和经济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超前型发展战略的适应条件是:旅游的自然和环境条件较好,旅游资源拥有量大且旅游产品吸引力强。适应范围主要是: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和旅游资源丰厚且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超前型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该战略追求的不是本行业内在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经济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高强度投入,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旅游业的作用不仅是获取外汇和回笼货币,而且已成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我们常说的“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这种战略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 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从产业运行环境来看,这种产业是建立在较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要使旅游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产业体系,就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从短期效益分析,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经济特性难以充分体现。如果仅从旅游产业自身效益分析,在国民经济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业的投入,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去分析,以下三点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从1978年以后,我国逐渐改变对外封闭的政策,打开国门,向全世界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寻找一个开放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就是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具有特殊优势的外向型国际性产业,它的运行依赖于世界范围的客源不断的注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广泛地吸引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向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通过旅游这个对外窗口,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以及投资的各种有利环境,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其次,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对旅游业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可以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对那些拥有较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显着。 最后,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里,需要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从国外引进技术与设备,就必须建立一大批创汇能力大、见效快的产业,以满足技术与设备引进对外汇资金的需要。与其它产业相比较,作为外向型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在获取外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外汇流入,对于急需外汇,又缺乏强有力创汇产业的国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使得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必须采取超前型发展战略,按照这种发展战略,在评价中国旅游产业运行质量时,不能就其产业内在效益去评价,而应从旅游产业外部效益,特别是从波及与连带效益去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二、旅游经济的推进式发展战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游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常规发展模式;一种是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的非常规发展模式。所谓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发展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内旅游,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国旅游,然后再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的模式。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延伸发展模式的引入是内聚式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在一些国家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变。在紧张工作和生活环境压抑下,人们需要暂时摆脱枯燥的城市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调整和体力上的恢复,于是旅游消费就成为这些国家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国内地域范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和旅游需求力度的增强,国内地域已不能适应旅游活动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走出国门,去领略异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达国家以国内旅游为主的旅游结构,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居民的旅游需要。而且,伴随着国际旅游需求的增长,原先用于本国居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也逐渐用于接待外国旅游者,从而出现了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局面。 所谓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发展出国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模式。这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通过国际接待旅游的发展,来全面带动以城市为主体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心的国际旅游体系。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的旅游活动开始引入,成为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消费条件决定,我国旅游业发展只能采用推进发展战略模式。采用这一模式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旅游业发展以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为中心,由旅游城市向其它地区推进,逐渐形成我国的旅游业体系。因此,旅游城市便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不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施的建设,还是线路的设置、区域的划分,都是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的。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现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基础,由观光型旅游资源为主向混合型旅游资源推进。因此,目前中国旅游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较为丰富的地区所构成的。三是旅游的组织方式,是以全程旅游路线为主体,由路线型产品向板块型产品推进,逐步形成路线型产品为基础,主题型产品与特种型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四是旅游设施的建设以高等级为主体,由高档设施向中、低档设施推进,最终形成以中档旅游设施为主体,高、中、低相结合的旅游设施体系。 三、旅游经济跳跃式非均衡发展战略 旅游经济的跳跃式非均衡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跳跃式发展,所谓跳跃式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历史阶段上的超越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的历程,这是在时间意义上的发展;另一层是非均衡发展,所谓非均衡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地区布局上的不均匀状态,使旅游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不同,这是在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从时间发展意义上而言,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情特点,选择跳跃式发展战略,有可能较快地跨越单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阶段,而进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和接待国内旅游者共同发展的阶段,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即大体用1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国内其它产业和发展中国家30~40年的发展路程,这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一判断的依据:一是中国的旅游经济基础国情,兼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诸多指标在世界各国排序中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出不发达的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并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旅游所依托的相关部门已初具规模。旅游业是天然的外向型产业,国家总体对外的实力水平至关重要,我国的国家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支撑我国成为入境旅游业的接待大国。二是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广阔丰富。目前中国远离欧美等主要国外旅游客源产出地,使入境旅游规模受限和风险较大。但从长远看,我国拥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场:表现在拥有大量具有血统亲缘的华裔客源;拥有以日本、东南亚等为代表的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再加上国内发达地区自然产生和“示范效应”激发的国内旅游者数量可观。多层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场,将促使我国旅游业实行跳跃式发展。 从空间意义上而言,国际上旅游发达城市和国土面积相对狭小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甚至主体产业者不乏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泰国、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国、日本、独联体、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或旅游接待大国,旅游业都未成为支柱产业。在中国这样现代交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大的国度中,加上旅游业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游业很难成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从旅游业在国家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的判断,并不妨碍旅游业在我国某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可以大有作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区,旅游业完全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业同样可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持局部地区和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并将对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❼ “全域融合”如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域旅游”从提出概念到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由8300万增加到1.3亿。2017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5.4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2017年全年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1亿人次,比五年前增长69.1%,年均增长11.1%。
国务院办公厅的上述《意见》中,重点部署了“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工作,包括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交通、环保、国土、海洋、气象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等。融合发展有助于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融合发展战略用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全域融合”思维,推动一定区域以及更大区域内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提升。
❽ 旅游怎样带动地方经济
1.旅游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2.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
发展全域旅游,是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有利于统筹出台乡村旅游的农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创新金融产品,盘活旅游资产;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建设规划。有利于统筹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
3.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全民广泛参与就业、创业的民生产业,成为综合性的现代产业,对相关产业贡献大幅提升。但旅游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制、行业队伍水平、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收入结构、旅游投资和经营环境等,落后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这些问题,大都需要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去解决。
4.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口碑,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推进全域旅游,整体优化旅游的全过程,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才能将旅游业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 现代服务业。
❾ 旅游发展暂缓,如何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要求建立一个高效有力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实施政府的职能,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各种行业协会的配合,来提高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一个旅游信息系统,来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运行监督提供信息,要及时开展科学研究、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对环境方面的技术等。
非再生性旅游资源 非再生性旅游资源是指一旦耗损就不可能再度产生的旅游资源,如文物古迹、历史文化、珍稀动植物等。由于这些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及不可再生性,使其在开发利用中,必须妥善保护,节约利用,以保持其长期有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