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区和流入地区有何影响
一、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影响包括:
(一)积极影响:
1、既为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又补充了某些地区或部门劳动力的不足,使全国劳动市场初步形成。
2、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以及商品流通,社会增加了财富,国家增加了收入。
3、流动人口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落后闭塞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将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4、农民工到城里务工获得的收入越米越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为我国农民工在城市买房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有利于推动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5、许多农民从城里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的推动城市里的先进文化在农村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农村人口的素质。
6、返回家乡时候既可以带回了务工收入,也带回了先进的城市生活方式,引导农民更加注重教育、卫生、环保、锻炼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改革发展。
(二)消极影响:
1、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城市务工,造成农村耕地荒芜,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空心村”的现象,导致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2、留守儿童增多,农村社会秩序变得更加混乱,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流向城市的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妇女、儿童和老人被迫留在家中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不利于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维护,也不利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长远上看,不利于我国和谐稳定。
4、此外,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子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严重,我国长期执行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享受优惠的城市居民待遇,抑制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三、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影响:
1、冲击了计划经济,如每年入春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潮水般涌入广州、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当地市场根本难以消化。
2、加重了城市的负担,这在食品、住房、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3、影响了计划生育。
4、妨碍了社会治安。流动人口成员复杂,来自五湖四海,难免龙蛇混杂,加上流动性大,难以管理。
㈡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通常是按照辖区划分的,有县域经济、省域经济,当然还可以再大一些的区域划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在消费和对二三产业的支持两方面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要看转移后产生的新增资本流动方向和总量,对消费的支持程度。而资本流动方向和总量要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去向和方式来判断。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去向可分为向就近城市转移和向省外转移;按照转移方式可分为完全转移和部分转移。
首先来看按去向划分的两种转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仅仅依靠土地带来的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尤其在人多地少的地区和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他们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大,一些农村劳动力开始向村外转移。一种是到就近的县城或省城务工,一种则是到省外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按照区域经济的基本原理,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消费与二三产业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农村在本市县务工,不会影响本市县的消费增长,而由于劳动力相对廉价,对二三产业的价值创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体上将有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另一种是离开本县市到省城去寻找新的收入来源,从表面上看消费,县域消费总量相对减少,这是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域经济的二三产业缺少劳动力,也将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省域经济没有影响。离开了本省区,对省区总体的经济发展也还是有影响的。这里主要针对消费和对某一地区二三产业的支持程度。
再从转移的方式来看。
所谓完全转移和部分转移是区分于家庭人口在本县市或省区的剩余情况。这要看是不是举家迁移。完全转移离开本县市或省区,对区域经济中的消费会产生影响,对二三产业的支持也将会产生负面影响,消费群体减小是一个方面,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将在价格方面影响其发展。部分转移除了消费群体减小的幅度不大以外,最主要的是会产生一定的资本流入,不论这些资本用于消费还是投资当地银行、建设家园,这都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支持作用。
总体来说,支撑经济增长的出口、消费、投资这三驾马车,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来说,他们都是参与者,我们也都是参与者。劳动力转移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是大学生跳槽,都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个人主张鼓励劳动力在县域或省域流动,首先考虑的是家庭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照顾,至少是部分转移。
㈢ 劳动力增加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劳动力增加能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㈣ 原材料与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什么影响
【原材料】
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并且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利用多种原料,且原料配合比例及价格变动不一,导致原料对区位的作用发生变化。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等)成为原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优良区位。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要求在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求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价格相对低廉并且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
【劳动力】
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其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劳动成本(工资)的空间差异不仅成为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成为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
对性质不同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度可能不同。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度就很高;相反,对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动,其影响则相对较小。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与服务的自动化程度逐步加强,现代经济活动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明显减少。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显现出强劲的活力,知识和技术越来越多地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这就使得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替代了劳动力数量,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
㈤ 劳动力减少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按经济学供需和价格关系来说,从直接影响看,劳动力减少会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不足,劳动力价格会提高,将增加经济实体的用工的成本。甚至劳动力供给不足时,导致企业用工不足,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从间接影响看,一方面,一个国家的老龄人口比例越高,该国投资和创业的冲动就越弱,你知道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另一方面,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也将使社保体系承受巨大压力。养老基金是滚存使用的,老龄化的发展,年轻人越来越少,缴纳养老金的人数随之减少,养老基金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弥补缺口的话会影响国家投资经济建设能力。
此外,人口拐点会导致房地产市场拐点。房价的拐点主要决定于人口因素,也就是人口的刚需支撑房价。一旦人口减少出现拐点性转折,会给房价造成较大下行压力。而靠房地产支撑的经济体,无疑会受影响非常大。
㈥ 影响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
1、识记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2、牢记主要的五种指向型工业:原料指向性、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和动力指向性。
3、建构工业区位因素的一般分析框架。
工业区位因素也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与农业区位因素比较工业区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要比农业小,特别是地形、气候和土壤,故工业区位选择在空间和时间更具有灵活性。
以上分析属于综合分析,经过综合分析我们想得到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有政府政策优惠等。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
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㈦ 论述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
(一)区位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的。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
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
1. 区位理论的定义
(1) 区位理论
(2) 区位主体
(3) 区位理论体系
2.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 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之间存在如下区别:
(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和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1. 问题
为什么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
其原因是,不同的场所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
2. 区位条件的概念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3. 区位条件的特性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二)区位因子
1. 概念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2. 区位因子和区位条件的区别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㈧ 劳动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消费结构面临转变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消费总的影响不大,但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消费支出,用于医疗方面的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旅游、老年服务消费、休闲等相应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加大,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将放慢。
(二)科技创新遭遇浅滩
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整个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从而诱发采取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削弱了技术进步和灵活劳动力市场对长期增长的贡献作用。从科技方面来讲,目前提倡的创新型社会,中青年的创新能力较老年人要强,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正是劳动力人口中中青年比例下降。这非常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
(三)劳动力比例下降
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年龄人口决定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供给又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设备的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从欧洲发达国家就可以看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正成为制约欧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原因就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
(四)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加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员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正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基本没有养老保险。据统计,1980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到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l亿人,届时抚养比例将达到2.5:1。老年人群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对象。据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可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
㈨ 劳动力资源稀缺性的增加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
一方面,劳动力资源的稀缺将会导致我国企业的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还有会导致物价上涨,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总之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的稀缺导致的经济困难会倒逼我国经济增加方式的优化调整,改善经济结构,企业也会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生产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增加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所以从倒逼机制上看这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