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为产粮最多的东三省,为什么还是经济比较落后,你认为该怎么解决
作为产粮最多的东三省,粮食收购价太低,好多人不愿意种,即使种也赚不到多少钱,经济当然落后啊。东三省在新中国开国之初,作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国最大的油田,最大的林场,最肥沃的黑土地,还有被誉为“北大仓”的“北大荒。
㈡ 人才流失与经济落后,地方发展的死循环该怎么解
找到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吸引产业投资。人才流动没事,经济结构转变必然带来人才流动,有出,也有进。人要走,靠拦是拦不住的。人要进来,也是拦不住的。
㈢ 怎样解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极其迅猛的,达到。在此过程中,一些区域经济在年实现了战略性发展,但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区域经济是区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综合集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明显提高。
首先是经济水平。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再富起来”的经济发展路线,逐渐将中国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随着不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社会因素,略次于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
㈣ 对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国家怎么安排的啊!
造成西部经济的落后,有自然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缩小东西部差距,需要投资向西部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倾斜。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市场经济规律,完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社会资金就很难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甚至法律,来确保政府投资向西部的倾斜,给西部以比东部更优惠的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这些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以特殊对待。 ■步德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年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抑制,但东西部经济发展绝对水平仍在继续拉大。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不利于东西部地区差距的缩小。因此,应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事求是地对东西部地区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正确认识开发西部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制定符合WTO原则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1、自然、历史和政策的差别造成东西部经济差别拉大。东部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经济基础以及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都优越于西部地区,而且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选择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十四个城市作为对外开放城市,给予了较优惠的经济政策。因此,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经济增长远远快于西部地区。2、市场经济只是在静态上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配置经济资源。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越来越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更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这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在许多同志的思想上,没有看到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即市场配置资源只能做到静态最优,而做不到动态最优,只能做到短期最优,而做不到长期最优。因此,在地区经济布局上宏观调控不够有力,导致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3、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人力资源却没有按照市场原则进行配置。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西部普通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东部的流动,加大了东西部地区人均占有资源的差距,同时,东部地区凭着较高的工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西部高素质的人才,形成所谓“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使西部经济发展更加困难。4、西部地区的贫困与封闭造成西部人信息缺乏和观念的落后。由于我国经济发达、开放度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部地区,因而各种新观念、新信息、新技术也大都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则由于距离遥远,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造成信息缺乏和观念的落后,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5、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以资源开发为主的西部地区影响深远。一是由于价格的不合理使西部为东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即东部创造的财富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是西部人民贡献的。二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布局是按照西部资源、东部加工的格局安排的,造成西部经济基础的落后,资源开采多,产品加工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因而西部工业的附加价值较低。6、统一的产业政策未考虑地区差别,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发展。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没有考虑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经济落后的特点,不论是西部落后地区还是东部发达地区,都一刀切地采取同样的政策,如规定许多产品的最低生产规模过高,限制了西部企业的发展空间,再如国家的土地政策是建立在全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之上的,而西部大量的戈壁荒滩却要与东部的土地实行同样的政策,制约了西部招商引资。此类情况很多,极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7、现行税收制度造成西部地区大量税收流向东部。由于西部的生活环境较艰苦,许多西部优势企业将总部注册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按照现行税收制度,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注册地上缴,因而造成西部地区大量税款的流失,加大了东西部经济的差距。由上分析看,造成西部经济的落后,有自然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缩小东西部差距,需要投资向西部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倾斜。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市场经济规律,完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社会资金就很难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甚至法律,来确保政府投资向西部的倾斜,同时给西部以比东部更优惠的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这些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以特殊对待,从而改变西部在生产经营和吸引资金方面的劣势。对保护西部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建议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以下特殊政策:1、采取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规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经济的行为。国家应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企业应交纳的国税税率,并通过法律赋予地方政府制定地方税税率的权力,通过税收的优惠抵消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吸引外商和东部的企业到西部投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加强,使西部的投资硬环境得到改善,但还无法改变西部企业与东部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运输等许多竞争条件方面的不公平状况。只有在增值税率和所得税率方面都给西部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才能使西部企业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条件。只有在对西部实行企业税收优惠的基础上,严格禁止西部地方政府实行非税收性质的地方保护政策才可行,才能在西部市场上使外地产品、国外产品与当地产品享受同等待遇,形成真正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应当指出,给落后地区企业在税收上以优惠待遇应有一些行业限制,对那些对集中度要求较高、资金技术密集、协作条件要求高的产品如汽车,就不应给予优惠待遇,以促进行业的快速集中。2、需要国家财政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这与中央对西部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一起,是中央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看,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必然导致经济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而地区发展水平的过度分化会造成总需求不足,影响经济的增长。所以,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由政府采取各种不同措施促使部分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并扶持不发达地区企业的发展,而不能依赖于市场做这些事。这些措施之一就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用途,一是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支援落后地区发展教育,同时支持一部分工业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对待地区结构的调整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看待它的投资效益。在开发西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对西部直接投资的效益低于东部是不可避免的,但从长期看,维持一个相对均衡的经济布局对于改善各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3、在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上应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的特殊性,不搞一刀切。目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都是针对全国的普遍情况而制定的,许多政策并不适应西部的特殊情况,如国家为了保护土地限制生产和使用黏土砖的政策,在黄土高原和新疆、青海、甘肃就不适用,在那里由于缺水,大片黄土岗寸草不生,用来生产黏土砖并不会减少耕地资源,为什么不能与东部地区区别对待呢?还有环境政策,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广人稀,远离人口密集的地区,空气的自我净化能力较强,不应要求这里的企业与东部执行同样的废气排放标准。还有对小水泥、小火电、小钢铁等的限制政策,也不适应西部特别是新疆城市分散、距离遥远的特点。4、加快西部城市化步伐,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西部中等城市的发展。研究经济发展,对于资金、技术、原料、能源、运输条件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都能达成共识,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口数量和密度。西部大片地区地广人稀,根本不具备发展现代工业的基本条件。因此,开发西部的过程,主要就是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工业化,也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西部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已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和优惠的政策获得较快发展,并对整个西部经济产生带动作用。开发西部地区的中央财政投资应首先向中等城市倾斜,支持中等城市的经济较快发展,并向周边小城镇辐射,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此外,应选择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加以扶持,使之尽快发展成为一个个经济圈,形成对周围更强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5、下大力气解决落后地区政府机构臃肿的问题,加强对地方领导的选拔、任用和监督。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天赋的自然条件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国企的改革、民营企业的活力、科学的区域规划、高效廉洁的地方行政管理及由此而形成的改革意识和良好社会风气,而这些都决定于这个地方的主要领导人和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探索一套对地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的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政府机构臃肿的问题越严重,机构越臃肿办事效率就越低,已形成恶性循环,必须下大决心加以解决。6、加强地区间经济协作,促进东西部企业联姻。西部有许多国有企业发展困难、改革滞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承担起所有者职责,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合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帮助西部企业与东部优势企业联合,以资产为纽带,实现资产重组,利用东部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品牌方面的优势,使西部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作者单位:新疆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 [稿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步德迎]
㈤ 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
三、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思路选择
1、完善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看,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的塑造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宏观调控层的塑造。中央政府主要从事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确定生产力布局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框架与战略,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强化并完善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调控全国生产力布局。地方政府主要任务是在执行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目标、战略与框架,调控本区域生产力布局。(2)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其主要任务是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加快发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场,促进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发育,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制定国内区际贸易法规,如《竞争法》、《反垄断法》、《市场法》等,为市场机制在区域间正常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生产要素流动中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2、注重“后发效应”。首先,应正确地、积极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的长短。既要“扬长避短”,又积极“化短为长”。其次,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这是中西部地区通过塑造体制优势、加快发展的唯一出路,因为经济落后不等于改革落后。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通过率先建立新体制来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为加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机遇。要促进“西进”,关键在于加快模式转换,形成生产要素向中西部转移并优化组合的经济机制。最后,“后来居上”的根本在人才。实践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破除禁锢着人们头脑的、错误的、陈旧的理论和观念,这一点也许在中西部地区反映更突出。解决很多新的重大问题,必须“转换思想”,尤其对需要大踏步赶上东部地区甚至争取“后来居上”的中西部地区的人们来说,“转换思想”的任务更繁重、更迫切。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引导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定、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建立跨省(区、市)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区、市)积极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东、中、西部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国家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原因,现状及消除措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着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2)区位条件
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使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区位条件优越,中部地区同样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依托,但在地理区位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中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另外,东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西北地区干旱严重,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
(3)制度因素
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能力就越弱,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从表2-3可以看出,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发展速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
(4)政策倾斜效应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给予沿海地区的倾斜政策,包括投资,财税,外资外贸,金融等方面,使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发展能力上产生了极大的差距.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1995年中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499.50亿美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达1309.56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7.3%,而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为127.06亿美元和62.88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5%和4.2%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表2-4中可以看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无论从绝对数还是所占比重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布状况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这种人力资源条件的差异,不仅导致了现有的发展差距,而且还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条件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3,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①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当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距时,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就自然成为发展状态较差地区所效法的榜样,发达地区就会更加进一步发达,落后地区就会奋力追赶,从而形成你争我赶的整体经济发展的活力.
②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区域的条件优势要素的差异形成的竞争优势的不同,各区域的经济主体可在各自的区域优势及其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寻找经济联合,如资源型优势与加工型优势的区际联合.
③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4.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一国要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首先整合国内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只有实现国内经济的一体化,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加强各区域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能在短期内消弥时,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应是鼓励各区域之间加强经济联系,为各区域之间经济依赖性的增强创造软(制度等方面),硬(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㈦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论文报告
问题描述: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急
解析: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一、这些年里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无不与外资和外部力量的涌入有关,象珠江三角洲和上海周边地区大多是外资拉动的发展模式。但浙江某些地区是例外,是靠内生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如义乌、温洲、永康等小商品城市,完全是靠当地洗脚上田的农民一分一厘地挣出来的。这些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前甚至完全没有工业基础和工业力量,只能发展力所能及的小商品,象打火机、吸管一类的产品,但就是靠这些小商品,集腋成裘,积累起巨额的资本。
总结起来看,我国的地区发展有三种模式:一是外资推动型,如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今天的长江三角洲;二是政策优惠型,如深圳、海南等特区,靠着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三是自力更生型,那就是以浙江义乌等城市为代表的一批城镇。
对比之下,赤峰目前有哪些条件?有大批外资的涌入吗?有格外优惠的政策吗?有浙江人的资本主义商业精神吗?如果这几种因素都没有,那么快速发展就很难。光着急是不行的,要创造条件,创造外资涌入的条件、国家政策优惠的条件,特别是要创造本地区内生的资本主义精神条件。改变以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 *** 主导型经济模式,调动起千千万万民众的力量。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民众经济,而不是长官经济。目前看,第三种模式可能是赤峰市最需要选择的模式。
二、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赤峰是北京的后花园,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的地区,如果过分强调GDP的增长,那就很容易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因此赤峰的经济发展要谨慎,要两条腿走路,一只手抓钱,一只手搞环境保护。没有钱就很难有能力保护环境,没有好的环境也很难赚到钱。这两者的关系要搞清楚。对于那些生活在生态环境特别恶化的地区的人民,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没有致富的条件就不要硬来,“乐道” 是指遵守客观的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恶劣的生态环境里再搞经济大跃进。要引导生态脆弱地区的人们适当地外流,减轻当地的生态压力,给负担过重的土地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三、与此同时,赤峰还要在尽量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工矿业,利用现有的矿产资源和农牧业资源,积累资本。通过这些工农业生产的所得,反馈环境保护,投资旅游产业,经过大约几十年的时间,旅游休闲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收入较大的产业。
总起来看,赤峰地区未来的产业结构可能是两头大、中间小,也就是一产和三产比例大,二产比重小。这种产业结构是否适合赤峰这样的地区,还有待于实践证明。另外,赤峰地区还要注意轻重工业的比重,轻工业更多地是与中小民营企业相联系,重工业多与国有企业相联系,要注意两者的发展关系。
四、农业产业化与土地产权问题。赤峰这样生态恶化的地区要特别注意“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土地使用权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很容易产生过度放牧和过度使用这样的“公地悲剧”。因此,赤峰地区要在土地产权方面有新的突破,要把土地的生态责任落实到人头。我国建国50多年来,生态环境之所以遭到这么大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地公有制的结果。公有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家都不负责任制。因此,西部地区出现的生态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因素造成的。
五、 *** 的管理成本问题。 *** 的成本如果过高,不利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越是在欠发达地区, *** 越要简练廉洁,尽量降低农民和工商企业的负担。
六、在招商引资方面要有新思路,譬如旅游业是否寻找有能力开发经营的外地企业前来开发经营。是否可以采取桂林阳朔的承包手法,将一片风景点整片出租或承包出去,长期开发投资,长期收益。
西部开发的问题是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工业发展是好事,但有负面影响,赤峰当前的绿色环境是很宝贵的,但可惜的是赤峰人身在其中不觉得宝贵,要注意工业发展的节奏,要注意概念上的影响,譬如一提赤峰,是个工业基地,可能产生对旅游不利的影响。赤峰的农业要收缩,退耕还林,但你们的规划上说要增大灌溉面积,这可能导致盐碱化,赤峰的水利设施如修水库要考虑是否对水资源体系形成破坏。一些地区下游干涸都与上游修水库有关。旅游本身也会带来污染,发展战略要考虑负面影响。
至于新城的建设,要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每个地方都要有区别,要显示出独特的本地文化。赤峰将来的重点是旅游业,因为旅游业的特点是独此一家,具有对景点的垄断特点,别的行业都有竞争者,唯有旅游景点是独特资源,并且它的资源可以长久持续,工业资源是可以消耗掉的,唯有旅游资源可以随着时间升值。
赤峰的地理位置资源决定着它的兴衰,历史上经常出现路改城衰的事情,但赤峰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它未来的重要性,赤峰是内蒙的东大门,东部出口,也是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与内蒙联系的交通要道,要强调贸易对本市的作用。
我赞成草原文化,但还不够,要更独特些。当前我国各个地区都在竞争资源,谁获胜谁受益。但是在某些领域引进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里市场有时是失灵的, *** 要制造市场。要对价格进行监管。在自然垄断的行业中,价格机制往往是失灵的,即使是民营企业进入后,也要有一整套的体系进行监管。我国有一些地区把整个区域交给一家企业去开发,这是一种模式,但非常复杂,如何签协议,要仔细推敲。如何进行官民合作,在中国还是一个新课题,而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
赤峰是人口众多的地区,占内蒙的1/5,生态环境脆弱,不断地治沙,收效不大。传统的结构需要调整,新的结构还未建立起来,城乡人口收入差距较大,城市人均收入5000多元,农村不到2000元。我国过去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分离的,要想让农民富起来,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农民。赤峰周边是京津塘和沈阳工业地带,辐射距离不到一百公里,90年代后期,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看来还要维持几年的时间。这种情况使沈阳的重工业重新焕发生机。赤峰要利用这些机会研究如何与沈阳和北京地区接轨。苏州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靠与上海接轨。发动所有的苏州市民到上海去拉亲戚回来,亲戚工程师带动了苏州经济。
赤峰最重要的是搞“富民工程”,东北的国有工业比重很大,但财政收不上钱来,老百姓也穷。海南的口号是变成全国的后花园,尽管对 *** 的财政收入无大影响,但对居民收入带来好处。第三是操作问题,过度的开发会带来环境破坏,要使人口集中发展,减少环境压力,甘肃地区已经实行了人口集中。总起来看赤峰今后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农产品供应京津和东北地区,二是向华北地区输送电力,赤峰在这一点上比西北地区有优势,输电距离超过800公里就不经济了,而赤峰电厂的位置距北京只有300公里,要与华北电站联网。第三,发挥当地铜锌矿的作用,这些项目可以短期见效,收益也非常高。总之,要实行富民政策,以城镇为动力,接收两大区的辐射,不搞单一经济,多元发展。
赤峰第一个优势是资源优势,第二是区位优势,靠近下一阶段经济翻两番的环渤海地区。赤峰落后的地方是城镇化率低,只有20%左右,这个比例的经济结构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要加速工业化,克服底子薄的困难,赤峰的工业比重只有30%多,比例太低,人均GDP只有500多美元,与全国平均数960美元差好多。要寻找外部资本前来承包荒山,长期经营,谁经营谁获利。
但赤峰目前没有一个总体发展规划,下阶段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到工业上,目前赤峰25%的工业创造了40%多的税收,旅游业带动力太小,工业上不去,经济也上不去。第三,要突出城镇化战略,开发赤峰新城,要尽量使用象太阳能一样的新能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
㈧ 如何彻底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教育建设。
不管做什么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做很多后续工作。
而教育则是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思想观点,提高人们素质的渠道。只有观念改变了,社会风气才会改变。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是相当有用的。
㈨ 我国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绝对贫困问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
因为我国绝对贫困的地区本身就不多,在进行了各种指向型的措施以后,绝对贫困的问题基本上已经得以解决。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绝对贫困地区的数量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各种好的福利措施推到中西部城市,同时也可以多去关注那些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可适用非常快,很多地区也得到了充分建设,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进一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权益,特别对于那些贫困人口来说,贫困人口基本上不需要过分担心自己的生活质量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地区都会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给出相应的福利优惠。
㈩ 国家应该如何支持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针对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业、特色种植、养殖业、林业等,保护、保留部分少数民族及其传统
2、针对过度偏远或山区,可以实行统一移民,并安排住房、就业
3、针对文明层次较低或经济欠发达但有发展潜力的,可以提供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4、大力兴办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实施,降低基础实施层面上的差距
5、汉化,通过教育、移民、电视电影宣传等办法,汉化少数民族,使之接受更加先进的文明模式,同时消除民族问题
6、人口政策(这点暂时做得不好),通过人口政策和行政引导,逐渐消除少数民族,五十四个民族,五十四朵花,五十四家并一家,如此,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