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结构转换时期
过去的一年,在面临国内外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的情况下,
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多项重要改革得以推开并取得
积极进展,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有些是过去累积下
来的,有些是新出现的。如何进一步扩大需求,推动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
决的问题。
国际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结构转换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
力之一,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
展,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结构转换时期。在城市,居民家
庭开始进入新的消费结构升级时期,一般地说,衣、食和部分用
的需要已基本满足,正在向满足住、行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
向过渡。从消费额上说,一次性购买正在由数千、上万元向数万
元以上过渡,其主导内容是住宅、通讯及新型家电、轿车、社区
服务和教育等。如果消费结构升级较为顺利,与此直接和间接关
联的建筑、建材、电子、机械、石化、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等,
都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反之,如果继续维持原有的消费结构,
必然使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局限在原有的框架内。近年来所说的
短缺经济基本结束、较普遍的生产过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消费结构升级困难,主要是受到现有的住房、社会保障、金融
等方面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制约。这一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过剩
主要受当时“技术性约束”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所以,对目前的
内需不足问题,仅靠宏观政策刺激是不够的,也不是简单地“鼓
励消费”的问题,必须通过相关改革的深化和政策调整,在消费
结构升级并带动产业结构转换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解决。
从供给角度看,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多年来条块分割的投资
体制所推动的过度重复建设,加剧了企业组织、市场结构的不合
理和一些行业的过度竞争,加大了企业亏损;在金融风险依然较
大的情况下,现有的金融体系难以为多种类型的企业发展提供有
效支持,特别是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缺少规范
、稳定的融资渠道;国有企业的解困任务依然很重,再就业和社
会保障的压力很大,国有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战略
性改组进展不快;城市经济的增长减慢直接制约了农村非农化、
城市化的进度,导致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反过来又制约了市场需
求的增长;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规模较过去大得多了
,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总体上说,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通过一系列结构转换才能
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当前经济生活中
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如需求不足、过度竞争、企业亏损、
失业增加等,都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应
由此出发来考虑。
二、扩大内需要把着力点放到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上来
在新的一年里,国内外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较为有利的一
面,也有不确定和不利的因素。从国内看,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扩
大内需的措施,特别是发行财政债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将会在上半年明显见效。去年后几个月经济逐步回升,为今年
保持一定增长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今年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近期增长加速主要是受到财政投资和灾后重建等短期因素的拉动
,对经济具有持续带动力的直接生产性部门尚未表现出明显的投
资热点,相应地,投资增长主要靠国有单位投资支持,非国有部
门投资仍然处在低迷状态。今年就业压力尚难有大的缓解,一些
地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支付问题尚未完
全落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仍然很重,金融体系在支持
经济增长上仍存在诸多缺陷。随着改革的深入,某些触及重要利
益关系的改革难度也相应增加。这些因素都将影响今年经济回升
的幅度和稳定性。
今年的国际经济形势变数较多。亚洲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
正在过去,东南亚国家经济有望逐步走出谷底。日本经济摆脱低
迷仍困难重重。美国经济增长出现波动,能否保持强势还有待观
察。俄罗斯经济仍将处在不稳定之中。欧元启动将改变国际货币
、金融格局,但其作用发挥还有一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即使
亚洲金融危机走出低谷,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好转,对我国的影响
也将具有两重性。如果东南亚国家的结构调整较为成功,加上其
货币贬值后的价格优势,将增加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
美、日等我国主要出口市场需求若不能明显回升甚至有所下降,
我国外贸出口受到的压力将会更大。
从目前情况看,外贸面临的困难可能直接对GDP增长产生负面
影响,其缺口须由内需来弥补,这将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的紧迫
性。近几个月开始的经济回升势头可望延续,但由于主要依赖财
政资金投向基础设施来带动,资金供给的持续性和项目的带动力
均有一定局限,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当财政
投资的带动力减弱后,一批直接生产性部门的新增长点能接上来
,使回升的势头得以保持并具有稳定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出
现这种情景的把握不大,原因在于制约新增长点形成的体制和政
策问题并未有效解决,究竟有哪些新增长点能对经济起到强有力
的推动作用还看不清楚。可能性较大且较为有利的一种前景是,
承接目前的回升势头,今年上半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加上继
续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导向,全年仍可保持与去年相近,但质量
和效益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深
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上,在把握我国经济现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趋
势的基础上,形成并实施立足于中长期发展、近期又可着手的体
制和结构调整方案,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几个大的体制和政
策问题上有所突破,使若干个新的增长点能较快形成并积极发挥
作用。
体制和结构调整不仅是中长期的需要,也是短期的需要。当
前扩大内需与宏观政策有关,但主要是结构问题。这是由我国所
处的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阶段所决定的,也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区别的。宏观政策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今后仍然要相机实行有
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政策,但在宏观政策力度较大且局限性
趋于增加的情况下,拉动内需直接依赖于体制和结构调整。正因
为如此,扩大内需的难度要大于原先的估计。
三、财政和货币政策上仍可考虑采取新的举措
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今年将继
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要把去年出台的财政政策中计划在
今年实施的部分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抓好财政债券
安排的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电网改造和
中央直属粮库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使其切实起到拉动需求的
作用,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保证质量,加强监督,防止旧病复
发,尽可能减少低效和无效投资。
在财政政策拉动需求上,还有采取新举措的余地。例如,可
以考虑由中央财政发行适当数量、期限较长的特种国债,发行对
象为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适宜的金融机构。所筹资金主要用于补
充职工养老金缺口,部分可用于下岗职工生活补助和再就业培训
。该项国债由国有企业股权转让(包括小企业转让收入)、国有
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方面的收入偿还。发债所筹资金除少量用于补
助特别困难地区或行业外,大部分按地区实行谁使用、谁偿还的
原则,并制定出分年度的还债计划,由中央有关部门监督执行。
此举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发债资金形成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
收入,这部分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较高,发债资金能有效提高
消费需求;二是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这笔
资金用于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能直接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职
工的关怀,有利于社会稳定;三是采取特种国债形式,期限较长
,有助于改善国债结构,不会形成短期还债压力;四是可望形成
一种借助财政政策推动国有资本存量合理调整、促进社会保障体
系建设、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机制。
货币政策要兼顾扩大需求和改进信贷资产质量两方面的要求
。近年来数次降息,目前降息的余地和作用已不大,但放松利率
控制,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或许是一个难得时机。最近央行
放宽对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限制,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限制,逐
步向在央行再贷款利率约束下,由市场供求调节商业银行贷款利
率的方向过渡。
四、重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城市化问题
在农业和农村问题上,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局。同时,对农民的收入增长和非农化、
城市化问题要给予足够重视。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下降较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非农化
、城市化的进度放慢。乡镇企业是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增加
其收入的重要渠道,截至199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27.7%,吸收劳动力就业达1.3亿,占目前全国城乡非农
就业总数的35.1%。近年来乡镇企业增长出现滑坡,要重获发展
机遇必须探索新路子。乡镇企业中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发
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这些企业应打破地域限制,积极调整体制和
组织结构,提高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众多的小企业则
应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国家应配合发展
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对乡镇企业中的小企业予以更多的重视。
乡镇企业发展要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相互推动。一方面
使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形成积聚效益,改进环境质量,另一方面
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
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各地应因地制宜,注意总结行之有效的实践
经验,使小城镇成为城乡经济的新增长点。
进入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已成为与城市原有劳动力具有互补关
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回升、城市就业机会增加的情
况下,应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适当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跨
地区流动,以增加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产业、提高收入的机会。
五、积极推进结构升级,培育一批新经济增长点
城镇居民住宅是现阶段潜力最大的新增长点,但目前存在着
若干棘手难题。在停止福利分房以后,要集中力量在住宅货币化
、公平分配、售后住宅上市交易、降低非生产性费用等问题上取
得突破。我国以往的改革经验表明,以增量带动存量问题的化解
,以货币化刺激市场需求带动新增长点的形成,是行之有效的办
法,房改中可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可考虑将用于住房的资金计入
个人工资,已分配住房按标准核定后多退(或增加付款)少补,
符合条件的售后住房尽快上市交易。由实物分配转为货币分配,
住宅能够上市交易(租赁或买卖)以形成现实的市场需求,是两
个关键性环节。房改中的公平分配是一个涉及重要利益关系、敏
感性很强的问题,应抓紧制定出有关当事人能够接受、操作性强
的方案。房改既已推开,就不宜拖延。几个难点问题解决得好,
住宅建设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轿车进入家庭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在居民收入尚低、现实
意义不强的情况下,政策上对此保持低调是适宜的。近年来私人
购车上升很快,已成为轿车购买的主导力量。在轿车进入家庭问
题上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其使用范围和交通工具的分工问题,
例如在大城市的闹市区只能以高效快捷的公共交通为主。可借鉴
的国际经验表明,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轿车发展可能带来的种
种问题并不足以构成其不发展的充分理由,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
如此。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轿车工业将成为与
住宅业并列的支柱产业,大量的需求、投资、就业都与此关联。
因此,应顺应轿车进入家庭趋势加快的现实,在政策上予以积极
引导和鼓励。目前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对轿车发展考虑甚少(如
停车位置严重不足),税费征收、消费信贷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
题,对此应逐步加以解决。
通讯是近年来少有的高速增长行业。消费类通讯产品正在成
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应通过鼓励竞争、规范市场行为、支持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企业等,使这一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社区服务、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也很具发展潜力。应提高这些行业的专业化分工
水平,加强服务规范,并与扩大就业、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
相配合,推动其健康发展。
城市化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
力。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问题,
就业压力大、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缓慢都与此直接相关。从
国际经验和城市化的规律看,我国目前正进入一个城市化加速而
大城市发展速度更快的时期。以往我们采取的限制大城市发展政
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
经济日益交融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在政策上进行适度调整。不过
,在现有的城市框架内,拥挤、污染等已使其发展余地很小,必
须通过城市结构的提升来拓展发展空间。具体地说,即由目前的
城市结构逐步向市区轨道交通、近远郊及卫星城住宅、家庭轿车
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过渡。此举将为基础设施、住宅、轿车
等提供巨大的增长潜力。建议若干大城市先行试点,在充分论证
的基础上制定出规划,从市区轨道交通入手,分步实施,滚动发
展。
六、正确运用政府和市场力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可分三类进行。一类是传统产业,包括纺织、
煤炭、森工等行业,其特点是生产能力过剩严重,国有企业多,
历史包袱重。应通过行政的和经济的办法,淘汰部分过剩生产能
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引入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展开的纺织业压锭改造是一个积极的尝试。需要强调的
是,高科技不仅存在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中引入新技术也是高
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问题在于要有新技术引进、吸收的有效机
制。政府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传统产业的转产、过剩能力淘汰后的
补偿、退出人员的安置、新技术引进等方面。在国家产业政策体
系中,对传统产业的退出援助应给予特别重视。
第二类是近些年增长较快、市场份额上升、趋于成熟的产业
,如家电、汽车等行业。这类产业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产过剩
问题,降价是近年来的主要竞争手段。应鼓励由价格竞争转向以
质量和服务竞争为主,并在正常竞争基础上促进生产集中,鼓励
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
,与之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应抓紧制定和完善反不正
当竞争、反倾销、反垄断等相关法规,为企业及其他当事者提供
行为规范,把理顺竞争秩序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第三类是尚处在起步或上升期、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如通
讯、电子、生物制药等行业。这类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投资者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除少数尚处在幼稚期的行业外,通常并不需
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但在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的鼓励和保护、人
才培养等方面,仍然需要政策支持。值得提出的是,近期知识经
济问题讲得较多,有其积极一面,但在有些地方也出现了脱离国
情盲目上项目的情况,对此应予关注和引导。
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也是当务之急。在生产过剩、竞争加剧
、企业分化的背景下,国有和非国有企业都面临着结构调整问题
。调整的基本方向是改变过度重复建设、低效率竞争的状况,逐
步建立起更具合理性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调整应在政府指导下,
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对具有竞争实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优
势企业,应增加其优先上市机会,鼓励其利用自己的技术、管理
、市场营销、融资渠道、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收购、兼并及
其他形式的资产重组。重组既包括扩张,也包括“分立”或“减
肥”,目的是通过资源的重新组合和利用,提高企业效率,而不
是简单地把规模“做大”。要认真总结东亚国家和我国一些企业
盲目扩张陷入困境的经验教训,鼓励企业正确处理主营业务发展
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着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并
实施科学的企业经营战略。
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政府政策应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
为重点。这不仅是因为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社
会关系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更重要是其对就业、工业化、城市
化等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
题,主要不是数量多,而是与大企业生产相同产品,专业化分工
水平过低。这些企业的出路在于调整企业经营方向,把企业发展
的重点放在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上,放到适合小规模经营、同时
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上,放到劳动密集、能够为消
费者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第三产业上。在政策支持上,除了融资
问题外,可借鉴国际经验,开办一些由政府主办或受到政府资助
的、能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管理、人才等专业服务的机构。
七、在加大防范金融风险力度的同时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当前和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都是需要引
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考虑到我国金融风
险隐患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涉及面宽,以及信心和信息在
金融风险形成中的特殊作用等因素,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宜采取
统筹考虑、分类处置、分解矛盾、逐步推进、以改革和创新带动
风险化解等办法。少数问题严重、短期内可能引发金融恐慌的,
可择机关闭机构,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有的可采取新旧两本账
,不良资产交由专门机构处置的办法。有的则可先行警告,限期
改正。
金融改革和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和
促进的。发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是缺少真正负责任的风险承
担者,缺少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金融工具,这些问题必须通过金融
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资金放出去收不回来是风险,拿到储蓄后
不放出去,无法产生收益也是风险。所以,加快金融改革和创新
,改进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业的经济效益,同样是当前的紧迫任
务。今年应在支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融资和
发展消费信贷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可考虑建立中小企业融
资担保基金,先试点,后完善,再推广。消费信贷是形成居民住
房、轿车等消费热点的重要因素,应在观念转变、金融服务等方
面有所促进,使其对刺激消费发挥作用。
㈡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有利因素
天时-气候环境、经济周期。
地利-自然资源。
人和-政治、文化、科技、上层建筑、人力资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也是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分类
1.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巨集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2.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3.从 *** 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4.从经济的主体来看: *** 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非 *** 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5.从经济的研究物件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我国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利条件
1、社会水农场品的需求大,尤其是对高阶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很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的阶段,现在的人不在是20年前最求温饱的时候了,现在的人最求的是健康,营养。所以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特色、健康农产品会有很大的市场。
2、国家政策的支援
2004年至2016年又连续十三年释出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档案,强调了“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以水果产业为代表,各地的果园,农场,采栽园大量出现,这要归功于国家政策的支援。
不利条件。
1、经营规模偏小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种植的大型企业较少,大部分是家庭承包经营和小农场的分散生产模式。
2、机械化水平有限
我国农业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机械化作业不易大规模推广,以致农机拥有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还有山地地区,地块小,道路不方便的情况任然有。
3、农业科技水平还有待提升
前段时间有报道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6%,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也是重要的事情。
总的来说我国的农业经济在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面临的不利条件也是客观存在的。
江南经济的发展
(jiangnan jingji de fazhan)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劳动人民不断南迁,既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三吴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如东晋在曲阿(今江苏丹阳)修新丰塘,溉田8百余顷;在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复汉代旧堰,溉田2千余顷。南朝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2千余顷;修赤山塘(今江苏句容县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氾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宋书·孔季恭等传》史臣语)。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与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着进步,创杂炼生鍒法,即把生、熟铁混杂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2万斛(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他如制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萧梁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得天独厚的工业基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先进的科研团队。战略性的地理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一、法治,法治社会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土壤。二、国家巨集观调控,市场经济有其自身弊端,需要 *** 巨集观调控。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而 *** 起到掌舵的作用。四、公平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共同分享经济成果,因此要进行社会财富再次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合作和竞争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一个企业或国家要想在社会中、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不通过竞争 ,不通过发展是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地位的。但是要想拥有竞争力还要加强内部的合作,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合作才会顺畅,才能使自身发展壮大。不讲合作的发展也是没有竞争力的。当然在同一时刻,两个组织间也会出现即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首先,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其次,消费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再次,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和生产积极性。
民营企业 很多特色产业丰富,国家扶持力度强。福建气候比较好。风水宝地,冬天不会太冷,夏天和其他地区差不多。
1.农业:铁具的使用(标志我国生产力的提高)
牛耕的推广(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兴修水利
2.手工业:冶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青铜铸造业(金银错新技术,雕铸艺术)
制漆工艺(战国时采用夹伫技术)
纺织业有新进展
煮盐业有较大发展
酿酒业很发达
专着<考工记>记述手工工艺成就
3.商业:各地土特产品齐汇中原市场,各国政治中心也是商业都会
特点:社会经济空前大发展
㈢ 对一国的经济环境分析要考虑哪些方面
影响我国经济政策的因素:一、长期因素,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周期性下行,从高位向中位下行似乎是一种趋势。1、总量方面,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向中速转换。2、在结构方面,中国再想象过去一样靠高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国的投资规模已经50万亿了,63.6万亿GDP中有如此大的投资规模,再扩大投资规模将受到空间限制。还有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制造业规模发展得过大,再继续刺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也受到国际市场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强烈约束。由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过剩,新兴产业成长缓慢,结构调整将面临剧烈阵痛。在调整过程中,传统产业首先要淘汰或转移,这会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而另外一部分人通过创新将会获益,这种博弈跟过去30多年以来不一样,过去是各个行业都在扩张做大,大家都能赚钱,差距不过是你赚得多、他赚得少而已。现在,结构调整到了传统产业被淘汰转移,会使一部分人丧失就业岗位而利益受损;新兴产业成长上升,又使一部分人从发展创新中受益,但由于新兴产业成长是慢变量,获益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因此,本阶段产业转型中,新兴产业的成长和扩张,必然要以一部分传统产业淘汰为代价,比如网络销售(O2O)给传统商业带来极大的冲击。二、消费增长缓慢。我国需求结构转换已经爆出好消息,消费占GDP的比重有了微弱上升,投资的比重下降了。但是,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我国的投资占GDP比重依然太高,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太低。当前我国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在压缩“三公”消费之后,私人消费没有及时补上,造成总消费增长缓慢。压缩“三公”消费,把以往豪华的、奢侈的、超常规的GDP挤掉,使膨胀的消费消了肿。但消肿以后,私人消费增长填补不了公共消费减少的那一块,所以总消费“池”的水没增加多少。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投资能不能再增长,而是消费在需求结构转换中不能实现正常上升。居民消费倾向低影响消费。2014年第四季度央行对50个城市的两万居民问卷结果显示,81.3%居民愿意多投资多储蓄,仅有18.7%的居民倾向消费。这么多人愿意多储蓄,消费增长能加快吗?储蓄等于什么?储蓄长期等于投资,投资等于产能,产能等于国内消费加出口,当国内消费不足、出口乏力时,我国将面临严重产能过剩压力。居民消费不足,消费动力不强,关键是我们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还有社会保障水平太低。我国城乡居民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是没钱不能消费,二是有钱不敢消费,关键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实际上,引起中国消费动力不足的关键是,有40%的中低收入阶层的人,没有解决消费动力问题。我国40%的中低收入阶层,除了日常消费外,一生只能干四件大事,买房子或建房子,结婚生子,子女教育,看病养老。如果这些人收入水平不提高,后顾之忧解决不了,消费正常增长将是不可能的。我国的GDP绝对不能与美国以及发达国家比,其原因:1、在GDP中我国的投资比重过高,西方国家是消费比重高,GDP中消费比重越高与居民福利距离就越近。因为,消费特别是家庭消费,本身就是居民的直接福利。2、我国的GDP质量差,发达经济体盖栋房子一百年不拆,我们盖一个房子几十年就拆了;建一座桥一百年不拆,我们有的不到两年就塌了。3、我国投资中还有许多“高大上”建设,跟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福利太遥远,大广场、现代化剧院、豪华政府大楼、摩天大厦、各种现代化会议中心等,给低收入人群带来的福利是非常少的。所以长期高投资并不能将中国带向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当前我国消费和储蓄比,储蓄永远快于消费。过去14年中国总消费增加了5.7倍多,储蓄增加了8.2倍。消费慢于储蓄,最后结果只能是储蓄支撑投资加快增长,投资加快增长加剧产能过剩矛盾。三、落后产能淘汰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缓慢,导致经济增长乏力。从生产投资看,当传统的产业被淘汰或转移之后,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传统产业改造滞后,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落后产能是污染、坏的GDP,当这些坏的GDP被淘汰后,绿色的、好的GDP没上来,最后经济增长必然要下滑。因为落后产能淘汰是快变量,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成长是慢变量,快慢之间必有一段空档期,在空档期缺乏接续产业条件下,经济增长是不会太快的。四、房地产。房地产市场可能不会出现明显抬头倾向,一、二线城市可能趋稳,三、四线城市还会延续微弱下行,全国总体趋稳,既不会出现大幅度上升,也不会出现大幅度滑坡。但是,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一般要占我国总投资的55%以上,制造业不景气,房地产不回升,总投资也难以有起色,这将直接影响今年经济增长。
㈣ 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1.社会生产力;
2.国家综合国力;
3.人民生活水平;
应该还有的吧、、暂时想到这些
㈤ 为什么制定计划时先要分析内外环境
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知己知彼,这里的“己”指的是部门,“彼”指的是外部环境。部门环境分析可以帮助部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并为部门年度计划和年度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环境分析指的是采用各种方法对部门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便发现外部的机会和威胁,掌握部门内部的优势和劣势的各种活动。
部门环境分析的内容
部门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这里的“内外”是以部门为界限的。
外部环境指的是部门以外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外部专业环境和公司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部门内部环境。
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主要是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又称PEST分析。
PEST分析重点对未来3~5年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进行分析,看看宏观环境中有哪些因素会对企业和部门的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因素未来的变动趋势如何。
经济环境是指宏观的经济表现,具体包括地区和国家经济增长、利率与货币政策、政府开支、可支配收入、汇率、通货膨胀、消费者信心、资源价格等等。
政治环境是指国际国内政治、政府及法律等因素,具体包括经营所在地政治稳定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变化(如反垄断法、劳动合同法、消费者保护法等)、监管措施的变更和加强、国际关系等等。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具体包括:人口统计与增长、人口年龄分布、家庭结构变化、劳动力与社会稳定性、社会保障制度、文化习俗、受教育水平、健康意识、社会福利与安全感、生活方式和条件等等。
技术环境是指科学技术因素,具体包括:政府研究开支、产业技术、新发明、技术转让、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信息技术变革、互联网变革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PEST分析时要抓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分析对行业和部门发展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分析时判断这些因素的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的,是有利的影响还是不利的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
2、行业环境
行业环境分析指的是分析行业的竞争态势,主要的分析工具是五力分析。
五力分析是由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来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行业中的竞争,除了行业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外,还面临着四种基本竞争力量: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议价能力和买方议价能力。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一个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盈利水平。
㈥ 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
现行高中政治教材上的观点是两个因素。
一是基础性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简单地说,就是经济规模。
二是国家制定的分配政策。
【拓展资料】
(1)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其财政收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经济水平提高,才能使财政收入的总额增大,而在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大将很难实现。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看,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影响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2)收入分配政策。国民收入的分配对象主要是政府、企业和个人,这些部门各自分配到的数额是由分配政策所决定的。如果政府集中得较多,财政收入规模自然就会较大;如果分配政策向企业和个人倾斜,则政府财政收入的规模就会相对较小。
(3)经济体制类型。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类型直接制约着政府财力的集中程度,从而对财政收入的规模产生影响。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其财政集中度要高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这就使得其财政收入规模相对较大。
(4)价格因素。在经济高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会比实际规模有所增大;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率为负值也就是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同样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会比实际规模有所缩小。当然,价格因素主要是影响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而对相对规模则没有什么影响。
对于国家所筹集的收入,传统经济学是用“财政收入”或“国家收入”等概念来表述的。自从西方经济学被引进以后,公共财政和政府收入的理念被广泛接受。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的价值,它是政府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