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学习与生活
1、经济学认为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充分利用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时间资源。
2、经济学强调资源合理配置。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合理配置资源。
3、经济学考虑机会成本,在学习中也有考虑机会成本。
4、经济学以幸福最大化作为目标,在生活中,应追求幸福;在学习中,要把学习当做快乐,乐在其中。
5、经济学认为如何决策都具有风险,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
Ⅱ 经济学如何应用在到生活中
其实,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
首先简单说一下我一开始对经济学的看法,或许你也有同感。
对我而言,经济学等同于政治和哲学,深奥难懂,貌似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也没什么帮助,既不能帮我们挣钱,也不能帮我们撩妹。我在经济学方面,绝对是门外汉,经济学的门在山顶,而我在山脚,因为我连经济学是什么都不知道。
而改变我对经济学看法的起因是: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上线20天,6万多付费订阅量,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读过几篇后,让我对之前的想法进行了全面否定。
那么,经济学到底是讲什么的呢?跟我们这种普通大众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简单转述几个经济学方面的概念。
经济组织 :有人就会有需求,有两个以上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需求就会产生交易,有交易就会产生货币,有货币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产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会有中间商;有情绪、舆论等,这就行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组织。
歧视 :你需要别人也需要,资源有限,产生稀缺,那么就一定要做选择,选择给谁不给谁,一旦有了选择就要有选择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就是歧视。
所以,歧视是一定存在的,这也没什么好讨论的,要讨论的应该是由谁来歧视和有谁来承担歧视带来的后果。例如,拿就学而言,录取学生的标准由学校来定,那么就是由学校负责歧视和承担后果。
成本 :关于成本,讲三个概念。
1、整体成本
我们考虑成本时不能只考虑金钱,还有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要考虑整体成本,选整体成本最低的选项。
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习惯在意金钱成本。例如,我们会为了省几块菜钱,不在楼下的菜店买菜,而是来回坐半个多小时公交去远处菜市场买。其实菜钱加上时间成本等整体成本早已远高于楼下买菜的成本了,只是很少有人能算明白这个帐。
所以,经济学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中,要多学会考虑整体成本,不能只考虑消费金额的多少。
2、成本的定义
对于成本的真正定义其实是:一个资源,它有若干的选项,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选的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
例如:一个门店,它可以用于开超市、当饭店,也可以用来开珠宝店,但做了一个就不能做另外两个。三者的价值高低顺序是,超市<饭店<珠宝。如果选择了开饭店,那么开饭店的的成本其实就是开珠宝店的成本,而非开饭店的成本。
所以,在今后依据成本做选择的时候,就要转变思维了,选价值最高的那个选项。
3、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沉默成本是指那些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支出,而沉默成本已经不算是成本了。道理我们都懂,但难在行事果断。
就好比,我们买电影票看电影,开场10分钟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部烂片,这时电影票已经买了,可是多数人都还是会继续看完才离场。
再比如,两个人恋爱,当过了盲目期,回归理性之后发现彼此并不合适,但很多人还是会继续拖拖拉拉不分手。
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要果断一些,避免消耗更多。
需求决定成本和价格 :其实,产品或服务的售价高,并不是因为成本高而导致的,而是由于需求强弱导致的。
例如:你问CBD一家餐厅的老板为什么他家饭菜那么贵,他会告诉你因为房租贵。其实,错了。之所以饭菜贵,是因为很多人愿意留在CBD,人多了,吃饭需求就大了,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争抢这个门店,自然房租就贵了,而租到门店的老板也就自然会抬高了饭菜的售价。
如果你动动脑子,你就会把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一起。比如 职场中,如果你有能力成为公司团队所需求的人,那你的价值和薪资必然会提高。
以上,作为经济学小白就简单的讲述一点点经济学的几个概念。
经济学可以指导我们看清更多真相。可以将经济学思维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活的更明白。
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在疾驰前行的火车上,所以在文末向大家提个小建议:
买火车票,建议不要为了省那点钱而买体验差、时间长的车票,整体成本太高了。最好买高铁和动车票,这样能帮你省很多时间,有一个很好的乘车体验,还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哦,对了,还可以遇到很多高质量的帅哥美女。不要谢我,我不是雷锋,请叫我红领巾……
Ⅲ 生活中的经济学
1、经济学:啤酒效应”原理
“啤酒效应”是流通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并非啤酒行业独有。它是指由于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内部的传递过程中失真的经济现象。
在一条供应链上,由于信息传递的失控,零售商对需求乐观,于是追加订货;零售商的提高需求又大大刺激了生产商,生产商的行为又更大地刺激了原料供给商。
也就是说信号在逆向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了,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订单使得生产商对需求盲目乐观,造成了好象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产商向上游供给商的大量订货又给原料商造成好象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当需求缩减的时候也是一样。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就经常能看到“啤酒效应”的影子。由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失真,使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充满信心,疯狂拍地,致使地价一路飙升,房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在消费者“买涨不买跌”心理的影响下,房地产销售面积连年提升。
投资者见房地产市场一片红火,又会加大投资,给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资金,使房地产开发商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于是再度疯狂竞拍土地,就这样在“啤酒效应”中形成恶性循环,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越吹越大。
房价与房子的真实价值严重背离,最终泡沫如果破灭,必然会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及开发商都将在这场“啤酒效应”引发的循环中尝到恶果。
“啤酒效应”原理告诉我们,企业在进入市场时不能太过于盲目,要先做好市场需求量的调查,以免因为盲目乐观而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
2、“蛛网理论”原理
“蛛网理论”又叫“丰收悖论”,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是指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
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
和古典经济学理论相反,蛛网理论证明了在一定的假设下,市场均衡被打破后,经济系统不一定能够自动恢复均衡的经济现象。
该假设是,第一,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第二,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第三,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这些假设表明,蛛网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因此,对于蛛网理论带来的丰产不丰收现象。
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在完全竞争且价格由供给量决定的农产品市场,当某年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很大利润时,第二年就会有大量的农民选择种植这种作物,于是一时间,市场上该种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跌。
农民辛苦一年虽然在产量上获得了大丰收,但是并没有使收入增加。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
总之,农民没有准确预测市场的能力,种植农作物很容易受历史经验及他人影响而盲目跟风,最终白白辛苦却得不到预期的收入。
为了消除或减轻农产品市场出现的蛛网型波动的现象,一方面需要政府运用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之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机制进行调节,如发展特色农业和运用期货市场进行调节。
3、“帕金森定律”原理
“帕金森定律”就是官僚主义现象在经济学中的称呼,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这样一来,本应一个人做的工作量就会分摊给7个人。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还发现,在一个组织中,机构和人员的增加并不完全来自现实工作的需要,而是有它自身的需要,有它自身的法则。管理活动本身会制造工作,增加人手会制造出功能重叠、互相扯皮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工作目标不明确、不紧凑、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因此,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帕金森定律”十分常见,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存在机构,存在不称职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一定会存在“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传,深刻揭示出了人们对于这种权力扩张引发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官场传染病”的深恶痛绝。官僚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时间段的产物,它像被热火烤化了的牛皮糖一样紧紧地粘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帕金森定律”给组织带来的种种恶果不容小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制度。
招聘员工要公开和透明,以防别有用心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导岗位而招聘庸才;同时要对已经入职的员工就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两项指标进行考核,时刻关注“帕金森定律”是否已经偷偷地在组织中起作用。
(3)如何把生活变成经济学扩展阅读: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
Ⅳ 生活中经济学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1、衣食住行、购车习房、劳动就业、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问题;
2、有关储蓄、股票、债券、彩票房产、黄金、保险等方面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技巧。
3、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影响中国百姓。
4、十年后赚的100元相当于今天的多少。
5、为什么有钱的煤老板阻止不了频频发生的矿难。
6、均衡价格的决定—为什么猪肉价格时涨时跌。GDP—你和邻居王太太谁家更有钱。通货膨胀—饭已煮好又来客人怎么办。
7、垄断—电脑为什么都装微软系统。
8、并购—当东边粥铺买下西边饺子馆
9、机会成本—北大学生卖肉为何引争议。
10、货币理论—谁赋予人民币换购商品的权利。
11、拿到北京户口为什么会那么难。
12、世界各地的圣诞礼物为什么都是中国制造。
13、奥巴马指责中国操纵汇率有什么目的。
14、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有损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选择。
Ⅳ 怎样才能学好经济学,运用到生活当中
经济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确是联系紧密的。在实际生活中,你的衣食住行,其实都是自己不自觉地通过经济学分析完成选择的。
衣的方面,你用淘宝去够衣服往往更便宜。只是因为淘宝没有店租,不用纳税,成本低,所以买来的衣服会相对便宜。
吃的方面,如果仅仅为了吃饱,面包和鸡蛋之间,你选择面包比选择鸡蛋可以用更少的钱解决温饱。
住的方面,你可以用经济学上的供求关系,来判断房价的走势,以确定在房价低点时购房。
行的方面,你出差时可以选择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
你可以通过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时效性等多方面的分析,从各替代品中选择其中之一。
投资方面,通过股市分析,股票涨势好时可以买进股票;
创业的话,可根据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出抉择等。
供参考。
Ⅵ 生活中如何学经济
非原创,不过很经典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
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
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
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
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
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
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
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
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
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
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
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
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
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
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我去买洗衣机,在我们家楼下的美廉美,
看到一款海尔的滚筒2480,
但是在苏宁和国美是2780,
美廉美的销量一定比苏宁国美小很多,
为什么会便宜呢。
后来,我分析,最近洗衣机涨价,
苏宁国美卖的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新的价格,
而美廉美卖的慢,反而还是用老价格,
所以它更便宜些。
五、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二室一厅一仓
在农业经济时代,地主家总是有余粮,所以地主有一个特征就他们家有大大的仓库。里面好象啥都有,当然,最多的就是粮食。每次农民起义,开仓分粮,总是小时候小人书里面的经典画面。有多大的仓库,里面藏有多少粮食,某种程度上,还是财富的象征。
时钟飞快的旋转到二十一世纪初,正在城市化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理说,城市里的新新人口,可能会保留原来家里有仓库的习惯,房地产开发商,更应该针对消费者推出二室一厅一仓之类的产品。但是,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各种各样的房产广告,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二室二厅,……就是没有二室一厅一仓的产品介绍。
这是因为城市经济里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拥有大的市场,大的货架。只要你有钱,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满足的,有些超市还24小时营业,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去“开仓购粮”。
自家的仓库,早已经转化为公共的货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手里有“通用货物”,简称通货,就可以到货架上去换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仓库了。二室一厅一仓,这样的房产广告,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商品充裕,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仓库情况。这个时候,不是经济上出现问题,就是社会上有事情发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因为心理的恐惧,很多人就把自家变成了一个小仓库。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也是典型的案例。
二室一厅一仓的虚构案例思维发散一下,我们不修建仓库存储粮食了,因为我们有了通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个另外的仓库存储金钱呢?
还真有这样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老有这样的报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钱储藏在菜地里面,结果坏了,烂了……
这样的故事,如果今天发生,也还会是新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交易,到货架上去流通,然后换回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已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交易得到的通货,也就是钱,市场上也有了公共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名字叫金融机构,其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银行了。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这辈子要花的钱都带在身上,这和我们不用把这一年要吃的粮食都买回来存储是一样的道理。
市场这个大仓库,让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会物品配置的优化,并且效率更高。因为家里的仓库,变成了公共的大仓库,管理大仓库这个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仓库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同样的,金融业这个特殊的仓库,也会想办法把我们给他们的货币效益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样,达到全社会的货币配置的优化,效率更高。
现代家庭中,唯一有仓库效应的是女人的衣橱。其中有80%的衣服基本不会再穿,资源利用率很低。谁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他们货架化,一定可以发财。
六、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
我收到很多硬币找零,随手放在裤兜里一般很容易丢,
就把它们放在家里的一个篮子里,不知不觉积累了很多,各种送货的来了,我就把它们当零钱找出去。
一毛的硬币有两种,
而我习惯性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90年代铸造的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篮子里基本上都是漂亮的硬币,
想起经济学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原来这种现象很自然就发生了。
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质量好的银币都被大家收藏了,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劣币驱动良币还有很多引申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故意卖个关子,希望你自己去发现
Ⅶ 如何将生活中遇到的话题提炼成一个经济学课题
房产中运用的经济学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如今,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房地产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质疑,为什么自己工作了大半辈子却依然买不起房?为什么房价总是那么遥不可及?面对如此这般的种种问题如何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呢?当你将经济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你像经济学家一样想事的时候,理论就不再是灰色的。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其含义不应该是经济学家用它去按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成为社会设计乌托邦式的蓝图,而应该是让的人用经济学思维方式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着人们对住宅区室外环境的认识水平和需求的日益提高,住宅区的居住环境质量已成为居民购房与否的首要条件之一。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基本生活资料,解决好广大百姓的住房问题,是件国计民生的大事,它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人民群众住房的发展也关系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房价问题,不只是一种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社会问题。……需要别的再问
Ⅷ 如何将经济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同时也是贯穿现代生活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说到经济学原理,很多人会觉得它晦涩、深奥、枯燥。但其实,经济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媒体、经济学家脑海里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就像经济学家们可以通过大街上女生裙子的长短,来分辨经济景气程度一样,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所以,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对此加以思考,就可以发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的。
而《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就拿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就有不少经济学现象和问题。
比如,为什么饭馆的餐食、星巴克的咖啡会按大小不同的分量收取不同的价格,而商场里的同款服装无论尺码大小价格却都一样?为什么大型超市和网购平台的商品能够保持天天平价,而街边小店所售商品却常常价格不同?甚至为什么会产生“孩子是自家的好,而老婆却是别人家的好”的生活感受等等。
这些都是一些十分有意思和司空见惯的生活话题,同时也是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生活现象。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第一个例子涉及经济中的成本理论,第二个例子涉及规模经济理论,第三个例子则可以用边际效用的原理来解释。
由于人们大多是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来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我们自身的生活行为也会改变,也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因此,怎么通过成本与收益的激励来影响买卖双方的选择,就是一个大有奥妙的生活决策问题。选择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要决策有限的资源用来买什么、怎么买?对生产者来说就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就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的问题。
更加深刻一点来说,相对于我们无限的欲望而言,满足人们的欲望所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原理。而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断的无限的选择之中。…
供参考。
Ⅸ 如何认识生活经济学
经济学最初是研究幸福的经济学,实际上,经济学普遍采用效用函数作为研究工具,而效用即是假定欲望不变以后的幸福;因此,经济学与人们的幸福、与人们的生活存在天然的联系。经济学的基石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支出、消费就自然地与生活联系起来。一般来说,现代经济学中的生活经济学与以下几个方面相联系:(1)家庭经济学,主要关于家庭收入、支出、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等相关;(2)恋爱与婚姻的经济学;(3)身边的经济学。
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研究出发点是物质的稀缺性,所以无论哪一门经济学学科,追求的都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高的效率,即追求有形或者无形资源的最优配置,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需要的就是以这样的思维,改善这个世界已经存在或将要诞生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