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流失和遗失有什么区别
流失,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遗失,基本意思是丢失;丢弃。
流失:①指有用的物质如油脂、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水土~|堵塞住管道的漏洞,一点一滴的油脂也不让~|建造水库积汛期的河水,以免~。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肥效~ㄧ抢救~的文物。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人才~。
㈡ 【急!!】帮忙找两篇古文的翻译!!!越快越好,谢谢!!
《智伯贪得而亡》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过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自亡。
【译文】
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问他道:“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给了他,知伯必定越发骄横。一骄横就会轻敌,邻国害怕就自然会相互团结。用相互团结的军队来防御对付轻敌的国家。知伯肯定活不长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知伯越来越骄横。您怎么能放弃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机会,却偏偏让我国成为知伯的攻击对象呢?”魏桓子:“好吧。”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知伯。知伯很高兴,于是就又向赵国索取蔡、皋狼等地,赵国不答应,知伯就围攻晋阳。这时韩魏从国外反击,赵氏从国内接应,知伯于是是很快就灭亡了。后来韩赵之间又发生争执。韩国去向魏国借兵说:“希望能借给我军队来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遵命。”不久,赵国又向魏国借兵去攻打韩国,魏文侯说:“我和韩国是兄弟之邦,不敢遵命。”两国都没借到兵,就生气地返回本国。过后才知道魏文侯在中间替他们讲和,因此,都来朝拜魏国。
【评析】
谋士的高明就在于能够反常思维,而且看问题看得长远。一般人面对知伯的无理要求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但是谋略家们就具有不同于常人的心态和思维,用表面的、暂时的曲意逢迎换来最终的胜利和报仇雪恨。这种迂回曲折的思维方式,是谋略的一大特色。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会遇到众多狂妄自大的人,对待这类人大可不必直接顶撞,我们完全可以在忍耐等待中寻求众人的支持,因为狂妄自大,必然招致众怨,引起众怒。多行不义必自毙,看你横行到几时。
《割鸡焉用牛刀》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菀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到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便微笑着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刀呢?”子游回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自学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讲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下面的文章可能帮助你理解第二篇,这文章出自《论语》
小地方也需要大教育
《论语》阳货第十七篇第四章: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的学生子游做了武城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由于武城是鲁国边境的一座城市,经常需要打仗,所以武城人尚勇善战。子游到任后,觉得武城人多武而少文,比较粗俗,于是展开了礼乐等文化活动的教育工作。经过了几年的努力,自己感觉治理的不错,就特意邀请孔子到武城去观光。孔子带来众弟子一进入武城,就听到谈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嘴巴一咧,眉毛微垂,笑着说:“子游啊,你真有意思,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城市大兴礼乐,等于杀一只鸡却用牛刀一样,过于小题大做了吧。”
迎接老师和师兄弟的子游本来想听些表扬的话,可没想到老师竟然这样评价他。他马上委屈的辩解道:“老师,我记得以前听您老人家说过:'管理者接受了教育就懂得宽容和仁慈,更能够爱人;老百姓接受了教育就能明辨是非,懂得规矩和道理,就能够更好的用他们做事。'”言下之意是:当年您这样教导我们,作为管理者不但要自己勤于学习,还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整个团队都要学习和接受教育。现在我成为了管理者,按照您的话在做,可是您却又这么批评我,我心里不服!孔子也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子游这种不忘师训而又当仁不让于师的态度很欣赏,于是对身旁的弟子们说:“小伙子们!子游说得非常正确,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孔子。其实,孔子本来就很人性化,只不过被后世的弟子们和帝王们基于自己的目的强行抬到了神坛之上,让孔子在被人们景仰的同时也遭受着误读和误解。
孔子作为一个自学成才者,拥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以及爱国主义情结。可惜生不逢时,所以他只能自己开办了一家政学院,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政治家,并且自己也不断充当各国君主的高级管理顾问。
子游这个弟子毕业了,就被鲁国集团聘为鲁国销售部华南销售总监。子游上任后,用老师教的方法,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组织,想要扭转销售人员在大家心目中素质低下,只知道尚勇拼杀的印象。但没想到却被自己的老师误解。老师的误解理由有两条:1、这是一个小地方,没必要进行教育;2、这些武人,没有教育的必要。
其实,两千年后的现在,这个误解依然存在。
如果把企业比喻成国家,销售部其实就是军队,他们负责去开疆扩土,扩大市场份额。现在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使用销售人员的时候,只做技能培训,而不进行职业培训,也就是教育。技能培训类似于古代的军事训练,而职业培训则更注重文化培养,比如教阵法,知礼仪。技能培训培养出来的永远是士兵,而职业培训有可能培养出将军乃至元帅。
一些大企业,早已认识到必须做到全员职业培训才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唯一保证,所以他们不惜巨资进行全员培训的设计和投入,比如波音公司鼓励所有雇员参加各种层次学习,每年投入至少数百万美元来为雇员买单。近些年风靡一时的构建学习型社区就是职业化教育普及的范畴。
而国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往往打着公司小,没钱做职业培训的幌子,却希望自己的销售部门不但要保持好的业绩,还要忠诚于自己。可能吗?要么就是在销售部门实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批的人员流失,大批的换血计划,进行着走强留弱的游戏,陷入恶性循环当中,最后不得不关门了之。
学学子游的管理方法,或许比西方的一些留人技巧更有效!
参考资料: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glgs/20070119/15213264105.shtml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学弈
弈秋(2),通国(3)之(4)善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为(18)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㈢ 《王国富民》的古文翻译
PS:你没贴原文。。“王国富民”一说,共有三个出处:
一、《荀子•王制》第九篇:
“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译文】卫成侯、卫嗣公,是搜刮民财、精于计算的国君,没能达到取得民心的境地;子产,是取得民心的人,却没能达到处理好政事的境地;管仲,是善于从理政事的人,但没能达到遵循礼义的境地。遵循礼义的能成就帝王大业,善于处理政事的能强大,取得民心的能安定,搜刮民财的会灭亡。称王天下的君主使民众富足,称霸诸侯的君主使战士富足,勉强能存在的国家使大夫富足,亡国的君主只是富了自己的箱子、塞满了自己的仓库。自己的箱子已装足了,仓库已塞满了,而老百姓则贫困了,这叫做上面漫出来而下面漏得精光。这样的国家,内不能防守,外不能征战,那么它的垮台灭亡可以立刻等到了。所以我搜刮民财以致灭亡,敌人得到这些财物因而富强。搜刮民财,实是招致侵略者、肥了敌人、灭亡本国、危害自身的道路,所以贤明的君主是不走这条路的。
二、尉缭子•战威第四:
“王国富民,伯国富士,谨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食府,所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
【翻译】王道的国家让平民充实富裕起来,霸道的国家让士子充实富裕起来;而仅仅能存在的国家,则是让大夫官僚富起来;走向亡国道路的国家,则是让(国王)自己的仓库充实起来,这就称为当官的富起来而平民穷了。在这里,上是指王宫贵族,官僚大夫;下是指平民百姓。溢是指溢出,富得流油的意思;漏是指流失,漏财,被剥夺,所以很贫穷。总之这段话是在讲平民百姓的重要性的。
三、《说苑•政理》
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
【翻译】周文王问姜子牙如何治理天下,姜子牙说:“要称王的国家使老百姓富裕,要称霸的国家使士富裕(周朝的士是贵族的最下层,包括文士、武士、辨士和谋士,也可说是今天的中产阶层知识分子),勉强维持生存的国家使高官贵族富裕,即将灭亡的国家只要使国库富足”周文王听后,回答说“太好了!”,姜太公接着说:“善事隔宿而不立行是不吉利的。”当日,周文王马上让人打开粮仓赈济穷人,于是百姓欢欣鼓舞,西周日益强盛。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读尉缭子
尉缭子在“战威第四”里提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所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
历史也许从先秦己翻过几千年,但至今,从社会构架上,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民众、知识分子、官僚,大多数人和小数人,这基本上还是这样的。王国者,仁政也。让广大民众都过上好日子,不为生存而担忧,这从来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追求。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一个社会现实上还是有差别的,在剩下的三个选择中(现代还应在霸国富士后加一个∶富资本家),亡国之策,当不可取。而仅存之国,残延苟且之国,其实也是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官僚的富在社会上占的比重在增加时,这个社会也是很危险的。在一个达不到理想化程度的社会,官僚的生存还是要保障的,级别待遇也是必须的,同时,防止他们手中的权力去捞取财富,这也是每一个朝代和社会形式所必须注意规范的,天下之乱,往往生于此。霸者,强也。富士,也就是提高知识分子、科学家的生活待遇,这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关键。从历史上看,开国之君,必是重士之君。当然,这里面也有个辨证法,就是何为士,应该说,这在开国和治国时的标准往往不同,有时甚至反差好大,从唯物到唯心,士也必然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家、实践者沦为体制维护者、唯心的官僚。刘备称王前后,这人才的标准就悄然发生变化了,可见这事之难。富士,也只是一个方面,怎样给士留一个思想的空间,实践的空间,这似更为重要。另外一个,就是对待商,对待今天的资本家的问题。这其实也可作广义的士看待的,但要加一点,就是规范剥削,守法诚信。
做到理想化的王国是不现实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新的不公平的开始。但是,这个理想又是必须坚持的,实践的,偏之,失之,这个社会就会滑向仅存之国,亡国。
现实的最佳,还是王国和霸国的并存吧。就是在社会发展的一个总量中科学设定一个民富的最低标准,这不能定的太低,要让民众有尊严地无忧于生存。在此基础上,是富士,但千万不要将富士与入仕简单等同起来。商、资本家,他本身就是经济的强者,作为社会,既要承认他的作用,他的价值,又要节制资本,规范剥削。在这里面,一个好关键的,就是用法制保障民众和他们间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个做不到,这个资本便会膨胀,侵入政治,侵入文化,社会便会变形,造成价值观的混乱。还有一个要注意的便是大夫,今天叫各级领导吧,他们的富,若超出规定的度,便一是用权力直接获取,二是与商、与资本家结合,这样,必定要通过损害民众的普遍利益来获得。若大量损害了民众的普遍利益,国之将倾,必成仅存。
应当承认,一些发达国家吸取了社会主义因素,这个社会结构比较完善。治国之道,根本上还是分配之道。道明则德生。而这个道,也基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德吧。
㈣ 公司人员流失如何用诗句表达
让世界充满爱
爱,无处不在.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件事.
有一个小男孩,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他背着书包,兴高采烈的穿过马路时,一辆约重五吨的卡车飞驰
而来,当司机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卡车从小男孩的脚和手臂压去,“啊……”一声惨叫后,司机刹住
了车,他急匆匆的跑向小男孩的身旁,当时他早已昏过去,身体血淋淋的,惨不忍睹……
㈤ 什么是人才流失和流动
㈥ 再中流失 文言文翻译
【再中流矢】的意思是【又一次被流箭射中】。
出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
【原文】
傅潜,冀州衡水人。少事州将张廷翰。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到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候。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复加马步都军头、领罗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富州团练使,迁日骑、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领云州防御使。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挝、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无何,契丹破狼山砦,悉锐攻威虏,略宁边军及祁、赵游骑出邢、洺,镇、定路不通者逾月。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康保裔遂战死。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
【译文】
傅潜,冀州衡水人。年轻时事奉州将张廷翰。太宗在王府时,将其召到身边予以安置。太宗即位,傅潜隶属于殿前左班,三次升迁为东西班指挥使。出征太原时,一天之内,两次被流箭所中。又随从征讨范阳,先行到达涿州,与契丹交战,生擒其五百余人。第二天,皇帝路过此地,见到遍地都是堆积的尸体和遗弃的器仗,不禁为之赞叹。回师之后,擢升为内殿直都虞候。皇帝对枢密说:“傅潜随行出征多有功劳,奖赏不够。”又加封马步都军头、兼罗州刺史,改任捧日右厢都指挥使、兼富州团练使,迁任曰骑、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兼云州防御使。
真宗即位后,傅潜兼忠武军节度使,数月后被召回。咸平二年,又出任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举入侵,边境城堡全部疾速传送告急文书,傅潜部下共有八万步兵骑兵,全都自置铁檛、铁棰,争相想要奋力出击。傅潜胆怯软弱胸无韬略,闭门自守,将士们有请战的,则被他恶语相加。不久,契丹攻陷狼山寨,倾其全部精锐攻打威虏,进犯宁边军及祁、赵,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出兵邢、洺,镇、定路不能通行超过一个月之久。朝廷多次从小路派遣使臣,督促他出兵,会同各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也多次催促他,傅潜一概不听。范廷召等人发怒,就羞辱他说:“您怯懦得还不如一个老太婆呢。”傅潜无言以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次劝说傅潜,傅潜笑着说:“贼兵势力如此强大,我与之较量,只不过是挫我的锐气而已。”然而不得已,分派骑兵八千、步兵两千交给范廷召等人,在高阳关迎击契丹,并许诺出兵支援。及范廷召等人与契丹浴血奋战而傅潜却没有来到,康保裔于是战死。
等到皇帝将要亲征,又命令石保吉、上官正从大名率领前军奔赴镇、定与傅潜会合。傅潜始终故意拖延按兵不动,致使敌人骑兵进犯德、棣,渡过黄河直奔淄、齐,劫掠百姓,焚烧房屋。皇帝停驻大名而边境的捷报不到,且诸将多次请求增兵,傅潜就是不予发兵;有作战得胜者,傅潜又压制他们不予上奏。皇帝由此而大怒,就派高琼单骑到军中取代他,命令傅潜前往皇帝所在地。到达后,则将其交付御史府,命令钱若水统一审查核实罪状,一个晚上判罪定案。百官斟酌法度当判斩首,随驾群臣多呈进缄封好的奏章请求诛杀他,皇帝赦免其死罪,下诏书削夺傅潜所有的官职爵位,连同其家属长期流放到房州。其子内殿崇班傅从范,也被削去官籍随父流放房州,并没收所有资产。咸平五年,恰好遇赦,迁徙汝州。景德初年,起用为本州团练副使,改任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皇帝西巡到洛,于是令其随驾回京,升为左监门大将军,归还其宅第。长久以后,兼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