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产业经济学的萌芽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的萌芽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2-11 08:27:05

⑴ 什么是产业关联理论 又称产业联系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简介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产业关联理论的萌芽阶段

古典经济学的先驱威廉·配第及其同时代的早期作者们提出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包括把生产看成是一种循环流,不同经济部门间生产中的相互联系,以及社会剩余的观点。之后的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于1758年发表了《经济表》,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即把生产看成是一个循环过程,以经济剩余的形成为核心,来描绘再生产过程。他是经济史上用图式的办法描绘社会再生产过程全貌的第一人。马克思对经济表予以高度评价并加以标注,该表通过对所谓“租地农场主”、“土地所有者”和“不生产阶级”之间五次流通过程的描绘,最终表明全部生产物售卖完,同时货币也都各自流回到它的出发点,第二年度又可以进行简单再生产。马克思说:“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才能在其他各种不变的情况下,使它的简单再生产进行下去。上一年度的收获,当然构成生产期间的起点。无数的流通行为,从一开始就被综合成它们的具有社会特征的大量运动——

几个巨大的职能上确定的,经济的社会之间的流通。”后来的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也接受了生产是循环流和经济剩余的概念。而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并且在魁奈《经济表》的启发下形成了自己的再生产理论,建立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图式和平衡条件。

应该说这一阶段的理论对产业关联理论的形成有重大意义,产业关联理论汲取了古典经济学把整个经济看作一个系统的思想,并正是继承了应用图表来描绘再生产过程,投入产出才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正如波兰经济学家兰格说:“里昂惕夫的产业间联系的理论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发展。”并且他把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图式改写为里昂惕夫表,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两部类表达式与里昂惕夫表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扩大再生产图式也可改写为里昂惕夫表。但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是一种科学的抽象,将其应用于实际统计和分析尚有困难。按照斯威齐(Paul

M.Sweezy)的说法,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真实经济联系与价格和利润的经济表象之间寻找一种数量表述,也就是“转型”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I引。因而在马克思之后,里昂惕夫在柏林大学的导师博尔特凯维奇(Laislaus

yon Bortkiewicz)给出了另一种价值计算价格的方法。里昂惕夫正是按照这一思路继续进行研究。

产业关联理论的产生阶段

产生阶段(1874年一1953年)。又可大致分为产生前期和正式产生期两个阶段。

产业关联理论的产生前期

1874年瓦尔拉斯在《纯政治经济学纲领》提出了“全部均衡理论”。瓦尔拉斯提出以下假设:(1)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2)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和生产函数既定不变;(3)规模报酬不变;(4)家庭是商品的消费者和要素的供给者,厂商是要素的需求者和商品的供给者,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模型只包括家庭和厂商。但给出了一组使所有市场全部出清价格P1......Pn,则整个经济体系同时达到均衡。里昂惕夫认为:全部均衡理论’的主要优点,是它能够使我们考察高度复杂的纵横交叉的相互关系,这种交叉关系把任何局部的最初变动的脉搏,传送到经济体系极远的角落。”并认为投入产出理论是全部均衡方程体系的简化。里昂惕夫在全部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如下假设:(1)产品必须同质,即具有相同的用途、工艺和投入;(2)产品的需求和价格均为已知,只是调整产量;(3)生产函数为线性:(4)投入之间不能互相替代。在此基础上,首先,根据马克思划分经济部类的思想将为数众多的经济主体汇总为有限个经济部门;其次,加入了中间产品,通过相互间的投入产出突出了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再次,将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综合成一个供求平衡、收支平衡为轴心的体系。

“全部均衡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的一 个重要区别还在于前者强调了价格的核心调节机制,而后者将其内生化了。从数量可以推出价格即P

(I-AT)-1Y’,P为产品单价列向量,Y’为各部门最终产值(或附加价值)系数列向量。而从投入产出行模型q=(I-A)-1

Y’中也可推出总产品数量。q为总产品列向量,Y’为最终产品列向量。以上两式为投入产出模型中的价格决定机制和产量决定机制。产业关联理论对价格的处理同古典理论是一致的,即价格作为一种分配因素,不决定生产的数量,但是从生产数量体系中却能推演出价格决定。

为里昂惕夫产业关联理论提供另一个理论来源的是同时代的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在四部门经济中将经济主体由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四部门组成。国民收入(M)有四部分组成: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总支出(AE)也分为四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X),在国民收入核算时NI=AE,即C+S+T+M

=c+I+G+X。根据四部门模型可求出国民收入的均衡解和一系列乘数。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两者都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从国民经济的均衡中确定数量关系。前者中总收入等于总支出,后者中总投入等于总产出;两者都着眼于因素分析,前者用一系列乘数揭示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和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后者运用消耗系数、折旧系数、劳动报酬系数、社会纯收入系数、感应力系数、影响力系数、生产诱发系数和依赖度系数等分析产业内因素变动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方面前者不考虑中间产品,只涉及附加价值总和(国民收入),而后者正是通过对中间产品的研究去分析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前者是把国民收入的总和作为研究对象,而后者是将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之间的关联作为研究对象,正是从这一点上说投入产出理论是分部门的国民收入理论。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帕西内蒂(Pasinetti,1993)则给出了纯劳动经济模型对此加以说明。

正式产生期:1925年一1953年前

产业关联理论的创始人里昂惕夫,早年就读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后赴德国获柏林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1931年去美国从事美国投入产出表研究。既精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精于西方经济理论,于1925年在德国基尔的《世界经济》上发表了《俄国经济的平衡——一个方法论研究》。并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于1928年发表了产业关联理论的早期成果,提出了一个把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整体进行描述的两部门投入产出系统,于1932年进入哈佛大学从事投入产出研究,于1936年在哈佛大学《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美国经济系统中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以均衡理论的经验运用为副标题),标志着产业关联理论的初步形成;而1941年出版的他的成名作《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系统阐述了投入产出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则标志着该理论的正式产生。从而形成了“把一个复杂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系统地数量化的方法”在以上着作中里昂惕夫提出了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模型,同时通过该模型可以派生其他模型(如行模型、列模型、相对价格模型等),并进行一系列系数的计算,从而加以运用。综上所述,里昂惕夫在理论上吸收了古典经济理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全部均衡论”和国民收入理论的部分思想;并受魁奈经济表、原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中棋盘式表格的启示,从而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产业关联理论。该理论一诞生后就由里昂惕夫指导运用于美国劳工部编制的第一张官方投入产出表,50年代开始,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长足发展。

产业关联理论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1953年-)自1953年以后产业关联理论步入了动态化、最优化和应用多元化等新的发展时期。应该说研究产业关联理论的动态化是该理论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

产业关联理论的模型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早期模型是静态的,其数学方法只涉及线性代数,不能解决动态问题。一方面,变量不涉及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模型是所谓“开启式模型”(open

model),即有关最终需求(如投资)的信息并不是投入产出模型的内在变量,而是作为静态外生变量给定的。(如不能反映投资对下一个再生产周期的制约作用)以此相应地,“封闭式模型”(closed

mode1)是指把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一样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的投入产出模型,从而使最终需求成为模型体内诸因素决定的部门。早在1948年戴维·哈京斯就提出了以微分方程组的形式表达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在此基础上1953年里昂惕夫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采用微分方程组的形式讨论了投入产出动态模型,并把它分为封闭和开启两种模型。但微分形式反映的是连续的时间进程,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许多变量是离散的。因而用离散变量来反映经济过程的差分方程有了实践依据。差分方程在反映产业经济过程中的特征时,有一个显着特征:在一定差分区间里,产业经济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就某一特定的差分时期中,产业活动又是静止的。1970年里昂惕夫发表了《动态求逆》的着名论文,研究了以差分方程组的形式表达的动态模型。差分方程的动态模型实现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投资系数矩阵的动态化。不仅可以根据经济问题需要选取时间区间,而且可以考虑投资的时滞等问题。随后原联邦德国学者彼得·卡尔门巴克(Peter

Kalmbach)和奥地利学者亨兹·D·库尔茨(Heinz D,Kurz)提出了了变系数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以及芬兰学者阿哈马瓦若(Pirkko Aufin

Ahmavarra)研究的包括人力资本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引。我国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1987年8月完成了《辽宁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研制与应用》。而从模型的发展来看,动态的投入产出分析实际上给出了一种经济增长模型即分析各部门产出量的增长过程。在新增长理论兴起后,有学者把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转换为线性内生增长模型。

产业关联理论的模型向最优化发展

线形规划产生后,使原本不具有“最优”思想的投入产出理论向优化方向发展。日本学者筑井甚吉就建立了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和动态线形规划连接的应用模型。而多夫曼(R.Dorfman)、萨缪尔森(Samuelson)和索洛(R.M.Solow)结合线形规划对投入产出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提出了所谓大道定理。

此外西方经济学家还建立了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运用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引入投入产出表,使其成为“可计算”模型。该模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投入产出和线形规划相结合建立的生产供给模型;另一部分是用需求函数建立的最终需求模型。

产业关联理论模型研究的深化

1.60年代原苏联瓦·涅姆钦诺夫院士提出了加边向量方法,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陈锡康研究员将它扩大为生产要素向量。并于1991年编制了世界第一个城乡间的投入占用产出表《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表》。

2.陈锡康还提出了非线形实物模型(1981),刘起运则提出了对称模型(1986),中国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所张守一研究员等提出了“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模型及优化”,用于分析部门最优结构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和效益,系统科学所薛新伟、王冬等研究员还提出了“灰色投入产出理论”,薛新伟(2000)还研究了包含隐性因素的投入产出模型,王乃静则研究了非线形动态模型(1989),冯保存等先后研究了模型与模糊数学的结合,姜照华(1996)等还将神经网络理论引入投入产出分析,并有学者将对策论和随机研究引入投入产出分析。

3.英国剑桥大学乍得·斯通教授将投入产出表纳入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入了非物质生产部门,从而实现了从早期的MPS体系到SNA体系的扩展。

4.编表和模型的计算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原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戈里格(Gehrig)等人在1975年开始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编表的研究,70年代原苏联也开始开发计划计算的自动化系统。

5.利用HYBRID技术获得编表数据。取得编表数据通常有三种方法:调查法、非调查法和HYB

RID技术(局部调查法)。原陕西财经学院郭菊娥教授(1989)提出HYBRID技术,该方法既克服了调查法编表时间长,又克服了非调查法推算的不可靠性,将前两者很好加以结合。

6.系数修订方法不断改进。从编表到应用有一定的时滞,英国乍得·斯通教授首创对直接消耗系数修订的RAS法,后来研究者甚多;对投资系数的修订研究较少,郁红军等人于1987年提出了一个修订公式,考虑了机器设备与建设安装工程的比重变化率、投资年增长率与产出年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产业关联理论的实践应用日益多元化

里昂惕夫在1986年版的《投入产出经济学》一书中,就将投入产出理论应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分析、裁军对经济的影响、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问题等。(1)从应用范围看,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领域,并扩展到国际经济范围。里昂惕夫早期将其用于一国经济的分析,

目前已扩展地区、部门、企业和地区间、部门间的经济活动;1977年里昂惕夫出版了《世界经济的未来》一书,研究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1985年日本则编制了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投入产出表。(2)应用的内容不断拓展。从最初的产品投入产出表到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环境、劳力占用及非物质的灰要素投入产出表;并运用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研究其他专门问题,如能源、环境保护、水资源、人口、人才、教育、银行、财会、信息等。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分析提供了更多信息。

产业关联的理论应用也日趋广泛

罗斯托和赫希曼都将产业关联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之一;而日本学者福井幸男在1975年利用日本投入产出表进行三角化分析,将日本全部63个产业划分为六个产业群;而钱纳里和渡边经彦通过前后关联系数的计算,对美、日、挪威、意大利四国29个产业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将产业划分为四类: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I)中间投入型制造(II)业,最终需求型制造业(Ⅲ)及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IV)加以研究:该理论特别是动态理论是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方向,规划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分析方法立足于经济的微观结构及中短期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动态的产业关联理论又被称为“微观动态结构分析理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周振华则分析了产业关联的变化即产业关联的一般基础将由物质流占主导向信息流转变,开辟新的产业关联的传递路径。今天产业关联理论已成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实践应用日益广泛。

投入产出技术的发展趋势

1.编表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目前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编制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已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投入产出技术与其他经济分析方法和数量经济方法日益结合。如与经济计量学、数学规划方法、数量统计和概率论等。

3.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入,特别是以下三方面受到重视:(1)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等;(2)知识、创新、生产率增长;(3)世界经济全球化,包括编制国际投入产出表、编制包含进121矩阵的C型投入产出表。

4.投入产出表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棋盘式平衡表,起名为再生产平衡表。在平衡、比例、速度更为科学,在直接消耗、间接消耗的计算方面更为科学。

⑵ 产业经济理论有哪些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着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⑶ 产业经济学小组作业ppt可以写什么

专业必修课程 产业经济学课堂笔记

江流天际外 Lumos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来自专栏溪知·大学笔记
一、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框架

图1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框架
二、产业组织、竞争机制和市场秩序

(一)产业组织的含义:产业组织(Instrial 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二)竞争机制: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马歇尔冲突”和不完全竞争:马歇尔冲突是产业内企业的规模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其实质是垄断与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问题。大规模的生产能够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三、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分析法(SCP分析法)

(一)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结构是指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二)市场行为(Market Conct):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市场主体的行为是不同的。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在垄断竞争市场,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市场的科技革新速度得到极大增速,并且广告宣传投资的投入一般较高;在寡头垄断市场,市场主体之间一般会存在“共谋和跟随行为”(例如中石化附近的中石油);在完全垄断市场,垄断性质的企业和组织往往会有超额议价权,从而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
(三)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在完全竞争市场,没有超额收入,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在垄断竞争市场,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投入较高,市场绩效高于完全竞争市场,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高;在寡头垄断市场,企业的市场利润更高,生产往往过剩,员工的收入较高;垄断市场企业利润最高。由此可以发现随着垄断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利润逐渐增高。
图2 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模式
(四)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指某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的总和,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其中某一产业的总的市场份额可以通过《统计年鉴》、全国行业协会白皮书获取,某一行业前n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可以通过企业年报获取)。
图3 行业集中度(CRn)的计算方式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是指基于该行业中企业的总数和规模分布的市场集中度测度指标,即将相关市场上的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后再相加的总和。这一指数的含义是:它给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Si一个权数,这个权数就是其市场份额本身。可见,它对大企业所给的权数较大,对其市场份额也反映的比较充分。指数值越大,集中度越高,反之越低。
图4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图5 基尼系数(Gini)
四、博弈论和博弈模型(前提是理性人假设)

(一)博弈论的定义: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赛局理论等,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在一场博弈中,你必须考虑对方的选择以确定你自己的最优解,博弈最本质的特征是大家之间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的。博弈的目的是寻求策略均衡。
(二)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图6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三)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任意一位参与者在其他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确定的情况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
(四)搭便车问题( Free Rider Problem ):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懒散。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确。“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五)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见于二手车的买卖,卖主对该卖出的车辆比买方了解。后者例子如医疗保险,买方通常拥有更多信息。
(六)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拒绝招供,各判刑半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三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五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半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三年,比起抵赖的判五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
图7 囚徒困境盈利表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为了改变囚徒困境的局面,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第一,报复与惩罚(株连制),提前说清“出卖”的惩罚,抬高“出卖”这一行为的成本和代价;第二,长期关系和重复博弈(形成攻守同盟),多次陷入囚徒困境之后通过达成协议等方式协商一致,同时如果博弈是可以重复的,“以牙还牙”的策略是最优解。
(七)懦夫博弈(Chicken Game):两人都可以在相撞前转向一边而避免相撞,但这将使转向者被视为“懦夫”,向前者被视为“勇士”;他也可以选择继续向前——如果两个都向前,那么就会出现双双车毁人亡的局面。我们以奔驰和别克车在路口相遇为例,他们的收益模型如下所示,我们发现一方前进,一方等待是最优策略,至于哪一方前进,哪一方等待,我们则需要额外的信息加以判断。
图8 懦夫博弈
游戏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如果你能判定对方一定会选择等待,那你就一定要前进。所以,只要你能想办法让对方认为你是肯定不会等待,那你就可以迫使对方选择等待。这时候,发出什么样的信号,让对方相信你不会等待,就成了你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博弈的赢利结构来看,应该说双方采取一种合作态度——至少是部分的合作态度可能是有利的。
(八)枪手博弈(Truel):假设三名玩家按照某种顺序开枪(且不允许故意不击中目标),每名玩家都有无限数量的子弹,每名玩家唯一的目标就是成为最后一名生存的玩家。此时很明显此博弈的结局只有1名玩家存活。此时无论其他玩家策略如何,某位玩家的最大化自身生存概率的策略均为:向其他两人中命中率较高的人开枪(stronger-opponent strategy) 。使用这种策略的原因很简单:如果玩家这次射击没有命中,那么无论选择谁作为目标实际上对生存概率没有影响;如果这次射击命中了,那么选择射击命中率较高的人可以让自己进入两人决斗时的对手更弱。枪手博弈告诉我们强者要善于韬光养晦,尽可能隐藏自己很强大的信息,而弱者要善于联合起来才能够与强者进行抗衡。
图9 枪手博弈
五、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什么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的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进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变化过程。进化过程的核心是一个结构变化的过程。产业发展的概念类似于经济发展,但是后者的含义要比前者广泛得多。两者的关系是,经济发展包含了产业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是以产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
(二)产业的生命周期: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即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对某单个产品而言,从本质上看它无非是一些具有某种相同生产技术或产品特性的企业的集合。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存在的基础是这些企业及其产品。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图10 产品的生命周期示意图
伴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产业的生命周期也存在类似于图10的规律。在产业的萌芽期,主要的特点是:①产品很单一;②生产厂家只有一个或几个,产品销路不广;③成本高、收益少、产量小;④对原有产业在资源、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依附关系,没有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⑤产品知名度不高;⑥产品自身还处于改进和完善中。
一种产业是否萌芽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有无一种全新的产品出现,而这种产品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市场潜力;二是有无独立从事此种产品生产的厂家出现。只有当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意味着一种新兴产业正在萌芽和初步形成。
在产业的成长期,主要特点是:①新产业从不完善、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一门新产业刚刚形成时,一般总的生产规模和产量不很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较小,自身的产品品种和门类不够齐全,生产的独立性差和对原有产业的依赖性较强,许多重要零部件都不能自己生产,甚至没有独立的原料供应来源;②大批企业可能转产加入该产业。大批投资者可能涌入该产业,从而使得该产业的规模迅速膨胀,在量上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同时产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其中部分产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在竞争和选择中被压缩或直接淘汰。
一种产业是否进入成长期,主要标志是有无能够相互协作、相互补充、配套生产的厂家群体出现;而成长期是否结束的主要标志则是该产业的骨干企业建成与否,即全部主要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和产品的主要附件能否实行独立生产,主机组装能力与配套生产能力是否基本一致。
在产业的成熟期(强盛期),产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已相当庞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都较大,因而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一种产业在强盛期内,由于分工分业的发展,必定会再孕育出不少新的产业。例如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就孕育出了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在产业演变史中,起了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产业是否进入强盛期的标准是:该企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已经建成,各主件和主要的零部件已经自己生产,独立的生产体系已基本建成,至于产业强盛期的结束则以产品产量停止增长为主要标志。
在产业的衰退期,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主要产品开始滞销或者长期积压,部分厂家开始退出这一产业。至于一种产业何时消亡,则是很难预见的事情。因为一种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很难少到连自己的存在都保不住,就是说经济中很少存在对某一种产业完全不需要的情形。不过,无论怎样,这些产业迟早会消亡,但是消亡的形式不一定是绝迹,而是它有可能并入其他产业中,只是不再具有产业的独立性了。
图11 产业的生命周期示意图
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看做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产业。其特点是发展速度很快、增长率很高,并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主导产业往往代表着市场上产生的新需求,代表着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以及代表着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因此,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又可称为先导产业。
支柱产业: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可以把支柱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都是自主产业。是否是支柱产业取决于该产业的产出或收入在整个产业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只有那些所占比重较大,且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较大,并且维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的产业才是支柱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原来的支柱产业会逐步步入衰退期而逐渐失去其支柱地位。
夕阳产业(衰退产业):从产品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可以把处于衰退期的产业称为夕阳产业。其特点是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发展速度开始变为负数,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下降。发达国家对夕阳产业一般采取两种措施,其一是进行产业转移,开辟新市场;其二是对其进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其技术含量来创造新需求。
(三)产业发展的模式:(1)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将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工业资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对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供给;第二阶段,由于劳动力逐渐稀缺,不再能够无限供给,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而是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
在刘易斯之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于1964年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
②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已经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经验进行了总结,以主导产业部门综合体制,制度结构、人类的目标追求等为标准,把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划分为6个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③起飞阶段;④向成熟推进阶段;⑤高额消费时代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⑷ 经济学的起源是什么 你都了解多少

1、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以经世致用为代表的价值观,均富、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代表的平等观,交相利、义利统一为代表的生产关系观,通功易事为代表的贸易观,农本工商末为代表的产业观等等早期经济思想。
2、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虽然比较零散,分见于不同的思想家,但从综合来看比斯密《国富论》更完整系统,包含了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所有萌芽;从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包括斯密《国富论》在内的所有西方经济学都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抽象发展。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和后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学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建构人类一般的科学经济学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⑸ 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源渊及发展

产业经济学(Instrial Economics)

产业经济学定义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着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
五)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
六)产业政策研究
从纵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策修正等内容;
从横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其作用特征来看包括秩序型(或称制度型)产业政策以及过程型(或称行为型)产业政策。

产业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
产业经济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最先发展起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筱原三代平、马场飞雄、宫泽健一、佐贯利雄。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一、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⑹ 经济学是学什么的

很多学生以为经济学是一门商科。其实,经济学是社会学下的一个科目,是对商务和服务的生存,分配以及消费进行的研究的社会科学。在中文里最早出现经济学是在隋朝王通《文中子》:“皆有经济之道,谓经国济民”。经国济民四个字就充分描述了经济学里的“政治统治”---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微观经济。

经济学有非常多的分支和流派。不过总体来看,分理论和实践。理论建立在假设和模型上,从而对经济状况进行推断。而实践在于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虽然每个大学都有经济学这个专业,但是每一所大学所的研究方向都会有很多不同比如韦士顿大学的 Honors Specialization in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而卡尔顿大学的经济学更多的是数据研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控制的比如 Economic Data Science 和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等8个方向。

在本科阶段中,同学们一般都会对经济学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大四,或者研究生的学习中选择自己的专业(concentration)。如果一开始要学好经济学到底要掌握什么能力?我们特意找了大一经济学的课本来研究一下。

粗略的翻读了一下大一的经济学课本,里面运用到大量的数学和建模。比如,经济学里非常经典的需求和供给的曲线。经济学另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部分:统计。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也会运用数据分析等工具来建模。

经过四年的学习和熏陶,从经济学毕业的学生,除了逻辑思考,计算分析,实际运用等能力有所提高,同时统筹,全面思考等力量也不甘示弱 。所以,根据LinkedIN,韦士顿 (Western)大学的经济学毕业生中,排名前三的技能分别是领导力,管理,和研究。经济学的学生真的是软硬实力兼顾。

⑺ 产业经济学是什么

是产业组织学方向,产业经济学也叫产业组织学,属于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板块,也是当今经济学的3大前沿之一。
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生产相同或具有高度替代性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垄断、竞争关系,或者可以理解为研究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它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应用经济学。

阅读全文

与产业经济学的萌芽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申请婚姻自离 浏览:139
上海婚姻家庭咨询去哪里 浏览:943
178代表什么爱情暗示 浏览:167
我要怎么跟你讲我的故事文案 浏览:193
为什么现在的婚姻不如以前 浏览:642
高淳事业编招多少人 浏览:181
我们是怎么熬过婚姻 浏览:345
92年出生属猴今年爱情运怎么样 浏览:8
讲爱情小视频老师叫什么名字 浏览:760
做健康体检做哪些 浏览:582
读者和故事会投稿哪个容易 浏览:26
经济困难人均应该填多少 浏览:576
渭南事业单位联考多少分上岸 浏览:858
广西怎么重新申请健康码 浏览:802
离奇的婚姻有哪些 浏览:851
环翠楼哪里办健康证 浏览:678
刚刚买的幸福树卷叶了怎么回事 浏览:168
真正爱情带来什么感觉 浏览:993
五年级小美女的道长什么样 浏览:89
重阳节有关故事有什么习俗 浏览: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