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滴滴事件体现了哪些经济学术语

滴滴事件体现了哪些经济学术语

发布时间:2023-02-10 11:01:20

A. 滴滴全家桶被下架的事件,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启示

随着滴滴全家桶被下架事件的不断发酵,它给互联网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和警示呢?

被下架后,滴滴无法注册新用户,其他竞争对手利用这个时机可以大肆揽客,抢占各路市场。雪上加霜的是,滴滴刚赴美上市就股价大跌,美国Labaton Sucharow律师事务所正式对滴滴发起集体诉讼。

如此看来,滴滴家族被一锅端的背后,折射出一个道理:当你选择在市场中做大做强的同时,你要明白是什么让你活到现在。

要知道,在互联网时代即便你成为行业龙头,即便你占据大半个市场份额,切不可忘记,整个市场的 游戏 规则制定者是谁,你赴美上市也好,加强垄断也罢,你都还是在我们的管辖范围内,仍然躲避不了自作自受的恶果。

对于强调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在过去10年里,其实面对直接来自监管层的压力是很小的。

记得2016年时,我们就召开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相关会议,强调对于数据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此之后,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对于互联网相关企业的监管是在提速的。

毕竟各个巨头们所采取的数据量之大,描绘的用户画像之精确,早就已经让各个网上冲浪的选手没了隐私。

从滴滴事件出发,这其实是个非常好的契机,一方面可以加速监管层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补上相关漏洞;另一方面也是倒逼各个互联网公司重新审视自己在数据安全、商业模式和资本结构上是否存在相关问题。

与此同时,未来针对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应该会变得更为冷静。这里面的逻辑是:7月10日出台的新规要求掌握超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境外上市时必须申报网络安全审查,使得过去大肆押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美元基金的既定退出通道受影响,进而美元基金往境内互联网企业的投资降低,钱不够了自然创业的人也会减少。

总之,互联网行业的增量市场已经结束了,准备开始在存量市场,还是要及时调整未来的融资计划,玩点新花样吧。

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大有“野蛮生长”的态势,百花齐放是好事,做大做强也是好事,但是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你要明白:资本无国界,企业是有国界的!

B. 从滴滴这事看北大金融学教授的水平

1

新闻大家都看到了,“滴滴出行” 刚刚在纽交所上市,就受到了来自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的审查。

审查的目的是“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看看这个审查目的和力度,其实也没啥好说的。

不过看了几篇分析文章,觉得也挺没意思的,逮了个机会使劲踩,落井下石也是没谁了。

这些人吧,看似分析的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的,可滴滴都成立这么多年,都已经在美国上市了,早干嘛去了?

而且早在2015年,新华社就联合滴滴公开发布过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分析,标题可以说是正大光明:《通过大数据监测国家各部委出行规律,公安部最忙中纪委最低调》。

6年了,这份可以说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数据分析,竟然成了很多人口中的“罪证”。

现在滴滴被调查了,这才引起他们的注意,才知道还有这么危险的、还傻的可以的“滴滴”。

这些人啊,是吹什么风就唱什么歌,才不在乎什么逻辑不逻辑的。

当然这里只是吐槽一下那些媒体分析师们,最终结果以官方调查结论为准。

毕竟, 资本家不能被惯着,时不时就该敲打敲打。


2

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香帅,在其公号也发了一篇文章《滴滴被“网络安全审查”透露了什么信号?》

比其他作者稍微好点,主要分析政策走向,没有太多落井下石的内容,但其中一个生活细节却暴露出作者对经济学基本常识的无知。

作者原文是这样写的:

杀熟不杀熟的问题暂且不说,就单单说下作者特地试了一下的快车涨价问题。

6公里,一般情况下快车大约是29元;而早上9-10点左右涨价到40+,甚至更多。

这是作者的基本观察,作者认为这个价格上涨冲击到她了,虽然她的年收入和消费水平对这个涨幅应该是完全无感(香帅和她老公的年收入应该在几百万到千万级别)。

冲击是直观感受,但作为既懂经济学又懂金融的学者,连涨价的原因都不去思考一下吗?

至少在她的文章里没有体现出她应有的思考来,要么是意识问题,没有去深入思考涨价的底层逻辑。

要么就是能力问题,想不通为什么同样距离的路,你滴滴却要涨价。

好,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 6 公里的路没有变化,为什么要在上午 9 点到 10 点选择涨价?

其实原因再简单不过,涨价可以增加供给。

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很多公司晚上都会加班,而白天上班时间一般都会推迟。并不一定都是朝九晚五,很有可能十点才是到岗打卡的时间。

如果这个时间点在北京有打车经历的话,大概不难知道,这个时间段正是出行高峰,打车难是普遍现象,就是路边招停,也很难打到车。

滴滴是平台,也没有要求说注册成了滴滴司机就什么时间必须出车,司机有着充分的自由度决定什么时间出车,以及什么时间不出车。

简单说就是,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非常灵活。

那么在出行的高峰时段,但凡开过车的人都知道,这个时段,即便是同样的距离,通行时间变长、油耗增加、开车体验下降,还容易路怒或者发生事故。

假如你是滴滴司机, 如果不涨价,同样是一个小时,你载客更少、风险却更高,你会选择这个时间段出去跑车吗?

很明显, 如果不涨价,出车的司机一定更少,打车的需求也就越是难以得到满足。

而滴滴在高峰时段选择涨价,增加了司机们的收入预期,也就增加了司机们的出车动力,也就是增加了供给,能够有更多的司机满足出行需求。

也就是说, 涨价增加供给是好事,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这个短暂的涨价过程中,是受益的而不是受损的。

如果不允许涨价,她可能完全打不到车。

打到车了,却又觉得涨价吃了亏,这不应该是一个北大金融学教授应有的思维素养。

这个认知水准,恐怕连我的读者都不如,要知道这可是北大金融学教授。

滴滴高峰时段涨价,跟下雨天出租车涨价、外卖涨价一个道理,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但这篇文章的两位作者,看来完全没有这类生活现象的观察,也缺乏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以至于文章的推理判断,完全不过是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直观感受,得出的结论就更离谱了。

原文这一段的结论是:

很明显, 这并不是一个数量问题,而是一个逻辑问题。

前面逻辑已经很明确,涨价本身就是好事,是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本身就不是什么问题。

看不懂这点的香帅,才会把高峰涨价行为当成是“宰客”,才会把好事当成悲剧。

还反过来教育别人要入脑入心,这TM才是最大的悲剧。

“运满满”、“货车帮”、“BOSS 直聘”,也都受到了审查,这事恐怕不会这么简单过去,波及面恐怕不会就这几家。

C. 滴滴资本问题出在哪里

滴滴作为一家新兴科技巨头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有很多资本的力量,创始人程维的股份因各种投资而不断被稀释。

特别是,滴滴发展历史上的多次非常重要的并购事件,滴滴并购快的,滴滴并购优步中国,资本的力量推动者滴滴在网约车市场上逐渐形成了垄断的地位。

滴滴并购优步中国后,还进行了2轮巨额融资,分别融到了55亿美元和40亿美元,公司的估值也已经提升到了500亿美元以上。

加上此前的融资,资本在这个网约车巨头身上投入的资金少说也有200亿美元左右。

资本的力量看中的业务的发展,2018年对滴滴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上市!

此前有媒体报道滴滴拟2018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上市后估值有望达到700亿美元到800亿美元之间(约4800亿人民币到5500亿人民币)。

按照以往的长期历史经验,上市前的科技巨头都会大力拓展业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增量,让股民看到业务的成长性,以期望在资本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这次滴滴顺风车事件多多少少有相关业务为了快速发展,而忽视了安全因素的问题,特别是在全面整改中,还会出现比上一次还严重的问题(司机遭投诉未及时处置)。

和资本的力量相伴而生的还有垄断问题。

这次事件出现后,资本圈也在关注,原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阅资本总经济孙建波就特别分析到垄断的问题。

孙建波的微信内容提出了:“垄断正在杀人”,“再不反垄断,中国社会将崩塌”的观点。

尽管“垄断杀人”的观点“过激”了一些,但从经济学的分析来看,滴滴顺风车致命事件再次出现背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垄断。

若是还有优步中国,若是没有目前滴滴的事实垄断,投资者就不会在网约上车几乎“别无选择”,滴滴一家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滴滴此前所承诺的优质客服,郑州女孩被害事件后所承诺的全面整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基本“落空”!

很多人目前只能“用脚投票”,选择不用或“卸载”滴滴,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能够给出行用户,特别是女性更安全的网约车平台供这些人选择。

安全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网约车是社会属性很强的行业,滴滴此前的“傲慢”,甚至这次回应中的“顺风车不得不暂时下线”,背后都有垄断的力量。

资本本无罪,但需要用对了地方!

D. 滴滴事件带来的深远影响

滴滴事件这次闹得很大,大家都知道了,我们来谈谈事件的细节。

首先滴滴在美股上市,没有敲钟,没有剪彩,总之就是一切非常的低调,低调到了异常的程度,这其实说明它心理清楚从国家层面来讲,这个是很严重的,大家是否还记得前不久国家有个规定,中国的所有的大数据储存重心必须在国内,比如特斯拉在中国的数据(这些数据通过运算有很多用处)必须设立在中国境内,这个没得商量。大家知不知道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安全隐患啊,比如我们举例吧,某白领经常打车,大数据通过采集就可以大概推断出其住址,办公地址,经常出入的场所,这是针对个人,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大数据杀熟来针对这个白领,那就是她现在要打车,每周平均打车20次(次数很多),用的手机是苹果12(经济能力较好)就可以直接加价。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新闻越短,事情越大,所以这次滴滴怎么收场?绝不是简单的整改,这是国家安全问题,大家经常听到美国领导说网络安全,国际安全,从而排斥华为的5G技术,这是无稽之谈,但是滴滴这个事情就是实打实的大数据收集,运算后可以推断出很多东西,股市今天也有相关网络安全的个股涨停,只是还没怎么成气候,后续可以看看这个版块会不会发酵吧。#股市分析# #A股#

E. 用经济学基础解释滴滴打车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价格越低,需求越大。
给予顾客更多的优惠,需求量就会更大。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第一,商品自身的价格。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要满足同一种需求可以有多种商品供选择,在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会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以代替其他商品,因而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反之, 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减少。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商品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这种影响称作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另外,因为消费者的收入在一定的时期内是既定的,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时候,消费者将感觉到实际收入下降而减少购买这种商品,因而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减少。反之,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商品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这种影响称作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消费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存在,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自身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第二,消费者的偏好。需求量是消费者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它必然受到消费者偏好的制约。如果消费者对商品X的偏好强于对商品Y的偏好,他对商品X的需求量就会大于对商品Y的需求量。生产者进行广告宣传的目的不仅在于告诉人们有什么商品,而且还在于通过改变人们的偏好而增加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第三,消费者的收入。需求量是有效的需求,因而它还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当消费者的收入逐渐提高时,他将改变所购商品的结构。这样,一些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得快些,一些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得慢些,而一些商品的需求量将会减少。
第四, 消费者的人数。如果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就业的增加、产量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那么商品的需求量也将增加。但是如果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没有伴随着实际购买力的增加,即这种增加的需求不是有效的需求,那么商品的需求量也不一定增加。
第五,收入分配。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别,人们购买商品的结构也是不同的。这样,在总收入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收入再分配时,譬如减少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和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各收入阶层就会改变他们对各种商品的购买量,从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第六,其他商品的价格。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价格,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商品的价格。这种影响可以分两种情形分析:一是其他商品是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二是其他商品是互补品(complementary goods)。

F. 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之争的经济学分析

快的打车结合了支付宝,有红包,这是个很好的措施

G. 滴滴被罚金额高达80.26亿元,被罚这么多是何原因

2022年7月21日,滴滴因存在16项违法事实,被处以80.26亿元罚款并全网通报,引发公众关注。

2020年秋至2021年夏互联网企业出现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打破了一个时代的默契。本文指出,“滴滴事件”并非单纯的国家-资本关系偶发事件,它反映出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要素与国家能力之间的深刻紧张。“滴滴事件”以数据安全问题为表征,但其背后体现的,是数据安全与资本垄断逻辑的并生与杂糅。一方面,“滴滴事件”及其数据安全危机确实触碰到国家安全的底线逻辑;另一方面,这一问题的产生则衍生自资本垄断的基本机理。


滴滴偷偷在在美国上市,

这些信息,如果都放在美国,你想想会发生什么后果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弃国人于不顾。


总结:滴滴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迎合了新时代人们的一系列需求,比如提前订车、搭便车,这恰恰是传统出租车做不到的。一开始备受人们的欢迎,平台创建之初的本意本来是好的,既能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又能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但这个工具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此次滴滴受到重罚,希望也能给其他企业一个警告,不要为一时利益,再干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了。
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H. “滴滴”事件背后的大国数据博弈

文章首发-公众号: 钻石研报

一、“滴滴”事件的背后是大国数据的博弈

1、滴滴赴美低调上市,旋即被网信办启动网络安全调查。 6月30日,滴滴低调完成赴纽交所IPO动作,募资不低于44亿美元。7月2日,网信办发布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对滴滴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7月4日,网信办再次发布消息,要求滴滴App下架。这样的监管对象、监管措施和推动力度在行业内并不多见。

2、“滴滴事件”敲响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警钟,未来相关监管力度也将持续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愈发严重。2021年6月,工信部就通报过291款侵害用户权益App,并进一步加大对App弹窗信息关不掉或者未显着提供关闭功能标识,开屏信息、弹窗信息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欺骗误导用户跳转至其他页面等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滴滴事件”敲响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警钟,我们认为未来相关监管力度也将持续提升。

3、从立法层面来看,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典》总则编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在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后面向 社会 公布并征求意见。二审稿第57条规定,“提供基础性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个人信息处理者”需要履行个人信息保护特别义务:成立主要由外部成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监督;对严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处理个人信息的平台内的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停止提供服务;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 社会 责任报告,接受 社会 监督。该规定重点强化超大型互联网平台信息保护义务。

4、归根结底,滴滴事件还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重要性超过传统认知范畴。 尽管滴滴中国活跃用户3.8亿(据招股说明书),但此次受到监管审查,原因是网络安全,和较早对多个企业展开的反垄断审查不尽相同。一方面,位置信息是更为敏感的数据,不仅涉及财产安全,往往还涉及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和保护其实会渗透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场景,远不止日常的线上办公、生活领域。未来,网络安全还会紧密关联到工业生产、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领域。

二、数据战略意义上升,警惕“以经济之名行政治之实”。

1、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战略意义上升,保护/获取数据资源尤为关键。 由于数据正在逐步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对生产生活活动,甚至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从大国博弈的层面来看,首先如何保护本国的数据不轻易为他国所用,其次如何获得他国数据为自身所用,就尤为关键。可以说,数据不只是一个商业问题,更具有战略意义。从全球来看,不同经济体目前采用的方式表面来看五花八门,但核心都是在互联网数字 社会 “自上而下”构建法制体系来保护/获取数据这一核心要素,看似市场行为,实则隐含国家安全和大国博弈的考量。

2、对内来看,美国可能正在借“反垄断”之名,开始加强对数据的监管。 大多数人看美国反垄断,只是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参考的是90年代的微软反垄断案,而忽略了互联网平台实际上形成的双重垄断——表面是某一个商业领域的垄断,背后实际上是对数据的垄断。互联网平台是大数据收集的载体,利用这些数据不仅危害行业本身的市场平等竞争,更重要的是可能造成隐私泄露、影响国家安全等非市场化的问题。因此,尽管拜登和特朗普在诸多观点上大相径庭,但是对于 科技 巨头反垄断的看法则较为一致。在特朗普执政的后期,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开始针对Google、Facebook、Amazon、Apple四家互联网 科技 巨头进行反垄断调查,并于2020年7月29日举行了反垄断听证会。而拜登执政之后延续,甚至试图进一步加强了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

3、对外来看,美国或也正借“收紧对赴美上市企业监管”来获取更多信息。 除了通过反垄断调查,美国自2020年以来也加紧了对赴美寻求融资企业的审核和管控,需要警惕其将此作为获取财务、营业数据等信息的渠道。2021年,《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对在美上市公司基本披露义务作了规定,要求向美国证监会(SEC)披露该公司审计报告、发行者本国(即该公司设立国)政府机构持有的该公司股份比例、公司所聘会计师事务所境外分支机构所在国政府机构是否对公司拥有控制权等信息。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外国发行人,将被迫从美国退市。而根据PCAOB的报告,截至2020年5月,全球225家因监管障碍而无法进行审计监察的美国上市公司,有213家来自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其余11家来自比利时。换言之,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给中国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境外融资增加了极大的摩擦成本,并且提升了中概股退市的风险。需要持续关注美国以自己的金融市场优势,来获取数据等关键要素的潜在风险。

参考内容:

《中银证券-计算机行业点评:上市与下架,滴滴事件是不是网络安全问题?》

《开源证券-计算机行业点评报告:“滴滴事件”敲响个信安全警钟,把握网安投资机会》

《兴业证券-大国数据博弈系列开篇:“滴滴”事件背后的大国数据博弈》

I.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滴滴打车对正规出租车的打击比对黑车的打击更大”。

黑车和整个出租车并不是竞争关系。黑车是因为正规出租车(与其他公共交通)服务供给不足而产生的,实际上与其他公共交通是互补的关系。(当然,黑车的安全问题才是政府打击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因为黑车对出租车市场构成了威胁。)

但滴滴是试图在已经成型的市场上强行划出一块蛋糕给自己,这个就是市场上短兵相接的竞争了。

虽然我个人认为,现在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公共交通匮乏的程度已经使得滴滴也对出租车造成不了太大的打击了。

J. 滴滴顺风车事件回顾 利与弊:这项业务到底该不该存在

对于滴滴来说,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前段时间,空姐事件刚刚被人们遗忘之时。就在8月24日时,滴滴又出现了乐清事件,一时间滴滴推上了风口浪尖。而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源于我们熟悉的滴滴顺风车。

在发生乐清事件之后,许多的网友在指责滴滴的不作为。甚至有些网友呼吁停用滴滴。在短时间内发生这种恶性事件,对于滴滴来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此同时,滴滴在道歉的同时,也免除了滴滴顺风车相关负责人的职务。并于8月27日凌晨下线了顺风车业务。

从最近这段时间发生的两起案件来看,受害者也都是20多岁的女性。而遇上的滴滴顺风车司机也是社会的闲散人员,在朋友之间和亲戚之间的印象急差。通过这一方面看,在滴滴平台上对司机的审核存在很大的漏洞。让这些社会上这些道德败坏、人品缺失的人员流入到了滴滴平台当中,给乘客流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不过话又说回来。滴滴下线了顺风车之后,问题就真的能解决吗?滴滴顺风车到底真的该下线吗?在所有事件没有发生之前,滴滴顺风车的出现,的确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由于顺风车价格便宜,而且非常的方便。受到了许多用户的喜爱。尤其是在我们出远门错过当天的班车之后,我们可以借助滴滴顺风车平台呼到和我们通行的司机朋友。这比我们到长途汽车站买票坐车方便多了。

当然,除了用户朋友的方便。滴滴顺风车也给司机和平台带来了较高的收益。据悉,顺风车成为了滴滴最赚钱的业务之一,平台从中可抽取30%的利润,而滴滴顺风车司机也会空载而归了。

但是,这只是停留在没有发生这些恶性事件之前。自从空姐事件和乐清事件发生之后。这一切都变了。滴滴作为一家网约车平台终究还是抵不过舆论和监管部门的压力,将这项业务下架了。这对于平台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而相应的滴滴司机的收益也降低了许多。许多的滴滴司机朋友由于送乘客出远门,最后只能空载而归。回来的路费只能自己掏。不只是这样,滴滴快车、滴滴出租车等一切与滴滴有关的网约车服务,许多的用户对它充满了畏惧。在大多数用户眼里滴滴的安全性有很大问题。这也导致了现在滴滴司机和平台的收益减少。

那么,滴滴顺风车这项业务到底该不该存在呢?其实这是许多人在争论的问题。这次滴滴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下架了顺风车。我觉得的确不妥。因为这样以来,对平台、用户、滴滴车主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但是,如果继续的上线,谁都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事?

总之,对于滴滴来说,顺风车业务诞生之后,乘客的安全性和平台司机的审核没有做到位,才造成了这么惨烈的事件发生。我们也希望滴滴和广大的用户从中汲取教训。只有平台不断的升级和用户朋友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才会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

阅读全文

与滴滴事件体现了哪些经济学术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身体健康如何瘦小腿 浏览:598
非事业编岗位什么意思 浏览:911
剑三贴吧卖号鬼故事是什么意思 浏览:953
丽江手鼓美女夏夏现在怎么样了 浏览:967
黑龙江事业工勤能开多少钱 浏览:485
他说爱情已迟暮真相大白多少章 浏览:281
个体经济怎么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 浏览:116
管理类和经济类逻辑哪个难 浏览:789
追求爱情都有哪些招 浏览:780
诸葛恪替父解围的故事叫什么 浏览:561
经济森林是什么意思 浏览:255
为什么有的人爱情死于婚姻 浏览:645
哪个品牌的广告是讲故事 浏览:953
嗯寓言故事有哪些 浏览:659
建设市场经济是什么时候提出 浏览:586
抽汽式汽轮机哪个工况经济 浏览:295
如何申请婚姻自离 浏览:142
上海婚姻家庭咨询去哪里 浏览:948
178代表什么爱情暗示 浏览:169
我要怎么跟你讲我的故事文案 浏览: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