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技术推动经济哪些发展

技术推动经济哪些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06 19:41:40

1. 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技术创新是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竞争力的体现。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率目前持续下跌,我国经济进入衰退期,如何平稳度过衰退期,早日进入回升阶段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作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技术创新,广义上指的是以创造新的技术或者以现有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技术创新更多的指的是企业或公司对公司目前的生产水平和状况进行调整,从而建立起效率更高更快的生产体系,得到更多利润的过程。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方面的创新,这其中更多的包含了:技术设计、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改革,比如:开辟海外市场、更新生产技术、更换管理方式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技术创新理论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为技术创新理论不是技术理论,而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论,它不仅侧重于技术的创造能力和层次的提升,更加注重于技术在市场和管理等日常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目前技术创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我国作为世界的一大经济强国,更应该把技术创新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着力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目前来看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机器提高效率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新的机器在企业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率,人们投资欲望增强,企业的发展前景便一片大好。新企业、新岗位的出现,创造了更多的投资方向,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优的工资待遇,促使经济进入繁荣期。在西方国家技术是由资本家所掌握,这样机器的出现将会排挤企业中的劳动者,降低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的话语权,那么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将有资本家所占有。而在我国,由于国家控制的作用,能够更大程度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将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由劳资双方共享。也就是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动搜索获取额外利润的机会,在企业家的引导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只有适应市场选择的技术才能给打破原有的均衡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这种繁荣并不会持续太久,在繁荣开始的时期,每一家企业都会选择各自认为最优的方案,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通过学习和模仿使产品的稀缺性被极大稀释,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不仅是新产品的出现,还包括制造工艺的创新,工艺创新改善了产品生产的价值链,成功降低产品成本,进而使产品价格下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手机价格变动上看出这一点。以上两点共同降低了产品价格,价格的下跌终止了经济繁荣,此时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作用就会延缓,经济进入到衰退期。为适应新技术而形成的制度体系也将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时候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萧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可识别的吸收过程,一种合并新事物并使制度体制与技术创新相适应的过程,一种探索以达到新的静止状态的途径,通过萧条的调整经济走向新的均衡,而在均衡状态下任何企业都不能获得超额利润。而这个时候如果经济体想持续经济发展就要寻找新的技术创新,打破原有的制度体系,逐渐形成包含新技术,适应新发展的制度体系。技术创新虽然和经济发展的周期相关,但是两者并异步,一般在经济萧条阶段,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家会更主动地推动技术创新,这个时期技术创新成喷射状出现。而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家的重心放在了相应的制度体系的形成上,所以更多的是技术革新活动。所以经济发展是呈螺旋式循环上升的,不断提升制度的等级,如果制度体系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则繁荣的冲击作用毫无意义。
三、当前我国制约技术创新的问题
(一)企业发展方式难以改变虽然很多企业逐渐将科技创新的经费更多的投入到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但目前企业科研技术水平不够,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技术创新。这时在市场等因素的限制下,企业管理者在看到科研创新的效果不明显或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逐渐便放弃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这是以庞大的物资和劳动力的消耗作为代价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物和有形的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发展的是重要源泉,我国企业在短期内都实现了资本的积累。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今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不重视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缓慢,不仅创新进度缓慢,而且质量也不高,从而导致国家经济发展落入了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低的恶心循环当中。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奖励、激励制度尚未完善,技术创新开发与市场经营严重脱节,从而导致了目前的现状。我国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虽然在国家的号召之下,企业和公司对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大,但在对企业所起到作用微乎其微。我国企业目前对科研的投资主要分为:基础研究、产品的实验开发、战略性高技术研究这三个方面,有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科研投入强度极低,目前截至到2016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15677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占5.25%,应用研究占10.27%,而发展研究占84.47%,这说明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对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缺少破坏性创新,无法打破现有的均衡。导致了目前我国的企业都很难掌握科技创新的核心技术,对外部技术的接受能力也很差,致使技术创新之路受阻。另一方面,从专利数量来看,2016年专利申请受理数为34648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338503项,多数专利为外观设计专利等不能形成技术创新的专利类型。
(三)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始终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4587.6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743585.5亿元,基本维持上升态势,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呈明显波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2007年左右达到峰值,事实上那段时间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而从2007年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呈下降趋势,在2016年低至6.7%,基本和1980年相持平,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而且我国经济发展多是由第二产业所带动,利用我国大量廉价劳动力吸引外国投资者来我国开办工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工资待遇,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我国第二产业依赖人口红利,随着人口红利的衰败,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也在降低。其次,我国第二产业多是以低级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附加值低,而且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最后,我国第二产业对出口依赖过强,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近90%的产出用于出口,2007年经济危机后外国的购买力有所下降,至2016年我国出口与2015年相比下降近8个百分点。2007年第二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0.1%,而到了2016年贡献率则下降到37.8%,与之相对应,第三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则有47.3%上升为57.5%。即说明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降低。可见通过依靠我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投资,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式已逐渐势弱,以信息技术为推动技术的第五轮经济周期已进入到衰退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即将到达界限,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完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提升创新水平,制定有效的创新机制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只有国家完善相应的创新体系,安排好相应制度,积极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问题与纠纷,制定相关政策来调解市场问题,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不断的实践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之路。
(二)国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技术创新不能离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更是对技术创新的鼓励。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一项技术创新经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如果没有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这些资源的投入往往无法收回,更不用说利用技术创新来获得收益了,如此循环,技术创新便很难取得成果。国家需要完善目前的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因为技术创新是一种无形的科学成果,只有通过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展现出来,其特殊性决定了对技术创新这类财产的归属判断,需要借助知识产权的法律,才可得以实现。只有国家完善了相应的法律,使得技术创新成果有所保障,企业和科研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技创新中,促进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企业注重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奖励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类型不断转变的同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态度仍不明确,仍未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缺乏创新动力,对技术创新没有重视。企业若要提高期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将技术创新确立为企业的主体,根据现代企业的制度来进行一系列的产权制度的改革,确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技术创新当中获得企业自我改造和发展的能力,在技术创新中不断获得收益,技术创新的成果也能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企业必须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制定一系列技术创新制度,并完善相应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
总之,我国想要维持经济发展,必须从技术创新入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以技术带动经济,帮助我国经济平稳度过“新常态”。

2. 简述互联网技术从哪些方面推动中国的发展

1.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消费者是最先被互联网带动起来的。巨大的用户需求使得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和繁荣,以企业为中心的产消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的观念已经在市场上得以验证。在“逆向”互联网化的每一个环节中,企业从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开始,从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消费者主导权在不断增强。“互联网+”让企业真正开始关注消费者体验质量,从而实现消费推动经济的有利格局。
2.助力新型产业形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是有目共睹。将互联网技术和工业4.0相结合,提升了传统金融体系效率,改善了金融生态,使得金融能够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从而将整个过程简化而不是杂化。而“互联网+”的过程也恰恰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将科工网的想法投入到产品、服务、营销和运营的每一个过程中,使创意变得民主化,这是“万众创新”的必经之路。
3.实现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科工网是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云计算、数据化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新兴产业兴起、新基础设施广泛安装到各行各业应用蓬勃发展和收获的历程。
4.生产模式全面改制:在“互联网+”推动下,科工网为大数据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通过云计算的普及,大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云计算通过大数据的业务需求为自身落地找到了千千万万个实际的应用价值;大数据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力,可以更加迅速处理自身的丰富信息,更方便提供服务。
5.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这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有直接关系,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系统仅仅对组织业务流程起到了网络化工作流的作用,而没有达到信息辅助决策的高度。一体化的智能管理和区域产业联合发展还未形成。随着业务与信息化平台结合越来越紧密,互联网与行业融合应用潜力很大,各个环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区域经济之间会有更多的应用结合。科工网有助于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区域产业带的出现和互动,与区域经济体结合不仅促进了就业发展,也促进了传统产业带的升级和转型。
6.培养全面复合人才:提高中国制造融合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从建立跨界知识学习环境、全面加强职业再教育深度和广度、重构融合管理团队等三方面去调整和规划。而“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一个重磅经济驱动力就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形成。科工网在不断打破知识领域边界、实现创新的同时,传统产业管理人才与互联网信息人才如何搭起创新班子,核心在于管理团队的创新与融合。

3. 技术的变革与扩散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

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演进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增长,乃至人类社会最大的不确定性,则来自技术革新。

捕捉技术创新的规律极为困难,不过技术扩散的规律是可捕捉的。

美国着名的传播理论家埃弗雷特·罗杰斯经过许多案例研究,在1962年出版了《创始的扩散》一书。罗杰斯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创新扩散S曲线。

图:英国、美国、日本与中国的技术扩散图,来源:Hirooka,智本社

到了六七十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加剧,日本、德国国内产业饱和,逐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向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亚洲四小龙”转移。

到了八十年代之后,欧美国家、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把劳动密集型以及高耗能产业,向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亚洲四小虎”以及中国转移。

受益于全球化技术红利,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八九十年代快速兴起。不过,亚洲经济的良好势头被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终结。

千禧年后,中国成为这一次产业大转移及技术扩散的最大获益者,成就了“中国制造”。

过去四十年,中国借助全球化大潮在广泛地吸收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技术。

欧美的纺织、钢铁、机电、家电、汽车、电子、计算机等通用性技术、流水线,以及金融、银行、股票、治疗、企业、基础科学等一系列知识及制度,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式引入中国。全球化技术红利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创新的扩散,罗杰斯,电子工业出版社;

【2】创新的范式:康波、世界体系与大国兴衰,邵宇,新财富;

4. 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有利于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利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竞争力,有利于整个经济体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的提高。
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5. 科技对经济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几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中心从英国、法国向德国再向美国的转移,将经济发展史同科学技术史结合起来看,就可以发现科技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性的作用。

科技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效率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过科学技术实现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减少;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知识管理产业的涌现,就业结构的变化,这些都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科技的每一次革命都极大的改变了人类世界经济的面貌,对世界经济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二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发展力突飞猛进,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世界的经济结构等发生巨大的变化。

6.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有以下作用:
(一)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优惠倾斜政策不断的拓宽到农村城乡中去,尤其是技术的投入,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得到了收益。
(二)缩小城乡之间经济差距。
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还推动区域的技术进步,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各地区竞争力,最终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有两种划分方式:一是粗放式经济增长,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投入的资源比较多但收益非常的有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没有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靠的是创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成本,也使得产品的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推动经济增长。
(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技术进步最先对科技创新部门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其成为主导产业。现在有很多的产业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产生的,它们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从而间接或直接的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能够让生产要素的分配更加的合理,使得生产更加高效。
拓展资料:
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经费投入不足。
缺乏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是我国技术进步没能跟经济增长保持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科技强国”,把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优先位置,但是经费的投入使用还没有全部的运用到科技发展上来,远远没有达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二)利益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公司企业利益激励制度的制定应考虑到时间、环境、人员素质等因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求同存异,若一视同仁,会严重削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国一些企业的激励制度不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缺乏公平性和公开性,前者导致实施起来可操作性差,朝令夕改使得员工无所适从,后者使得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民主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数量还是非常的缺乏,自主研发严重不足,我国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核心设备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资源的缺乏和资源配置率低。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社会资源的配置率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降低了资源要素的生产率,从而增加成本,减少生产总量。

7. 科技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第一,高科技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性和全球性是战后科技革命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兴技术,几乎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包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同时兴起,并很快席卷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高科技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极大地改进了人类的生产工具,扩大了再生产的条件,实现了生产力的优化组合,特别是劳动者的智力化、劳动工具的自动化、劳动对象的人工化、劳动场所的网络化以及劳动知识的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为例。美国大企业日益成为信息技术的研发主体,大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和通讯设备等商业固定资本的投资逐年增加,1990年为3550亿美元,2000年达9189亿美元,10年间增长超过一倍半。信息技术商业资本投资的增加,促进了以计算机、移动电话、光纤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加工、数据存储、信息交换以及应用软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拿非农商业部门来说,1993—2000年每小时劳动产出年均增速为2.3%,而1973—1993年则为1.4%;实际产出也持续增加,1993—2000年美国的实际GDP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比此前20年年均增速提高了46%。此外,西欧、日本等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增长,优化了社会经济结构,提高了各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因此,世界各国都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重点,期望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二,高科技发展拓展了世界市场的层次和范围。高科技发展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拓展了世界市场的层次。高新技术一般都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兴边缘学科,必然带动新产品市场和新要素市场的出现,其发展和繁荣无疑会拓展世界市场的层次,丰富市场交换的内容。高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特别是当高新技术用以改进传统产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材料和生产技术时,传统产业产品的内部构成和性能都将改变,其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改造的结果必然会促进传统产业专业化的深化和传统产品差异化的细分,进而丰富传统产品市场的交换层次与结构。二是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世界市场的交易方式,缩短了交易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使世界市场由传统的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转变,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市场交换的领域,促进了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据福瑞斯特(Forrester)统计,2002—2004年,全球电子商务分别为22935亿、38788亿和62011亿美元,2005年初步估算为92406亿美元,2006年可望达到128373亿美元,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传统的世界商品交易场所发生了重大改变,国际交换从有形市场向虚拟的无形市场转移,导致世界市场的网络化、虚拟化和电子化,市场范围不断扩展。三是带动了世界消费市场的扩大。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贡献作用的增强,各国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工资水平不断上升,带动了世界消费市场需求的增强和消费市场自身的扩大。第三,高科技发展优化了世界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一是软化了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高科技产业都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技术和知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有时甚至成为确定产业结构变迁方向的决定性力量。产业结构的软化,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的硬性生产要素在产业结构演变中的作用不断下降,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无形的软性生产要素的作用则日益提高,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技术化、服务化和信息化。也就是说,劳动与自然资源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所取代,从而更加依赖于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性生产要素。从广义上讲,主要是指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各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绝对优势。

阅读全文

与技术推动经济哪些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样才可以成为美女 浏览:81
幸福饮料是什么 浏览:432
丰台区如何领取母子健康手册 浏览:771
烟台有什么美女 浏览:726
事业联考考完多久出成绩 浏览:156
职业技术学院事业编怎么改革 浏览:241
美女出国旅游英语怎么说 浏览:961
准生证怎么填写婚姻信息 浏览:69
找寂寞美女用什么软件 浏览:896
2932爱情是什么意思 浏览:58
年画盗仙草什么故事 浏览:501
华夏幸福有哪些副总裁 浏览:636
我们要找的幸福在什么地方 浏览:288
重庆最美女孩是什么样的梗 浏览:48
哪些外卖健康些 浏览:340
婚姻关系有裂痕怎么办 浏览:352
身体健康如何瘦小腿 浏览:598
非事业编岗位什么意思 浏览:911
剑三贴吧卖号鬼故事是什么意思 浏览:953
丽江手鼓美女夏夏现在怎么样了 浏览: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