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经济上我国制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发展西部经济
在经济上,我国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去进行西部经济的发展,允许东部沿海帮带动西部地区。
㈡ 国家发改委:中西部地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当地有哪些措施值得借鉴
国家发改委:中西部地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如下的措施值得借鉴。
重点发展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重点发展高科技和军工技术。强化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制等。
银行按照贷款的自主性原则,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支持大中型能源项目,如铁路、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
加快对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审核,确保按施工进度尽早发放贷款。对于基建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工程,要视建设周期和偿还能力而定。
㈢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贯穿整个“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时期,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西部大开发将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印发,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基本遵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时间上存在长期的重合,在战略上相互叠加,互相支撑。
《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 社会 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笔者认为,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打通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运行的“血脉”,推动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这对促进国内大循环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尤其农村地区,交通仍然是制约发展的最关键问题。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将不断加大,西部地区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之间的流通循环将进一步打通,这也有助于更好地畅通国内大循环。
目前,以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项目投资为主的“两新一重”投资,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发展前景广阔。在未来“两新一重”投资的大力推动下,西部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将有效支撑约3.5亿西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并带动居民消费规模不断提升,进而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下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西部地区正在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近年来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步稳蹄疾,有力推动着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今年1-8月的外贸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取得成效,出口增长6.8%,增速高于整体6个百分点,占比提升1.1个百分点至18.6%。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1-8月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514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7%;重庆市前8个月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983.6亿元,同比增长10.3%。而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主要出口产品中,都包括了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路。
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应当说,这个外贸成绩来之不易。西部地区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扩大消费规模,也为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形成西向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中心。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支持甘肃、陕西充分发掘 历史 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支持贵州、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支持内蒙古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云南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
可以预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将赋予西部各省份更多对外开放的新使命。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进程中,随着各省份进一步突出比较优势,加快错位发展,西部地区在国际循环乃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将更加重要,并将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作出更多贡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㈣ 如何用区域经济政策去促进西部地区发展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八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第二节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搞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黑土地水土流失和东北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支持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三节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第四节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义务教育,办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强民族大学建设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建设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社区,扶持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建立双语教学示范区。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稳定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第六节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㈤ 人口流动促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到底有什么作用或意义
人口流动促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那人口流动到底有何作用呢?事实上,人口流动的作用是蛮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人口流动能够加快城镇化的发展,二是人口流动能够促进生产力均衡发展,三是人口流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三农问题。众所周知,人口流动是一种相当正常的社会现象,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领域的高速发展,人口流动再一次达到了顶峰,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人口流动量是相当之大的,虽然人口流动量巨大,但也有着一些规律,通常来说,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镇,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总的而言,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助力,不论是什么地区,都应当合理、巧妙的运用这种助力。
㈥ 国家推动西部开发的方法是什么
国家推动西部开发的方法:
一、制定政策的原则和支持的重点
(一)制定政策的原则。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充分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反对铺张浪费,不搞“大呼隆”。要加快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搞好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把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同各方面支持结合起来。
(二)重点任务和战略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到21世纪中叶,要将西部地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三)重点区域。西部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二、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
(一)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在按贷款原则投放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区的项目。对国家新安排的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投资主要由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和利用外资解决,不留资金缺口。中央将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中央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充分体现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鼓励企业资金投入西部地区重大建设项目。
(二)优先安排建设项目。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加强西部地区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制等制度的建设和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对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粮食、种苗补助资金及现金补助,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对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而受影响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适当给予补助。
(四)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银行根据商业信贷的自主原则,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根据建设进度保证贷款及早到位。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逐年提高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或收益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增加对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优势产业、小城镇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在西部地区积极发放助学贷款及学生公寓贷款。农村电网改造贷款和优势产业贷款中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由农业银行总行专项安排和各商业银行总行直贷解决。有步骤地引入股份制银行到西部设立分支机构。
三、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
(一)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深化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大对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减负脱困、改组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西部地区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原则上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除国家重大项目和有特殊规定的项目以外,凡是企业用自有资金或利用银行贷款投资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道按规定程序报批,初步设计、开工报告不再报政府审批,相应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消除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和保护,加强依法行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企业。
(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对西部地区公路国道、省道建设用地比照铁路、民航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其他公路建设用地是否免征耕地占用税,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的政策。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使用国有荒山荒地,进行恢复林草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建设投资和绿化工作到位的条件下,可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减免出让金,实行土地使用权50年不变,期满后可申请续期,可以继承和有偿转让。国家建设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依法给予补偿。对于享受国家粮食补贴的退耕地种植的生态林不能砍伐。对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程序,及时提供并保障建设用地。现有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促进探矿权、采矿权依法出让和转让的政策办法,培育矿业权市场。
(四)运用价格和收费机制进行调节。深化价格改革,进一步提高市场调节价格的比重。合理制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价格,建立天然气、电力、石油、煤炭产销环节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水价改革步伐,根据节水的要求,逐步将水价提高到合理水平,完善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和水量分配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普遍实行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收费专项用于污水和垃圾处理。加强江河上游和源头地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和保护工作。西部省际间及省、区内航空支线票价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对西部地区新建铁路可实行特殊运价。加强西部地区邮政电信的普遍服务。
四、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政策
(一)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市政、环保、矿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以及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扩大西部地区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将外商对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投资的试点扩大到直辖市、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允许西部地区外资银行逐步经营人民币业务,允许外商在西部地区依照有关规定投资电信、保险、旅游业,兴办中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程设计公司、铁路和公路货运企业、市政公用企业和其他已承诺开放领域的企业。一些领域的对外开放,允许在西部地区先行试点。
(二)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在西部地区进行以B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开展以T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允许外商投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支持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积极探索以中外合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方式引入外资。鼓励在华外商合资企业到西部地区再投资,其再投资项目外资比例超过25%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对外商投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适当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适当放宽国内银行提供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贷款的比例。允许西部地区的某些项目适当提高总投资中国外优惠贷款的比例。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及出口创汇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国家在国外商业贷款指标安排上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多边、双边赠款优先安排西部地区项目。
(三)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鼓励发展优势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投资办厂,放宽人员出入境限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设备,在进口管理上给予适当照顾。对从西部地区重要旅游城市入境的海外旅游者,根据条件实行落地签证和其他便利入境签证政策。实行更加优惠的边境贸易政策,在出口退税、进出口商品经营范围、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管理、人员往来等方面,放宽限制,推动我国西部地区同毗邻国家地区相互开放市场,促进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健康发展。
(四)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在防止重复建设和禁止转移落后技术与导致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在投资、财政、税收、信贷、经贸、工商、劳动、统计等方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部、中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以投资设厂、参股入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指导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东西对口支援,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力度,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围绕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
五、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
(一)吸引和用好人才。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随着工资改革,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逐步使其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托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投身于西部开发。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和参加开发的其他地区居民保留原籍户口,凡在西部地区地级以下城市(含地级市)和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鼓励农业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跨地区人口合理流动。扩大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中央有关部门、东部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对西部地区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加强西部地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依托中央有关部门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加强对西部地区领导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二)发挥科技主导作用。加大各类科技计划经费向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科技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数额。围绕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组织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支持军转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支持西部地区科研机构、高校加强有特色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向企业转化,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允许并提高西部地区企业在销售额中提取开发经费的比例。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西部地区具备条件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科技人员在西部地区兴办科技型企业,简化工商登记,提高股权、期权和知识产权入股比例的上限。
(三)增加教育投入。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努力加快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对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建设予以支持,扩大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加大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的力度。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培训。
(四)加强文化卫生建设。国家安排的补助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建设投资和文物经费,向西部地区倾斜。进一步落实国家文化宣传单位经济政策,繁荣文艺创作。推进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面。促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支持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西部地区卫生、计划生育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㈦ 西北地区如何发展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
西部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六大产业。
一是发展洁净能源工业。水能是可再生洁净能源。水能资源为中国西部优势最大的自然资源之一,仅在攀西地区水能 资源可开发量达4054万千瓦,开发后年发电量可达2059亿千瓦·小时。开发利用好水能资源, 对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另外,水库兴建后除提 供电 力外,还可起到防洪拦沙、改善水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中国西部的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海拔较高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以大力推广使 用太阳能。西藏为我国地热资源最多的地区,占全国查明地热资源的将近一半,地热能的开 发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在西部一些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二是发展绿色材料工业。 (1)环境降解塑料。据估计,到2000年我国仅地膜和包装材料两项的用量将分别达到30万吨和40万吨。仅此两项 ,其白色污染的程度已非常可观,如不能很好地回收处理或降解,将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 污染和破坏。降解塑料作为一种治理塑料废弃物的绿色技术途径,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已 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多项技术已具备工业化生产水平。西部地区丰富的淀粉、纤维素 、矿物质等天然资源,为环境降解塑料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其他降解材料。除大量的可降解塑料外,降解材料还可广泛用于农业和林业各个方面。如利用淀粉、纤维素 等植物资源可制造用于包裹种子的可降解胶衣、缓释化肥、缓释农药、农用林用保水剂等。(3)绿色精细化工品。天然产物的改性制造绿色精细化工品是极具潜力的产业,如通过淀粉改性制造的变形淀粉已 广泛用于食品、造纸、纺织、环保、医药、农业等行业。中科院成都有机所以玉米、薯仔和 木薯淀粉为原料,通过无排放绿色技术--流态化干法酯化工艺制造的淀粉磷酸酯为优质造纸 添加剂,已在四川邛崃和沐川建成千吨级样板厂,运行情况良好。�
三是发展低排放造纸业。由于植物纤维资源方面的优势,造纸业是西部地区传统工业部门。然而,造纸工业也是对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为严重的行业,每年造纸废液的排放量为50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 量的1/6左右,其中有机污染物约占1/4。由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造纸业还不能 做到“全封闭、零排放”。但是通过各种绿色技术的使用,完全可以使整个生产过程做到“ 低排放、无污染”。目前已达到工业化应用程度的清洁工艺和技术包括:--应用碱回收技术处理制浆黑液;--采用漂白新技术,控制氯漂白污染;--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
三是发展绿色制革业。制革工业是我国重要工业行业。目前,我国年产猪皮革8000多万张,牛皮革3000多万张,羊 皮革5000多万张,年出口创汇超过80亿美元。尤其猪皮制革最具有特色,猪革质量为世界一 流水平。中国西部地区是猪、牛、羊的重要产地,制革工业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部门。制 革工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制革技术的使用成为制革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是发展绿色食品工业。�
西部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对发展食品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西部的食品工业已具备 一定的规模,仅四川省食品工业年产值就达到60亿元的规模。食品工业处于大农业产业链的 末端,它的发展又可拉动农牧业、粮食流通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对工业基础相 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讲,食品工业的发展对扩大农副产品出路、提高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是发展中药产业。西部地区是我国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仅四川省就有中药材资源4350种。据悉四川省中药 产业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1998年销售额已超过30亿元。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中医 药热,美、英、法、日、韩等国的植物药销售近年来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目前,全世 界中草药市场已达160亿美元,然而我国仅仅占有其中的3%,出口额不到6亿美元,而且多为 附加值极低的初级品原料,这一现象与我国天然中药材资源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中药产业 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药产业涉及种植,采集、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同时,相关 的研究开发工作还必须跟上。需要政策引导下不同环节采取不同形式加以组织和引导,使西 部地区巨大的天然中药材资源宝库得到充分利用,使西部地区中药产业真正成为西部经济的 支柱产业。�
六是发展旅游业。西部地区相对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千姿百态的秀丽山川,构成了该 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优点表现在:1)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带来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旅游业的发展不但能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可带动 餐饮、娱乐、商业、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3)旅游业就业容量大,可增加西部旅游地区人 口就业机会;4)旅游业是外向型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和加快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5)旅游业 的发展将为中国西部带来一次文化复兴,展现西部地区悠久灿烂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因 此,西部地区发展旅游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可使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旅游业将从一般的观光游览向生态环境游、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工业科技游 等专业旅游方向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增长最为强劲的新兴绿色产业。
㈧ 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引擎的原因
1、需求引领带动强劲,成渝经济圈成为国家四大交通网核心之一,目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了,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川渝间高速公路通道13条,在建6条等,成渝地区加快推进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中欧班列开行量占全国比例超过30%。
2、成渝产业发展较快,成渝经济圈工业增加值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也增长了9.3%。
3、成渝经济圈协同创新成效明显,成渝经济圈已经建设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组建光电与集成电路天府实验室,成都重庆超算中心,另外还有大批的技术创新中心陆续开始建设。
4、成渝地区多个领域合作纵深发展,目前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一大批合作平台建设效果初显。
㈨ 你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促使西北地区的发展
西部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六大产业。 一是发展洁净能源工业。水能是可再生洁净能源。水能资源为中国西部优势最大的自然资源之一,仅在攀西地区水能 资源可开发量达4054万千瓦,开发后年发电量可达2059亿千瓦·小时。开发利用好水能资源, 对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另外,水库兴建后除提 供电 力外,还可起到防洪拦沙、改善水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中国西部的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海拔较高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以大力推广使 用太阳能。西藏为我国地热资源最多的地区,占全国查明地热资源的将近一半,地热能的开 发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在西部一些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二是发展绿色材料工业。 (1)环境降解塑料。据估计,到2000年我国仅地膜和包装材料两项的用量将分别达到30万吨和40万吨。仅此两项 ,其白色污染的程度已非常可观,如不能很好地回收处理或降解,将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 污染和破坏。降解塑料作为一种治理塑料废弃物的绿色技术途径,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已 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多项技术已具备工业化生产水平。西部地区丰富的淀粉、纤维素 、矿物质等天然资源,为环境降解塑料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其他降解材料。除大量的可降解塑料外,降解材料还可广泛用于农业和林业各个方面。如利用淀粉、纤维素 等植物资源可制造用于包裹种子的可降解胶衣、缓释化肥、缓释农药、农用林用保水剂等。(3)绿色精细化工品。天然产物的改性制造绿色精细化工品是极具潜力的产业,如通过淀粉改性制造的变形淀粉已 广泛用于食品、造纸、纺织、环保、医药、农业等行业。中科院成都有机所以玉米、薯仔和 木薯淀粉为原料,通过无排放绿色技术--流态化干法酯化工艺制造的淀粉磷酸酯为优质造纸 添加剂,已在四川邛崃和沐川建成千吨级样板厂,运行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