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合肥经济圈的具体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680万人;203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8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2100万人。同时,城镇化水平在2020年达到66% ~69% ,2030年达到76%~79%。 1.合肥市(龙头城市)安徽省省会,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
2.淮南市(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北翼城市,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的国家亿吨煤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3.六安市(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经济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西向发展门户和陆路交通门户,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发展商贸商业综合服务、汽车零部件加工、医药化工、旅游服务业等。
4.桐城市(副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主要发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游业等。 未来十年,合肥经济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具体是,由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成为聚合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心脏”;而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构筑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骨架”即为“五轴”;而“三带”则形成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动力”,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多组团”则成为支撑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大力推进三河—杭端口—同大—水湖—曹庵—杨公—谢集—八公山风景区—寿春……双港—新渡等城镇组团建设以及交通枢纽性组团和旅游组团建设等,成为建设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支点”。
⑵ 中国8大经济圈是什么
1.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GDP:江苏+浙江+安徽+上海=17.4万亿人民币
2.环渤海经济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东=14万亿人民币
3·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
GDP:广东+香港+澳门=10.5万亿人民币
4.中部经济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万亿人民币
5.海西经济圈
GDP:福建+台湾=6.6万亿人民币
6.西南经济圈
GDP:重庆+四川+云南=6.5万亿人民币
7.东北经济圈
GDP:黑龙家+辽宁+吉林=5.22万亿人民币
8.西北经济圈
GDP:陕西+甘肃+宁夏=3万亿人民币
事实上中国还有两个经济圈已经成型:
1.北部湾经济圈
GDP:广西+贵州=3万亿人民币
2.中原经济圈
GDP:山西+河南=5.3万亿人民币
八大经济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所沿袭的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为此,报告提出"十一五"期间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可将四个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具体构想。
其中,毗邻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应建设成三个基地和一个中心。这份由国务院智囊机构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对"十一五"期间内地区域划分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报告还指出,由福建、广东、海南等三省组成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紧邻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⑶ 中国有几个经济圈,其范围包括哪些城市另外山东的经济是实力怎么样,大家知道的山东有名的城市有哪些
中国主要有三大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沧州,廊坊,沈阳,大连,鞍山,本溪,营口,盘锦,丹东,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日照,东营,滨州23个城市。
长三角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徐州、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浙江的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丽水,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共30个城市。
珠三角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清远、佛山、茂名、东莞、汕头、中山、揭阳、珠海、汕尾、江门、肇庆、阳江、惠州共15个城市。
其他在发展经济圈有:
大西南经济圈在崛起
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大西南经济圈”这一区域经济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合肥经济圈:
在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中,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区及环巢湖地区,将构成“一小时生活圈”,城市“串门”只需20分钟。。
西三角经济圈:
以中国西部三个特大中心城市成都、重庆、西安为支撑点,将形成联接大西部南北版块的经济合作区域,将成为中国西部经济重心和中国西部经济高地。
另外:山东的经济实力是全国前三名的,比较有名的城市有:1、济南2、 青岛3、 烟台4、 潍坊5、 淄博 6、济宁7、 临沂8、 东营9、 泰安10、威海11、德州12、滨州13、聊城14、枣庄15、菏泽16、日照17、莱芜。
⑷ 安徽重点发展五大城市有哪些
安徽重点发展五大城市有:芜湖市、安庆市、蚌端口市、滁州市。
1、芜湖市:
是安徽省经济总量排名仅次于省会合肥的沿江开放城市,也是皖南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医疗中心,芜湖的交通地位一直是处于该区域的中心地位,历史上也是重要的交通要地,除民用航空外,高铁、高速、港口等一应俱全,特别是芜湖港,其水运在省内的地位太高。
4、滁州市:
位于长江下游北岸,2016年GDP为1422亿。滁州是江淮地区的重要的枢纽城市。滁州市的GDP今年为9%。滁州市的工业增长最快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速高达41.4%。
⑸ 中国最大的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圈的主要城市是
一般认为中国的城市群、经济圈正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之中,由于之前的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区划导致的条块分割等因素,缺少真正意义的区域经济合作和统一城市规划。到2005年,据认为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间通过磨合,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群,或者被称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基本形成,环渤海地区(京津唐)城市群正在渐渐形成。
一、京津唐都市经济圈:聚集竞争力最高
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就本质而言,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以此标准来看,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经济圈不同,后者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先行对外开放所导致的外资进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则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都城的集中,中关村、奥运村的出现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为背景。 洛阳半小时经济圈
这一地区传统的重化矿冶工业与水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原有的传统工业项目也应向京津线的南北两翼扩散,同时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轻轨铁路,将郊区和卫星城与京津唐保(保定)连成现代交通网络。 吴良镛教授等对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未来战略地位的重新认识,很有启发意义。他们主要强调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开放性,其在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国际交往等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协调功能将更加突出。按照这一思路,北京将成为洲际的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中心。
二、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区位竞争力最高
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其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城市体系完备。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加快,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近几年,这一地区开始由重点发展小城镇转向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空间布局上再次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原有城市外延扩张的主要标志。 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1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一个世界性的新型制造业基地有望在此崛起。 合肥经济圈签约仪式
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内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各自为政。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分属二省一市的15个城市,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成立的长三角经济区和上海经济区也先后无果而终。条块分割,恶性竞争,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导致一些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工程,因各地政府之间缺乏协调而进展缓慢。更为严重的是,还干扰和制约了区内企业之间的市场运作,形成了所谓条条经济和块块经济。由于该地区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本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亦比较严重。南京地区方圆30公里范围内有四家石化企业,仅扬子和金陵在重复建设方面就花费了上百亿元,已建成的项目大都开工不足。另外,原先过于分散的乡村工业和小城镇使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有所增加,水乡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必须引起关注。 三、珠三角都市经济圈:制度竞争力最高
广东省1994年曾确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珠三角都市经济区还应把香港、澳门计算在内。无疑,这里是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经济圈。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接近香港。香港是其主要的投资来源,约占7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步入改革开放之“先河”,设特区市,撤县设市,均走在全国前列,一批新城市随之拔地而起。东莞就是典型例子。1997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制度投入,从深层次上推进了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和产业的大转移,新世纪初,珠江三角洲成为了世界IT产业的生产基地。 重庆半小时经济圈
今后,“大广州”将继续向番禺、黄埔方向伸展。深圳与香港之间,应当积极考虑“放开一线(同香港接壤的一边,主要管人),管好二线(同内陆接壤的一边,主要管物)”,港深经济一体化,成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港深自由贸易区”。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受到南岭阻隔,经济腹地狭小,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加入世贸后,随着内地尤其长三角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因素将代替地缘和血缘因素,一些外商甚至会异地搬迁;珠三角80年代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国家的优惠政策,目前珠三角的人才储备仍是弱项。
四、三大都市经济圈:成为经济发展龙头
三大都市经济圈各有其竞争力优势。 京津唐都市经济圈的政治文化角色作用仍然是其它经济圈所不可替代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加工制造能力是其传统的长项;而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对外开放前沿地位仍是其制度创新的源泉。
太原大都市经济圈都市经济圈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有没有世界级的超级城市作为其内核,而这种超级城市除了能源、水源、机场等硬件条件以外,新型机制和创新能力也是至为重要的。三大都市经济圈的金融业、信息业、交通业、制造业在全国都具有枢纽和核心地位,今后仍会继续发挥其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大型企业及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将向三大都市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汇集,因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尽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把国内竞争优势提升为国际竞争优势,是三大经济圈内核心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大都市连绵带上的经济发展往往最具活力。应根据连绵带梯度发展的特点,建立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村镇规划所构成的空间地域综合规划体系,强化区域规划的横向协调作用,变行政区经济为都市圈经济,使大都市连绵带成为国内外两个市场对接交融的过渡带,带动其它地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突出特大城市,尤其突出大都市的要素整合作用,也有可能是我国今后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依据。可以预测,未来国内区域竞争将是都市经济圈之间重量级的较量,中国最大的三个都市经济圈将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方向,并成为辐射带动相关国内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
五、大西南经济圈在崛起
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大西南经济圈”这一区域经济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这里拥有通江达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拥有丰富的水电、矿产、旅游等资源优势,拥有一流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目前这些潜在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经济圈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西电东输”基地、钢铁、汽车工业基地和旅游重地,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等跨国企业在此落户。
长三角经济圈
1、时间最长的经济协作为大西南经济圈的形成奠定基础
产自四川腹地的芬芳美酒,一昼夜之内就摆上了广西各大城市的销售柜台;广西沿海的生猛海鲜,一日之内就进入了昆明、贵阳的寻常百姓家庭。从西藏的雪域高原到广西的红土地,从西双版纳到天府之国,西南区域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如此紧密。 西南地区许多党政领导认为,大西南经济的迅速提升得益于西南各省市区多年持续不断的紧密协作。始于1984年的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议,是一个跨省区、开放型的横向经济协调组织,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协作组织之一。 四川省副省长李达昌表示,西南地区19年的区域经济协作促使该地区发生了显着变化。西南地区铁路、公路、港口、航运、通信网络逐渐趋于完善。南昆铁路、西南公路出海大通道的通车成为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加速了西南地区与世界经济的接轨。青藏铁路已全线开工,南昆铁路、湘桂线黎南段经过配套改造运力大幅度提升。重庆港已成为长江上游物流枢纽。广西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年吞吐能力已分别达到2012万吨和1883万吨。一批机场改扩建、新建项目完成,预计到2005年西南地区运营机场将有40个左右。 太原经济圈
云南省省长徐荣凯和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说,持续19年的区域经济协作,西南地区的多边经济合作成果丰硕,目前西南地区已经初步形成南贵昆、成渝、川滇藏等多个多边合作基本框架。南贵昆计划在交通建设、能源开发、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加强协作,成都、重庆谋求在科技、房地产、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川滇藏计划在三省区交界处打造世界旅游精品“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各省区市之间相互投资显着增加。
⑹ 中国在建的经济圈有哪些
除了广为人知的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环勃海经济圈个,中国还有另外几个在建经济圈:
(1)大西南经济圈
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大西南经济圈”这一区域经济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这里拥有通江达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拥有丰富的水电、矿产、旅游等资源优势,拥有一流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
(2)合肥经济圈
合肥经济圈,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心基地,在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中,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区及环巢湖地区,将构成“一小时生活圈”,城市“串门”只需20分钟。
(3)西三角经济圈
随着未来西安、成都相继可能直辖,西三角经济圈的内生力将更加强劲。
⑺ 安徽经济带怎么划分
安徽的经济地理一直划分为六大经济区域,即淮北经济区、皖中经济区、皖东经济区、沿江经济带、皖南经济区、大别山区和沿淮经济区。
安徽,由于多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快推进,经济地理的内容较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强省、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两山一湖”、“861”行动计划、皖江城市带、省会经济圈、沿淮城市群、城乡统筹、资源型城市转型、铁路及高速路网建设、长江大桥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等,促进了安徽经济地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度调整,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重新定位。
关于安徽经济地理,我尚未获得更新的信息。总的来说,大的格局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但确实也有一些新的特征、新的趋势,有必要深入研究和讨论。突出的几点,一是省直管县和统筹地方发展;二是东向发展和融入长三角;三是跨江发展与拓展城市空间;四是皖江城市带与省会经济圈的融合;五是皖北振兴。
安徽的经济地理区域,分为皖中、皖东、皖北、皖南四大地区。只是包括的范围,较过去比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同时,可以将四大地区再细化为九大经济区。概括起来,就是“四大地区、九大经济区”。
安徽的四大地区,具体是:皖中地区,主要由合肥经济区和淮南经济区组成,即大省会经济圈。皖东地区,由马鞍山、滁州、和县、天长等地组成滁州经济区,这是一个“小皖东”范围,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就是专门划一个区域,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皖北地区,主要由蚌端口经济区、淮北经济区、阜阳经济区组成,属于淮海经济区范围。皖南地区,主要由芜湖经济区、安庆经济区、徽州经济区组成,即大皖江经济圈。 皖中的省会经济圈,皖南的皖江经济带,主要是省内的经济合作区域;皖东、皖北,从经济的开放性来说,则融入南京都市圈和淮海经济区。
安徽九大地方经济区,皖中皖东一组:合肥、淮南、滁州;皖北一组:蚌端口、淮北、阜阳;皖南一组:芜湖、安庆、徽州。 地方经济区的划分,有几点情况,值得关注:(1)合肥市与淮南市的同城化合作,现在说的很热;(2)省会经济圈,囊括了合肥经济区、淮南经济区的核心区域;(3)淮南划入从皖北地区划入皖中地区,很有深意;(4)特意新画一个皖东地区,直接融入南京都市圈;(5)马鞍山从马芜铜地区分离,划入皖东地区,一是跨江合作,二是融入南京;(6)芜湖、安庆两大经济圈的范围,跨江了,主要是给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拓展空间;(7)徽州经济区扩大,池州划入、旌德绩溪划入,主要是突出“两山一湖”、突出徽文化;(8)皖北地区的蚌端口、淮北、阜阳三大地方经济区,范围进一步划小,着重点还是融入“淮海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