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魏建国几百年间有哪些变化
北魏自建国以来,就定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经过近百年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上,由于鲜卑族原来一直过着游牧生活,靠掠夺为生定居以后,尽管统治者也采取一些鼓励耕种的政策,但终因平城地处边塞,气候寒冷,变化无常,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随着人口日益增加,粮食供应时常发生困难。军事上,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势力日渐强盛,平城常受到其威胁和骚扰,极不安全,对于经略力量较弱的南朝,又觉得过于遥远,鞭长莫及。政治上,为了巩固统治,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已经缩小了的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旧都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的阻力很大。所以,为了把改革事业深入下去,必须迁都中原。
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1、江南迅速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 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2、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士族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东晋南朝盛行士族制度,士族地主广占田地,封山占水,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4、北方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5、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蜀锦闻名遐迩.
必须明确的是,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尽管接近北方,但是还没有超越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气候史上是一个相对寒冷期,自然灾害频发。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受到破坏,人口南迁,我国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现了明显的东移南迁端倪。本文初步分析了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帮助同学们复习好这部分知识。
一、北方黄河流域经济的破坏与恢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政权更替频繁,长安、洛阳等城市的繁荣景象远不及汉代。西晋宗室诸王之间争夺最高统治权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伤亡;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源源不断地内迁,已经进入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并纷纷建立政权,黄河南北千里之地,许多垦殖区演变成为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北方地区农业经济受到极大的摧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同时,水利事业也不断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曾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畜牧业也有所发展。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中原地区呈现出“百姓殷阜,年登俗乐”的繁荣景象。
二、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北方陷入少数民族的割据混战,中原地区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向四处流迁,形成一个个依籍贯聚集起来的流民群。南方是其主要迁徙区。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政权的稳定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北来人民的影响下,一方面生产工具的较大改进及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另一方面北方的小麦、菽类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淮地区、太湖流域、成都平原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长江流域出现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区域中心城市。南方的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如这一时期出现“灌钢”技术。同时,南方的广州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以富庶称雄于海内外。
在南北长期分裂对峙的形势下,南朝各政权为了增强国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大都比较重视发展生产,推行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安抚流民、减免赋役等政策和措施。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为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人口的迁徙,北方黄河流域社会经济曾几度遭到破坏,但至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改革,北方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为隋朝统一全国和隋唐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南方地区进一步开发,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一定的发展,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更为突出。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使江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有所提高,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这为后来南北统一和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的过渡时期,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的格局相比秦汉之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的格局已有所变化,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以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埋下了伏笔。
③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影响
答案: 解析: 变化: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 影响:(1)经济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2)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④ 北魏的经济
西晋末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犄卢,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拓跋部已经地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拓跋部建立北魏后,逐步迈入封建社会。
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着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着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税收由部落贡纳、牧民的畜牧税为以及一般农民的租调为主, 其中农民的租调为最大收入。北魏规定租调税收为“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不过这是个一般办法,政府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征收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租调是按户收取的,户的大小没有限制,孝文帝改革之前,三五十家组成一户的情形很普遍。除了这种一般性税收外,政府经常因为战争而加开新税,官吏因为没有官俸,也常常以各种借口征税,给百姓带来很大的负担。
徭役方面,兵役方面由鲜卑人担任,因而兵役较轻。而力役的情况因为缺少史料,无法得知。只知道,为政府工作的工、杂役非常多。他们被编为隶户、军户、营户、府户、绫罗户、乐户等等。
孝文帝改革后,为了给官僚机构提供俸禄,以减少官吏欺压百姓。提高了税率,魏孝文帝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 又在太和九年(485年)实行均田制,办法大致有四项: 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和妇人均可授田,男丁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如果有牛一头则授田三十亩,最多四头牛,多出的不授田。老少病残或者缺乏男丁的家庭十一岁以上和有病者均授予半夫之田。奴婢一样按照男丁和妇人的标准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但七十以上授田者不必归还。 男丁授桑田20亩。桑田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也可以可卖出多于20亩的部分,也可买桑田补足20亩。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多余土地可以借给农民耕种,政府严格控制农民迁徙,只允许迁往空荒地区。 规定驻地长官在所在地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不许买卖。 政府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重新规定了税收制度,一夫一妻应缴纳的租调为:“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织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