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效,经验,发展趋势如何
两岸经济合作伴随着两岸关系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多年来,两岸各方顺应民意、紧跟时代脉搏、集成多方智慧和力量,不断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迈进。两岸经济合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利益,合作、发展、共赢,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经济、建设美好家园(博客,微博)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得到了两岸同胞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从而牵引和推动着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压舱石”,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进器”。
两岸经济合作现状
两岸经济合作在经过起步、发展阶段后,进入了突破性进展阶段。2008年以来,我们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思路,全面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加快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和机制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和扩大,实现了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通航、通邮、通商)。两岸两会恢复接触商谈以来,两岸签署19项协议、达成多项共识,着力解决两岸在“三通”、金融、农产品(000061,股吧)检疫检验、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促进与保护、贸易自由化等众多经济领域合作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建立了联系沟通机制,为相关领域的合作扫除了制度性障碍。成功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一系列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进一步提升了两岸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程度,为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两岸经济繁荣发展的合作机制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1、ECFA实施和后续商谈受到各方关注,各项工作有序推动,两岸同胞更加坚定了对两岸经济合作的信心,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效应逐步显现。一是ECFA早收计划落实情况良好。ECFA货物贸易早收计划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截至2013年3月,台湾享受ECFA关税优惠货物103844票,货值149.0亿美元,关税优惠50.29亿人民币(约合8.18亿美元);大陆享受ECFA关税优惠货物46163票,货值824.36亿新台币(约合28.0亿美元),关税优惠27.2亿新台币(约合9511万美元)。2013年1月1日起所有早收清单内产品关税已降为零。2013年1至6月,台湾企业享受关税优惠约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大陆企业享受关税优惠约2963万美元,同比增长13.4%。服务贸易早收计划执行取得了重要成果。早期收获计划执行良好,进一步促进了两岸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加速了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带动了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不仅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自由化提供了机制性保障,也对扩大两岸经贸往来,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促进两岸经济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二是ECFA后续协议商谈进展顺利。在ECFA框架下,在签署涵盖多个两岸经济合作领域协议基础上,2013年又签署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协议商谈正积极推动中。三是两岸经合会机制更加顺畅。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例会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沟通效果越来越好。四是两岸互设经贸社团办事机构。我机电进出口商会在台设立办事处,台湾贸易中心在大陆设立3个经贸办事处。
2、推动两岸金融市场相互开放与有效监管,两岸银行、证券、保险(放心保)等金融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具体成果。两岸建立了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和货币清算机制。台湾人民币业务正式开办,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两岸金融界交流热络,两岸金融市场开放措施已纳入服务贸易协议。截至2013年8月,11家台湾地区银行设立大陆分行,其中6家在获准开办大陆台资企业人民币业务的基础上,获准扩展人民币业务服务对象范围,这其中又有3家获准筹建同城支行; 3家大陆银行在台设立分行。设立3家两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23家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大陆开放在大陆居住、生活的台湾同胞投资A股。大陆新批准筹设首家台湾地区银行大陆子行。随着两岸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化,两岸资金流动的综合效益将更加突出。
3、积极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模式,加强制度化、机制化建设,全面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两岸不断探索有规划指导、有政策支持、有产学研共同参与的两岸产业合作新模式,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下设的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和顺畅。在多方努力下,两岸分别成立了“两岸企业家峰会”社团,组建了宏观经济、能源石化装备、金融、文化创意、信息家电、生物科技与健康照护、成长型企业等7个产业合作推进小组,这为进一步推进两岸产业深度合作,激发两岸民间企业合作动力提供了机制保障。两岸成功举办2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和9届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达成的多项两岸产业对接发展共识,有利于两岸产业的务实合作。LED、TFT-LCD、无线城市、汽车、冷链物流等产业合作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探索两岸产业合作路径和方法打下了基础。
4、努力适应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新形势,两岸同胞对两岸交通、通讯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两岸交通、通讯不断有新的发展。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后市场需求强劲。自2013年8月起,两岸空中客运直航班次由每周616个增加到670个。货运直航班次由每周56个增加到68个。两岸直航航点增加为64个(大陆54个,台湾10个)。大陆和台湾海上直航港口分别达72和13个。海上直航客、货运量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厦金(厦门—金门)海缆正式开通使用,福淡(福州—淡水)海缆于2013年1月正式建成开通。
5、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不断向前推进,有力地促进了两岸投资便利和贸易自由,两岸投资贸易稳步增长。2013年1-8月,两岸贸易额为1332.09亿美元,同比上升27.4%,依此估算,全年两岸贸易额有望接近或突破2000亿美元。大陆继续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2012年两岸贸易额为1689.6亿美元,比1992年两岸贸易额74.10亿美元增长22.8倍,年均增长114%;比2008年两岸贸易额1292.2亿美元增长30.76%。2008年-2012年两岸贸易额年均增长7.7%。截至2013年7月,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89166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584.7亿美元。截至2013年8月,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项目175个,投资金额突破10亿美元。 大陆继续是台湾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大陆9省市开放台湾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
6、切实关注基层民众尤其是台湾农渔民的利益需求,加强两岸农业界的交流,两岸农业合作成效明显。大陆赴台采购农产品制度化、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协助台湾农渔产品销往大陆的渠道不断拓宽。大陆对台南学甲区虱目鱼开展整体采购以来,越来越受到当地台湾同胞的欢迎。大陆开放进口台湾大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继续扩大。两岸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类形式交流日益活跃。两岸正积极推动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贸易,更加重视两岸农业新品种、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交流,研究推动两岸商签农业合作协议。
两岸还搭建了两岸企业家交流高端平台,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已建立长效机制,两岸各类经贸交流蓬勃开展。为帮扶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大陆各地各部门继续出台措施帮助台资企业发展,帮扶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进展。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两岸交流合作新模式,大陆设立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赋予其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措施,平潭综合实验区及其所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扎实向前推进。
两岸经济合作发展趋势
两岸经济合作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国际经济形势和两岸各自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两岸经济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两岸经济合作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讲,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复杂多变、结构深度调整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形势,对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开放程度、监管机制、运行效能、创新活力、抗风险能力及市场容量等综合经济体质的标准越来越高,两岸经济进行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愈加突显。二是大陆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全面升级的发展态势对推进两岸经济多层次、宽领域、大规模的深度合作更具包容性和助推力。三是台湾经济的优势、特点、发展瓶颈,以及对外部性依赖的加重趋势,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有着现实而紧迫的需求。
毫无疑问,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巩固深化、不断开拓进取的大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使两岸投资更加便利和均衡,贸易更加自由和活跃,市场连接更加紧密和规范,生产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和安全,是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方向。沿着此一方向和趋势,逐步实现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是可以预期的。
但两岸经济合作也存在着脆弱的一面,需要引起两岸同胞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克难前行。但岛内总是有一股政治势力不断在制造障碍。推进两岸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
今后工作重点
我们要在做好各项既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加强和完善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机制化建设。赋予现有的合作方式、形式和机制更多实质内容,取得更多实际成效,为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打下基础。
二是推动尽快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目标,积极探索充实和扩展ECFA的内涵,促进两岸双向投资便利和贸易自由化。两岸应优化各自投资环境和相互投资结构,在相互开放、有效监管、协同创新、运行效能上有新突破;确保两岸资本双向流动的便利和安全,在积极引导资本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有新举措;深入研究两岸货物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的开放领域和监管机制,在两岸贸易自由化程度上有新成效;探索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国(上海)自贸实验区等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对接发展,力求达到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三是大力推动两岸产业合作。两岸产业合作站位要高、内容要实。准确把握国际产业深度调整下的两岸产业合作方向,在着力加快两岸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方面,争取有若干成功大项目作支撑。共同打造中华经济品牌、共建行业产业和产品标准,创新产业合作发展模式,培育面向世界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打造和延伸具体产业价值链的过程中,将共同研发融入到生产服务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