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长江经济带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处长江中游、拥有163公里临江岸线的湖南,正处长江“龙腰”位置。“随着长江经济带向内陆延伸,将给湖南带来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叠加的双重‘红利’。”在湖南省副省长何报翔看来,“湖南正面临加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目前,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环洞庭湖地区和大湘西地区四大板块已全部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并拥有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在经济总量、科教实力、物产旅游资源、产业发展基础、市场政策环境和合作开发潜力等方面都独具优势。
上海历来是湖南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湖南一直秉持与上海联动发展,资源共享。
此次湖南(上海)投资贸易洽谈周上,湖南携千余项目赴会,涉及投资金额逾3万亿元。翻阅重点招商项目名册,推介项目以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高端产业为主,且更注重研发基地、信息服务等产业链高端。
“湖南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省份,在中部地区占据了突出位置。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徽聚集了中国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已经具备技术和品牌输出的能力。”中国开发区协会秘书长关嵘认为,搭建长三角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合作的平台,在实现转型升级、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借力长江经济带在沪吸金1977亿元
本次洽谈周期间,联合利华、3M公司、菲亚特克莱斯勒、霍尼韦尔、百威英博、艾默生电气等数十家家世界500强企业及数十家中国知名企业代表赴会洽谈。湖南共签下354个项目,成功吸金1977亿元人民币,并成功引进了一批跨国公司和总部经济项目。
签约项目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省级项目52个,占项目总数的40%,且不乏跨国公司和总部经济项目。如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排名第23位的德国舍弗勒集团投资30亿元在湘潭经开区建设其在中国的第四大生产基地;沃尔玛湖南区域总部落户湘江新区,并将加速在湘投资开店;中国燃料有限公司南方子公司、中港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及研发项目落户株洲。
期间举行的“湘品入沪”——湖南名优特新商品展示交易周也让名优湘品火了一把。由湖南粮食集团、隆平高科、果秀食品、中茶集团、克明面业等企业带来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湖南省着名商标产品,以及许多湖南独有的特色优质产品,通过“湘品入沪”平台,成功打入在沪的政府食堂、主流商场超市、大型企业厂房、学校、中高端社区、部队及武警后勤为主的营销渠道。
“湘品入沪”是湘沪两地政府重点合作交流项目,在湖南省政府与其承办和运营单位上海中军集团协同下,该平台立足湘沪两地产业和市场优势,有机整合湘沪两地政府资源,通过“以销定产+客厂模式”,成功打通了湖南优质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的产销通道。
湖南省商务厅副巡视员刘飞说:“‘湘品入沪’精准定位了上海的核心资源市场,‘以销定产+客厂模式’为产品湖南优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一条直接通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底,共有300多家企业2000多种产品通过湘品入沪渠道进入上海市场,战略签约和销售额已累计突破100多亿元。
首探长江经济带园区合作共建
除引资引智入湘,湖南还积极探索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协同发展平台,首次开展了跨区域园区共建合作。
湖南省商务厅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签署推动经开区合作共建战略合作备忘录,支持两地合作共建、鼓励承接与转移、实现招商信息共享等,这是湖南首次组织湖南园区与长三角地区园区开展集中对接。与上海的备忘录内容包括支持经开区跨区域合作共建、鼓励经开区产业承接与转移、支持经开区实现招商信息共享、协助举办各类经贸活动以及支持经开区间相互交流学习等5个方面。
另外,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湖南怀化工业园区与张江高科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湖南怀化经济开发区与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湖南湘潭天易示范区与上海嘉定工业区分别签署了园区合作协议。
“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园区合作共建的一次有益探索。”湖南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表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园区合作共建,将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的深度合作和有序转移。
在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看来,两年一度的“沪洽周”已经成为湖南与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融合、共同参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舞台。
② 长江中上游的经济发展 所带来的影响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1、前 言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地带。三峡工程修建后,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万吨船队直达重庆。三峡库区的发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三峡工程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
2.1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热资源丰富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三峡库区行政区域指三峡水库涉及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个县和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市三区、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二区、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和重庆市近效七区和江津市16个县区,共20个县市,土地面积5.4万km2,人口1 966.44万人(2000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三峡地区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垦殖率较高。但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亿m3。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水资源开发潜力大。
(3)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林、果、土特产品优势。重庆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1.8%,湖北库区为32.9%。库区经济植物超过2 000种,其中药用植物1 000余种。柑桔生产规模大,已形成长江三峡柑桔产业带,2000年柑桔种植面积达28 331hm2,总产量24.55万t。其它林特产品如桐油、生漆、榨菜、山羊皮、蚕丝等驰名中外。
(4)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本区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丽。有闻名遐尔的长江三峡、圈椅淌原始森林、龙门河森林公园、高岚河、神农溪等自然风光;亦有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白鹤梁、丰都鬼城等人文景观。三峡工程建成后,库水延伸可辟更多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开发展示更广阔空间。
2.2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三峡库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 1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库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 875元,比上年增长7.7%,农村人均纯收入1 868元,比上年增长2.5%。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库区建材、矿产开采和化工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建材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2.3 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市江段受到污染
2000年监测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除个别断面外,各断面年度水质评价结果为Ⅱ类。库区城市江段枯水期和丰水期总体水质良好,平水期较差。据主要城市江段16个断面统计:枯水期城市江段Ⅰ、Ⅱ类水质江段占56.3%,Ⅲ类水质江段占26%,Ⅳ类水质江段占18.8%,水质Ⅳ类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城市江段岸边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约为27.55km,宽约2~120m,其中严重超标污染带总长约7.81km,宽2~45m。重庆江段的超标污染带长约5.5km,占库区超标污染带总长的70%。
3、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压力
3.1 主要机遇
3.1.1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的长期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的增长方式从忽视环境,甚至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教兴国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资源超负荷消耗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人力素质的集约经营模式。两大战略实施,不仅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为做好环境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1.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基础建设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三峡库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加快大批水电能源、西电东送、高速公路、铁路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将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限制或淘汰工艺、设备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水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逐步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全过程的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1.3 加入世贸组织,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有力推动三峡库区产业开发和技术进步,促进我国环境政策和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三峡库区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将会明显提高。《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已于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初步测算库区水污染防治工程,“十五”期间投资达244亿元,规划的实施将极大改变水污染状态,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1.4 三峡工程将大大促进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峡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不仅在整体上对长江流域带来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效益,为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工程建设还直接为库区发展各类市场,改善投资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2 面临的环境压力
(1)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加剧。三峡水库淹没、人口增长将对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三峡库区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近几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比2000年增加10%~20%。
(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任务紧迫。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环保基础设施的滞后矛盾日益突出。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岸边随意排放,处理率低。城市大气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双重压力。城市化水平提高带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急剧上升。
(3)水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亟待加强治理。2000年三峡库区废水排放量为11亿t,长江干、支流水体污染日趋加重。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乌江和其它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河口江段污染将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坚持不懈地努力。由于乱砍伐森林和毁林开荒,森林植被减少。2000年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58万km2。水土流失造成大量面源污染进入江河,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4、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进入新世纪,三峡库区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三峡工程进入攻坚阶段,2003年初期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建成。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污染防治和2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4.1 推行可持续发展农业,妥善安置农村移民,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峡水库涉及农村直接淹房人口34.87万人,淹没耕地1.68万hm2、园地0.72万hm2。农村移民采取了种植业安置为主,结合养殖、二、三产业安置、养老金安置和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为促进库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农业。主要措施是:
4.1.1 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改造利用荒山草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农林移民安置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将环境保护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相结合,实现农业人口人均拥有0.053~0.67hm2稳产高产农田,0.02~0.033hm2经果林,使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大于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小于25°的16万hm2坡耕地实行坡改梯工程。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改良土壤,科学种田措施,使农田生态改善,逐步实现库区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4.1.2 科学施用化肥,采用绿色肥料,发展生物农药2000年,库区化肥按纯量计算,施用总量15.37万t,农药折纯使用量为765.7t。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成为长江水体污染重要来源之一。要改善施肥结构,鼓励综合使用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菌肥料、叶面肥料等绿色肥料;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工厂化无土裁培车间,推广无公害综合性农作物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推广压低害虫基数、保护害虫天敌和科学施用农药的综合技术,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管理法规、标准,保证农药使用的环境完全。
4.1.3 严格控制乡镇企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峡农村移民规划二、三产业项目768个,安置移民7.86万人。为了使库区乡镇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必须强化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预防和整治。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大,又无力治理的小型落后生产点和企业应依法取缔或责令关闭。现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限期治理,达标排放。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和名特优产品,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并延伸生态农业;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总体上削减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在水源保护区和三峡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范围内不得兴建有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和鼓励扶持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为预防和整治环境污染提供基本保证。
4.1.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生态农业出现良好势头。2000年以来,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继续开展了地下地膜截水墙试验、坡耕地粮经复合垄作模式构建试验、裸岩石砾地开发利用试验、陡坡地生物篱农业技术模式构建试验,优良作物、蔬菜、经济果木、药材及引种试验等;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开展了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与小流域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坡耕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经济作物合理施肥,库区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等研究。这些成果应大力推广,促进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的发展。
4.2 结合城市和县城迁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座城市、11座县城。淹没线以下城集镇49.88万人,其中城市和县城迁移线下总人口达39.55万人。库区应结合城镇迁建,对所有城市、县城进行统一规划,使城市(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制定和完善城市环境规划。库区进行了初步移民安置区环境规划,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新老城区应进行统一环境规划。要保证将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土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与这些规划相互协调、同步实施。
(2)治理城市水污染,保护供水水源。要编制完善水功能区划,加强水源保护;提倡城市节水,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发展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城市港口船舶污染管理。
(3)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城市绿化,防治大气污染。到2010年,库区城市和县城气化率将达到85%,减轻机动车尾气污染;城镇要按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落实迁建区的公共绿地、道路两侧绿化、居民区绿化、工业区绿化、城市防护林带和护岸林带建设,有效控制城镇扬尘。
(4)加强环境噪声防治。对产生较大噪声的工厂企业,在迁建时应增强其隔音减噪能力,对产生较大噪声的生产设备进行消音和减噪处理。城镇迁建中要改善道路条件,改善车辆运行状况,控制交通噪3声污染。
(5)妥善处理处置固体废物。三峡地区历史堆存和近期排放的固体废物较多,应结合库底清理和城市迁建进行妥善处理处置。
4.3 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1)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为保护三峡自然生态要进一步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重要小流域治理,加强支流的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建设,以提高库区生态环境功能。
(2)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为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在三峡工程环境保护规划中,已拟定建设宜昌市天宝山森林公园、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巫山小三峡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三峡库区已建立陆生植物物种资源保护站,开展了龙门河地区气象、物种多样性、固定样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1995~2000年,相继进行了优质果树、观赏花卉、资源植物的引种繁殖示范试验。珍稀濒危植物保存达到47种。此外,在巫山地段进行了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珍稀植物的繁殖试验,已可满足保存该物种需要。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站保存了库区31个濒危植物物种,为库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奠定了基础。今后应进一步加快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制止捕杀或采挖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3)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发挥生态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农林面源污染治理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方面的示范推动作用。力争在三峡库区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建成一批以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精品示范工程。已建成的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已起到良好生态示范作用。今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试验示范项目;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开展生态示范区的规划更新,形成滚动发展机制,促进生态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4)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对库区因森林乱砍滥伐的坡地,迁建施工,矿山、建材资源开发采掘废弃的土地,应结合区域环境与发展规划、移民迁建安置规划、水土保持规划,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实施改土造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以发展森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使生态得以恢复,环境得以改善。
4.4 综合防治库区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三峡库区水环境状况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为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库区水环境安全,必须加强库区水污染防治。经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所规划的总目标是:
2005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提出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污染治理目标,要求库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工业废水COD排放量削减3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为实现这项宏伟目标,必须认真落实以下措施和任务: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库区所有市县(区)和沿江建制镇、影响区所有城市和县城所在镇、上游区所有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要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和规模。为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行,必须配套建设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统。
(2)抓紧治理城镇生活垃圾。为确保库区的水质安全,有关城市、建制镇必须在蓄水前分期完成135m、156m、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清理。所有清库垃圾必须做到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与一般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分开处理。
(3)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认真搞好工业结构调整,坚决关停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并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主线,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实现工业污染物全面达标,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控制三峡库区上游的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和入库泥沙量。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应综合利用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5)全面治理船舶流动源污染。长江三峡库区及上游河流通航3 000km,各类运输船舶9 000余艘,年产生垃圾4.2万t,生活污水约1 500万t,含油废水100万t。特别是200艘危险化学品运输船,存在发生事故的隐患,严重影响库区水质安全。为保护库区水环境,要配套建设污水和垃圾收集上岸的辅助设施,实施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和化学危险船舶洗舱基地工程。
③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的原因
——治污、减排、理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速整改。
探访上游,宜宾将治污目标精确到每条河道沟渠,力保源头活水清如许,唯让碧波入长江;
行经巫山,卫星遥感、无人机、管道潜望镜等智能化设备齐上阵,重庆努力让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不留死角;
驻足中游,湖北组织人员入工厂、进社区、驻码头,织网格查底数,把好每一道闸门……
久久为功,江水为证。2021年,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2.8%,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
——护山、丰草、清湖,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金沙江畔,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万里长江在这里拐出“第一弯”。7年时间,石鼓镇在江边种活柳树4万多棵,让曾经肆虐的风沙低下了头。
三峡库区,漫山披绿,重庆累计投入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46亿元,完成库区生态屏障区植树造林264.5万亩,使库区内的云阳县变身4A级景区。
崇明三岛之一的长兴岛,青草沙水库边,700多亩生态林将水库与生活生产区隔离。这片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大小的水域,给一半以上的上海人口提供了清洁饮用水源。
大江奔来,绿意盎然。2021年,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完成营造林1786.6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391.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574.7万亩。
——退捕、转产、护渔,长江生物资源状况逐步好转。
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守护母亲河有法可依;持续巩固长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成果;沿江各省份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贵濒危物种拯救行动,今年4月,约23万尾不同规格的子二代中华鲟被放归长江……
岸在变绿,水在变清,江上鱼儿洄游。一度成为“稀客”的“微笑天使”江豚,如今频频露脸,赤水河鱼类资源量达到禁捕前的1.95倍,刀鲚、中华绒螯蟹等洄游性水生生物资源明显趋于恢复。
——吐故纳新,留出空间,沿江省市腾笼换鸟,新产业蓬勃发展。
上游,四川宜宾,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叫响了“动力电池之都”的新名号。
中游,湖北宜昌,3年内将长江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新兴产业及时“补缺进位”,新材料产业园、汽车产业园拔地而起。
下游,江苏扬州,关停运河三湾区域的农药厂、制药厂、染化厂等企业后,生产岸线变身生态岸线。如今,依托古运河遗址布局非遗街、文创产业区、科创产业区、大运河博物馆,经济的转型升级、文化的保护传承、生态的保护修复,在这里产生了叠加效应。
——江流无声,绿色转型悄然发生。长江沿岸,越来越多的百姓吃上生态饭。
浙江丽水,一江清水美了村寨、富了百姓。瓯江这边的通济古堰,樟树蓊郁,田园如画,那边的大港头镇,艺术家云集,当地村民也吃上了“画乡饭”。依托农家乐、民宿等休闲业态,古堰画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2005年的3000多元增至如今的3万多元。
江西九江,一岸青翠涵养生态,点绿成金。废弃矿山重披青翠,沿江岸线栽植苗木草坪,不少企业建起田园综合体。“以前,粉尘让庄稼蒙灰,家中四亩地几乎全都撂荒,如今进花卉大棚工作,每月工资3500元,天天和‘美’打交道,心情舒畅。”九江彭泽县麻山村村民周道凤喜不自禁。
——加快转型,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溯江而上,葛洲坝、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6座梯级水电站,2021年全年累计发电2628.8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2.16亿吨,滚滚长江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取之于江,更要护江、爱江。2021年,三峡大坝累计拦蓄洪水172亿立方米,切实保护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区域安全。枯水期梯级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超340亿立方米,改善了“黄金水道”通航条件;累计开展8次生态调度,其间葛洲坝下游鱼类总产卵量超124亿颗。
——协调联动,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
互惠互助,协商机制更顺畅。排污权、水权等跨省交易加紧探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扩容提效,《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树立一盘棋思想,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沿江11省市建立长江经济带“1+3”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成效显着。
互联互通,交通引领更有力。吃水6米内的万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达武汉,港口铁水联运项目建设提速,2021年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超35亿吨,创历史新高。
——提升水平,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上游,重庆果园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无缝对接”;中游,湖南郴州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可为全球提供保税维修服务,产品涉及55类;下游,上海港,国际航线超300条,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世界第一。
长江干线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沿江省市开行中欧班列线路30余条……长江经济带已基本实现国内和国际循环的有机衔接,展现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气象。
——创新引领,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一批跨界区域率先突破;成渝两地共建西部科学城,启动建设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6年多来,沿江省市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互利共享,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长江经济带因江而兴,与江为邻。断污于岸,昔日化工厂房变身生态绿廊,江苏南京燕子矶街道居民的心情更加舒畅。将堤防与公园建设相结合,汛时能够伏波安澜,平日可供休闲观光,湖北武汉龙王庙建设的亲水平台充分实现“水旱两宜”。
城市因水而美,人们在爱江治江护江中,收获长江的馈赠。沿江11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1年的46.6%;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5年的47.7%提高到2021年的50.5%。
俯瞰万里碧波,长三角一体化“龙头”昂扬,中游地区高质量发展“龙身”腾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龙尾”舞动,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百舸争流,铁龙驰骋,长江经济带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④ 为什么说长江经济带是一条“金腰带”
新腰带一点都不夸张,毕竟他从是中国最长的一条河流长江,而且他穿过了多个省,还穿过了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直辖市,重庆和上海。内对生生存的重要根本就是水经济的重要,根本命脉也是水,而且水银的成本相当低,保护好了长江就是就成了金腰带,所以它很重要!
因为在长江那个地方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源头,可以说在江南一带发展经济是最迅猛的,什么广东啊,那些珠三角的地方都还要落后于长江一带,为什么呢?你想江苏上海武汉那么多一二线城市在那边呢,
而广东一带的话,其实广州发展我不得不承认也很迅猛,但是他们也只能是最多打一个平手,但总体上来说长江一带的城市更迅猛。他从是中国最长的一条河流长江,而且他穿过了多个省,还穿过了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直辖市,重庆和上海生存的重要根本就是水经济的重要,根本命脉也是水,而且水运的成本相当低,保护好了长江就是就成了金腰带,所以它很重要。
长江经济带是一条金腰带,这个非常简单呀,因为常常经济带本来就是非常经济发达的地区啊。凝固行这一条线儿,长三角地区特别富裕,再加上武汉,长沙。都是非常经济,算是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说长江经济带就是一条金腰带。比黄河经济带要强的多了。
⑤ 长江经济带的主要优势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⑥ 长江给沿江城市带来了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之一.通过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中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消极影响:长江的洪涝灾害给沿江城市带来了经济损失。
⑦ 巴中是几线城市发展前景如何
巴中市是四线城市,地处大巴山,交通闭塞一直限制着巴中的发展,但是发展也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比如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还好,巴中的环境生态是一二线城市是无法比拟的。巴中市现在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汉巴南高铁马上动工,银渝高铁规划过境巴中,同时巴中的交通高速路是八纵八横规划,巴万,镇巴广高速等等,现在恩阳机场已经试飞成功,相信巴中的交通一定会与大中城市无缝对接,至于巴中的红色资源, 旅游 资源,优势相当明显,诺水河,光雾山,王坪烈士陵园都将是国家五星,巴中青山绿水,燃气资源也即将开发,巴中的未来,我看好,巴中真诚欢迎四方来客,来巴中 旅游 ,投资,居住。
本人巴中长赤镇人,在巴中读过2年技校,08年就去上海打工,现在也已经过了10年了。时间也是过的非常快,我也分享下这10年的变化。记忆最深刻的是2011年回家过春节,上海回巴中先是做火车到达州,经历28小时还是站票终身难忘那叫一个痛苦。当时的达州到巴中还没有通高速还是省道,中午坐大巴从达州到巴中,也是因为快过年了省道有点堵车,100几十公里的路程坐了8个小时的时间非常难熬,到巴中已经是晚上8点了也已经没有到长赤的车了所以只有住宾馆了。等第二天再转车到长赤了,到家基本也是下午4点了,也就是从上海到老家路上花了60多个小时。而现在的巴中有4条高速了,大大的缩短了行车时间。目前已经通了到重庆的火车,还规划了几条高铁,2018年恩阳机场开通,北上广的老乡回家可以做到当天到家。巴中的城市建设也是非常不错的,恩阳区,清江开发区,高楼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基本家里都有平房或者小车。但是目前来看巴中没有什么产业,收入基本靠外出务工,就拿长赤镇来讲,除了过年街上看到的基本是老人或者是带小孩的妇女,能出去的基本都出去了,农村也是关门上锁。之前一直在上海10年做了6年的网上销售,现在有小孩了也回到家乡创业。作为巴中的一员我们一起加油创造美好明天。
我是当地人,本着实事求是告知并向大家推荐巴中:
巴中是一个年轻的地级市,由通(江)南(江)巴(州)平(唱)恩(阳)五县区组成,如非要说是几线城市?因巴中是农业市,我得说目前为五线或以下,但是巴中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未来可期!
第一、 旅游 优势:
1.光雾山、米仓山、诺水河溶洞群、空山天盆、唱歌石林等组团的自然迤逦风光 旅游 景区;
2.将帅碑林、川陕革命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川陕苏维埃博物馆、世界之最石刻标语、空山李先念战斗遗址、红军入川第一镇等组团并临近朱德故里的红色 旅游 资源;
3.驷马水乡、章怀山、九寨山、南龛石窟等组团的人文 历史 旅游 景点;
第二、资源优势:
1.天然气石油资源,目前通江陈河气井、瓦室气井等已投入生产和试燃;
2.石墨矿产资源,据了解巴中石墨矿产目前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矿产储量区;
3.特产品与农副产品资源,通江银耳、木耳、香菇,南江黄羊等特产品正在产业化;
第三、交通发展:
1.已通行的高速
银(川)昆(明)高速G85过境巴中的南江、巴州、恩阳,连接汉中、广安、重庆;
恩(施)广(元)高速G5012过境巴中的巴州、平昌,连接广元、达州、恩施、万州;
成(都)巴(中)高速S2起始成都,连接绵阳、德阳、汉中、西安;
2.正在修建的高速
成(都)绵(阳)巴(中)万(源)高速,过境巴中的巴州、恩阳、通江,连接绵阳、万源、安康;
镇(巴)广(安)渝(重庆)高速,过境巴中的巴州、通江,被称之为红色 旅游 高速;
3.铁路交通:万州-达州-巴中-广元客货普快已通车;成都-达州-巴中、重庆-达州-巴中已运行;南充-恩阳-巴州-南江-汉中高铁正在修建中;成都-绵阳(三台)-阆中-仪陇-恩阳-巴州-通江-万源-安康-十堰-郑州高铁规划已获批准;南充-巴中、达州-巴中、广元-巴中城际轨道交通正在争取获批;
4.航空交通:巴中-深圳、巴中-成都、巴中-上海、巴中-银川等航线已相继开通;
第四、经济发展圈:
1.本市域高速半小时经济圈,主要以 旅游 、农副产品交易、轻工产品交易为主;
2.相邻市域高速1小时经济圈,主要以南充、达州、广元、绵阳、汉中、安康等相邻城市组团的 旅游 、农副产品交易、轻工产品交易、工业产品交易为主;
3.西三角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带,主要以成都、西安、重庆为主的高速3小时经济圈和北上银川、西安,西出昆明、西藏,南下重庆、贵州,东向武汉、郑州等通江达海的辐射经济发展带。
由此分析,巴中的发展潜力可期!但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希望真有一位为巴中长远发展谋划的好领导出现,希望共和国别遗忘这片红色的土地!!!
巴中是五线城市,西部欠发达地区。两个省级贫困县,一个国家贫困县,如今均已脱贫。
其经济基础薄弱,当地工厂少,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巴中物价超过一线城市,工资低得离谱,服务员两千多一点点,和成都接近。
当地酒席特别多,老是送份子钱,学酒、贺房酒、满月酒、庆生酒、小孩周岁酒、谢师酒、猪下崽……有些天马行空,但凡你能罗列出来的,几乎都在花名册上。吃吃喝喝,钱财空空,第二年继续挣。事情依旧未锐减,恶性循环,血汗钱全碾在礼尚往来上。
巴中离婚的女的特别多,抛夫弃子非个例。许多女的不想吃苦耐劳,坐享其成,这山望了那山高。所以,单亲孩子特别多。乃家乡之不幸也。
巴中人打麻将不分大小,特别土豪那种,感觉钱太多了,没有地方花的那种。许多打工的过年开个几万的车,非得说十几万。别人恭维厉害厉害,其乐融融。
巴中人喜欢看热闹,哪里有事,挤破头皮都要去。另外农村地区长舌妇特别多,没事喜欢制造谣言。谁家说媳妇,女方经过她家门前,净说别人坏话,巴不得别人一辈子讨不到媳妇。没有积德积善之心,口碑之差,咋舌也!
巴中交通这几年变化最大,经过三轮交通大会展,如今已具雏形。广巴渝高速早已全线通车,巴万高速有望年底通车,恩阳机场早已通航……南江光雾山、通江诺水河,已然成为巴中对外宣传的名片。全市 旅游 资源丰富,生物多样化保存完整,成为川东北生物基因库活化石。
未来可期!希望巴中发展越来越好。
巴中是一线城市,有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打麻将,重工业背老二,
四川最穷的地方,还奢侈得很
你想要的在这里
巴中是5线吧!巴中有400百万人口。基础设施落后。巴中人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巴中的前景还是可以。巴中欢迎大家!
巴中是五线城市,用一句话来概括巴中的经济发展,规模小、增速慢,人均收入低发展低,前景不理想,这是因为:
第一,2020年巴中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766.99亿,经济规模在四川21个市州中处于垫底位置,除了甘阿藏区以外,就是巴中经济最低了;
第二,2020年巴中的经济增长只有2.5%,与德阳一起属于四川经济增长率最低的城市了,经济规模小,经济增长慢,这才是巴中最恐怖的事;
第三,2020年巴中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48.4亿元,其中税收性收入23.5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10.65亿元,收到倒挂,严重入不敷出,巴中的负债率居高不下,巴中的财政增长可持续性差;
第四,巴中地处山区,以山地为主,地形破碎,农产品特产很多,水果蔬菜样样都有,但产量都不高,无法进行深加工,限制了巴中农业的发展;
第五,巴中的工业薄弱,工业产值低,采矿和建筑(以基建为主)占了很大部分,工业缺乏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无法拉动全市经济发展;
第六,巴中 旅游 资源丰富, 历史 文化、自然风光、红色遗迹等等,但巴中的 旅游 收入与 旅游 资源还不匹配,应提高 旅游 资源统筹力度、制定 旅游 荐和线路、加大市场推广和营销、完善管理加强监督。联手广元共同打造川北 旅游 片区。
读书的时候,同学问我,你是哪儿的,我说,巴中的。同学说,没听过。我又说,川东的,挨着达州的,同学说,达州有印象。工作的时候,同事问我,你哪儿的。我直接说。我四川的。哎,爱它不容易,不是每年过年回家,真的都忘记自己根在巴中。
⑧ 长江经济带有什么作用从地理方面回答
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通过促进交通的互联互通,增强南北两侧腹地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⑨ 长江经济带建设:十一省市三大城市群,哪些城市最受益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上游源头破坏,中上游和中游工业化污染环境破坏水质,进入华东上海再到入海口的水质已经堪忧。
1998年九江抗洪应该让许多人记忆犹新,此后才有了对长江的各种保护利用措施(如三江源地区限制或禁止开发),以及国家层面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公布。
长江经济带是经济战略也是生态战略
长江经济带成员省市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我们以前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到了现在更加认识到环境也是生产力竞争力,可变现。
高物流成本、高交易成本、高生产性服务业成本,导致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发展水运迫在眉睫。目前我国水(海河)铁联运量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不到5%,而欧美国家达到40%左右,江海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等方面发展空间广阔。
长江本身依靠江河航运(无论出口还是内销),价格低廉。这将极大节约出海物流成本,让河运和海运更高效率集约对接,让河运和铁路运输集约对接。
其次,长江经济带尤其中下游环境压力巨大。沿江重化产业过度集聚,沿江一度分布全国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持续增加,已超全国40%。如果不及时处理好环保问题,届时治理的成本更加大。
长江源不开发,从源头上保护生态,长江上中下游逐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污染,打击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从而使水质和水深都有了保障,反过来促进河运效率。
所以说,长江经济带是经济战略,也是生态战略,而生态方面的重要性更让人深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进一步协调产业分工,带动中上游
长江经济带的成渝和长三角都属于先进地区
长江经济带,这一新战略涵盖了沿江11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国土面积占比达20%,承载了6亿人口。但由于 历史 资源交通等原因,长江上、中、下游发展差异巨大。
上海和重庆开开端口早,有先发优势。长三角城市群,本身就是传统的经济重心,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更是全国前列。
但贵州、云南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中上游的皖江城市带、荆江城市带、川江城市带也远离我国京沪交通干线以及长江航运出海口,经济发展都相对滞后。
产业方面,上游如成渝地区 汽车 、电子信息,中游如武汉地区钢材、工程机械,下游如南京、苏州、上海 科技 研发、金融、现代服务业等各具特色。
所以,长江经济带呈现出头中尾都不均衡的状况。长江经济带目的是让长江带一盘棋,让上、中游地区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向西部辐射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拉动内需、内外贸易将进一步增长。
长江中上游地区劳动力较为充沛,水资源丰富,更贴近市场,是承接长三角等地下游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未来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产业升级将更加明显,并有望和沿海地区围绕新产业形成沿江产业集群。
哪些城市受益最大?
长江经济带,总体来说沿线城市当然都会长期受益,而里面当然有最直接,最显着、最利好的受益城市。
2017年,沪昆高铁贵昆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运营。对于云南昆明等周边和沿线高铁城市来说,交通就是富裕的前提,快速连通中国第一大城市和中国富裕的东部,吸纳投资消费,变得不再难。《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武汉光谷(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重庆成都本身都很强,最利好的是武汉。在长江中游地区,一直缺乏一个响当当的城市。武汉利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武汉城市圈可以获得上游廉价资源、下游高新 科技 和外贸增长,进入新的增长模式。《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到,要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此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武汉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武汉被赋予的重任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其他如长江干线航道上的南京、宁波—舟山等城市的航运地位加更加巩固,黄金水道优良港口角色更明显,因为它们可以分流上海的压力,直接邮轮出海或航空出口。
对于湖南的长长沙、株洲,湘潭来说,物流的进一步提升,为自己输出重工业、进口轻工业提供便利。
而贵州方面,贵州虽然是“长江俱乐部”成员之一,但并不在长江干流或是主航道上,是通过长江支流乌江来融入长江,目前只能算是长江经济带的“间接受益者”,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建设,会给贵州以及类似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红利。
贵州乌江特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