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计划经济有哪些
计划经济(Command economy),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主要内容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实践中低效率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指由上级计划单位按隶属关系下达,要求执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完成的计划。国家指令性计划是国家下达的带有强制性质的,执行单位必须保证完成的计划。实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形式。旨在保证国家重点建设任务的完成和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用较广。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指令性计划的作用和范围逐步缩小。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指令性计划只能限于重要的领域和重要的任务,而不能范围过宽,否则,就不利于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⑵ 高中新课标政治教材选修有几本,分别讲了什么
选修一
专题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2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 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
4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走向未来
专题二 社会主义从立项到现实的转变
1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 “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十月革命
3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专题三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3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四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1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专题五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
2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4 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综合探究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选修二
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 斯密的理论贡献
2 斯密的政策主张
3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4 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1 罗斯福新政
2 凯恩斯革命
3 新自由主义
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1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2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2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选修三
专题一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1 国家的本质
2 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3 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4 国际组织概观
专题二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1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2 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3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4 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专题三 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1 美国的联邦制
2 美国的两党制
3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4 美国的利益集团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2 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4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专题五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1 联合国: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3 走进世界贸易组织
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5 欧盟的诞生和成长
选修四
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
1 探究思维奥秘
2 学会科学思维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1 思维需要逻辑
2 准确把握概念
3 恰当运用简单判断
4 学会运用复合判断
5 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上)
6 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下)
7 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
8 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
专题三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1 思维应该辩证
2 学会分析综合
3 领会思维具体
4 推动认识发展
专题四 结合实践 善于创新
1 思维力求创新
2 运用发散思维
3 驾驭聚合思维
4 善用逆向思维
5 把握直觉、思想和灵感
6 鸟瞰思维研究
选修五
专题一 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 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专题二 民事权利和义务
1 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2 积极维护人身权
3 依法行使财产权
4 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5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专题三 信守合同与违约
1 走近合同
2 订立合同有学问
3 言而有信守合同
4 违约与违约责任
专题四 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
1 通往就业之路
2 就业维权之道
3 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
专题五 家庭与婚姻
1 构建和睦家庭
2 法律保护下的婚姻
3 夫妻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
专题六 法律救济
1 不打官司解决纠纷
2 心中有数打官司
3 诉讼的基本程序
4 用证据说话
5 律师面面观
选修六
专题一 公民道德建设
1 学会做人 道德为先
2 继往开来 综合创新
3 公民道德规范和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
专题二 公民的道德生活
1 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2 工作岗位上的职业道德
3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4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专题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
1 经济生活与道德建设
2 经济秩序呼唤诚信伦理
3 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伦理
4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专题四 面对科技进步的伦理冲突
1 科技发展:锋利的双刃剑
2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3 网络的伦理困惑
4 科技事业与人类福祉
专题五 对环境伦理关怀
1 现代文明的环境危机
2 环境伦理的原则和规范
3 呵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⑶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企业缺乏竞争力、生产积极性低、市场调节作用失效、物资短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
⑷ 请问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是什么,答案最好是已经发过的文章,谢谢!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参:Brus,1972, P.65-71;Ellman,1989, P.18):
(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描述,公有制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财产形态。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和国有化的过程。从所有制的结构来看,改革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中“一大二公”的特征十分明显,完全符合传统计划经济的共同标准。在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中,按照公有程度不同,城市工业经济所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则主要以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指令性的农产品统购计划和相应的生产计划,并不具有完整的集体产权。农村土地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上,由集体管理,农民对土地仅有使用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曾经高达90%以上,个体经济比重下降为7.1%,私营经济更是降到0.1%以下。[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味着我国所有制结构和调节方式都实现了向完全计划经济的转变。
(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2]。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通过指标、计划参数、实际评价等实行全面的控制,而企业的绩效则完全表现在对计划的完成和当局的偏好。高度计划指令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但由于信息问题,导致计划多具有刚性而缺乏灵活性。
(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导致在国家和政府之外并不存在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这种体制导致经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的省级的党政系统的领导机构,而企业和民众个人、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下级党政部门没有决策权。在后来,决策更加集中与个别领导人手中,导致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和不规范的个人决策左右集体决策而引发的一系列决策失误,严重损害了计划经济的正常运行。[3]
(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政府的计划和指令。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政府当局往往出于政治目的实施资源配置计划,而将经济效率的标准放在政治目标之后,这也是导致计划经济配置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按照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的观点,交易是人类经济行为中最一般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则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根源于计划经济本身取消货币媒介的思维[4]。这导致在货币支付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方法,通过牟取权力,搭便车等行为进行变相支付等行为也是导致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根源。
(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应当以按劳分配为主。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但由于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行为更多得表现为一种合作的社会性生产和团队生产过程,单个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和贡献率无法做出准确测量,这给按劳分配规则的执行带来了困难。从前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实践来看,多数按劳分配实际都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这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工业对农业的抑止。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这一结构导致后期经济增长中产业链条的断裂,是造成后期改革最初发端于农村的根本原因。
(8)对外封闭型经济。社会主义政权的诞生由于处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涨阶段,两大社会制度的冲突从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之前就明显存在。尽管新政权都表示希望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提出过“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指导方针,但由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质上都是封闭型的。尽管早期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过贸易往来,但多半是出于政治合作的目的,甚至后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导致各国计划体制的进一步封锁。总体而言,转轨改革之前计划体制下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有限(见表1-3)。
表1-3:1952-1978中国进出口总额
年份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进出口
总额 19.4 24.4 32.1 38.7 38.1 26.6 34.7 46.2 40.5 45.9 63.0 145.7 134.3 206.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9)行政分权程度不断提高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从前苏联和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来看,两国都表现出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特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以及权力职能划分方面的问题一直是经济体制运行的主要内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以贯彻和执行中央政府的计划和指令为前提的,但是经济运行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不利于地方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此外,由于在所有制上集体所有制的大量存在,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分享一定得经济决策权力,这有利于地方政府发挥调节作用。但分权模式由于边界难以把握,而且容易和中央政府在职能上出现交叉和冲突,因此往往陷入一种“治乱循环”的怪圈,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态。纵观计划经济实施的整个过程,前苏联和我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集权与分权冲突中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倒是呈现了明显的周期特征(见表1-4)。
表1-4:中国计划经济运行得行政性“集权-分权”周期
1953-1956 1957-1960 1961-1964 1964-1965 1966-1968 1969-1976 1977-1978
集权 分权 集权 分权 冻结 分权 集权
资料来源:冒天启、朱玲:《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章。
(10)经济生活政治化。在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时代,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国家的工作重心一直未能成功的从革命斗争,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长期的政治运动使得计划体制下的经济生活带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这在前苏联20-30年代党内斗争和我国的“大跃进”、“反右倾”、“四清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中都曾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经济生活政治化的一个表现就是经济活动的效率标准被政治上的意识和觉悟所替代。微观主体将更多的积极性投向政治运动,其积极性强烈依赖于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的宣传和鼓动(见表1-5),形成了一种政治活动对经济活动高度替代的特殊体制。但这种经济生活政治化的一个风险在于,一旦出现信仰危机或者面临政治冷淡和政治动荡时,经济效率将大幅度下滑,甚至引发社会性的道德危机。
表1-5:经济生活政治化的表现
涉及的方面 主要原则和代表性口号
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标准的政治化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不仅要算经济帐,首先要算政治帐”,业务标准服从政治标准,生产建设服从政治运动
经济决策管理过程的政治化 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路线上要留意国内外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坚持开展两条道路的斗争
经济管理方法手段的政治化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抓革命,促生产”,“什么事情都要搞群众运动”,精神鼓励重于物质鼓励,要“突出政治”。
经济组织的政治化 工厂首先时政治组织,农村是阶级斗争的大学校。
⑸ 世界中采用计划经济的有哪些国家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世界上的经济体系大多是市场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但仍有部份国家如古巴、伊朗、朝鲜采用计划经济。
拓展资料:
计划经济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计划经济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实现高效率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思义是有规划、计划发展经济。从而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福利支出是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企业的职工福利则是决定职工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职工家庭92%的支出用在日常生活消费品和必需品上,其中仅仅食品一项就占了58%。家庭开支中5.2%用于住房、水电、交通、医疗。而在美国的家庭开支中,这些项目占去45%,日本占去21%。家庭开支比例反映了国家对国营企业职工的高额补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上述补贴额超过了工资总额。收养人员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恩思想浓厚,而“福利本色”则比较淡化。社会福利本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性帮助的权利”。国家为保障公民的这些基本权利,必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否则,将社会福利同人的权利割裂开来,极易造成社会福利政策定位不准,从而影响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的力度。
⑹ 历史中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哪些是市场经济体制哪些是计划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肯定是计划经济。
新经济政策是市场经济体制,但不完全是市场经济,混合了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一切按行政计划,统购统销统分配,工人农民没有经营自主权。
市场经济以市场需求为配置,市场需要什么我生产什么,不需要,我可以转产。
⑺ 历史书上面讲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什么啊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类型,通俗的讲就是自由买卖,政府不过问太多,充分发挥市场潜规则的调节作用,比如说,一种商品利润高,大家都愿意去卖,可以去卖,比较自由。 而计划经济是政府为了控制经济而实行的一种非自由的经济类型,哪些可以卖,哪些不可以,什么地方卖,价格多少,年产量多少,等等,都有指标的,是严格的计划好了的,所以叫计划经济。 我们这个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算是步入了商品经济社会。 资源配置通俗地讲就是分配东西,比如说,国家有一万吨钢铁,三万吨用来制造汽车,三万吨用来出口,四万吨备用。当然了还有人力资源,比如集体移民,开发西部等都属于资源配置。嗯,希望你能明白,再见
⑻ 在你身边哪些东西是代表计划经济哪些东西代表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计划生育下的小孩。市场经济:市场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1]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考虑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公众(消费者),一个是企业(厂商)。两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明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
⑼ 历史上我们学到过哪些计划经济
1,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斯大林取消新经济政策之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我国建国后1956年三大改造后到1978年三中全会前实施的计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