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渝经济圈的具体概况
成渝经济区涵盖了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约1.58万亿元。
四川15个市分别为成都、南充、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宜宾、达州和广安。
重庆31个区县除了包括万州、涪陵、渝中、江津、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等23个区县在内的1小时经济圈外,还包含了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等8个区县。
按照规划,未来的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和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在具体发展中,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将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Ⅱ 成渝经济圈的介绍
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以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其北翼、中轴和南翼,分布着成都、遂宁、南充、合川、简阳、资阳、内江、永川、自贡、宜宾、泸州、江津、重庆等城市,构成了成渝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网络载体。
Ⅲ 西部大开发有哪三大重点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高地成渝经济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战略板块,在我国实施的沿海、沿江的“T”字型国土开发战略中,与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遥相呼应。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的东部,在我国东中西互动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承接传递的作用。从发展现状看,成渝经济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确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整个西部地区,成渝经济区又是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成渝经济区的能源工业、机械装备尤其是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防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具有相对优势;旅游业发展势头很好;三峡库区形成后,保护和治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方向是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高地。成渝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德阳、成都和乐山的大型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大型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重庆、綦江和江津等地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成渝经济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发展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高地,成渝经济区要抓住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重点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及加工业、旅游业,着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努力改变工业支撑比较单一的局面。引导加工业与农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能源工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的紧密联结,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跨领域链条式发展模式,构筑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高地。随着绵阳-德阳-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进一步发展,将带动长江上游及我国西南地区的产业升级;随着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将推动长江上游及西部工业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增强,将推动长江上游及西部城镇化进程;三峡水利枢纽竣工后,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将大大增强,成渝经济区的西部物流枢纽功能也将大大强化。关中-天水经济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关中-天水城市圈是我国西部智力资源最密集、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仅关中地区就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集中了3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13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关中-天水城市圈发展方向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1.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围绕集约化农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重点领域,建立一批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容量大的战略产品,力争建成中国西部的“硅谷”。强化西安作为一级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把西安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技术创新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形成西部的信息、金融、科技和人才中心和最大的科研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都市圈的宝鸡、咸阳,要与西安统筹规划、合理分工。进一步强化宝鸡、咸阳在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业中的地位,把咸阳和宝鸡建设成为制造业创新的基地,提高产业竞争力。突出杨凌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功能,把杨凌建设成为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不断强化新兴农业生产技术在西部地区的推广应用。2.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关中-天水城市圈以陇海铁路天水-潼关段和天(水)宝(鸡)潼(关)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产业带,以及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医药、纺织、旅游、果业以及畜牧等优势产业,成为陕西省乃至西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关中-天水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和外围配套工程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本经济区沿海沿边,区位优越,是中国与东盟的结合部,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经济区、东亚与东南亚的连接点,也是西南地区加强与东盟和世界市场联系的重要门户,开发潜力巨大。加快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把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水平,有利于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条件基本具备。以南宁为核心的环北部湾地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发展方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建成西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出口加工基地,以及临海重化工业基地。1.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沿海地段的北海、钦州、防城港要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南亚热带农林资源和海洋资源,发展港口经济、海洋产业、现代农业和以生物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信息咨询服务、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其中北海市是我国西部惟一的沿海开放城市,全国重要的滨海旅游城市,重点发展国际商贸、滨海旅游、高新技术和海洋产业四大产业;钦州的发展方向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海港口工业;防城港则是完善港口设施和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港口运输、中转贸易、边境贸易等产业。南宁市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发挥其人居环境优越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逐步将经济建设向沿海地区转移;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积极以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现代装备及工艺等新技术,全面推进食品、机械、制糖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及制药业的发展。2.西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出口加工基地以构筑开放型经济为目标,逐步建设“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前沿基地。通过沿海港口及贸易通道建设,使广西及贵州、云南与周边国家尽快形成便捷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网络,创造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条件,逐步将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成“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前沿基地,面向太平洋与印度洋和东南亚、南亚市场,成为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防城港作为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港之一,承担着广西、西南地区出海口的功能,要建设成以大宗物资转运为主的枢纽港;钦州要利用港口腹地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岸线资源等条件,建设工业码头,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北海重点建设成旅游商贸港口。三大港口城市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和综合优势明显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组合港口群,并与南宁在经济、信息、物资、金融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扩大港口经济腹地,形成西南对外联系和交流的“桥头堡”。3.未来的临海重化工业基地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把发展临海重化工业作为重中之重,依托港口、资源、区位优势,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高起点、大规模地加快沿海石化、林浆纸、能源、铝加工、钢铁、船舶修造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促进临海重化工业发展。
Ⅳ 成渝经济圈的助推作用对自贡绿地新里城有什么影响
自贡位于“一带一路”和 “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地,处于“成”“渝”两小时经济圈内的川南中心城市。项目所处的高新区板块,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深入实施,自贡高新目前正带领着高新科技装备、创新型产业走出去。
同时,也与一带一路沿线加强合作,引进一批优质优势资源。更依托“成渝经济圈“的高速发展红利,商业、跨境贸易等领域有着显着的提升和增速,政策层面上更加开放与激励,项目促进上更加自信和果敢。北部湾经贸大通道的规划和建设等举措,足可见自贡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下已经做足了准备,迎接这场时代变革。
自贡绿地跨境贸易港,地处自贡南湖黄金绝版地段,以内宜高速出入口,S305城市快速通道为轮廓,坐拥卧龙湖生态区,是目前高新区政府首要打造及着重孵化的跨贸产城项目。
Ⅳ 成渝经济圈的基本信息
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成渝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早已存在,但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却至今尚待进一步成长,成渝这一对双子星城始终难以融合为一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渝两市并未凭借地理相邻、优势互补、交通顺畅的有利条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竞争远大于合作,离散远大于聚合。经济上的分离使成渝两市只能孤军奋战,彼此都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
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成渝经济圈的特征和优势不够突出有其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历史渊源、人文差异、行政冲突往往成为人们议论的重点,然而另一个被人忽视的重要原因则在于其区域形成机制上的缺陷。经济区域的形成机制源于两方面:
一是政府组织协调。在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组织、规划、协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行政区域的界线有可能导致行政要素和经济要素的冲突,这种冲突只能通过政府之间的协调来化解。
二是区域经济之间的自组织的充分发育,即通过经济活动在大城市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及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之间的空间聚集与扩散,使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和经济腹地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实现结构调整、功能转换和空间形态的变化,自我诊断、自我完善,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更多地源于其不断增强的区域经济自组织功能。而成渝地区在形成上述两种机制方面仍十分孱弱。一方面,成渝地区从未被高层政府设定为一个特定的规划区而实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必要的行政调控与统一规划,以促进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成渝两市的空间互补作用能力弱,区域自组织机制没有形成。虽然重庆、成都的城市规模、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前列,对中小城镇及区域的辐射影响最大,但成渝两市之间毕竟相隔300多公里,两市的影响力范围也还远未强大到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或呈连续分布。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人口与物资在两个城市之间的可移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间运输成本,但时间成本仍然很高,500公里的铁路线要花10小时以上。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虽然大大降低了两地的空间距离(成渝高速公路全长340公里)和时间成本(只需3至4小时),但公路运输在准时性、全天候、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费用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使其难以成为城际快速交通的主要运载工具。由于空间可达性尚不足以保证在成渝两个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一定的通勤流,进而沿成渝交通轴线形成密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因而成渝两市以物质、人员、服务以及信息交换为特征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十分薄弱。
还有,成渝交通轴沿线上城镇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等级相近、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在成渝两市之间难以形成中介作用。空间距离较长、交通轴线的等级不高、轴线上点的规模偏小,导致成渝一线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能力弱。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辐射带动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富经济活力和增长潜能的区域。着名学者于光远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大城市群经济的飞速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显示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发展潜能。
国家发改委将川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意味着成渝经济圈首次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成渝两市经济的融合终于纳入了政府的规划,这为两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必将进一步推动成渝两市的合作与发展。
成渝两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求得更大发展,就必须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上相互融合、共生互补,形成要素市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化进程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发展。 (1)高层政府的规划组织。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成渝经济圈的空间范围必然跨越现有的行政区域范围,因此,成渝经济圈的构建显然不能离开城市政府之间的协调组织,尤其是高层政府的介入。
(2)成渝两市之间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两市经济上的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程度,直接取决于两个城市之间的空间可达性,以及从而形成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的流速和密集程度。
(3)在成渝两市空间相互作用中承担中介功能的川南城市群的发育形成。川南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成渝两市的中间地带。当川南城市群发育成型,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个城市呈现出分工与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将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激活成渝城市发展轴线,影响和改变成渝一线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整合以及货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动,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从而增强成渝两市的空间相互作用。